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简介(张百熙是个什么样的人)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2:32:12 浏览
1、张百熙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6年,上面都是大清王朝执掌乾坤的人物,但此时的大清已经日暮西山了!照片中从前排左起依次是:户部尚书铁良、张百熙、兵部尚书徐世昌、商部尚书贝子载振、刑部尚书葛宝华、工部尚书陆润庠、吏部尚书奎俊等。后排左三那位戴瓜皮帽的胖子,就是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只不过,论资排辈他还坐不到前排去。前排C位是个看似年轻的后生,他是什么来头呢?他的名头在晚清时期可响亮得很,就连初发行的纸币上面,币面都印着这个人的半身像!载振是乾隆皇帝玄孙,庆僖亲王永璘的曾孙,庆密亲王奕劻长子,晚清时历封镇国公、贝子头衔。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出使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专使,并到法、比、美、日四国进行访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日本考察第五届劝业博览会。回国后积极参与新政,奏请成立商部,任尚书。历任正白旗汉军都统,御前大臣、管理火器营、正白旗总族长等职。就这样一个身份显赫的大人物,却因照片上这个貌不起眼的小女子而折戟沉沙惊动了慈禧太后,其父奕劻责令他上疏辞职,从此载振即未再出任实缺。此事轰动京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根据《近代名人小传》中记载:载振赴奉天查办事件,归过津,世凯设剧召饮,女优杨翠喜登场,姿首非佳,而颇含荡意,振一见神夺,语言颠倒。道员段芝贵陪饮睹状,越日为翠喜脱籍,进之,媵以银十万。振曰:吾必有以报子,子姑待之!说的是载振和徐世昌等去东北奉旨查案,回到天津时,袁世凯指定天津巡警总办段芝贵专为载振办差,鞍前马后服侍他。在声色场所打滚数十年的段芝贵,对载振这个纨绔之辈早就了如指掌,为投其所好,特意安排载振去天仙茶园看杨翠喜的表演。杨翠喜是津门名妓,事前段芝贵再三叮嘱她要拿出看家本事,把载振伺候好。杨翠喜一出场便向载振抛个媚眼,载振一见杨翠喜有倾国倾城之貌,顿时如痴如醉,意乱情迷,看得眼都直了。一旁的段芝贵见此光景,会心地一微笑,随即又向贴身听差作了个手势,抬来一箩筐簇新的龙洋。戏唱完后,段芝贵指着那一箩筐龙洋大声宣布:“振贝子放赏!”这句话一出,立刻引来满堂喝彩,大家的眼睛都直勾勾地盯在了那些白花花的大洋上。在杨翠喜赴台下给载振叩头请安谢赏时,载振令杨翠喜起身说话。近距离观看,只见杨翠喜轻鬓似云,细眉如月,艳丽而脱俗,直让载振神魂颠倒。夜已经很深了,载振便台身告辞。段芝贵向杨翠喜使了个眼色,于是当夜她陪了载振侍寝。载振不仅喜欢杨翠喜的容貌,更醉心于她的一双小脚。由于满人妇女不缠足,他的家中都是些大脚女人,三寸金莲对他很有吸引力。在载振眼里,杨翠喜纤趺如笋、腰肢袅袅的汉人女子,胜过他府中的妻妾百倍、千倍都不止。在天津驻留的几天之间,载振偕杨翠喜同吃同住,一刻也舍不得让她离去。见载振情迷于杨翠喜,段芝贵心里乐开了花,他预感到自己升官的机会来了。载振走后,杨翠喜被段花了一万多两银子赎出后,段芝贵又破费银元五千元,为杨翠喜购置珠翠头面和考究的服装。经过精心调教,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以为庆亲王奕劻七十大寿之机,段把杨翠喜秘密送到北京,献给了载振。载振投桃报李,恰好清廷改革官制,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在他的运作下,段芝贵得署黑龙江巡抚,成为威震八方的一位封疆大吏。可段芝贵这官升得太过离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京报》载文称,段芝贵是靠送女人才得到了这个官位,立刻轰动京城。接下来,言官们把这事告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慈禧命孙家鼐彻查此案。载振慌了,紧急将杨翠喜辞退,让她走得越远越好。孙家鼐复命慈禧:查无实据。但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讨伐载振,清廷不得不撤段芝贵职位,载振亦不得不请辞谢罪。因为一个普通的小女子,让两个王公大臣灰头土脸,后连官儿都没了。可这件事还没完,京津各大报纸仍对此进行热炒。一位画家得悉段芝贵献美、载振鬻爵的内情后,绘制了一帧小中堂讽刺画,题名《升官图》。画面端坐一缠足女郎,二郎腿一搭一跷;一清装官员跪倒在女人石榴裙下,觊觎女人脚下的花翎顶戴,作叩头谢恩状,更是让杨翠喜之名喧腾全国。其时,对杨翠喜情有独钟者并非只有载振一人,对她追求力的,是大家熟知的风流才子李叔同!李叔同对杨一往情深,当他由上海回到天津之时,杨翠喜已经被段送到北京孝敬载振去了。李叔同的痴情落空,东渡日本,后来亲近佛法,终于遁迹空门,号弘一大师。照片二中,就是杨翠喜本人,大家说,她真的有那么漂亮吗?

