往文化广场观陈薪伊导演与“开心麻花”合作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陈导早在四十年前便有意将此剧搬上舞台,直至耄耋之年方完成夙愿,故此,她把数十年来对此剧的感情,以及对人性美好的赞扬,倾注于戏剧之中,更以大开大合的艺术手法,凸显生活的乐趣,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不断,观众也仿佛与莎士比亚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而“开心麻花”演员也以其行云流水,珠走玉盘的台词和收放自如,张驰有道的表演,传递着角色魅力,哪怕只有几场戏的配角,都演得令人过目难忘。[心][啤酒]
2、威尼斯商人的简介概括马可·波罗真的没有来过到过中国吗?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马可波罗可谓大名鼎鼎。马可-波罗也译作马可-孛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此人生于1254年,死于1324年。原本,他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威尼斯商人”。然而,人以书显,那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游记”让他名声大噪。据《马可-波罗游记》称:大约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其父亲、叔叔,由两河流域,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东方。1275年5月,马可来到蒙古帝国的上都(内蒙古多伦县),并获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元朝当了十七年官,游历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曾到过今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及北京等地,期间一度到达缅甸。1292年,因伊儿汗国可汗遣使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公主出嫁,离开中国,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并于1295年末回到祖国威尼斯。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可·波罗确曾到过中国,游记记载的情况基本属实。不过,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七百多年以来,就一直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以及他的游记是否是伪作,并形成了“马可·波罗学”的两种观点:怀疑论和肯定论。历史真相是威尼斯热那亚之间发生过一场战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马可·波罗身陷囹圄。在狱中,由他口述,由狱友鲁斯蒂谦记录,写下了这本《马可·波罗游记》。1299年马可出狱,并从他的“老乡”那里获得一个新名字--百万马可,意思是说他善吹牛皮,这可能与那部游记有关,他们认为一个囚徒的话当不得真。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叙述删掉。然而,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游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不再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了,但还是有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一些可疑之点如襄阳献新炮、扬州做了三年官等等,这一切都使人对波罗一家曾长期住过中国发生怀疑。19世纪初,德国学者海尔曼认为,《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冒充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利益,用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并且说,马可·波罗一家远就到过中亚布哈里亚(Bucharia)境内,关于蒙古帝国的情况是从曾到过该地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国史学家福赫伯也在一篇报告中说,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还是个没确切答案的问题。随后,英国人克鲁纳斯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提出了四个极具重量的疑问:第一,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一件可以证明马可·波罗所言的事情属实。关于这点似乎有点武断,或许仅仅是没有发现。第二《马可·波罗游记》中很多统计资料充满疑点,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搞得灰蒙蒙的。第三,中国两件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以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在书中都没有提到。第四,《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这可能是因为他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但是,有学者驳斥了这几点疑点。第一,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还没有发现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但有间接资料。