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的简介(童第周的资料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4:52:17 浏览
1、童第周的资料介绍

【历史上的今日】1979年3月30日 生物学家童第周逝世童第周先生于1902年5月28日出生在浙江省宁波鄞县的塘溪镇,这里碧水青山,风景秀丽。那时的童家,可称得上是“书香门弟”,因为童第周先生的父亲就是村里的私塾先生。少年时期的童第周,一直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读书学习,常常是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边做农活边学习。好在童第周从小读书很刻苦,父亲还为他题写了 “滴水穿石”的字匾挂在堂屋中,鼓励他刻苦学习。在童第周先生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童第周便接替父亲做起了私塾的教师。他一边做私塾教师一边自修文化课,渴望能到宁波城里去读书。这个愿望不久在哥哥们的资助下得以实现。1920年8月,童第周在宁波第四师范学校读了两年书之后,就通过自学英语,于1923年9月,考上了著名的复旦大学。大学毕业之后,童第周在老师蔡堡先生的推荐下就职于南京中央大学。从此,他走进了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1930年秋,在亲友的支持下,童第周先生从满州里乘火车经苏联远赴比利时,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关注@公子品史,每天分享历史干货。

2、童第周简介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从此,钱学森在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他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才证明了他是无辜的。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在中国各方面的努力下,中国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钱学森:他是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用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践行了科学救国、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他的作用可不仅仅是代表5个师的兵力,而是人物。钱学森是吴越王钱瑗的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1955年,在主席和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大、功勋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在中国有着很多的科学家,他们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比如:邓稼先:他是“两弹”元勋,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升腾在大漠的蘑菇云,如一把利剑,啸出了我国国防科技的强音!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身先士卒;遇到危险时,他愿以身许国。比如:钱伟长:他是我国近代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是他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生动的诠释。比如:李四光:他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地质力学学说的创始人。在他的指导下,我国不仅成功地找到了铀矿,保障了“两弹”的成功研制,还相继发现了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今天的孩子,都在崇拜娱乐明星,那些在电视上惺惺作态,没有正能量的明星,能带给我们什么?只有这些科学家,才是真正的明星,要想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就要让孩子知道,正是这些科学家,他们牺牲个人利益,远跨重洋回到生活与科研均“一穷二白”的祖国,他们不是 “自讨苦吃”,而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想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孩子,使之成为国之栋梁,就给孩子读一读“给孩子的中国榜样故事”丛书!这套丛书介绍了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童第周、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钱伟长、钱三强等科学先驱的事迹。榜样是一种动力,榜样是一面旗帜,榜样是一座灯塔,可以为当代青少年引领方向,指导他们奋勇前行。将这些可贵的品质内化吸收为个人的精神财富与进取动力,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如果你也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感兴趣,欢迎入手,还可以给家里的孩子看看,感受一下老一辈的精神。点击下面链接就可以入手!

3、童第周的故事

1923年,一小伙同时报考北大、东大,双双落榜,后来竟然被复旦录取,倒数第一名终于扬眉吐气。这个小伙子就是童第周,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只能一边帮家里做农活,一边念点儿书。17岁时,童第周成了插班生,第一次期末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校长勒令他退学。面对成绩单,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再三恳求校长,终于得到了继续试读一个学期的机会。不久,童第周所在的寝室传出了“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新闻,这让老师和同学十分担心。原来,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童第周更加刻苦了。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跑到路灯下面去。一天深夜,教数学的陈老师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演算习题。陈老师关掉路灯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刚走出不远,童第周就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就这样,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期末考试,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1923年,童第周报考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没被录取。他跑去复旦大学做旁听生,夜以继日地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复旦哲学系录取了。学习没有捷径,也没有后门,唯有努力拼搏罢了。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我十分赞同。和儿子在户外玩耍时,听到几个高年级的小女生在讨论明星“他长得好帅呀”“他要是以后做我老公就好了”,我顿觉危机四伏。好在身边二哈一样的儿子并不知俊美为何物,但是心里也忍不住打鼓“这熊孩子不会哪天指着某个跳着摇摆舞,做着wink动作的明星和我说’妈,她是我老婆’吧?”不行,不行,不行!必须得把这苗头摁在土里,让他生根发芽的机会都没有。人的一生不一定要有几个偶像,但一定要有几个好的榜样。不过,依着孩子对我和他爸80几个月的了解,我俩的榜样力量实在是过于微弱,必须得借助外部力量才行。没有牛逼的人脉不要紧,也不耽误我给他找来牛逼的人物做榜样。这不,趁着4月阅读季,我给儿子囤了《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系列丛书。五一假期第一天,他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10册书中,收录了竺可桢、童第周、钱学森等10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践行了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童第周用“水滴石穿”的精神激励自己,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竺可桢以“求是”为指导原则,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忠于真理;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的先行者,一路披荆斩棘,一生默默治学,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高使命。……这些榜样人物,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过于陌生。然而他们的经历和成就,就像耀眼的光芒,能够穿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到孩子身边,照亮孩子未来的路。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顾虑,如果你也想给孩子寻找榜样而不得要领,如果你也想和孩子一起品读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赶快点击“看一看”,把《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带回家吧。#以书之名#

