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作者简介(弟子规全部作者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3:24:34 浏览
1、弟子规全部作者介绍

浅学《弟子规》(四十二)(3)原创作者;悟灵原文余力学文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上节课学习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取决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学会严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不敢苟且,慢慢的好习惯就形成了。现代人常讲,态度决定于事物的方向,习惯决定于事物的成败。有了良好的养成习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得以实现。《后汉书》记载, 陈蕃,在他15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和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白话的意思是:“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知其有清世之志”,马上开解于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这就是著名的典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薛勤的话,无言以对。知史明理,听了故事就要明白道理,如果道理不明,这个故事白听了。假如一个人连自己身边的小事情都处理不好,又如何去处理国家天下的事情呢?所以说,连一间屋子都打扫不干净,那个治理天下一定是空谈。这叫做什么?有其想而无其行,这个理想变成了妄想。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宽达,但他疏忽了“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能“扫天下”之人,一定会“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因为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没有养成良好的严瑾习惯,将来也不可能养成严瑾的工作作风。这就是大小一如,内外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体啊!所以说,做为一个自然人,从小就要学会严、谨、勤、劳,去克服自己气习当中的惰性与散漫,其心才能得其正;正心诚意方可思无邪,行利于人,治国平天下。从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养成教育太重要了,良好的习惯确实有利于自己学业、事业、道业的成就。《弟子规》讲“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是教导我们要勤于营造学习、生活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在求学的道路之中一帆风顺。但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好的环境并不是说,要住什么高楼大厦,摆放什么名牌家具,更不是请什么保姆清洁工,以求内外整洁;而是指通过自己的勤与劳、严与谨,达到书房整洁,文具整齐,延伸到生活中就是一个人做事要井井有条,要注意个人、居室、办公的形象,使自己能够内外兼修,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本是刻在商汤王澡盆上的,每次洗澡时都能看到这句话,以示提醒自己,身体不但要天天清洗,自己的内心更要天天清洗,以求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把污垢洗干净,如此天天坚持天天洗,道德水准才能够完善。这就是《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故而,一个人德行的高低与金钱的多寡无关,与地位高低无关,与学历无关,那与什么有关?与内心的清净平等有关,与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有关。唐代儒士刘禹锡在《陋室铭》有讲“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虽然没有钱,住得简陋,但房子干净整洁,琴棋书画摆的整齐,“来往无白丁”,出入房间的都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何陋之有?”所以说,房子干净与否,与贫富无关,与自己的修养却有关。家居环境的整洁、明亮,不仅是视觉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舒服,更是内心的安宁、泰然、清净。人生活的本质在哪里?就在于此,这才是一个人对生活热情追求的折射。#弟子规作者简介#

2、弟子规作者简介视频

《弟子规》教人盲从,《增广贤文》教人油滑,《厚黑学》教人面厚心黑,《资治通鉴》教人帝王心术。且前两者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竟然成了蒙学读物,甚至被今人视为国学圭臬去教小孩。增订《增广贤文》的周希陶和《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都是四川人。#弟子规作者简介#

3、弟子规出处及作者

弟子规《说话的艺术》,金句打卡395天。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学习古圣先贤智慧,争做时代领袖基因。哈喽大家好,王坤老师好坤家军的家人们好!今天是5月15日打卡396天,交流才能交谈才能辉煌,分享才能成长。今天打卡的内容是弟子规第47篇:说话的艺术,刻薄于秽污词是警器,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粗俗的四会喜气,千万要渡劫戒除。王宽老师的讲解:刻薄语也有的版本说乔奸语,坚巧语尖酸刻薄的语言,会很脏乱或者很误会,脏话对别人轻蔑嘲笑不消的语言,这些语言别人听了会很不舒服,似警器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似警器,指的是街头无奈,粗俗的那种喜气口气,刻薄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街头无奈的行为都要戒除。如果小时候有这种行为,长大了以后就麻烦,古往今来能说会道,花言巧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的人出生卑微被动的去讨好别人。正是因为如此,足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不管是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当中都不要去拍别人马屁,都不要去说一些花言巧语、脏话不要说粗话的语言不要说,要养成知书达理的好习惯。今天的打卡就到这,谢谢大家。

