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的简介(谈迁国榷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9:40:39 浏览
1、谈迁国榷简介

如果说要研究明史,或者说想多了解一些关于明朝的历史,那么该读哪些书呢?除了二十四史中的明史,还有哪些书可读性强一点。《明史》是属于官修史书,《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属于官修史书。虽然后人对此褒贬不一,讹误不少,但总体来说,《明史》大部分内容,基本都靠谱。《明实录》明朝史官著。是明代官修编年体史书。书中记录从「明太祖至明昭宗时期的大量原始资料,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罪惟录》(原名《明书》),查继佐著。是目前市场上可见,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截止到南明(三帝+鲁王监国)时期,完整记载明朝历史的书籍。《国榷》,谈迁著。该书鉴于《明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引,力求客观。其他关于明史的书还有《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等,关于明朝的史书实在是举不胜举,一个人即使有再多的精力,穷尽一辈子也不可能读完,更遑论去深入研究了。@头条读书君 @今日头条

2、谈迁主要内容简介

⭕️明穆宗朱载坖,也即隆庆帝,至今仍被误传为朱载垕。?后世文献及记载中错误的将其名字记载为朱载垕,并延续至今。?朱载坖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其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区大峪山东麓的明十三陵的昭陵。?昭陵也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修葺复原的陵寝,现处于开放中。?实际上,历史上的朱载垕另有其人,其为齐东王朱厚炳的儿子,后来继承齐东王封号。?而明穆宗朱载坖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明世宗实录》中明确记载:“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第四子名载圳。”?隆庆帝也是明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在其当政时期,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李春芳、郭朴、赵贞吉、高仪等,并开创了“隆庆之治”的局面。?后来,即早在万历年间,从卢翰著作《掌中宇宙》时错误地将载坖写成载垕,使得后来这一错误被私修史书的文人范守己《皇明大政记》、朱国桢《皇明史概》、谈迁《国榷》等沿用。?到了清初,一些私修史书的记载更是混乱,朱载垕这个名字也就被清朝官方编撰的《明史•穆宗本纪》采用。?这一错误后沿用至今,到了建国后,在明十三陵的重修中,对其介绍也以朱载垕为记载,这方面也没有更改。#谈迁的简介#