4、童第周的真实身世

“中国人真了不起!”这是外国教授对童第周的评价。1930年童第周在比利时求学时,在国外很多外国孩子瞧不起中国孩子。童第周暗下决心,要为我们中国人争口气。当时,他的导师达克教授被一个难度很高的实验困扰,实验的内容是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教授和助手们曾经尝试了很多次,也没能把实验做成功。至于其他外国学生,看到的教授都做不了的实验,自己也不敢尝试。自信的童第周则不一样,在教授和外国学生助手的注视下,童第周到显微镜下拿针把卵膜刺穿,青蛙卵瘪了下去,一下子就剥开了。童第周的表现,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狠狠打脸了那些看不起中国学子的外国学生,达克教授也被他的天赋和努力所惊艳,对他更加重视。后来,童第周学业有成后回到国内,他不忘刻苦学习,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被称为“中国克隆之父”。著名的生物学家布拉舍教授曾经这样评价童第周,他说“童先生了不起!中国人真了不起!你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童第周先生对我国的生物科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中国实验胚胎学、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的先河。而他的求学历程却是的曲折和精彩的,也引人深思。童第周出身贫寒,靠学习和书籍而获得了知识的力量,终成就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经历,让人津津乐道。1902年,童第周先生生于浙江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清贫。小时候他喜欢读书,跟随父亲一边读书一边劳动。后来他的父亲离世了,靠着兄辈抚养继续求学。1918年,直到17岁的童第周才正式开始第一次走进校园读书。和从小就开始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相比,他的基础很差,跟不上进度,学起来也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各科平均分只有45分。受到打击的童第周并没有自我放弃,他反而更加有斗志,也更加努力。第二学期开学后,童第周变得更加刻苦学了,经常学习到深夜。每天晚上学校的教室、宿舍都已经关灯了,童第周就带着书本跑到路灯下借光读书。他的行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发现他天天凌晨都在路灯下学习后,便阻止他。老师直接把校园里的路灯给关了。难道是老师不希望他如此执着地去读书,想去阻拦他?其实不是的,老师担心他长期熬夜学习,身体会吃不消,所以才这样做。老师想劝他多点休息。但是童第周为了把学习进度赶上来,老师关了校道的路灯后,他就去厕所的路灯下学习,反正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位热爱学习的人的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童第周仅用一个学期的努力,就把进度赶上来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获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在我看来,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来之不易,尤其是寒门学子,要想改变命运,读书和学习是一个好方法。在生活中,我时常和自己的孩子分享一些著名人物的求学经历和学习方法,给他们在心里埋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潜移默化去影响他们。我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但愿孩子的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涵养的人,可以在成年后因为有知识,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或事业。像童第周先生求学经历这样的励志案例,我是在《孩子,为你自己读书》这本书里面看到的。里面有很多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例如张载、宋濂、童第周、达芬奇等名人的求学故事和学习方法分享,生动有趣,能增加自己的见识见解。现在是网络时代,小孩子容易被一些无用的网络文化影响,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沉迷于玩手机等,有的孩子因此无心读书与学习。在此,我建议看这本《孩子,为你自己读书》这本书,让孩子们早点知道读书的作用。让孩子明白,不读书和爱读书的孩子,将来的人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这本书是徐可夫先生所写,里面包含有趣生动的案例,通过从读书的志向、兴趣、方法等引导孩子如何读书。我直接说一句,有条件的长辈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或孙辈带一本这书。曾经我的孩子问我“读书有什么用”。那时候我不会回答,就说“你如果连读书这么简单的事我不会,你想象一下自己长大以后,还能会做什么?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现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明白了,我可以告诉孩子,知识,其实是一种更重要的财富。