2、张百熙新视频

1907年,太监借宣旨之名,竟把尚书张百熙骂死了。当时,邮传部尚书张百熙,与侍郎唐绍仪不和,两人互相弹劾。光绪帝不胜其烦,干脆下旨把二人都申饬了一通。按照惯例,由太监宣旨,大臣跪听。但是,如果不给太监400两银子,宣旨完毕,太监就借题发挥,破口大骂。尚书张百熙没有给太监银子,宣旨完毕,太监骂他:混账王八蛋,滚下去!唐绍仪交了银子,太监一个字儿也没骂。张百熙想自己是堂堂尚书,又是60岁的老人,竟然被太监骂了,他越想越窝囊,不久就去世了。京师大学总监督刘廷琛,也被太监骂过。当时,刘廷琛知道自己将被申饬,担心受不了太监的辱骂,可他又拿不出400两银子,就找人说情,交了200两。到了申饬那天,宣旨完毕,太监只骂了一句:混账下去!因为交了一半银子,这算是半骂。刘廷琛退下来,恨恨地说:士可杀,不可辱!想不到国家有如此恶例!清代的太监,太可恨了。参考:《清稗类钞》

3、张百熙个人资料

太监,从来就是既让人恶心又招惹不起的角色,在清朝,太监还有一项让文武官员闻之色变的特权。清朝的官员犯了错,只要不是很大,一般由皇帝谕旨申斥,地方官员的由督抚代宣还好过一点,彼此都是同僚,又是上下级关系,平日抬头不见低头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什么的都有人情往来一起吃软饭打打麻将,有些弄不好还是同窗同乡同年(同榜进士)师生等七连八扯的关系,又都是读书人斯文人,实在抹不开面子,照本宣科意思意思就得了。京官可就惨了,他们的训斥上谕是由太监代宣,这干太监心理本来就不正常,看着正常人心里就别扭,又和京官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讲究,他们的眼里只有皇上和银子,什么大官他们都不放在眼里,宣完谕旨后往往临场发挥顿脚破口辱骂,什么荤的素的都端上来,实在是不堪入耳。有些官员怕遭其辱,事先打点一下,太监视银子多寡决定自己的发挥水平,总之只要打点了不至于太难堪,但要是不打点,那除非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否则真挺不过去。清末,尚书张百熙和侍郎唐绍仪不和,彼此打口水仗和笔墨官司,你上一道奏折我上一道奏折,惹毛了皇帝,各打五十大板,谕旨训斥两人,照例是太监的活儿。唐绍仪毕竟年轻脑子比较灵光,知道这关不好过,没必要让个太监问候他的先人,事先塞了400两银子,果然效果很好,太监宣完谕旨后没有加料,只是吩咐他下去,唐绍仪如释重负。张百熙是个死脑筋,仗着自己是老资格,又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部院大臣,平时就没把太监放眼里,太监还专就治各种不服,逮着这个机会岂肯放过。宣完谕旨后,真正的硬菜在后头,那一通骂用词之污秽之尖刻之阴损真是闻所未闻,死人都会骂醒过来。张百熙自己和先人被太监辱了个遍。他是个读书人,世代书香,打从娘胎出来哪受过这个?回去后,心里的阴影面积大到无法丈量,没多久就郁闷而死……#张百熙简介#