3、谈迁的读音

冯胜和他的兄长冯国用一起跟随朱元璋起兵,是有名的宿将,“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后来因为在征讨北元的过程中获罪归第,朱元璋大杀功臣时,冯胜不自安,来南京见朱元璋,朱元璋安慰他,哪知道,转过头来竟然也赐死。明初开国六位公爵,徐达、常遇春(实际是他儿子常茂)、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如果徐达坐实被暗杀的话,那么,这六个人除了邓愈早死之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而冯胜之死为蹊跷,连《明史》那样回护朱元璋的都不得不说“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这样看来,冯胜既不是陷于胡蓝d狱,也不是其他的骄横不法,实在是朱元璋找茬杀人罢了。所以,谈迁在谈及冯胜之死时不无惋惜的说:“去傅友德之死才两月,开边之猛将尽矣”冯胜和傅友德一样直到南明时期才给予昭雪。其实已经几百年过去了。此外,我们再来看看号称是“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的中山王徐达的下场,徐达是被朱元璋难得在称帝之后仍然呼之为兄的功臣,徐达本人一直谨慎,胡惟庸想和他攀附,徐达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朱元璋对他赏赐厚,徐达三个女儿,长女为朱棣的皇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长子辉祖封魏国公、袭爵,幼子增寿因为给朱棣通风报信死于建文帝之手被追封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也就徐达一家。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有一种一直以来流行的说法是徐达患病不能吃蒸物,朱元璋知道以后故意赐给徐达吃蒸鹅,结果,疽发身死。虽然,这个说法不见诸于正史,但是,历来的明史专家对此都不敢轻易否定,包括吴晗在被暗示的情况下修改了自己的著作《朱元璋传》之后的再版中仍然没有放弃这个说法。如果我们来看看刘伯温和李文忠、朱文正的死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史家一直不肯放弃这个说法的原因了,刘伯温之死我已经提到过,明太祖、明成祖两代对刘伯温的事情一直心存愧疚本身就说明刘伯温死因不是正常的,而且,皇帝本身也是知道的。刘伯温的伯爵是及身而止的,不世袭,但是,朱元璋却大发慈悲,让刘伯温子孙世袭,明成祖朱棣被刘伯温的次子刘璟指着鼻子骂作:“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可是,当有司准备籍没刘璟全家时,明成祖却不允许,这在发明瓜蔓抄的朱棣真是不可思议,更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生都效法朱棣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居然把刘伯温的位置抬高到徐达同列,封为太师。李文忠是朱元璋顶顶亲信的人了,不仅是外甥还是义子,数总兵权、多领征伐,国初封为曹国公,死后追封郡王、配享太庙。李文忠其人“恂恂若儒者”,亲近读书人,曾经多次劝阻朱元璋“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惹得朱元璋不高兴,洪武十六年,李文忠患病,朱元璋让淮安侯华中护理医药(华云龙的儿子),结果,才几个月的功夫李文忠病死了。朱元璋大怒“诸医并妻子皆斩”,淮安侯华中也被责罚,继而杀掉。历来史家就指出朱元璋之杀华中是杀人灭口,《明史·李文忠传》中说,“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试想一下,华中位在李文忠之下,年辈也在李文忠之下,从来没有恩怨纠缠,何以要毒死李文忠呢?这里面至少披露出一点就是李文忠不是正常死亡。只不过没有交待杀害李文忠的凶手是华中还是朱元璋,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吴晗在著作中称李文忠死于朱元璋之手,并非虚妄。而侄子朱文正,明史没有明言他的死因,但是,从记载来看也非善终,所以,史家一般都取文正死于鞭刑,类同朱亮祖。功臣中得以保全首领的就是汤和,汤和为人直爽,但是,并不愚笨,他自认功劳远在邓愈之上,但是,酬庸却在邓愈之下,所以,借着喝酒的时候,向朱元璋发牢骚,自谓“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后来发觉朱元璋不愿同功臣始终,所以,立刻敛容谢罪,态度一直恭顺,特别是徐达、李文忠死后,汤和自解兵权,再加上揭发李善长立功,所以,死后封为郡王,享受李文忠一样的待遇。不过,以汤和的谨守如果不是在洪武二十八年这个关键的年份上死掉,恐怕也不见得一定能死于枕上。这点从汤和的后裔自汤和死后居然四十年不得袭爵的结果就能看出来了。汤和的爵位直到孝宗时才录以世袭指挥使,嘉靖十一年也才奉还侯爵。武将中还有一人也是比较幸运的,那就是沐英,不过,都是因为西南军务紧要,离不开亲信,所以,朱元璋才放手让沐英世领云南,为明朝之屏藩。再有,明史中记载宋濂的死因是病故,因为得力于马皇后的担保,而谈迁在《国榷》中则记为自杀(《国榷》卷七)。清代学者赵翼说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可谓定评。司马温公在《资治通鉴》中关于杨坚的评论基本取自《隋书》,因为他看不惯杨坚对待功臣的做法,假如温公活到明代之后再来修史,岂不是要给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气死了。