5、看完童第周的简介感悟

美国人说他抵得上五个师,宁可枪毙他,也绝不让他回国。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重,名利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就是钱学森,相信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钱学森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公款留美学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解到祖国的新发展,在美国的钱学森开始计划回国。然而这条回国之路异常艰难,美国用各种方式阻止钱学森离开。钱学森先后辞去了在美国的所有职务,但美国军方仍不想让他回国。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甚至还说:“我宁愿枪毙他,也不愿让他离开美国,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金布尔说这句话肯定是有他的依据的,因为金布尔跟钱学森曾经是同事,他太清楚钱学森的价值了。当时钱学森是美国的火箭专家,是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1950年9月6日,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在看守所里,他被禁止与外人接触,身心受到虐待。后由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以1.5万美元保释,但被指令不得离开洛杉矶,还经常受到特务的监视和骚扰。钱学森在美国被迫害的消息,很快被传回国内。对此事高度重视,指示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要求美国当局立即归还钱学森自由,谴责美国政府违背其意愿,强行监禁的行为。国内科学家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钱学森的支持。可惜因为当时正进行朝鲜战争,中美双方交战,钱学森始终无法回国。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允许他回国。9月17日,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10月8日,当他从美国返回广州时,钱学森感慨地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的同志们说:“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横空出世,更让世人对钱学森崇拜不已,被尊称为“中国导弹之父”。后来,钱学森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航天专家,自己逐渐退居幕后,让年轻人开始担起重担。2007年,钱学森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人。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重,名利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2009年10月31日8点0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全世界近万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钱老对中国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钱老的一生光荣而伟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钱老的丰功伟绩应该载入史册,让后人铭记。他是中国人民的财富,是中国的国魂。钱老是中国的一面旗帜,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奋勇向前!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你唠唠叨叨一大堆,孩子不仅不听,反而会产生叛逆,但是如果你给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那么孩子就会变得很自觉。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经典的,适合孩子阅读的名人传记书籍,那就是《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这套书分别从人生经历,人物事件和伟大精神三个主题给孩子树立好的生活和学习榜样,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律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这套书介绍了钱学森、竺可桢、钱伟长、华罗庚、钱三强、苏步青、李四光、童第周、陈景润、邓稼先等科学先驱的事迹,这是一套值得全国青少年珍藏阅读的榜样故事丛书,汲取榜样力量,谱写青春华章,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无论哪一种精神,都可成为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之源,并可伴随孩子一生。当前,我国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社会尤其需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榜样人物,往往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更优良的个人素养。以这样的人物为榜样,能获得满满的正能量,进而激励我们奋发进取,不断提升自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本好的、对的名人传记,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动力,给孩子找到一个好的榜样,如同为他们的心灵点上了一盏明灯,不断指引着孩子前行。如果你也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感兴趣,欢迎入手,还可以给家里的孩子看看,感受一下老一辈的精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下单。#钱学森#

