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平简介(陶行知生平观后感)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9:53:35 浏览
1、陶行知生平观后感

陶行知对教育的思考以及实践要比同时代人走得更深更远,早在1919年,他就提出了“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是我们国内提出该思想的第一人。他还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并亲自参与到推广和普及平民教育、生活教育以及幼稚教育的事业中,创办了多所学校,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国务委员张劲夫等,都是他的学生。——《必读经典之陶行知教育箴言》

2、陶行知生平感悟

1937年,日本侵华国家危难,教育家陶行知在美国进行演讲:“我回国参加抗战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弹炸死,请你们不要忘记,我身体的54.4%是被你们美国炸死的!”1936年,侵略者步步紧逼,民族危亡之际,陶行知等人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为停止国内的战争,共同抗日而努力。这一年,陶行知作为主要代表,受到了救国会的派遣,出访欧美亚非等28个国家。在出访的过程中,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并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时隔一年,陶行知来到了美国,让他失望的是,美国人以中立的名义拉偏架,名义上对日本实行“禁运”,实际上向日本出口了大量战略物资。得知消息后的陶行知气愤无比,在美国进行了临别演讲,希望得到美国各界对中国抗日的支持,然而事与愿违,美国对日本的禁运,迟迟没有落实,且还在助纣为虐。陶行知临走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回国参加抗战去了,如果哪一天我被日本人的炸弹炸死了,请不要忘记,我身体的54.4%,是被你们美国炸死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本身资源十分贫瘠,石油的自给率只有7%,大部分都依赖于海外的进口。如果美国真的想制约日本,单从石油这一项上,就能将日本制约住。因为日本80%的石油都依赖于从美国进口,一旦美国停止运输,那日本的战争机器,一定会停摆。除了石油之外,还有大量的钢铁,美国旧钢铁大量都流入了日本,成了日本武器制造的原料。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美国根本没有道义上的同情,更多的是向“钱”看齐,谁给的起钱,资源和武器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向谁。所以,就连美国人自己都很明白,美国资本成了日本侵华的大帮凶。在洛杉矶五千人的集会上,美国的议员斯克托说道:“日本在中国杀死100万人的时候,有544000是美国资本,作为帮凶而杀死的!”就连一向亲近美国人的宋美龄,也多次控诉美国人的虚伪与狡诈,他们以中立的角度来拉偏架,给予了日本人大量的战略物资。当时我们国力微弱,没有人会从道义上同情,有的只是利益的大化。这也让我们深刻明白了,无论何时,强国还需自身努力,他人永远都靠不住!以史为鉴,吾辈当自强! #历史开讲# #人物#每天一点小思考,以历史兴衰,鉴生活美好!喜欢就快来关注我吧![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资料及图片均源于网络,图片仅供参考,版权归属所有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陶行知先生生平

#名言警句# 从事社会改造的人,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民国】陶行知(选自《社会改造之出发点》)陶行知,教育家。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次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学校)。认为“教育与政治是不能分离的,二者能同时并进,同时革新,国民革命才有基础和成功的希望”。批判地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口号,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陶行知生平简介#

4、陶行知生平及著作

陶行知先生是民国时期的人民教育家,他用一只公鸡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进入教室后拿出了一只大公鸡放在讲台,然后又掏出一棒米。陶行知先生先是按着大公鸡的头,强迫公鸡吃米,可是大公鸡却使劲挣扎,然后陶行知先生放开鸡,又走到一边,没一会大公鸡就自己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现在家长不停的“鸡娃”,孩子疲惫不堪,殊不知,只要培养好孩子的主管能动性,不仅在学习上,整个人生都受益无穷。#萌娃成长记# #微头条养成计划#

5、陶行知的生平照片

大陆第一人!成都金苹果创始人彭伟在瑞士接受安乐死,女儿称:颠覆了我们对死亡的认知[祈祷]8月5日下午,成都金苹果教育创始人彭伟的女儿在朋友圈发文称:父亲彭伟已在瑞士接受安乐死,在一曲《我的太阳》结束后,父亲意志坚定地端起了那杯“饮料”一饮而尽,随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这让她第一次感知到了“死亡并不可怕,颠覆了我们对死亡的认知”。彭伟女儿彭佳月的告别信,近日在成都教育圈子里流传。据披露,彭伟已于8月5日在瑞士苏黎世以安乐死方式离世。彭伟近年来饱受疾病折磨,健康一直不佳。这是我国也是亚洲前往瑞士执行安乐死的第二人,第一人是我国台湾的新闻主播傅达仁,他在2018年6月7日,以85岁高龄选择安乐死离开。目前,瑞士是目前世界上可以协助外籍公民实施安乐死的国家。由于安乐死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太多,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不允许的。对于金苹果教育,创始人彭伟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出生在巴中市水林镇龙台村1组6社,父母都是农民,生在大山,但是山青水秀。童年时很幸福的,是拿着柳条骑在牛背上唱歌的放牛娃。童年没有上过幼儿园,但是很快乐:摸鱼,爬树,摸鸟蛋。在当地上小学上初中,然后在南江中师班熬了艰辛的3年———学校连操场都没有。毕业后,我在乡镇上教音乐和地理。当时上音乐课,我给他们唱课本上没有的:“竹子开花咯喂……”还拉手风琴让大家分声部唱歌,但这不是教材上的,被领导批评了!我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又考了音乐系。毕业后,我到了华西医院搞宣传,因为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育理想,就辞职干金苹果,当时完全处于癫狂状态。成都商报:为何您的理想,不服务于和您一样出身贫寒的小孩,而是选择大城市的高收入群体。彭伟:我在大山里面教了两年书,我发现自己苍白无力。理想很美好,但我只能改变能改变的,而且陶行知讲了,国家的责任是做大众教育,社会的责任可以做大众教育也可以做小众教育。即便如此,并不代表我没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恰恰是的小众教育需要的人去做。成都商报:那您是否想过,金苹果的孩子家长和您老家的同龄人就有贫富差距了,他们下一代因为幼教的差异,在起跑线上就产生了很大差距?彭伟:贫富差距的问题与教育的问题是有关系,教育是反映贫富差距的一个指标,它会被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所关注,所以才使它被推到风口浪尖。不能万事都怪教育。在成功之后,他的教育集团也受到了冲击。2016年,因投资方四川怡和陷入经营危机,金苹果教育集团进行了重组,彭伟逐渐隐退,股权也卖给了深圳前海太宁投资,彭伟也陆续从金苹果各个子公司去职。今年3月24日,彭伟正式卸任成都市金苹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逐渐淡出公众视线。据称,很可能是因为他身体状况不佳后,选择了退出公司前往国外治病,只可惜终因为无力回天,这才选择了安然离开这个世界。不过,当人终无法恢复健康,又长期忍受痛苦的时候,安乐死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项。不过,“安乐死”一直是争议极大的话题,全球范围内都争议巨大,因为这不仅是伦理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不过,不管是什么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有没有选择自己去死权利的问题!个人认为:安乐死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它给了每个人带着尊严离开这个世界的选择权!你说呢[what][what][what]#陶行知生平简介#