4、谈迁生平事迹

然而,死后被追尊为皇帝的多尔衮身后哀荣还没享受几天就出问题了。多尔衮的死对于顺治帝福临和被压制日久的两黄旗大臣来说是苦尽甘来。因为摄政以来,多尔衮对少年皇帝福临无视僭越,独断专行,福临早就受够气了;阿济格在多尔衮死后图谋不轨,试图抢班夺权,据谈迁的《北游录》记载,多尔衮临终前,“召英王语后事,外莫得闻”。此时多铎已死,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心腹,可能对摄政王权力的交接有所筹谋,要他继承自己的地位。因此,阿济格积极运作。当多尔衮死时,阿济格姗姗来迟,“旋即归帐”,晚上“诸王五次哭临,王独不至”,无心关注丧事。阿济格在多尔衮去世当晚“即遣三百骑驰入京”,意图不言自明。但是,大学士刚林“知其意,立策马行日夜驰七百里,先入京,闭九门,遍告宗王、固山等为备。俄三百骑至,皆哀甲,尽收诛之,英王未知也”;然后“诸王遂拨派兵役监英王至京”,将他逮捕问罪,这样就砍掉了白旗多尔衮一派剩下的臂膀。紧接着,顺治八年(1651)二月,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尔惠揭发多尔衮“谋篡大位”,接着济尔哈朗、满达海、博洛、尼堪及内大臣等揭发说:“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僭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僭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闻,伏愿重加处?治。”——《清朝十二铁帽子王》#谈迁的简介#

5、谈迁的作品

谈迁与《国榷》谈迁,​一位具有民族骨气的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清朝代更潜的时代。由于官方所有的有关明史的纪录,都带有政治的偏见,再加上对异族统治的不接受,立志写就一部真正的明朝(汉人)的历史。正如谈迁在《国榷》自序中写道:"故予窃感以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所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防肤见者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一个普通的百姓想写一部三百年之久的明史,何其难也!背上行李、拿着雨伞、带着干粮这几乎是谈迁一辈子的形象。寻防各地实地调查,收集借阅抄录各种史料,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一百多卷的明朝历史的《国榷》。可就在这部伟大的巨著已成规模之际,由于家徒四壁之境,小偷也只有将这几箱书稿窃之。毕生精力,一夜成空。已近暮年的这位谈老爷子大哭一场,擦干眼泪,大声呵斥道:吾手尚存,宁已乎?于是又奋笔疾书,用他人生后的四年,不避酷暑严寒,奔走各地,寻书防人,探寻遗迹。终于在他人生后的时刻完成了他一生志向,写就这部伟大的编年体的明史《国榷》。这部史书完成后,在整个清朝被列为禁书,从顺治年间一直到民国。这一禁就是三百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才排印出版。这位伟大的爱国的文学家史学家谈迁,一生艰难治学才得到世人的尊敬、历史的认可!同样这部由民间学者编写的巨著《国榷》,长达百卷和多达430多万字的编年体的明史的信史地位得以传世!这位多灾多难而又自强不息的谈老爷子和同样命运多舛而又光辉无比的《国榷》必为后人所景仰!!!洋洋华夏,有数百万年的人类史,有一万多年的文明史,有六千多年的文化史。今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敢骄傲的说,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我们就是远古的中国人的后裔,生生不息血脉相连,文化自信一脉相承,血脉和文化从来间断。正是有像谈迁这样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有坚定有坚持有坚韧的文化巨人的存在!向多灾多难而又坚定不已的淡老爷子致以高敬意!向同样命运多舛而又光辉无比的编年体的巨著《国榷》致以高景仰!!​

