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简介(魏禧新消息)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9:04:01 浏览
1、魏禧新消息

作家的胆识(自在)时人写作,多爱咏花鸟,谈风月,闲适雅致有余,人生况味不足,总觉虚华。究其故,多为作茧自缚,难出瓶颈。冲出去,或可拨云见日,窥到真的人间。“瓶颈”为何?说白了就是作家的胆识。吟诗作文,定格局者在胆识。清代诗家叶燮在《原诗》中将艺术创造分为“在物”与“在我”两类。在物者,曰理,曰事,曰情,指表达的具体内容;在我者,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指作家的内在素质。才指语言能力,胆指创作勇气,识指学识见识,力指志意生机。“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叶燮很好地阐释了胆识在创作中的作用。胆自何来?与识相关。识者,不仅有知识学问在,有阅历见闻在,更有延续千年的民族文化精神,如慈悲、仁爱、守正、任侠等思想信念,都是识的内涵。在先贤文论中,晋之陆机、唐之裴行俭、宋之王禹偁等都谈到过文人的“器识”,就是器量(修养内涵)与见识,言“先器识而后文艺”。然器与识之间孰轻孰重?袁宏道谓“识不宏远者,其器必且浮浅”,王文禄亦言“文高而识高”。看来,识之于器,尤显重要。有趣的是,论者谈文人修养,多谈“才、学、识”,很少谈“胆”,如魏禧,如袁枚,如章学诚,何也?盖因识为胆之基也。假若无识,遑论其余。叶燮是早提出作家胆的因素并将识放到诸要素之上的人。他在《原诗》中说: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均为风雅之罪人。唯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可谓警策。对一个作家而言,识之高低深浅,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其创作行为中,凝聚为胆。胆者,刚勇之气也。有胆者,直面现实遵道秉义为民请命虽千万人吾往矣;无胆者,则察颜观色人云亦云口是心非首鼠两端旁顾左右而言他。有胆者,能仗义执言抑恶扬善敢为苍生说人话;无胆者,则曲意逢迎为虎作伥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故胆能生才,“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文学之气象,之境界,之格调,之韵味,皆由胆出。天下文人成群结队,因无识,而无胆,因无胆,致文字疲软无力,文坛如纸虎,外强中瘠,颓势尽显。此缺钙无骨之病,神仙亦难医也。剧作家鲁煤说:“人间有白昼,文学歌颂白昼;人间有黑夜,文学暴露黑夜。”能歌颂真善美固然重要,而能为民代言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者尤其可贵。因为前者多为锦上添花,无后顾之忧;而后者不同,作者面对的是前进中的逆流,帷幕后的悲情,常常触及到某些人的钱袋,影响到某些阶层的权力,甚至动摇某些集团的根基,因此犀利而沉重,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抗争性。这也同时在考验作者的胆识,他需冒牺牲个人利益的诸多风险,这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自然成为作家可宝贵的精神品质。如屈子之《离骚》,司马迁之《史记》,杜甫之《石壕吏》,柳宗元之《捕蛇者说》,千古名篇,足为后人师。难怪莫言说:“文学作品不应粉饰现实,文学艺术就是该暴露黑暗。”不无道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家被称为“社会的良心”,文学被称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对作家而言,有文才,是基础,有胆识,方为门径。胆识是作家“第一等襟袍”的核心,也是作家审美的重要台阶。作者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审美修养,会在这一关节得以体现。“识明而胆张”,并非虚言。它要求作者真正热爱这片土地,有理想,有担当,有奉献精神,有牺牲精神,有为说真话揭真相而付出代价的思想准备。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投机取巧的人,一个沽名钓誉趋炎附势的人,即使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即使读了硕士博士成了这个家那个家,饱学而识馁,有学而无识,遇到灾难、悲剧、血泪、冤魂,能诗善赋又如何?依然是嗫嗫嚅嚅的腐儒酸士一个,被弄权者玩于股掌之上,当吹鼓手,作传声筒,曲学阿世,吮疽舐痔,为悠悠青史增添一二笑料耳。常有人赞赏,某人某作道人所未道,言人所未言。其实,对许多作者来说,未道、未言者,非不能也,实无识无胆也!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瞻前顾后,如履薄冰,无思想,无见地,这在普罗大众无可厚非,但于作家言则差之远矣。花拳绣腿的时文闲文可写,但充其量,茶余饭后附庸风雅而已,除了把字“码”得跟花瓶一样漂亮,与常人何异?一个真正热爱文学欲在写作上有所作为的人,真正想以文济世助推社会前进的人,还是要从“胆识”上下功夫。文章千古事,胆识才是文学“掷地有声”的金钥匙。作者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仅要有语言的天赋,更要有文人的正气。才华横溢妙笔生花固然可喜,建立在胆识之上的文学之力更加珍贵,它才是能被人民认可、被历史传承的标杆。(微信13569089128)

