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简介(赵顼有几个儿子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7:03:14 浏览
1、赵顼有几个儿子简介

王安石在英宗在位时(公元1064-1067年)一直在江宁(今南京)。宋神宗(公元1068-1085年)即位后才回到朝廷,从翰林学士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于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实行新法。宋神宗赵顼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对于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满,想要有所改革。即位后他叫司马光整理财政。司马光干了几天,声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好的,就不干了。他问大臣富弼辽朝的情况。富弼说,皇帝即位不久,应当“布德行惠”,希望“二十年不言兵”。神宗很不高兴。有一次他想出兵收复燕云失地,已和大臣商量好,去见他祖母曹皇后,说一切都准备好了。曹后说,这可是件大事,弄不好就要遭殃。要是能收复,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何待今日。神宗只好遵命。在满朝保守气氛笼罩下,他遇到锐意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自然引为相知,加以信任,使变法运动得以推行起来。下面从财政经济、军事、教育和科举制度等几方面介绍新法的内容。#赵顼简介#

2、赵顼读音

公元1067年,十九岁的赵顼(也就是宋神宗)登上了象征权利的顶端,成为了大宋的第六位帝王。神宗接手老爸的“大宋集团”之后,第一要务就是熟悉各项业务,考虑如何用人。当宋神宗想了解“大宋集团”的财政报告时,让手下提交了一份财务报表,打开一看,上面就写着八个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宋神宗看见这哭穷的财务报表内心有些惆怅。其实这也不怪他,不论是柳永的《望海潮》还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让我们看到大宋繁华的一面,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北宋人口兴旺,相当于2.5个大唐的人口。但是北宋官员的编制可是唐代的10倍,这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不仅如此,北宋军队的建制也是唐代的3.6倍,军费开支也是大大增加。不仅如此,还要给契丹、西夏交保护费,所以国库早已空虚。宋神宗一边看报表一边想到一个人才。这个人是他当太子时就听闻的奇人。当时宋神宗的老师韩维经常给他说一些高明的见解,宋神宗每次都啧啧称奇。韩维也是实在人,说这些高见都是他听说的,据说是一位叫作王安石的先生说的。宋神宗其实不仅仅从老师韩维口中听见过王安石,从欧阳修的诗《赠王介甫》中也看见了王安石的才华。毕竟欧阳修说在他看来,王安石(字介甫)的才华堪比李白、韩愈之流。而且欧阳修早就给王安石发送了邀请函,邀请王安石来大宋集团任职,但是被王安石找各种理由推了。可以说王安石虽然不在大宋集团,但大宋集团到处都是他的传说。对于这种人才,宋神宗怎么能放过。于是,王安石接到了大宋集团高领导者给他的委任状。而王安石的加入,也没让宋神宗失望。入职之后,他就提出了改革方案:“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既不剥削老百姓加重赋税,还能让国库充盈,这种利国利民的改革方案简直就是戳到了宋神宗。于是宋神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王安石出任CEO,从此让大宋集团的KPI节节高升。但是并没所有人都认同王安石的方案,比如小时候砸过缸的司马光,这位翰林学士默默写好辞职报告,不打算和王安石成为同一路人。王安石发布了青苗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了这么措施能高效实施,宋神宗开辟了绿色通道,顶着压力全力支持王安石的改革。甚至宋神宗还下达了“三不”政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也就是说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变法的脚步,谁不服谁卷铺盖走人!就连当初力邀王安石加入大宋集团的欧阳修,由于不认同王安石的改革措施,都只好告老还乡。解决了反对的声音,王安石更是开足马力。基层官员为完成KPI,往往强行摊派,百姓负担达到了临界点。所以王安石的想法好归好,但是到了执行层面就不受掌控,不仅被基层钻了漏洞变相敛财,让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一时间舆论四起,宋神宗看局面不可控,只好向天下昭告,罢免了王安石。但只是罢免王安石而已,而王安石的新法仍在继续。于是曾经王安石的助手吕惠卿接替了王安石的位置。只可惜这个吕惠卿终究是能力不敌王安石,他颁布的手实法更是搞得乌烟瘴气。对此宋神宗很不满,又回想起王安石的好。邀请王安石二次出山。可是此时吕惠卿不满意了,好不容易熬了这么多年,终于身居高位,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凭什么被罢免的王安石又蹦跶到他头上来。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于是吕惠卿把昔日的亲密战友变成了他大的敌人,把两人之前的私密话上报了宋神宗,让王安石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兰瑾轩学艺 其实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初衷本是好的,但两人毕竟太年轻,没有什么基层经验,导致了新法在基层推行起来出现了各种问题,让好好的新政策变成一发难收的烂摊子。而吕惠卿不仅没本事,人品也存在问题,把新法弄得糟糕不说,从王安石的亲密战友变成敌人,可见在权力面前,其他啥也不是。难怪后王安石一心归隐,再也不想争一争!