6、连环画谈迁

李自成失败后,牛金星跟宋献策去了哪里?明末清初的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人作为李自成富盛名的谋士,因此他们后的结局很令我们在意,但是这两个人的结局偏偏充满了迷雾。牛金星经由李岩的推荐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他是李自成的起义军重要的谋士与文官。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他被任命为了大顺朝的丞相。在当时关外清虎视眈眈,吴三桂归附未定的局面下,牛金星却一个劲地怂恿李自成尽快称帝。而且他对拷问降官刮取财物也十分上心,李自成的失败他负有相当大的责任。顺治二年(公元年)夏,牛金星之子牛佺投降清朝,被清朝任命为了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知府,而牛金星再也没有出现在官史记录中,就此成为了官史中的失踪人口。一些野史记录,如耿兴宗所撰的《牛金星事略》中宣称,牛金星和儿子牛佺一起投降了清朝。由于他在大顺军进北京后的作为令他被明朝的遗臣们仇视,所以清朝就没有再安排他出仕。牛金星为了躲避仇家追杀一直躲藏在儿子的官衙内,直到顺治九年(公元年)才去世。据说牛金星去世后,他儿子牛佺按照他生前的要求,将他葬在了黄州香山之阳(山南)。并且牛佺根据牛金星的遗嘱在操办完他爹的葬礼后,就辞去了官职归隐田园。由于牛佺之孙牛次张在乾隆年间为祖父所立的墓碑碑文中,隐晦地提及了牛金星葬在了香山之阳,所以这个记录被认为是可信的。但是在清朝文人的笔记中,更多的还是说牛金星不知所踪。相比起牛金星来,宋献策的后结局更加扑朔迷离。宋献策是牛金星推荐给李自成的,相比起牛金星来,宋献策的水平要高多了,他为李自成大顺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李自成建立大顺后封他为开国大军师。李自成在从北京退回陕西老家的路上,牛金星诬陷要回河南调集援兵的大顺军重要将领李岩,想要割据河南反叛。李自成信以为真便派牛金星杀害了李岩。宋献策因为和李岩的关系特别好,因此有记载说他就此对李自成感到心灰意冷,于是便离开了大顺军,其后便不知所踪了。但是,追击大顺军的阿济格给多尔衮的战报里,除了报告于武昌俘获了大顺重要将领刘宗敏外,还提及生擒了李自成的军师宋矮子。宋献策的外号就是叫宋矮子,但是前面也说了,有记录宋献策在李岩遇害后就离开了大顺军,所以这个宋矮子是不是宋献策并不能肯定。而且阿济格关于如何处置宋矮子再没有下文,这个宋矮子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有意思的是《国榷》的作者谈迁,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北游录》中记录下了宋献策的一个传闻:宋献策投降清朝后到了北京,清朝对他十分重视,让他入了旗籍,他每次出行都会有大量的骑从跟随。但是谈迁只是记录了这个传闻,他在北京待得数年之间都没有亲眼看到过宋献策,所以宋献策后的结局如何至今没有定论。关于宋献策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农民军入北京城后,宋献策解救了数以千计的被拷问的明朝降官。因此凭借着这份人情,宋献策找个安身立命之所渡过余生,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牛金星躲在儿子官衙中渡过余生,宋献策直接人间蒸发不知所踪,他们两人的不同结局,正是因为他们作为不同导致的。#李自成失败后,牛金星和宋献策去哪里了#