6、陶行知生平的评价

陶行知:中国教育的先行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64年7月25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去世。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主张,把教育、学习、实践三个环节融为一体,将传统的书本教育资源无限延伸,对近代教育影响颇多。那么,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首先,他是个乡村教育的拓荒者1917年,留美归国的陶行知,正式开始了他富有创意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其次,他是爱满天下的万世师陶行知毕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他创立的教育理论体系 一直沿用至今。后,他还是心系家国的勇斗士提出“民主、科学、大众、创造”四大教育方针,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历代评价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知行——郭沫若#历史有知识# #人生的舞台上#

7、陶行知生平简介ppt

1946年,教育家陶行知去世。他的妻子抚摸着两人的合影,悲伤地说:“这张照片拍得不好,男的坐着,女的站着,日后,男的肯定是短命。”陶行知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叫汪纯宜,是他妹妹的同学。两人共度22年,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1936年,汪纯宜因病早逝。失去心爱的妻子,四个儿子无人照顾……正在悲伤苦闷之时,吴树琴给陶行知寄来一封封安慰信。吴树琴,中法大学的女学生。当年,为了逃避父母安排的婚事,她离开出走。在姚文采的推荐下,她来到上海求助陶行知。陶行知佩服她的勇气,不仅帮助她进入中法大学,还常常资助她。吴树琴铭记于心,视陶行知为精神导师。因此,当她知道陶行知丧妻,便主动提出帮忙照顾他的四个孩子。渐渐地,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个温柔的姐姐,陶行知也爱上了体贴的吴树琴。于是,他写情诗向她告白:罗矶四月雪未溶,冰晶玉洁姐妹峰。我欲访兮无以登,一刹那间各西东。梦中几次曾相遇,醒来人影俱无踪。预期桂花初香日,应有故人月下逢。吴树琴读完诗后,不禁脸红心跳。很快,两人确定了关系。吴树琴毕业之后,陶行知便向她求婚:“我们已给那么多苦孩子建立了一个大家庭,我们自己也需要一个小家庭,我们结婚吧。”吴树琴害羞地点了点头,这正是她期盼已久的。然而,吴树琴的父母并不同意这门婚事。为什么呢?因为,陶行知比吴树琴足足大了25岁。而且,吴家的女儿,凭什么给别人续弦,还要给四个孩子当后妈啊?可是,吴树琴心意已决,坚持跟陶行知在一起。这时,陶行知给吴父吴母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答应亲事。吴树琴的父母读信之后,感受到了陶行知的真诚,这才松口。1939年12月31日,有情人终成眷属,吴树琴嫁给了陶行知。两人的结婚证书,简直是情书告白: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我遇到了你,你也遇到了我。当时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了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后胜利。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结婚人:陶行知 吴树琴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可惜,这段幸福婚姻只有短短7年!1946年7月25日,由于长期劳累过度,陶行知突发 脑 溢 血,昏倒在朋友家的洗手间。当吴树琴赶到的时候,只见陶行知眼睛半开着。虽然,他还一息尚存,却千呼万唤也无应……不久,陶行知去世,终年55岁。吴树琴整整失眠了3个月,她悲痛地写下:“你和我永别了!你和你爱的人民永别了!你永别了世界,永别了一切,虽然我们是千呼万唤,都永远喊你不回来!使我难忘的是当你有快乐的时候,一定先带给我,让我们共同快乐。当你有愁困的时候,只是静默不言,将痛苦的事往心里丢,怕我对你焦忧伤心。”她常常看着两人的合影,悲伤地说:“从迷信来讲,这张照片拍得不好,男的坐着,女的站着,日后,男的肯定是短命,结果就是这样。”虽然两人只做了7年的夫妻,但是这份情谊却是一辈子的。后来,走出悲伤的吴树琴,与卢温组建了新的家庭,并且生下一儿一女。不过,吴树琴与陶行知的孩子们,仍然像家人一般经常往来。#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