6、童第周人物介绍

1941年,宜宾的一个旧货摊上,童第周拿出好容易凑齐的6万元,却被摊主拒绝:“涨价了,现在6万5了!”童第周愕然,无奈地用双手摩挲着那台显微镜,摊主叫道:“别摸了,没钱就走!”童第周,大家上小学的时候,一定听到过这个名字吧。他就是小学课本里《一定要争气》的主人公。童第周17岁才上高中,属于大器晚成,成绩差不怕,只要努力,别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后来童第周考上了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做了生物学助教,那时,他认识了叶毓芬。两人一见倾心,在他的鼓励下,叶毓芬去复旦大学生物系就读。就在这时,一个机会不期而至。童第周的亲友们决定资助他去比利时深造,叶毓芬为童第周感到高兴,同时,又对他们的感情和未来感到担忧。这时童第周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出国前半年,童第周和叶毓芬在定波的一家小旅馆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两人都很穷,没有什么身外之物,只有心里对彼此的爱。半年后,童第周去了比利时,师从布鲁塞尔大学的达克教授,主攻生物学。在学校里,童第周很低调,一直在角落里专心研究课题,时间久了,大家似乎忘记了这个来自中国的不起眼的学生。达克教授一直在做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要将青蛙卵只有0.1mm的外膜剥去,青蛙卵又滑又软,一用力就会破,试了多次也未成功,这让达克一筹莫展,很多研究也无法开展下去。就在这时,他想到了童第周。童第周上了实验台,他的动作精确,方法巧妙,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青蛙卵的外膜成功剥离。这个成功的实验轰动了欧洲的生物领域,大家都知道,一个来自中国的小个子,有一双了不起的手,能做许多高难度的实验。可生活上,童第周过得十分艰难,他住在狭小的房间,每天吃干面包,喝白开水。而在国内,叶毓芬毕业后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生活上也是捉襟见肘。还好曾经的导师给叶毓芬介绍了一份工作,让她除了生活费,还能积攒一些钱资助丈夫。四年后,童第周拿到博士学位时,已是有名的实验胚胎学家了,但他婉拒了当地机构抛来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地回了国。回国后,抗战爆发,童第周任教的同济大学西迁至四川宜宾李庄。李庄条件艰苦,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实验室就是几间破茅房,没有实验器皿,就用锅碗瓢盆;没有电灯,就用煤油气灯,凑得近了,连头发都会烤焦。对于研究生物胚胎的童第周来讲,此刻他缺的就一台显微镜,没有显微镜,就像外科医生没有手术刀,所有的研究无法进行下去。有一天,童第周在宜宾购买生活用品,突然,他的视线被旧货摊上的一个物件所吸引。走进一看,他两眼放光,惊喜异常,原来这是一台旧的德国蔡司显微镜!他迫不急待地问了价格,却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原来,摊主开价6万!这相当于他们夫妻两人不吃不喝整整两年的工资!很显然,童第周是买不起的。回到家后,他心神不宁,每每有空,都会跑到旧货摊,去看一眼那台显微镜,离开时,又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叶毓芬对他说:“钱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交给我了。” 她四处找人借钱,还把当年陪嫁的首饰卖了,终于凑齐了6万。童第周满心欢喜地拿了钱来到旧货摊,老板的话犹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他说:“现在涨价了,卖6万5了。”这可是妻子倾尽全力筹来的钱啊,还是不够,童第周欲哭无泪,摩挲着显微镜,老板叫道:“别摸了,没钱就走!”童第周怅然若失地回到家中,叶毓芬又去借钱,还把家中值钱的衣物和家具都卖了,这才凑齐了6万5,将显微镜买了回来。他们足足还了几年的债。1943年,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十分不解地问他:“当年在布鲁塞尔有那么好的实验室,你为何要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进行实验呢?”童第周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新时代,童第周担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还创办了海洋研究所,为海洋研究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年用着简陋的设备,凭着一双巧手,童第周就培育出了一条克隆鱼,比英国的多利羊整整早了34年!童第周为了事业废寝忘食,直到有一天,他后悔不已。心爱的妻子叶毓芬因为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而前一天,因为惦记着实验,他没有送妻子去医院,没想到,回来已是天人永隔。四十多年里,叶毓芬始终站在童第周的背后,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叶毓芬是贤妻,是良母,同时也是童第周的助手,60%的实验是他们两人共同完成的。童第周无比自责,独自流泪:“我应该早点带她去大医院看的。”1979年,童第周去世,他们夫妻被称为中国生物界的“居里夫妇”。在童第周小时候,父亲告诉他水滴穿石的道理,后来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他一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一生做好一件事。向童第周这样的科学家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强大的祖国!参考:《中国故事》《探索·发现》