有一个名叫杨志玖的中国人和一个叫伯希和的法国人,在中国的《永乐大典》和外国的《伊尔汗史》《蒙古史》中,找到过一条反驳的“证据”。这几部史书中提到1290 年阿鲁浑王的三位使者兀鲁斛、阿必失呵火者的名字,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阿鲁浑王三位使臣的名字以及所处的年代完全吻合,这便是证据。第二,马可·波罗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著书环境又在监狱里,没什么图书资料可供参考,而且是同狱难友记录的,所以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第三,他可能保持着本国的习惯,不喝茶,所以没提到茶。同样,他不认识汉字,文化水平不高,因而不提汉字书法和印刷术实属正常。第四,书中地名多半用波斯语或蒙古、突厥语表达,说明他接触的主要是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而很少接触汉人,因而中国地名多用波斯拼法。上面的反驳有些道理,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不能成为铁证。第一条虽然有《永乐大典》等旁证,但由于仅是“孤证”,也很难成立。而且《永乐大典》与更早的《元史》有出。《元史》中根本没有提到《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那三位使臣。《元史》成书早于《永乐大典》,我们自然更相信《元史》。无论如何,马可波罗即使没有真正来过中国,只是从来过中国的商人口里听说的这个东方神秘国度,仅凭记忆和想象力就能把故事编出来,促进了西方对东方的无限向往,这个历史作用也是了不起的。#威尼斯商人的简介#
3、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马可·波罗,又译作马哥·孛罗,公元1254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城邦一个商人之家,他的父亲尼哥罗·波罗和叔父马飞·波罗都是威尼斯有名的巨商。? 1271年11月,这位十七岁的少年随其父亲和叔父自家乡乘船抵达地中海东岸阿克拉城(今属叙利亚)。? 取道伊利汗国,经过都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再沿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元帝国的领域。? 然后又穿过沙、肃、甘、凉诸州,历尽艰险,费时四年,于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五月抵达忽必烈歇夏之上都开平府(今多伦稍北地区,现已不存)。? 元世祖热情召见了他们。马可·波罗的父亲呈上了教皇给蒙古大汗的书信,要求在传教、经商等方面给予照顾。? 按照元代民族政策,波罗氏系意大利人,属第二等的色目人,理所当然地受到元朝政府的优待。这年,马可·波罗二十一岁。? 他聪明机灵,酷爱学习,很快就熟悉了蒙古族的礼教,并且还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常用的蒙古语和汉语。忽必烈十分喜爱这个异邦青年,把他带到大都并授给了官职。? 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二年丁卯,以大司农御史中丞孛罗(波罗)为御史大夫;至元十四年二月,又任命孛罗为枢密副使兼宣徽使、领侍仪,还派他做了一些亲信差使,先后任元朝官职长达十七年之久,足迹几乎走遍中国,还曾经远到缅甸。? 梁园虽好,终非久居之家,马可·波罗渐渐产生了思乡之意。?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他奉元世祖之命,护送公主与伊儿汗国汗王完婚。他从泉州启程,从此离开中国。? 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今伊朗),三年以后返回家乡。? 公元1298年,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入了大狱。平时闲得无聊,便向同狱的鲁思齐安诺口述东方见闻。? 鲁氏觉得新鲜有趣,便用心记述下来。可是,鲁思齐安诺的法文并不是很好,遂在记述中掺杂了不少意大利土语。? 为了使回忆更加准确完整,马可·波罗通过狱官,在家里要来了他在东方游历和做官时的日记与笔录等,大大加快了二人合作述录的进度,当年就整理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第二年,这位旅行家获释回到家乡,由他口述的那本书随即传播开来。该书共四卷二百二十九章,其中第二卷叙述中国部分约八十二章。《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世界第一奇书”。
4、威尼斯商人人物简介说到威尼斯,水城、贡多拉、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提香、文艺复兴后的一朵鲜花、共和城邦,等等,这些标志性符号耳熟能详。如果再阅读盐野七生著述的《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以上标志符号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赞][赞]。威尼斯地处亚得里亚海北端,是为逃避匈奴王阿提拉而被迫迁居于潟湖的意大利人所建的城邦。商业、造船航海、共和政体是其文明特色。以海上高速公路为依托长期垄断地中海贸易,以共同体利益为高行为准则,的务实高效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在中世纪的欧洲独树一帜。耶鲁大学中世纪历史洛佩兹教授评价:“威尼斯共和国犹如经营现代私人企业一样经营国家”。细看一下威尼斯的政体技术沿袭、现代银行的创建、海军和海商法及海上法庭,很有意思。(s12上/2023)