4、张百熙全部视频

这是光绪后期朝廷重臣的合影,阵容庞大,几乎囊括了六部九卿等各位大员,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资料。前排左起:户部尚书铁良,1938年死于天津,寿76岁。邮传部尚书张百熙,1907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文达。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徐世昌,清朝灭亡后于1918年10月被选为民国大总统,1939年病故,年85岁。镇国公、农工商部大臣载振,也是后一任庆亲王,乾隆玄孙,1947年病逝于天津。刑部尚书葛宝华,1910年卒,谥勤恪。工部尚书陆润庠,溥仪老师,1915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吏部尚书奎俊,1916年9月2日卒, 年七十四,谥悫靖。两江总督端方,191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被军官刘怡凤所杀,清廷赠太子太保,谥忠敏。后排左起:左都御史寿耆,1911年卒。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世续,1921年病逝,享年六十九,赠太师,谥号文端。直隶总督袁世凯。清朝灭亡后,1915年12月复辟称。帝,做了83天皇帝之后,袁宣布取消帝制,于1916年6月6日病亡,年58岁,葬于河南安阳。学部尚书荣庆,1917年(民国六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谥“文恪”。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举人出身,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曾为清华大学题名“清华园”。1925年,那桐病死在北京金鱼胡同寓所。军机大臣瞿鸿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聘其为参政员,坚拒不就,于1918年逝于上海。礼部尚书戴鸿慈,1910年正月逝世,终年58岁。赏加太子少保,谥文诚。这些王公大臣肯定不会想到,后排左三那个留胡子戴瓜皮帽的人,过了六年以后,成了大清的掘墓人!照片拍摄于1906年,可以看出,这些人中数前排中间的载振年轻,还没留胡子,时年刚刚30岁。不过这些人中数他的爵位高,所以他理所应当的坐到了前排中间。但是,在拍下照片的第二年,他就栽到了一个妓女手里!1907年,载振奉旨赶吉林督办学务,途经天津时,直隶道员段芝贵行贿谋黑龙江巡抚之职,花巨金买下绝色歌妓杨翠喜送给了他。结果他被御史赵启霖弹劾,此事轰动京都,成为朝野尽知的杨翠喜案!这件事情曝光后,载振之父奕劻责令其上疏辞职,从此载振名声扫地。在他身上还有一件怪事:大清没有灭亡时,他高的爵位是个公爵,即镇国公。但是清朝灭亡之后,他反倒成为王爷!1917年,他的父亲奕劻病死,民国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特准,让他袭庆亲王衔,并专门颁发一张“丹书铁券”:“清宗室庆亲王奕劻因病出缺,所遗之爵,本大总统依待遇清皇族条件第一项,以伊长子载振承袭罔替”。清朝都灭亡好几年了,还什么亲王世袭罔替,真是荒唐可笑!这14个人中,一个没有善终的是两江总督端方,死于兵变。先去世的是葛宝华,1910年就死去了。后去世的就是载振,活到了1947年。其中还有两位当过民国大总统,即袁世凯和徐世昌。

5、张百熙全集

张百熙楷书《上元观灯诗》,运笔刚劲有力张百熙(1847-1907),字野秋,一作冶秋,号潜斋。出生湖南长沙沙坪。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先后任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1902年1月-1904年1月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张百熙不仅是清朝的大臣,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结字上端庄严谨,运笔刚劲有力,笔墨饱满,笔画伸展中又遵循古人的规矩,劲健多姿。此帖为张百熙楷书《上元观灯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请欣赏。