7、谈迁的意思

大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一切都很平静,京师的百姓,忽然感觉到,地面微微颤抖,似乎有撕裂的声音。只是一瞬间,一声巨响从京城东北方向炸裂,远处滚滚黑烟腾空而起,在天空盘旋,像一朵巨大的黑色蘑菇。烟尘裹挟着黄沙、灰土、瓦砾,席卷京师。在巨大的冲击波下,从顺承门到刑部街,路边的木质结构房屋,像是纸糊的一般,瞬间化为齑粉,有钱人盖的砖瓦房,撕裂成一道道裂纹,整个地基都在下沉。白天变成了黑夜,铺天盖地的力量继续吞没着京师,石驸马街,重达千斤的石狮子,被巨大的气浪卷起,飞出,砸坏了无数的房屋,就连皇家园林,也遭到了冲击,围栏内的珍禽走兽,受到惊吓,纷纷出逃。甚至昌平,通州、密云,都感受到了巨大的震荡。这不是电影,而是天启六年发生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爆炸。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有史料的焦点,都落到了一个地方——王恭厂。《明史》记载了一句话,“五月戊申,王恭厂灾,死者甚众。”明末清初的很多文人,记录的更加详细,无一不证明,这场惊天大爆炸,起源于王恭厂。王恭厂,也叫棺材胡同,后来改名叫光彩胡同,在明朝时期,叫王恭厂。至于为什么改成棺材胡同这么一个晦气的名字。我想和这场爆炸不无关系。在《天变邸抄》这本书记载道:“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据资料统计,这场爆炸,半径超过750米,面积2.25平方公里,当时明朝官员上奏皇帝的死亡人数为537人。显然,这是虚报的数字,因为明朝上报倒塌房屋多达10930间,上万间房屋倒塌,不可能只死了五百多人。很多资料显示,这次大爆炸,伤亡人数超过20000人。王恭厂附近更是死伤惨重,也就成了棺材胡同。从永乐18年开始,明成祖朱棣成立王恭厂,这是一处由皇家亲自管理的兵工厂。和其他武器制造厂不一样,王恭厂储存的是火药。据记载,王恭厂多存储火药,达到千吨。朱棣在位时期,火药火器使用频繁,朱棣本人也是火器爱好者,他将火器战术运用到战场上,并且大力推广三段式射击。明朝精锐的神机营,就是一支火枪部队。这样一个无往不利的大杀器,在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于谦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把三大营改编为十二团营,但后来,神机营渐渐没落,以至于到了明朝中后期,火器大多数依靠进口。火器的衰落,让王恭厂也随之衰落,一些火药也无人问津,随着天启年间,北方战事越来越紧张,明朝大杀器——火药,再次被人们所重视。王恭厂也再次热闹起来。但经过上百年的沉沦,火药技术大打折扣,对火药的管理也越来越松懈。终于酿成了天启六年的惊天剧变。火药论成为天启大爆炸的主流观点,但许多亲历者,都记录了当时的场景,这些记录有不少流传到了今天。爆炸的威力,几乎每个笔记,都描写的十分详细,而且骇人听闻。另一个细节,让大爆炸,走向了神秘事件的领域。谈迁在自己的《国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奇女子。在北京城员弘寺街,在爆炸发生的时候,一个女子正被家仆用轿子抬着,走在大街上。爆炸发生的瞬间,这个女子一点都没受伤,偏偏衣服没了,而且不是外衣,而是莫名其妙的一丝不挂。原文这样写的,“员弘寺街轿中女赤体无恙”。这就很奇怪,这么大的爆炸,石狮子都能飞上天,这女人不知道有什么特异功能,居然一点事情都没有,但为什么衣服不翼而飞,大姑娘成了个裸体。这样的奇怪事情,还不止一次,出现的死伤之人,衣服都莫名其妙的没了,远在昌平的军队训练场,居然衣服成堆,谁也说不清楚衣服从哪儿来。谈迁的《国榷》说的很玄乎,其他文献中,也提到了人们赤身裸体的情况。这显然不是个案,再加上爆炸发生在巳时,也就是9点到11点,人们早就上班了,不可能在家睡大觉,几乎所有论点,都无法解释到底是为什么。也许因为这个问题,太过神秘,官方史料如《明史》《明实录》都记录了爆炸的过程和造成的损失,但这个细节却并没有记录。这样一个有伤风化的细节,在明末清初的笔记、话本、包括私人编纂的史料中,多有提及,成了天启大爆炸大的谜团。后世很多人提出一些其他说法,比如地震说,龙卷风说,都无法触及这个匪夷所思的细节。甚至有些脑洞大开的人,提出外星人光顾这样的无厘头推测。@浪荡骚年风流叟 历史真实的天启大爆炸,的确是因为火药的储藏失误,造成的大爆炸,大爆炸的威力可能产生小规模的地震,甚至冲击波卷起石狮子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史书中对这次灾难性事件语焉不详,只是记录了伤亡情况以及对一些官员的处罚。当时的目击者,在他们流传下来的记录中,也仅仅是写到了当时情景,原因随着王恭厂的毁灭,无从知晓。从零散记录中,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大爆炸的原因,至于男女为什么裸体,恐怕是个永远无法知晓的谜。

8、谈迁简介

明季的东林d,在民间与史学家、政治家的视野里,形象天差地别。民间受东林后裔的影响,视东林d为正义的化身;谈迁在《国榷》在将之归为两类,一类“大节烺烺”,一类“憸而贪”,奸邪而贪婪,人品德极其恶劣;乾隆皇帝对东林d极为厌恶,32次经筵中抨击了东林d17次。乾隆帝对东林d的认识为深刻:“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d,朋d始于讲学,讲学则始于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