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历史简介(笔的历史简介50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7:21:19 浏览
1、笔的历史简介50字

湖笔VS宣笔,产地制作历史传承。湖笔和宣笔虽然都属于中国的十大名笔,但是两者却区别很大。·第一,它们产地不同。湖笔产于浙江湖州善链镇。而宣笔则产于安徽泾县。·第二,两者成名时间也有先后之分。宣笔起于秦盛行于唐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秦始皇时蒙恬将军南伐楚之中山(泾县一带),始以兔毫竹管为笔,称秦笔。隋开皇九年(809),改宛陵为宣城(今宣州市)后,"秦笔"亦改称为"宣笔"。湖笔起于宋元时期兴盛于元明清,超越宣笔而后来居上。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的文士们咏苕雪之间,唱酬青下之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在地处江南的宣城为战乱而调蔽时,使与宣城接壤的湖州成为了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吸引了部分笔工居。他们以湖州文人墨客的需求改进织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湖笔的蜚声四海。当时诺浩钱舜举(钱选)的画,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愈,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2、笔的历史简介作文

当年明月靠一本书狂赚4100万,当东方卫视的主持人问他:这笔钱准备怎么花?他语出惊人,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当年明月,本名石悦,1979年出生于武汉。自幼受到《上下五千年》全集的沉甸甸礼物的影响,他成为了一个狂热的历史迷。从小人书到正史,他读遍了《三国演义》、《薛刚反唐》以及《史记》、《明史》、《清史》等众多历史著作。石悦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务员,加入了海关行列,并逐渐晋升至北京长安街的海关总署。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不烟不酒,不喜欢热闹,爱好独自阅读。每晚,他会花上几个小时写作,而白天则专心工作。2006年,他开始在天涯社区发表《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基于明史的史实,以故事和小说的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大明王朝300年的历史。2009年,石悦将这些故事汇集成书,出版后迅速赢得了4100万版税,并一举突破了500万册的销量。当他受邀参加东方卫视采访时,主持人好奇地问道:“您打算如何使用这笔巨款?”石悦却平静地回答:“我只想买个馒头蘸糖吃,想蘸白糖就蘸白糖,想蘸红糖就蘸红糖。其实我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他指着自己穿的衣服,笑着说:“这件衣服我专门为了参加你们的节目才买的,只花了260块钱!”主持人笑他这么有钱还这么抠门,石悦严肃道:“我一直就是简单的人,不是假装的。”石悦认为,衣着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兴趣一旦变成工作就不再是兴趣。名利纷至沓来,石悦不为所动,上班照常,对朋友劝告以“旁人笑我死心眼,我笑旁人看不透”一一回绝。在央视节目上,石悦说父亲教导他无论出名成何等程度,总要有正经工作。对父亲的话,石悦深以为然。之后,石悦就封笔了,专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来,石悦顺风顺水,上调过部委,挂职过地方副县长,现在则成为上海市副局级干部,仕途一路畅通。《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立即成为当当五星级畅销书,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和中小学生必读书之一。它是无数名人和普通读者口口相传的有价值读物,石悦也因此上2019作家富豪榜第四。《明朝那些事儿》以故事形式书写300年的大明历史,比正史好看,比野史靠谱,表面嬉笑怒骂,实则生动有趣地讲述历史,让枯燥的历史活起来。它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从朱元璋到朱由检16个皇帝和相关人物,是有趣、知识丰富、有理有据的好历史读物。这本书阐述许多人生智慧,知悲剧终局难改变,仍须前行,这是人生大悲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得失。毛佩琦和阎崇年等著名史学家对当年明月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称赞他的历史知识丰富,语言幽默,文字表达自然流畅。这部作品不仅通俗有趣,还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明朝那些事儿》在文字上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将冷冰冰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它并非一部野史,而是基于明史的史实,因此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当年明月的写作风格独特,充满幽默感,文字流畅自然。他的作品中,每个字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准确而不冗余,让读者乐在其中。《明朝那些事儿》畅销上千万册,不仅因语言浅显,更因阐述人生道理,它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融入了石悦的人生哲理。我们热爱这本书,不仅因它讲述有趣的历史,更因其中蕴含的启示我们如何从容面对生老病死和种种无常。它教我们成功并不意味金钱与名誉,真正的富有在于生命的丰盈。这些人生金玉良言,深深打动读者,使这部作品成为千万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明朝那些事儿》既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富有生命哲理的人生指南。如果你也对这本书感兴趣,不妨带回去细细研读。

3、笔的历史演变过程简介

快20年的历史…那时候画画用的针管笔[中国赞][中国赞]

4、笔的历史起源简单介绍

任何时代都具有局限性。作家作为一个独特的已笔书写历史的群体,应该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如果把写作的视角只盯在那些阴暗的角落,难免让人觉得不舒服!