2、魏禧作品

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

3、魏禧研究现状

明人宋濂说:“非得夫江山之助,则尘土之思,胶扰蔽固,不能有以发挥其性灵。”魏禧则更进一步说:文章视人好尚,与风土所渐被,古之能文者,多游历山川名都大邑,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司马迁,龙门人,纵游江南沅湘彭蠡之汇,故其文奇恣荡轶,得南戒江海烟云草木之气为多也。(魏禧《魏叔子文集》卷八《曾庭闻文集序》)他认为司马迁是北方人,但他漫游南方,因此感觉江海烟云草木之气,故其文能奇幻荡轶。魏禧认为每个地域对诗人的影响总有局限,生活于秀美环境中,风格容易流于软媚,局限于雄劲的环境中,风格容易流于粗粝。游历生活可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弥补地域的局限,开拓和变化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自我超越的契机。有些批评家进而认为,游历生活可以提高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王士禛教人:“为诗须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何世璂《然灯记闻》)吴雷发主张游览山水可洗涤俗肠:“欲治其诗,先治其心。心难于不俗,无已,则于山水间求之。”(吴雷发《说诗菅蒯(kuǎi)》)这就把“江山之助”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角度。词的创作也一样,清代蒋敦复说:“昔人论作诗必有江山书卷友朋之助,即词何独不然。不读万卷书,不行路,不交万人杰,无胸襟,无眼界,嗫嚅龌龊,絮絮效儿女子语,词安得佳?”(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一)可见,江山之助对各种文体的创作都有意义。

4、魏禧的读音

信中所说的王昆绳指王源,字昆绳,一字或庵,直隶宛平人,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举人。早年喜好任侠言兵,从宁都魏禧游学。后来与李塨师从颜元。写古文推崇秦汉。五十岁以后,云游四方,客死山阳。他是1691年(康熙三十年),作者二十四岁时在京师结交的朋友。1692年(康熙三十—年),两人在京师还经常见面讨论问题,畅谈理想。这一年下半年,二人分别,作者回家。这封信大约写于第二年秋乡试之后。那年乡试,王昆绳中顺天乡试第四名。而作者不幸落第。#魏禧简介#

