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简介(夏鼐为什么出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0:02:45 浏览
1、夏鼐为什么出名

古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德”不是想“立”就能立起来的,刻意立德,难免虚伪,更何况谁也不是“道德完人”。“立功”要做官。蒋廷黻学问很好,弃学从政是不是可惜,夏鼐说得对,关键看结局。路子选的不对,不但误国,学也误了。夏鼐不爱当官,但命中注定,难逃学术领导之职。1947年2月24日~1948年8月21日,傅斯年请夏鼐代理过史语所所长。解放后,夏鼐先后担任考古所的副所长和所长。1982年退下来,担任考古所的名义所长和社科院副院长。有人说,解放后担任学术领导者,很多人都把学问废了。这事当两说。不错,政治运动浪费了他们太多的学术生命,但解放后,百废待兴,他们担任学术领导,对学科建设有大功,这种贡献不是可以几本书、几篇文章计。1952年他曾请辞副所长,1960年代初又请辞所长,两次都未果。我理解,他更愿当一名学者。当所长,那是不得已。——李零#历史冷知识# #阅读的温度#

2、夏鼐怎么去世的

夏朝都城二里头,1959年夏鼐先生到河南寻找“夏墟”意外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此后从1959年到2000年一直发掘二里头,先后发现了五座宫殿基址,还发掘出了11座墓葬,灰坑、龙形绿松石,而关于二里头四期文化层的归属在当时是很有争议的,不过有一位学者一直坚称二里头属于夏代都城,这个人就是张光直,他一直坚持这个理论,无疑他的坚持是对,因为后来又发现了偃师商城,而此前反对洛阳是夏代都城的学者们在看到偃师商城的考古报告后纷纷开始改口,原先认为洛阳二里头三、四期属于商代的学者们,也改变了看法,认为四期都属于夏代

3、夏鼐个人简介

其成就突出的弟子有何炳棣、邵循正、郭廷以、夏鼐、费正清、吴相湘等。这些弟子大都在上世纪30年代中前期开始起步,并迅速成长;由于政局鼎革,他们在1948年分别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国等地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主要头面人物。

4、夏鼐读音

今日读书第十一章 归去来兮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吴金鼎—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读万卷书,行路,胸怀宽广,眼界高远。#夏鼐简介#

5、夏鼐简历

1955年10月3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明史专家吴晗,联合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等科学家和文化官员一起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长陵。当年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郑振铎和夏鼐知道后大为震惊,他们作考古研究所的正副所长深知帝陵的发掘非同小可,一旦被打开陵墓内珍贵的字画和纺织品等易腐坏的随葬品,这些物品的保存、复原等都还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而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这种实力。所以他们找到吴晗希望能暂缓发掘。然而吴晗等人的上书很快得到政务院“同意发掘”的答复,这一答复也就使得新中国考古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1955年底,“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反对发掘的郑振铎和夏鼐也加入了其中。长陵实在太大,考古学家们多方寻找墓道未果,考古队中的赵其昌(后任首博馆馆长)建议先找一小点的陵墓进行尝试性发掘,待得积累经验后再发掘长陵。1956年开始对十三陵的其他陵墓进行勘测,于5月初考古队来到定陵,在距离地面3米多高的城墙上方发现了一个直径半米的圆洞。经反复研究后认为这里有可能是一个通往地宫的入口,由于这一判断正式揭开了定陵发掘的序幕。5月19日正式开始定陵的发掘,经一个多月的努力发掘找到一个用城砖砌成的大门。根据现场情形表明定陵的墓道较狭长且有一定弯度。继续发掘以后,一块高0.5米、宽0.3米、厚0.16米的小石碑出现在眼前,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16个清晰的大字。石碑是定陵发掘的第一件珍贵文物,且为进一步发掘指明了方向,让考古队准确无误的找到了金刚墙,打开墙定陵的地宫就将完全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式发掘一年后定陵的地宫大门终于被打开了。地宫距离地面27米,总建筑面积达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计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组成,殿堂均采用石结构,无梁柱,完全采用拱券式。东殿东西长20米、南北宽6米、高7.2米,地面采用被称为“金砖”的方形澄浆砖铺成,砖质细腻、砖面光滑世所罕见;中殿结构与前殿相仿,里面放置三个汉白玉宝座,中间为万历帝的灵座,两边是两位皇后的灵座;左右配殿中垒砌着棺床,但棺床上却空荡荡并不见摆放棺椁的痕迹,灵柩在哪里呢?直到打开后殿大门,原来两位皇后没有葬于配殿,而是与万历帝一起葬在后殿中宽阔的棺床之上。在汉白玉棺床上,万历棺椁置于正中、北侧为孝端皇后、南侧为孝靖皇后,后殿中还有26箱各类随葬品。先开启两位皇后棺椁,这哪里是盛殓死人的棺木,分明是两座珍宝库,棺椁中塞满了各种珠宝、金银和玉器,并随葬着大量织锦和服装。纺织品不仅织工精美,且图案丰富多彩,有许多以孩童为主题的锦绣,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天真的童趣。万历皇帝棺椁宽、高均为1.8米,长3.9米,采用金丝楠木制作,外观遍涂朱漆。打开棺板,棺木上铺着黄旗一面,上绣“大行皇帝梓宫”字样。棺中装满无数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和织造精美的被褥和袍服等,里面还有大量成匹的明代织锦,其色彩之绚丽、质地之华贵前所未有,为研究古代纺织品技艺提供了大量无价的珍贵实物材料。在一个小圆盒中还发现了一顶华美精致的金丝翼善冠,后山嵌二龙戏珠图案。宝床的木箱里分别贮存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谥册、宝印、盔甲、宝剑、凤冠和金玉佩饰等物,可谓是价值连城。定陵的发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出土了很多的珍贵文物,对研究明史有着大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半个多世纪后,我们来回望这次发掘,虽是考古事业的一个辉煌成就,但不得不说也产生了深深的遗憾。定陵中曾出土的一批木俑,是以明代宫廷人物为原型雕刻的,极具研究价值,但因当时科学技术还很落后,处理和保存不当,致使木俑出土不久便全部收缩变形;出土的织锦也只是作了简单处理,后来便开始变硬、变脆和变色,并出现霉变。更让人痛心的是,万历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也被红卫兵以破除封建迷信为由被烧成一把灰,让迄今为止发现的皇帝皇后完整尸骨不再存在。当理性思考后,才发现定陵的发掘损失要远大于所得。#微头条日签# #文物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