5、笔的来历简介

1972年,考古专家在甘肃武威张义堡汉朝遗址中,挖出一件双瓣合尖的竹管笔,据考证,这就是2000年前汉代的硬笔,现代钢笔的始祖。这只小竹管笔有15厘米长,直径约1厘米左右。这支笔的材质是竹,具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笔舌正中有一条精工制作的缝隙,与今日钢笔的双瓣合尖状一致。考古专家证实,汉唐时期中国曾遍使用过这种硬笔。在古代中国的西部地区,就曾经出土过各类材质的硬笔。这些硬笔以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而成。1906年,英国探险队在新疆米兰遗址中发现了芦苇管笔,而这与张义堡出土的硬笔极为相似。1991年,在敦煌汉代高望燧遗址中,发现了有两千年历史的竹锥笔。此竹锥笔为汉代遗物,现珍存在敦煌市博物馆内。随后,在敦煌考古中发现整理出2万多页的硬笔写本,有纸本和少量绢本,字迹与现代钢笔相似,这些硬笔文字遗存证实了中国硬笔的原创。可见,现代钢笔的起源是汉朝时期的硬笔。一般人会想,中国人使用的笔是毛笔,自从西汉时期明了纸张,毛笔始终是佳选择。其实不然,史书记载中发现,中国人在使用毛笔之前,早出现的笔是硬笔。宋朝马永卿《懒真子》中说:“古笔多以竹,如今木匠所用木斗竹笔,故字从竹;又或以毛,但能染墨成字,即谓之笔”。从上述记载中可知,硬笔在古代曾长期使用,而毛笔也不是的书写工具。古代硬笔的分类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用竹、木、骨、角、石或金属材料,削磨出锋刃,用其锋刃在陶器,龟甲、兽骨、金石或竹木上刻画,不蘸墨色。第二类是用木笔、竹笔、骨笔、角笔、锥笔蘸色书写,在皮革、麻布、绢帛、纸张上书写。传说“古者无纸笔,用刀削木为笔”,所用之笔,就是一种精制硬笔。第三类即改良的蘸色硬笔,如竹管笔、芦苇管笔,木管笔等。张义堡出土的双瓣合尖竹管笔,其制作与使用年代约为12世纪。很多人认为硬笔是西方舶来品,而双瓣合尖竹管笔的出土和敦煌遗书硬笔书法,无可置疑地证明着我国中古时期硬笔的使用和硬笔书法的存在与流行。硬笔是中国书法的源头,但是,随着毛笔的发明和普及,硬笔逐渐被淘汰了。理由说来很简单,主要是硬笔本身的材质,和当时纸质量有关,硬笔在使用中更容易将纸划破,所以毛笔开始成为主要书写工具。古代硬笔的发现,证明了二千多年前硬笔的起源在中国。虽然说现代钢笔是西方人发明的,但其钢笔的原理与张义堡出土的“双瓣合尖竹管笔”如出一辙。#历史冷知识# #文物# #收藏#

6、笔的历史变化全过程

文房四宝。宣笔。宣笔历史悠久,始于秦代,产于泾县。因泾县昔时属宣州总管府所管辖,故因地得名日:宣笔。宣笔制作笔头的材料众多,主要有紫毫、狼毫、羊毫等兽毛禽羽。其中以紫毫(兔毛)为精。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足见紫毫笔之珍贵。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可分为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五个部分。·水盆又叫水作工,因这道工序是在水中完成而得名,是宣笔制作过程中为复杂而关键的步骤。→水作工一手捏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反复梳洗整理排列。→将各种制笔毛料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缕析分毫,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毛剔除。→再进行圆笔、盖笔、晒笔头,后要将千毛万毫的笔头捆扎粘合,为之扎笔。这道工序对笔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须做到笔的头底平整,线箍深浅适当。制好的笔头和笔杆需要装套。按照规格、型号,将扎好的笔头和精选的笔杆仔细装套起来。修笔也是宣笔制作的关键工序,一般要经过蘸胶水、修整成型等工序。#笔的历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