3、赵顼为什么短命

突然发现,宋仁宗是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在位的42年里,有宋一代的文化巨匠,列入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都出现了;有宋一代的学术巨人,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都出现了;有宋一代的名相元辅,范仲淹、富弼、王安石、章惇、司马光、吕公著,都出现了。北宋一朝,能够像宋仁宗赵祯一样,对士人宽松、励精图治又有些成绩的,恐怕只有宋神宗赵顼。可惜的是,赵祯的享寿太小。他的伯祖赵光胤,矫枉过正,在制度设计上用力过猛。宋朝开国不过62年,13岁的赵祯即位时,面对的已经是内外交困的局面。赵祯23岁亲政后,足足被北辽、西夏、冗官、冗兵和冗费困扰了10年。看到这一层,就能理解赵祯为什么支持范仲淹推行几乎是全系统改革的“庆历新政”了。“庆历新政”的目的和方法都没错,但因为触犯了贵族、官僚集团的利益,无疾而终。赵祯的接班人、宋英宗赵曙,即位时31岁,已经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行政经验。可惜,天不佑宋,赵曙35岁就病逝了。赵曙的接班人、宋神宗赵顼,所面对的贫弱困局更甚,留给19岁的赵顼的时间不多了。即位的第二年,21岁的赵顼启用了“拗相公”王安石,推出更剧烈的“熙丰变法”。新法的火太猛,怨声载道,赵顼无奈之下,只好泼一勺水,进行“元丰改制”。1085年,满怀盛世理想的赵顼,在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的打击下,遗憾离世,享年38岁。赵顼的接班人、宋哲宗赵煦,拿到的剧本更烂。赵煦10岁即位、16岁亲政,受人蛊惑,启用章惇、曾布,恢复熙宁新法,后搞出新旧d争。宣和年间,开封被金军围困,北宋哲学家杨时愤而上书,“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实际上,他只能骂王安石,不敢骂自己领导的哥哥赵煦,更不敢骂自己领导的爷爷赵顼。“熙丰变法”的失败,王安石“不晓事”是事实,但宋神宗赵顼也推卸不掉自己的领导责任。不过呢,我们也难以责怪积极求变的宋仁宗和宋神宗。一个23岁、一个19岁,一个16岁,今天这么大的年轻人,还在天天抱着手机打王者荣耀呢。

4、宋神宗赵顼简介

北宋元祐八年九月,临朝摄政八年多的太皇太后高氏崩逝,没多久,他的亲孙子皇帝赵煦就吵着要追废祖母英宗皇后的身份。若说古代还真有庶出之子即位后对嫡母不满之事,但高太皇太后可是赵煦的亲祖母,他的父亲宋神宗赵顼是高太皇太后的大儿子。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赵煦想把亲奶奶的给追废当然也不是毫无理由。当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神宗赵顼郁郁不得志,终在38岁那年病倒了,可是直至此时,他还有一件天大的事情没有办。这件大事就是立储问题。神宗的皇后向氏曾经生育了一个儿子,选他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奈何此子命薄,早殇了。不仅是嫡长子,神宗的前几个儿子全部早殇,在他去世前,大的儿子就是妃所生的皇六子赵佣。按照宗法制,如无嫡子,当立庶子中长者,于是宰相王珪与神宗议定,就以赵佣为储,但另一个宰相蔡确及其d羽邢恕打算在高太后的另两个儿子中择一继统,这样蔡确和邢恕就可以拥册立大功。神宗驾崩后,决定权终落到了高太后手中,相比起来,儿子自然比孙子要亲近,但高太后终决定遵从礼法,立赵佣,后来赵佣改名赵煦。如此说来,高太皇太后是对孙子有大恩的,为何赵煦反而翻脸不认人了呢?原来,邢恕联合章惇、蔡卞蛊惑赵煦,称蔡确、邢恕才是真正拥立他的人,反而是高太皇太后当年想要立子,真可谓是颠倒黑白。听闻皇帝要追废婆婆的名位,赵煦的嫡母向太后赶紧赶来解释,奈何赵煦根本不信,向太后没办法,又去找朱太妃。这位朱太妃就是神宗的妃、赵煦的生母。自东晋南朝来,若帝之嫡母、生母皆在,则尊嫡母为皇太后,尊生母为皇太妃,以别嫡庶。朱太妃一听也吓了一跳,她赶去找赵煦,把当年之事告诉了儿子,赵煦这才相信,放弃了这个想法。此事虽然是章惇等人诬陷高太皇太后,但赵煦对祖母的不满是早已有之,这次大概也是七分愤怒,三分“报仇”。赵煦即位之初,朱氏虽为帝母,但尊荣远比不上皇太后,高太皇太后也看不上她。当时,高太皇太后的侄子高公绘看到姑母如此对待帝母,心中不安。还是那个邢恕,他去找到高公绘,劝说他上书尊崇朱太妃,这样哪怕太皇太后去了,高家也会因此得到赵煦礼遇。高公绘觉得邢恕说得很对,就请邢恕写一篇奏表,自己抄写后上呈。高太皇太后看到后,质问侄子“就你那点文墨,哪来如此见识”,高公绘吓了一跳,赶紧实话实说。太皇太后听了,不仅没有允许尊崇朱太妃,还把邢恕贬官。后来,随着太皇太后逐渐年长,他意识到邢恕的话是有道理的,于是下令加崇朱太妃的待遇。后来还特意以圣瑞宫为皇太妃居所,把朱太妃的一应配置抬升到与皇太后几乎相同的地步。除了这个私事,赵煦对祖母废除新法,重用旧d十分不满,一掌权就迫不及待改弦更张,高太皇太后废黜之议也是新旧d争的一个回合,高太皇太后也没想到,后挽救她名位的竟然是自己不待见的儿媳朱太妃。参考资料:《宋史·后妃传》《宋史·奸臣传》图:宋英宗高皇后画像#历史# #历史冷知识#

