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活动,购《国榷》一套!
2、关于国榷的资料简介明末史学家谈迁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历时20余年,写下500万字,终于完成编年体明史《国榷》,没想到手稿竟然被窃了,20年的心血化为乌有。那个时候可没有电脑,文稿无法保存,没有了就是没有了。谈迁也是个狠人,发愤重写,经过4年的努力,他又重新把全书写了出来。谈迁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朝灭亡以后,他把自己的名字和字都改了。改名为迁,改字为孺木,自称“江左遗民”。他一生都不曾做官,靠替人抄书和做幕僚为生。谈迁再次完成他的《国榷》以后,带着手稿来到北京,实地考察他在书中所提及的历史遗迹,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修订,又历时两年半。《国榷》这本书,以《明实录》为基础,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南明弘光元年,谈迁曾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做幕僚,深受高弘图的器重,推荐为他做中书舍人、礼部司务,谈迁不愿意“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坚决推辞,没有接受。下图一为清至民国间抄本《国榷》。在这部书中,谈迁提及万历末年的宫中大火,认为《永乐大典》可能因此而毁。#历史开讲# #北京头条# #博物馆#
3、国榷《国榷》、《唐人轶事汇编》、《宋人轶事汇编》收藏很久了,犹豫是否下手,怕没时间看,更怕错过活动价[汗]
4、国榷还原真实历史损人不利己的事,发生在清初。谈迁写了26年,终于撰成了400万字的历史巨著《国榷》书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写400万字,也太不容易,谈迁把书稿当宝贝一样地锁在箱子里。顺治四年(1647),小偷钻进谈迁家里,一下就看中了这个箱子。其实,对小偷来说,这只是一箱废纸,还没有一箱白纸值钱。但对谈迁来说,却20多年的心血。没办法,谈迁只好从头起,写了数年,才写成500万字《国榷》。#国榷简介#
5、国榷讲解清朝皇帝努尔哈赤都有什么叫法1,在清朝早期文献中,努尔哈赤写作弩儿哈奇,后改为规范写法,写作努尔哈奇,现今通行写作努尔哈赤。奇与赤两字,汉字写法不同,而满语读音相近似。故两字通用,并无本质区别。2,明朝人称为奴儿哈赤,而常用“奴酋”以代之。明清之际的史家著述,如谈迁著《国榷》,则又称为“建酋”。这些称呼,均有贬意。3,朝鲜人又有自己的独特称谓,把努尔哈赤称之为“老乙可赤”,或“老酋”,亦含贬意。#国榷简介#
6、国榷读音年前买了些书架,上了三个书架的书,年初一在家又整理了两个书架的书上架,一些以前蜗居在一起,多年没见到的三种关于明史的书,水落石出了,《石匮书》《明通鉴》《国榷》。关于明史的名著,或者重要的著作尚有几种需要购置。今天早上网购《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明史考证》《皇明通纪》(以上三种都给朋友借去不还了)《名山藏》四种。
7、国榷历史地位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灭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37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求方孝孺向朱棣低头,以换取他们的性命,没有,一个也没有。方孝孺本人一脸正气,行刑的人每在他面前斩杀一个就问他一句:“你愿不愿意替新帝起草诏书?”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逝去,方孝孺依旧无动于衷:“我不会这么做的!”后他冷漠的看着自己族人被灭,自己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放到现在来说,很多人都会觉得十分诧异,怎么会有一个人能够自私自利到这种程度,为了自己所谓的那一点“忠义”害死了快一千多的人。这一件历史真实事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可置信的,但是对于古代人而言,方孝孺这么做还真就是正确的事情了!方孝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本人做过朱允炆的国师,一时风光无限。然而方孝孺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很有名,但也仅仅只有一个文名。事实上朱元璋根本没有重用过他,只是有一次召见他详谈了一顿,终不欢而散。对此,朝廷的官方理由,是因为朱元璋想把这样的人才留给后世继承,但是其实不然,更多的是因为方孝孺的理念与朱元璋的建国理念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文人,方孝孺基本上奉行的就是以仁治国,但是对于建国初期的明朝来讲根本没有任何用处。朱元璋本就是用武力征服了他人建立了明朝,好不容易凭借自己的实力爬到了皇帝的位置,结果你告诉他要赶紧以仁治国,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明朝因为过于束缚文人思想,大部分文人完完全全就是讲究“气节”和“从一而终”。这也就导致了方孝孺理念跟朱元璋完全不同,作为一个臣子不符合皇帝的思想自然会被冷落。但是朱元璋确实也没有说错,后世的朱允炆就是符合这些文人思想的儒皇帝。他受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响性格温顺,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部分文人心中美好的皇帝形象。很多文人在朱允炆时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他们竭尽全力的为皇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直到发生了靖难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大明朝的政治权力再度交接,很多文人就开始不爽了,他们之间领头的就是方孝孺。朱棣的狗头军师姚广孝对方孝孺的评价就是:“皇上不能杀他,他可是读书人的种子!”自己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就是所有读书人的根基,更准确的说法是他是明初文臣中的精神核心。对于这个精神核心,朱棣如何取舍也是一个大问题。朱棣开始采取的方法就是,先把人扣下,让他体验几天牢狱之灾之后再告诉他,现在只要替自己起草诏书就可以避免死亡。这打一棒子给一颗枣的套路,朱棣玩的很厉害,但他妈妈没有想到碰上的居然是这种死迂腐的书生。方孝孺对于朱棣这建议简直嗤之以鼻:“成王(朱允炆)何在?”朱棣说:“自焚了(其实是下落不明朱棣没找到)。”方孝孺冷笑:“那为什么不册立太子?”朱棣有点恼火了:“太子年幼不适合监国,先生莫要管我们的家事了!”朱棣就这么跟方孝孺谈崩了,方孝孺本人想的就很理想化,他觉得嫡长子继承制是一定要有的,那就是古制,朱棣是乱臣贼子,所以他不会替朱棣写诏书。朱棣因为方孝孺三番五次拒绝也恼怒了,直接把姚广孝的话抛在了脑后:“来人把他族人抓起来全杀了!”而后,朱棣让人割裂了他的耳朵,让人车裂去了。可说来也奇怪,这些人知道自己即将大难临头,却没有一声哭喊求饶。因为他们同样觉得方孝孺的选择是对的,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后来轮到方孝孺弟弟的时候,方孝孺没忍住哭了,弟弟反而劝他:“兄长何必哭泣,这不就是我们要的道义吗?”方孝孺死了,还带走了800多人。虽然并非是他所杀,但是究其因果也是因为方孝孺。他在善良与忠义之间终究选择了愚忠,他是一个很理想化的读书人形象,在大义面前可以舍身忘我。千百年来,关于他的争议一直存在,您又是怎么看呢?参考资料《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成祖本纪》#历史开讲#
8、国榷简介50字《国榷》、《唐人轶事汇篇》、《宋人轶事汇篇》收藏很久了,正准备下手,只是没时间看,又怕错过活动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