4、弟子规作者简介及内容介绍

杨梅又红了,高考又结束了;番茄过时了,但还是可以买到乡下的农人自己种的新鲜小番茄。昨儿买了点老南瓜,今天终于炖了小米粥,很成功,炖得出了油,很好喝!往往都关注榜上有名者,但其实,落榜生还是有人关注的。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落榜生,他们没有放弃自己,以另外一种方式成就自己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大诗人李白,大才子唐伯虎,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弟子规》作者李毓秀,鬼怪天才作家蒲松龄,还有张继、归有光、吴敬梓等等。只要相信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忘这初心,不为一路上的各色各样所引诱迷惑忘心,你一定是能成就自己的!

5、弟子规作者拼音版

浅学《弟子规》(四十三)(1—1)原创作者:悟灵原文余力学文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今天我们来学习“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什么是“圣书”?圣贤教育的书籍,传述圣贤道德的文章,如四书五经、道德经、十善业道经、太上感应篇、弟子规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书籍。“非”不是,“非圣书”不是传播圣贤教育的文章。这是从狭义上来讲,从广义上如何进行判别?增长贪嗔痴慢疑的文章书籍是“非圣书”。为什么这样讲?它会使人类的自私自利心理越来越强,争斗的习气越来越浓厚,如果是这样,人类社会将走向哪里?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所以说,“非圣书,屏勿视。”“屏”是遮挡,“勿”不要;“屏勿视”坏人心智的书不要看,它会导致我们思想的贫穷,增长恶习,增强痴性。智慧的反面就是痴性,痴性强,人就容易颠倒,社会就不稳定。为什么会这样?“贪嗔痴”人生三毒,残害身心,危害社会,使人沉沦苦海不能自拔,为恶之根源也。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争斗的氛围就出来了,得不到心就不甘,情不愿,烦恼就来了。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甚至会报复社会,烦恼又来了。贪、嗔烦恼的发生源于不明事理,不明理就是痴性在作怪,故痴性是贪、嗔的根源。人要想没有贪心和嗔心只有明理断痴,方可内心清净,人类社会才能够风清月朗。所以痴性又叫做“无明”,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危害社会。什么是“诸邪行”?杀盗淫妄。向狭义了讲什么是“诸邪行”?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由此可知,痴是万恶的总根源,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要断痴性就需要接受圣贤教育,否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所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接受圣贤教育,一定会随顺烦恼,如果再接受非圣贤教育的书籍,将来的结果不敢想象。老祖宗爱护子孙,告诫我们“非圣书,屏勿视”,乌七八糟的东西不要看,看了会怎么样?“蔽聪明,坏心志”。“蔽”是掩盖,“蔽聪明”掩盖我们本有的聪明智慧;“坏”是破坏,“坏心志”是破坏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本心本来是清净平等的,跟圣贤的心无二无别,只因妄想、执着遮闭自心之清净,遂生烦恼,故成凡夫。我们只有接受圣贤教育的熏修,才能重新回归到自性清净之中去。如果不学习圣贤教育,反而常常翻阅宣扬杀盗淫妄的书籍,我们的心境会越来越乱,增长“无明”,痴性更严重了。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读书是为了提高自我修养,净化身心,建立人格,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这是读书真实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遣。那么,古人有没有生活乐趣与消遣?一定有。但是他那个生活乐趣与消遣,完全是浸泡在圣贤教育的范围之中的。为什么这样讲?郑康成曾说:“圣人作礼乐,修刑政,立教化,垂典谟,凡所施为,不啻万端,要在纳民心于中正而已。”这里有一个“乐”,就代表生活游戏,比如投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游戏之中,学会中正、中和之道。所以说,古之琴棋书画六艺百工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仁义礼智信,游戏、生活与道德涵养完全融为一体,游戏生活就是在涵养德行,涵养德行就在生活之中。所以讲,我们现在很可怜,没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只有忙碌与竞争。古人的生活那才叫做是真正的花好月圆,其乐融融,诗情画意景自收。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感觉是那样的枯燥没有乐趣?因为我们被杀盗淫妄的习气,熏染的时间太长了,从来没有品尝过清净平等之乐,根本不知道有一种快乐超越于五欲六尘的快乐。《论语·学而》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就是超越世间之乐的快乐,所以圣贤君子才乐此不疲的沉浸于圣贤教育之中,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6、弟子规作者简介译注