6、张百熙之墓

一般印象中,官员在知识分子面前霸道无理、为所欲为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官僚向知识分子屈膝低头甚至下跪的事情简直就是世间奇闻。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后面这件事情还真的出现过,当时的那个国家正部级官员真的向知识分子下跪求情了,并终成为了一个历史美谈。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并占领了北京,两年前才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也被侵略军侵占并加以摧毁,所有的仪器设备包括图书资料都被破坏殆尽,偌大个学校面临关闭的巨大风险,到1902年1月份之前,整个京师大学堂其实都处在停业阶段。1902年1月,在形势稍微稳定点的情况下,清政府决定恢复京师大学堂的建制,为了彰显办学的决心,朝廷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第一任管学大臣。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当年12月17日,停业了两年之久的京师大学堂终于重生,并于当日举行入学典礼。京师大学堂是重新恢复了,但有一件事却成为了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一个心结,即当时的京师大学堂缺少一个得力的总教习(其实就是北京大学校长)。在他主持订立的选材标准中,他认为这个总教习必须要是“德望具备、品学兼优之人”,这样“方足以膺此选”。于是,张百熙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才选拔工作,终,他认为桐城派领袖、著名散文学家吴汝纶能够担此重任。目标既已认准,那就只剩下执行了,为了对人才的重视,张百熙决定亲自延请吴汝纶出山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这一天,张百熙在家中收拾妥当,便驱使着轿夫将自己送往了吴汝纶府中。由于没有事先预约,所以吴府门房只能临时禀报吴汝纶,但恰好吴汝纶当时有重要的事情,吏部尚书、管学大臣张百熙只好待在吴府客厅里面安静的等待。过了好久,吴汝纶这边才把事情办完,这才出来与张百熙相见。一阵寒暄之后,吴汝纶才问起了张百熙的来意。张百熙先是表达了自己的难处,然后着实夸奖了一番吴先生的德高望重和才学兼备,后再提出了自己想邀请吴汝纶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事情。吴汝纶作为文坛领袖,很有些自己的性格特质,一是他爱惜羽毛,自我定位为清流,不太愿意投身官场;二是清末那种局势,有些事情也的确不太好办。因此,吴汝纶有些回绝的意思,他告诉张百熙说:“张大人您这是要折煞晚生啊,一直以来我就无意于仕途,当年出任冀州知州都是父命所迫,现在我年纪也大了,倘若再次出仕,只怕会遭人闲话,说我晚节不保啊。”张百熙好不容易才寻得这么一颗好苗子,岂能就此作罢,于是他再三陈述,力请吴汝纶放下心中的负担,答应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吴汝纶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脾气还是挺执拗的,任凭张百熙如何做工作,他都是一副淡然自若的样子,绝不松口。没办法了,张百熙见实在无法劝说动吴汝纶,只好使出了他的一招。只见他一撩朝服前摆,“扑通”一下就跪倒在了吴汝纶的面前,此次他再也没有其他说辞,只有一句话出口,他说:“先生,任秋求您了!一定要答应出任这个职务。”吴汝纶没料到张百熙这朝廷重臣、吏部尚书居然会来这么一手,这场景他在历史书里都没看见过,从来只有读书人跪官员,哪有官员跪读书人之理啊?!再说,这朝廷重臣都已经下跪了,自己这要是仍然坚持己见的话,传出去恐怕对自己整个家族都不利啊。张百熙这边没有丝毫要起来的意思,他进一步说道:“先生要是不答应,仁秋这就长跪不起了,昔日有城门立雪,今日有我吴宅长跪。再有,我这是为全国生徒力邀先生,现已具折上奏朝廷,万望先生成全。”事已至此,吴汝纶再无办法,他立马走上前来,将张百熙搀扶起来,终于答应了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这一职务,既为张百熙的诚心,也为自己的毫无办法。后来,张百熙继续奔走各地,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加盟京师大学堂,著名学者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严复、孙让、蔡元培等,都被一一请进了京师大学堂。人才聚集之后,张百熙又为创办医学堂、译学堂、实业馆,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等事情奔走呼号,一心促进“教育强国”。在他的努力下,京师大学堂越来越红火,进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当时乃至后世中国大学的一面旗帜,也就是今天闻名中外的北京大学。也正是因为这些成就,张百熙成为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先驱,被誉为近代以来中国的“大学之父”。备注:张百熙(1847年-1907年),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 清朝后期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历任广东学政、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百熙去世,获赠太子少保,谥号“文达”。 他邀请吴汝纶的这一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美谈,与黄侃跪拜刘师培为师合称中国近代史上“两大跪”。#历史开讲##以书之名##大有学问##张百熙简介#

7、张百熙真实照片

1903年,袁世凯视察京师大学,和当时的教师一起合影。照片中的人分别是管学大臣张百熙(前排左四)、译学馆监督朱启钤(前排右四)、二排右三为蔡元培,时为译学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