5、威尼斯的商人简介马可波罗是一位意大利商人,13世纪时,他曾经游历过亚洲多个国家,其经历被编写成一部游记,即《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曾经多次前往东方进行贸易,所以他从小就听到了很多来自东方的传说和故事。当他18岁时,他和父亲以及叔叔一起出发,开始了他的东方之旅。他们的旅程艰辛,穿越了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地,后到达了中国。在中国,马可波罗被当时的大汉皇帝聘为官员,开始了他在中国的生活。在中国期间,马可波罗见识了中国的古老文明和繁荣景象,他还到过中国的许多城市,包括北京、南京、杭州等,深入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他的东方之旅中,他还去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见识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他还到过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见证了当地的风景和文化。《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由马可·波罗口述,其狱友撰写,详细地描述了他在东方的见闻和经历,成为了欧洲人了解东方的重要资料。
6、威尼斯商人简单介绍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原来是这个时期的人物啊。
7、威尼斯商人的作者惊到孤陋寡闻的我了!破产与财政部,这两个词的出处让我没有想到!破产一词起源于意大利的词汇banka rotta ,意为破损的席位。在中世纪,威尼斯商人所拥有的交易坐席会在其不能支付债务的时候遭受破坏。后来就被称为—破产!财政部这个词的来源!英国在1086年为税务的目的进行了财产调查,这就是《末日审判书》的基础。实际上,收税是英国政府的主要关注点。在10世纪的时候,商人要用胡椒子来支付税收。在哥伦布出生之前,英国财政部就已经成立了。开始的时候,财政部是国王的内阁大臣就金融事务而召开的一种会议,但终它演变成为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根据温斯顿.丘吉尔的记载,“财政部的名字来源于为简化罗马数字计算而使用的格子板。”根据另一段历史轶事,这个名字来源于决算所使用的桌子上面覆盖的一块格子布。到1130年,财政部使用“管卷”来记载租金、税金和募捐资金。“谢里夫斯咨询”实际上是1170年英国对财政部开展的审计活动。在哥伦布向伊莎贝拉女王寻求资金支持之前,歌帝梵夫人对政府的财政进行了她而又令人惊讶的抗议。#头号创作家# #2022生机大会# #12月财经新势力#
8、威尼斯商人主要简介No.275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连绵不绝的雨夜,看完了阿尔帕斯诺同名的电影。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唏嘘?真有一些。同情?也可能会有。愤怒?这个倒不至于。情绪略有些复杂,也不过又翻一翻书的前言,再轻轻放下。以前年少轻狂,不明白为什么莎士比亚被称作文坛巨匠,不就是诗句一样的台词,花里胡哨繁复的排比,大量不知所谓的比喻?真的慢慢懂得一些语言的皮毛,了解一些故事的典故,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后知后觉惭愧捂上眼不忍直视曾经的自己。[捂脸]这本标注了大量释义的薄薄133页20幕的剧,从开篇几个朋友聊天,谈起主人公安东尼奥做生意的船开始,就已经被吸引。I should not see the sandy hour-glass runBut I should think of shallows and of flats,And see my wealthy Andrew(船名) dock’d in sand,Vailing her high top lower than her ribs to kiss her burial.我看见的不是沙漏,而是我的大船在倒插浅滩,它的高高的桅樯吻着它的葬身之地。(脑海中已呈现一只船翘起,船头叉在沙里,翻了)一段又一段精彩描写,金句频出,直至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 often have you heard that told;Many a man his life hath sold but my outside to behold:......浑身鸡皮疙瘩激起一片。让我想起了指环王甘道夫旁白阿拉贡的叙述。特意查了一下这条谚语早的出处的确是这部剧。这部剧的语言的确没得说,可以说一行一行认真读下来内心极其丰盈,不亚于实打实看了一部戏。但语言毕竟离我们太过久远,只做赏析就可以了,进一步做研究会可能丧失很多乐趣,甚至有些枯燥起来。整部剧写在1596-1597,当时的欧洲即使威尼斯贸易自由的城市依旧难有犹太族的立身之地,异教徒收到基督教排挤,没有财产(即房田类的property,可以有金钱一类),但基督教整体又排斥高利贷,所以与其说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喜剧不如说是可恨可怜的夏洛克的悲剧。但过说回来,自己读到的中国近代史,包括鸦片战争的记录解析,二战德国纳粹的过程,一些看过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太阳帝国》鲜明的对比,偶尔读到的何凤山的故事,包括目前看的the book theif《偷书贼》以及时不时看到的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背后的深度报道,我对这个民族没有太多的好感,当然也没有什么恶意。只是远远看着然后思考,以后摇摇头不想做任何评论。一本不错的书,整体阅读的过程很漫长,查询了很多资料也听了不少搜到的解析片段来辅助阅读,一度燃起想再去读一读《哈姆雷特》的冲动,但整个过程挺受罪。想想还是算了,又不是专门搞英文研究,等有精力了再说吧。生病实在是太难受了,还好有书陪伴。等过几天精神了好好安排一下时间,希望今年能把手头的读书计划结束,这一段时间没怎么买书,是好事,希望自己继续坚持。随意的一点零碎感想。感谢宇航出版社的这套书籍,让自己读进去了不少经典书籍。书封拍摄仅推书所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