5、赵顼个人资料简介

宋神宗,北宋伟大的君主,远胜宋仁宗,仅次于宋太祖,遗憾的是去世太早,从王安石变法中看宋神宗到底有多渴望做一番大事业。宋神宗赵顼,是宋英宗赵曙长子,北宋第六位皇帝。在18岁时被立为皇太子。19岁继位。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在位18年,36岁驾崩。宋神宗一生大的成就是支持王安石变法,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坚持到底,北宋灭亡的锅应该不应该由他背,宋神宗并没有做出了什么出格的事情,后期d争激烈与他无关,也与王安石和司马光无关。都说仁宗时期是北宋的巅峰时期,但实际上不过是粉饰太平罢了,继位的英宗在位四年而亡,宋神宗接手的北宋财政面临崩溃的边缘,宋神宗继位之后面临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缓解中央财政的紧张局面,这才是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王安石的目的可以归为四个字:为国敛财。总的来说,宋神宗对于变法是大力支持的。但是当改革进入深水期,宋神宗与王安石两个人的矛盾愈发突出。宋神宗又缺乏应有的魄力,导致没有坚持到底。南宋建立之后。赵构将北宋灭亡的锅甩到了新d头上,所以宋神宗和王安石才会被视为亡国君相。实际上,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也许真的就成功了。但必须指出的是,宋神宗肯定不会让王安石的变法脱离他的掌控。也就是不会毫无原则地“毫无保留”支持,更不会“坚定不移”这不现实。宋神宗壮志未酬,一是寿数太短。第二是没有坚持到底。

6、赵顼皇帝简介

#点亮真知计划#宋太宗也曾被宋人尊称为神宗。宋代某些皇帝有特殊的尊称,如宋太祖也被尊称为艺祖或烈祖,这是大家基本上都知道的。但宋太宗被尊崇为神宗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主要是因为这个尊称与后来的皇帝赵顼的庙号相同,当赵顼死后正式定庙号为“神宗”后,太宗的这一尊称便不再使用了。不过有很多宋神宗元丰八年九月之前资料留下了宋太宗被尊称为神宗的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的《开宝寺舍利塔赐名灵感诏》里说:“烈祖开基,禅宫载葺;神宗抚运,宝刹斯崇。”宋真宗之前只有有太祖、太宗二帝,烈祖指太祖,神宗便是指太宗了。宋仁宗至和元年,司马光祝贺范镇升官的诗《喜景仁直秘阁》说道:“延阁屹中天,积书连云汉。神宗重其选,国士此为偏……”这里的神宗也是宋太宗。直到元丰八年七月,韩绛作《崇圣寺碑铭并序》仍反复提到神宗:“艺祖、神宗遐袭黄皇之流光,并膺昊天之眷 ……艺祖顾命,神宗绍宅万邦……”《崇圣寺碑铭并序》记录的是太祖、太宗伐北汉事,出现四五处艺祖、神宗之称,足可以证明神宗是太宗之尊称。两个月后,赵顼驾崩并取得“神宗”庙号,此后神宗便成为的赵顼的专称,宋太宗便不再被尊称为“神宗”了。然而不了解宋太宗也称神宗一事,往往会造成史料的误读。《圣朝名画评》卷一 记载:“勾龙爽,蜀中人,厚重少语言,好丹青,神宗时为图画院祗候。”这里的神宗不是宋神宗,而是宋太宗。因为《图画见闻志》、《图绘宝鉴》等史料都称勾龙爽“国初为翰林待诏”,既是“国初”,自然不可能是北宋建立一百多年后的宋神宗时期了。然而很多人只看到“神宗”便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宋神宗,如《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勾龙爽条就说:“神宗(1067-1085) 时为图画院祗候”,把宋初的勾龙爽推后了一百多年。

7、宋朝赵顼

北宋(960年至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共有九位皇帝在位,他们依次为: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在位)宋太宗赵光义(976年-997年在位)宋真宗赵恒(997年-1022年在位)宋仁宗赵祥(1022年-1063年在位)宋英宗赵曙(1063年-1067年在位)宋神宗赵顼(1067年-1085年在位)宋哲宗赵煦(1085年-1100年在位)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5年在位)宋钦宗赵桓(1125年-1127年在位)其中,宋太祖和宋太宗是北宋具有代表性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