5、魏禧生平简介

1964年5月,陈寅恪弟子蒋天枢(秉南)到广州谒师,当许多昔日弟子纷纷远离之后,蒋天枢的造访给年迈的陈寅恪以巨大的慰藉。他郑重地作出了一个“生命之托”,将自己一生事业托付给蒋天枢,全权授予蒋天枢处理自己著作出版事宜。并按照古人临别赠言的传统,写了这篇《赠蒋秉南序》,让夫人唐筼用工楷誊录后作为纪念品,赠给蒋天枢。陈寅恪把自己晚年隐秘的心迹,数十年的寄寓身世之感、现实之慨、兴亡之叹,都浓缩在此文之中。文中一再阐述“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绝不“侮食自矜,曲学阿世”的文化观和人生观,读来掷地有声,令人敬佩。全文如下:清光绪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⑴,一日偶检架上旧书,见有《易堂九子集》⑵,取而读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羡其事。以为魏丘诸子值明清嬗蜕之际,犹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与从容讲文论学于乾撼坤岌之际,不谓为天下之至乐大幸,不可也。当读是集时,朝野尚称苟安,寅恪独怀辛有、索靖⑶之忧,果未及十稔⑷,神州沸腾,寰宇纷扰,寅恪亦以求学之故,奔走东西洋数,终无所成。凡历数十年,遭逢世界大战者二,内战更不胜计。其后失明膑足,栖身岭表⑸,已奄奄垂死,将就木矣。⑴   白下:南京的别称。⑵ “易堂九子”:是指明末清初以魏禧为首的九个文学家。魏禧父魏兆凤,于明亡后,削发隐居于今距宁都县城西2.5公里远的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与兄际瑞、弟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⑶   辛有、索靖:辛有是春秋时周人,周平王时大夫。辛有在周平王东迁时经过伊川,看见到披头散发在野地上祭祀的人们,就说恐怕不到一百年,这里就会变成西戎人的土地,因为这里的人已经没有礼法可言。后来,秦、晋迁陆浑之戎居伊川。  索靖,是西晋时将领,《晋书.索靖传》记载:“(索)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作者引用这两个典故是慨叹山河残破,世乱荒凉。⑷   十稔(rěn):十年。谷物成熟叫稔,古时谷物一年一熟,故年亦可称稔。⑸   岭表:岭外,即岭南地区。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⑴,曲学阿世⑵,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昔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⑶,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⑷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虽然,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⑸,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⑹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蒋子秉南远来问疾,聊师古人朋友赠言之意,草此奉贻,庶可共相策勉云尔。甲辰夏五七十五叟陈寅恪书于广州金明馆。⑴   侮食自矜:侮食,古代东越国名。钱谦益《西湖杂感》:“今此下民,甘忘桑葚,侮食相矜,左言若性。”意思是甘心忘记自己的家乡美味,以吃异族食物为荣,说外语已成习惯。作者借用此典指当时知识分子以尊崇外来意识形态为荣。⑵   曲学阿世:背离或歪曲自己所学,来迎合世俗、阿谀当朝。《史记·儒林列传》:“固(辕固生)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无:通“勿”。用来形容不正直的文人。⑶   疏属之南,汾水之曲:疏属即疏属山,在今山西河津市东。《文中子·事君篇》: “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⑷   末契:犹下交。指长者对晚辈的交谊。《文选·陆机<叹逝赋>》:“託末契於后生,余将老而为客。⑸   浇漓:亦作“ 浇醨 ”。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 南朝齐王融 《为竟陵王与刘虯书》:“淳清既辨,浇漓代袭。”⑹   天水一朝:常用作“赵宋王朝”之代称。《宋史》卷六十五:“天水,国之姓望也。”天下赵姓,皆出于天水。天水现有“天水堂”,为赵姓祭祖之地。

6、魏禧的个人资料

#古代地名中的河东、河西、江左、江右究竟指的是哪里?# 在中国古代,很多地名都是以方向来命名的,这在古代的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河东、河西、江左、江右、塞北、江南、陇右icon、关西等,这种命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有一个固定的标志物,如河东、河西里的河,其实就是黄河,还有江左、江右里的江,指的就是长江。河东在古时候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而山西在黄河之东,故称河东。秦汉时为河东郡icon,在今天山西省临汾、运城一带,唐朝以后泛指山西省全境。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icon在《日知录icon》里说:“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icon,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河东地区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为华夏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仪icon,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icon,三国名将关羽,唐朝名将尉迟恭icon、薛仁贵icon,北宋宰相司马光均诞生于此;文化名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icon,位西游取经的东晋高僧法显icon,隋代大儒王通icon,唐代诗人王勃icon、王维、王瀚、温庭筠icon、白居易、柳宗元,金代大文豪元好问,元代杂剧家白朴、郑光祖,明代文学家罗贯中,以及清朝初年文学家傅山等也都是河东人。河西泛指黄河以西地带,春秋战国时期把黄河南段,今山西和陕西两省交界处称为河西,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唐玄宗icon时设置河西节度使管辖甘肃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东起乌鞘岭icon,西接新疆,北连大漠,是一个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仅40至100公里的狭长地带,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icon的咽喉要道。河西地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武帝时,它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唐代诗人岑参icon曾写道“凉州七城十万家”,元亦有诗赞其“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都是历史上河西风貌的真实写照。15世纪以后才渐次衰落,至今境内烽台、古城、塞堡等仍然遗存。目前河西走廊仍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是西北边防重地。江左和江右,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就是“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江右则为今日之江西。清魏禧icon《日录·杂说》云: “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也有学者认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中国传统“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人们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北面) ,也名为江北;以江左指代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南面) ,也名为江南。明朝通儒王阳明icon在江西任官期间曾培植起来“江右王门”,主要代表人物有邹守益icon、欧阳德、聂豹icon、罗洪先icon、刘文敏、王时槐胡直等,传承了王阳明晚年的学说。在古代文献或文艺作品中还有许多以固定标志物方向命名的地名,有些一直沿用至今,如山东、山西、关内、关外等,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体现出古人对地理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