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博物馆简介(虢国博物馆简介和历史)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2:01:47 浏览
1、虢国博物馆简介和历史

虢国博物館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北部上村岭的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全国重奌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名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探明遗址800余处,已发掘出土文物3万件。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虢国博物馆简介#

2、虢国博物馆在哪

三门峡博物馆这件定为商代的玉器,实际上应该是虞舜-夏朝初年的玉器@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河南日报@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早上在头条读到河南日报官方头条文章《指尖上的国宝76丨商人面纹玉箍》,这件玉器我没有见过,珍罕,震撼,但这件玉器所定时代有误,它不是官方所认为是商代玉器,也不是某些专家认为的红山玉器。这件玉器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器高14.5厘米,现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因为形制和红山文化玉箍形器极为相似,所以叫做玉箍。红山文化玉箍形器到底是作甚用的?目前尚不清楚,有人以为是冠饰,似乎很有道理,但器身中央无孔,无法插入玉簪,也就无法固定头发。据说该器属青玉。浅冰青色,因受沁局部呈黄褐色或黑褐色。但从图片上来看,似乎玉质本为白色,和图二这件典型的青绿色红山玉箍形器颜色完全不同。由于没有见到实物,无法判别玉质颜色。也就无法·判断玉材来源地到底是北方还是西方。该玉整体近半椭圆形,上端稍粗,下端略细,两端呈圆弧形,一侧边有三个小圆穿,另一端残损。@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这和红山玉箍是相似的,所以它肯定不是戴在头上的,三个小孔应该是系绳用以携带所用。@头条国风器身外表面饰一人面纹,圆眼微凸,直鼻梁,鼻端较大,方阔口;其上、下两端各饰二周凹弦纹。这种凸起的阳纹,在商代玉器中极为罕见,却常见于湖北#肖家屋脊文化玉器#上。肖家屋脊文化,以前被称为后石家河文化。其年代相当于虞舜至夏初之间。真知堂研究认为,肖家屋脊文化是解开夏朝起源之谜的关键。虞舜和大禹的大军,征服此地后,南下湖南常德,再南下洞庭湖,南下衡山,南下广西,大舜后来就死在南征途中,葬于湖南广西交界处的九嶷山间。帝尧之子丹朱从征,也死于此处。帝舜二妃南下寻夫,在洞庭湖留下了君山和湘妃竹的传说。衡山则留下了大禹的岣嵝碑。即禹王碑,可惜后来这碑不见了。图三到图五就是肖家屋脊文化玉器。图三和图五应该是大舜的神像,图四则是玉虎头,是有虞氏的图腾。仔细观察,图一这件馆藏文物,其装饰技法同于图四,而纹饰极类于图三,图五,即所谓神面纹。玉材也类似于图四虎头,所以它应该是肖家屋脊文化玉器或夏朝初年的仿制器,其年代下限为夏代而不是商代,更不是什么红山文化玉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3、虢国博物馆解说

《解析西周“獸叔奐父盨”》西周晚期 獸叔奐父盨通髙20.4釐米;口縱16.5釐米;口橫23釐米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貴族墓地出土現藏虢國博物館斂口,設蓋,鼓腹,圈足,橢圓形,腹兩側設獸首環耳。蓋上設四立體雲紋棱脊捉手,蓋面以獸目交連紋為飾,蓋沿與器口處飾鱗紋。圈足前後設心形凹口,圈足飾竪鱗紋。蓋面及器腹其餘部份均飾橫條溝紋。【銘文譯文】器蓋同銘,各鑄銘文四行三十三字:獸弔(叔)奐父乍 (作)孟姞旅須(盨),用盛[米舀](稻)[食焦](穛)需(糯)籾(粱),加(嘉)賓用卿(饗),有飤,則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記載獸叔奐為嫁往虢國女兒孟姞作陪嫁之器,用來盛稻、穛、糯、梁等飯食。

4、虢国博物馆简介400字

河南省三门峡市著名虢国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5、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虽然灯光和布展比较陈旧,但出土的器物不错,尤其是玉器很惊艳,很多造型比如蜻蜓、蜘蛛等象生玉器在这里见到。而重要的玉柄铁剑和金带饰等文物,则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6、虢国博物馆高清图片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的青铜器标注,这个还真是全面