浅学《弟子规》(四十三)(3)原创作者:悟灵原文余力学文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今天我们来学习“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结劝,总结劝告,自行化他。前面一百一十三件事情到今天为止,我们全部学习完了。全经共分成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再加上“结劝”共计九部分,全经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把修学次第和盘托出,依之,行之,必入圣贤之域也。为什么?一百一十三件事展开就是宇宙人生中的无量事,无法不包无法不容,所以说《弟子规》不但可以童蒙养正,也是成年人修身齐家的宝典,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大的困难是什么?自暴自弃!甘于堕落。讲的人少,听的人更少,行的人少之又少。什么叫做自暴?什么叫做自弃?心中有了认知我们就可以改正。《孟子·离娄篇》讲:【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一个人的言语不合礼义,就称为“自暴”,这是定义。更具体的来说什么是自暴?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妄语简单的讲就是谎话欺骗人与真实语正好相反,也就是不讲真话。为什么不讲真话?为了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两舌是挑拨是非,斗乱两头自己好中间得利,说实在话,这个业结得太大了。绮语是说不符合实际的漂亮话,是谄媚的一种表现。恶口比较好理解,说话带脏字。释家讲这叫四口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养成教育,我们普通人很容易犯。所以儒家对于语言的修养重视,把语言放在四科的第二位,“德行 、 言语 、 政事 、 文学 ”这是儒家修学的四个科目。如果我们不注重自己的语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满嘴跑火车,这就是自暴。为什么这样讲?言为心声,你心中无礼义,当然语言也无礼义。《论语·季氏》讲【不学礼无以立】,人就当不好。所以说,要想把人做好了,首先要学会好好讲话,这就是不自暴。“勿自暴”学圣学贤就有资格了,我们看,其实学习圣贤并不难,难在哪里?我们不想改!什么是“自弃”?孟子讲:【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就是告诉我们,虽然知道仁义的内涵很好,却不能力行仁义之道,这就是“自弃”。人为什么自弃?认为圣贤的境界太高,我根本做不到,这是自弃的原因,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其实是我们不明理,“仁义礼智信”本是本有的,是性德,人人都有,个个不无。只要我们稍微有一些定功,不随顺贪瞋痴慢,本有的仁义礼智信就显出来了。不随顺贪瞋痴慢先从哪里做起?先从小事做起就容易多了,从不酗酒、不玩通宵、不糟蹋自己的身体做起,这就是浅的“勿自弃”。由浅入深,后达到一言一行都符合性德、符合仁义礼智。“勿自暴”是言,“勿自弃”是行,言行一致,这就成功了。《周易·说卦传》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存心仁爱,言行入义,人格就建立了。我们要有百倍的信心,孟夫子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能达到的境界,我为什么达不到?只要我能改能行一定能成为舜那样的人,这不是假话,更不是傲语,是真实语,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故而我们要自我期许,常常自我砥砺,透过自身精进不懈,一定可以契入圣贤的境界。故孟夫子讲:人人皆可为尧舜。【读书志在圣贤】这是立志,在了志就要笃行。心为眼耳鼻舌身之总帅,立志就是发心,所以心念要常常往在礼上、义上、善上,这叫什么?存心。孟夫子讲【君子所以异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就在他的存心。普通人为穿衣吃饭而忙碌,君子为仁义道德而生存,所以【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了存心,笃行就好办了,心中有,行才有,故【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无微不至的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去恭敬每一个人,哪怕是恶人也要去恭敬他。为什么?恶人也是人,他的本性与善人一样,无二无别,所以我们恭敬的是他的本性,并不是他的不当行为,故君子“毋不敬”也。由此可知,学圣学贤是在学什么?学存心,时时以仁、以礼、以圣贤教诲存心,会让德行不断提升,“苟日新,日日新。”现在的我们疑心重,认为学习了圣贤,自己就会很难过,事实是这样吗?孟夫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像我们在湖中划船,我们用船桨给水多大力量,湖水就给我们多大力量,所以说龙舟比赛是在比什么?是在比谁给湖水的力量大,谁给湖水的力量多,谁大谁多谁就拿第一。故尔,我们不要怕,怕就错了。当我们能够不断用这个存心去面对身旁周遭的人,相信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于我们的社会,将会愈来愈和谐、愈来愈团结啊!