7、童第周的相关资料

1966年,狠狠将文件甩在地上,愤怒地说道:“简直是胡闹!居然让他去扫厕所!这不是糟蹋圣人吗?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救他出来!”这个让为之愤怒,并想办法要救出来的人叫童第周。​童第周曾说“​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确实,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他这一生都在践行自己所说的。​​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里太穷,他小时候上不起学,直到17岁才到学校读书。​​都已经上高中的年龄,却跟三年级的孩子做同学,可想而知,童第周心理的思想斗争有多大,小孩子们都嘲笑他。​​由于基础太差,他在学习上很吃力。第一学期结束了,他的平均成绩只有45分,校方令其退学或留级。​​他不想这样,于是他再三恳求老师给他一次机会,后来校方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他再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知道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加倍努力学习,夜里宿舍熄灯后,他就在路灯下微弱的路灯光一丝不苟地演算数学习题。​​终于,童第周终于靠自己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其中几何还得了100分。这是全校的100分,他再次成为全校关注的对象。​​但童第周一点儿也没有飘飘然,而是继续努力学习。高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总成绩名列全校第一。​从当初那个不及格的差生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从倒数第一名变成正数第一句,人们不禁会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答案有很多:是他的坚持不懈,是他的永不放弃,是他的争气,是他的不服输,是他的自强不息等精神,这些良好的品质构筑了他成功的基础。​1924年7月,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赴比利时留学深造。但是他却被人看不起。一些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竟公开说:“中国人笨,正因为他们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才多。”童第周被激怒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得更好。当时,他的老师布拉舍正在研究剥除青蛙卵膜的手术,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功。童第周知道这种手术很难做,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继续努力。​​他在自己的住所搞试验。没有无影灯,他就在院子里借助天然光,在显微镜下切割和分离卵子;没有培养皿,他就用陶瓷酒杯来代替;没有显微解剖器,就用一根自己拉的玻璃丝代替;其他实验材料,比如蛙卵,都是他在星期天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童第周进行了大量实验,完成若干篇有关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这些成果一下子震动了整个欧洲生物学界。​他的双手从此被同行称为生物学界的“金手指”。​​1937年,童第周谢绝了达克教授的再三挽留,毅然放弃欧洲安逸的生活,回到了动荡不安的祖国,到山东大学生物系当教授。​​抗战全面爆发后,山东大学奉命南迁,童第周带着妻儿随迁到四川万县,之后他们便多次辗转避难。​​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童第周和叶毓芬一直坚持科学实验,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在学校附近的简陋小屋里做,可是做实验起码所需的显微镜都没有,这样童第周很是伤感。​一天,童第周在镇上的旧货摊上见到了一架德国双筒显微镜,可是6万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回去之后,他辗转反侧,心里一直想着望远镜。​​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了旧货摊,这次老板看他真心想买,就把价格提高到6.5万,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童第周夫妇就找亲友借钱,还变卖了自己的衣物,终于凑钱买到了这架显微镜。这笔欠款,直到10年后他们才在政府的帮扶下还清。​​在这台显微镜的帮助下,童第周日以继夜地工作着。并且在取得了很多的成绩。1963年7月,童第周和严绍颐等合作,在出版的《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题为《鱼类细胞核移植》的论文,首先向国内外报道了鱼类的核移植。然而,不久后,“四清运动”开始了,紧接着各种“运动”。童第周被剥夺了搞科研的权利和人身自由,而且每天要在“革命群众”监督下扫厕所。​​1968年以后,童第周的科研工作完全停滞,被罚去打扫实验室,一干就是10年。曾气愤地说:“让他扫地是糟蹋圣人。”可是就连扫地,童第周也一丝不苟,人们发现,哪一天地没扫干净,准是那天童第周生病了。1978年,童第周恢复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3月6日,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作报告时,过度劳累的童第周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3月30日,于北京病逝。童第周曾说“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所谓的天才是用勤奋换来的。”童第周走了,但是却留下了忠于科学的精神。他开创了中国的克隆事业,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科学家的本色,他所从事的事业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他的祖国,他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