7、虢国博物馆镇馆之宝

1994年,河南一位女子吃过晚饭后,非要独自出门散步,丈夫不放心就悄悄地追出去,不料猛地撞见一个陌生男子,男子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丈夫慌忙赶过去查看,竟在地上发现了一个硕大的洞口。丈夫瞬间楞在原地,他的大脑立刻高速运转,此地什么时候出现了这么大一个洞口,这个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刚才那个陌生男子又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在黑夜中出现,并且一见到自己跑得比兔子还快,莫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吧?这些问题就像潮水一般汹涌而来,搞得老李心烦意乱,正当他陷入痛苦的思索之中时,背后传来一阵熟悉的喊声:“你杵在那里干什么,思考人生啊?”老李不用回头都知道,那是妻子的声音,为了不让妻子忧虑,他立刻平复心情,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面带微笑地跟着妻子回去。然而老李一夜未眠,次日清晨,天刚放亮,他就带上绳索与手电筒等工具,迫不及待地前往昨晚发现的那个大洞,他下决心一定要搞明白其中的秘密。随着老李小心翼翼地进入洞口,他惊讶地发现,里面竟越来越大,简直别有一番洞天,这显然不是一两天能挖出来的。看来昨晚的陌生男子,为挖洞耗费了不少心血。凭借细致的观察与敏锐的直觉,老李隐隐觉得,这洞里应该藏着不少值钱的好东西,可惜已被掏走许多,如今只剩下一个个空无一物的土堆。正当他不停地顿足惋惜时,猛得发现,部分土堆在手电筒的照射下闪出点点红光。老李心中大喜,马上蹲下来仔细查看,原来是一堆干燥的漆皮,只要挖掘时稍有不慎就会彻底脱落,老李不敢轻举妄动。红漆下面是一些圆形的器物,至于具体是什么,他一时半会也搞不清楚。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老李决定回去跟妻子好好商量一番再进行处置。妻子听完老李的描述后,立刻意识到,在古迹遍地的河南三门峡,这极有可能是一个盗洞,为了保护剩下的文物,她当即决定将此事上报给相应的管理部门。没过多久,一支考古队就迫不及待地赶来了,经过一番探查,他们很快确定这的确是春秋晚期的古墓。随着挖掘的深入,老李看到的那些刷上红漆的器物,也渐渐地露出了身姿。不过这些油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会灰飞烟灭。为了让这些红漆尽可能地保存下来,考古队特意在器物的表面留下大量泥土,以维持漆面的湿度,从而有效防止红漆逐渐翘起或脱落。那么这些埋在土中的器物,到底是什么东西?由于其中一件器物的油漆已经全部消失,考古队放心大胆地将它完整地挖掘出来,经过清理后,大家惊讶地发现,器物表面镶嵌着6个直径为0.1米的青铜泡饰,并分成了纵向两排,而青铜泡饰表面还雕刻着精美的卷云纹。青铜泡饰下面是一张完好的皮革,这种皮革十分坚韧,适合用来充当甲胄。皮革内部是由藤条组成的木质架构,由于藤条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具有极强的耐腐能力,得以留存至今。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器物上部呈现出对称的双弧形,两侧边缘略微内陷,而中部那条凸起的脊棱,将整件器物一分为二。很明显,这是一张用于防御的盾牌,除了表面的红漆处于脱落的边缘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不得不说盾牌的质量远超我们的想象,看来古代工匠们在制作军用器械时,的确是精益求精,从而给前方的战士们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值得敬佩。这种高约0.8米、宽约0.5米的盾牌,总共出土了三件。此外,考古队还在盾牌下方发现了一些青铜箭簇,以及已经腐朽的木矛柄。能够用异常珍贵的军事器械进行陪葬,可见墓主的身份非同寻常,那么他到底是什么人呢?结合三门峡一带的考古成果来看,这应该是虢国末期的贵族墓地,这座豪华大墓,也算是虢国后的绝唱了。因为他们那肥沃的土地,已经被晋国国君盯上,为了顺利吃下这块膏腴之地,晋献公听从大臣荀息的建议,忍痛将屈产良马与垂棘之壁送给虞国国君,虞国国君大喜过望,对这两件宝物爱不释手。这让原本结成联盟,且互为犄角的虢虞两国产生了裂痕。公元前655年,晋献公趁机向虞国借道伐虢,趁虞国国君还未反应过来迅速出兵,经过四个月的鏖战,如愿吞并孤立无援的虢国。没有了后顾之忧,晋军在回程途中,轻而易举地将虞国也给吞并了,虢国与虞国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虢国古墓的相继发掘,考古学家们意识到,三门峡一带就是虢国的都城所在。由于这里遍布着虢国的古墓遗址,很快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在北依黄河南望崤山的上村岭,建立了一座恢弘的虢国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中华第一铁剑”等稀世珍宝,自然包括那几件异常珍贵的虢国盾牌。当然了,那些被盗的文物,也陆续追回。在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下,早已消失的虢国终于重见天日,从而再现了曾经的辉煌,这让我们在欣赏虢国真实面貌的同时,深入了解春秋时期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