7、弟子规作者李毓秀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1080字360话113〈入则孝〉第六天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注: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伤心生气。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玫瑰][玫瑰][玫瑰]

8、弟子规的作者是

浅学《弟子规》(四十二)(8)原创作者:悟灵原文余力学文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古有说:“字如其人”,写得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给个人的魅力会加分,工整严谨的字体会给人留下恭敬不苟的印象。如果书写潦草、歪歪扭扭,人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不成器,有可能是一个心浮气躁、无法沉得住气的人。所以说,字的形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灵面貌。古有“拆字学”和“测字法”,就是根据书写者,写字的字形、笔画来推理判断的,可以准确推理预测出书写者的性格、人品道德、前途命运等等。例如《测字口诀》讲“笔画沉稳,衣禄丰隆。笔画竖直,衣食无忧。笔画摆正,衣禄肯定。笔画明晰,决策前途。”又如《测字歌》讲“字中有画,义从中藏。笔画迭荡,一生浮浪。笔画欹斜,飘泊生涯。笔势散乱,财谷绝断。”这些东西虽然现在没人讲了,没人学了,但其中的道理我们不能不明了,“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说,字是能看出心性来的,歪歪斜斜的字,就表示我们的心浮躁不安;如果字的笔画很强直,不柔和,就表示这个人的个性很倔强;如果写字人下笔很柔弱,很凌乱,就表示这个人有可能心灵和身体不健康。故尔我们要知道,学书要先学做人,立品为先。宋·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写诗的功夫在修身立德。也就是说,你要想写得一手好诗,必须修养人品。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不是比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看作者的胸襟、气质和道德修养。其实各种艺术和技能,都是为了让人正用和善用的,人们只有修心重德,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不断升华思想境界,才会展现出神采和神韵,才能更好的利人济人。《论语·述而》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就是六艺百工之中有德在其中也,那个六艺百工才能服务于人民。《弟子规》 讲“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游于艺”啊!那么如何来修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更浅白的讲,我们如何来修身正心?身心端正了,那个“游于艺”才有现实意义。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要常常起观照,观照自心是否端正,有无邪弊?邪弊之意去除,端正之意保存,以求自净其意。古人讲“修身从正心开始”,学问也是从正心开始。《大学》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一定要空明,要清净,要平等,要把那些乌七八糟的念头通通去掉,一个都不留,这才是真正的“自净其意”。如果我们心里面装了许多妄念,比如愤恨、恐惧、贪爱、忧患等等,这些念头积郁在心里,这个心就不正了。心不正如何修身?身不修,那个艺如何学得好?所以说,观心要正,把自己的心摆正了,更深一层来讲,要把自己的内心掏空,什么都要放下,这才是真端正。我们内心为什么有恐惧、烦躁、焦虑等等这些负面东西,而不得其正?深深的我执,深深的自私自利在作祟。人要达到无我的境界,他还有什么忧虑呢!但无我的境界太高,我们跳起来也跟不着,但我们可以降低自私自利,要懂得知足。自私自利降低了,烦恼忧虑就会减少很多。为什么?因为有自私,你就有得失想,有得失想,你就有忧虑,这是自然现象。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让你放下自私,你就是放不下,为什么?怕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还是什么都不懂所造成的。《道德经》讲【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那些有道的圣人,有大智慧的人,遇到事情谦退无争,处处与他人着想,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而那些心心念念都是自己,斤斤计较,反而诸事不顺。其实这也是自然的法则,恒顺者昌,逆行者亡。如果我们真明白了,怎么不敢不放下呢?所以说,明理很重要!理明了,笃行才能做到。端心正意是做一切事情的开始,如果心不端,妄想纷飞,你那个墨,一定会磨偏,那个字,一定写不好。因为你的心不专注,装着很多的情绪,那个事情如何能做好?不出现纰漏就是好样儿的。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把妄念统统放下,把自己的内心清空,心空了,才能一心一意的去做事情。就好比写字,你才愿意把自己身体坐端正,不敢弯腰驼背,那个字才能一笔一划慢慢地写,不急不躁,写得工整端正。这是什么?恭敬心自然流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