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张廷玉简介(清朝大臣张廷玉)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7:22:45 浏览
1、清朝大臣张廷玉

【为官者,上正其品,下正其行。】致敬大清王朝父子汉臣标榜:张英、张廷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张英写给家人的一封信。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生前位极人臣,死后配享太庙,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然而,张廷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得益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朝的重臣、宠臣,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职。“文华殿大学士”这个名词大家常听说,但具体是个多大的官职呢?清朝的大学士系殿阁衔,本来有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凡四殿二阁等。各种殿阁大学士的地位顺序,从高到低大致依次排列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比如傅恒做过保和殿大学士,和珅、李鸿章做过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做过武英殿大学士等。所以说,张英当时的地位,大致类似于李鸿章、和珅这样的级别,由此可见,康熙对张英多么信任。张英,26岁考中举人,30岁会试考中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张英中了进士以后,大学士李霨评价他说:“激赏不置,有国士之目”。张英被高度评价,再加上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的赏识,就给了他一个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的官。“日讲”就是给皇帝讲课,明朝的李善长也给朱元璋做过日讲官,而“起居注”,就是记载皇帝的私人生活。所以说,康熙对张英的为人、品格都是十分信任和赏识的。康熙十分信任张英,每次游行南苑,都要张英陪侍左右。而且张英自从入职南书房后,康熙又给他派了个活,充任皇太子胤礽的师傅,这可是一种至高的荣耀。因为一旦胤礽做了皇帝,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帝师。张英50岁那年,翰林院掌院学士缺人,康熙说:“张英为人厚重,不干预外事,补授此缺十分合适。”不久后,康熙又特意发谕旨给吏部:“张英和内阁学士徐乾学学问淹通,宜留在朝中办理文章之事,嗣后不要将他们列为巡抚人选。”别看巡抚有实权,很威风,但掌院学士这个职位,而且朝廷重臣大都出自翰林院,谁做了掌院学士,就意味着他和朝廷各大重臣的关系不一般,人际关系网自然也很庞大,所以说,这个位置上的人,必须是皇帝信得过的人。张英61岁那年,康熙任命他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真真切切地坐上了“相位”。张英是汉人,在清朝重满抑汉的时代,他为何会深得康熙信任和重用呢?其实,这和他为官、做人的智慧有关。从一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张英做人的大智慧。当时,张英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是邻居,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两家出入使用。有一年,吴家建新房要占了这条巷子,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打官司到县衙。县官暗想两家都是名门望族,有子弟在朝中为官,自己可吃罪不起,就和稀泥,不表态。张家人一气之下,就写了一封加急信送给京师的张英,要他出面摆平。张英以为家中出了什么大事,等他看完信后,笑着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起初还抱怨张英胳膊肘往外拐,后来才顿悟了张英以退为进,“让”的智慧。于是,张家不仅不争了,还又让出三尺空地。如此一来,搞得吴家很不好意思,只好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作为共同使用的巷子,后来这条巷子就以“六尺巷”而闻名。张英以退为进,看似吃亏,其实他的不争,就是一种争。他一退让,不仅会感化对方,还会在道义上置对方于劣势。对方如果得寸进尺,不用张英出手,邻居吴家就会陷入舆论的谴责中,到那时县官都不好再避让,即便事情传到朝廷,张英也会落个大度做人美名。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先做人,修行正己才会走出人生天地宽,修行正己才是人生大智慧。正是因为张英懂得修行正己的智慧,所以他的儿孙也大都成才,比如他的儿子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个个都是进士出身,位居朝堂,拜官封爵,张家一门两相,荣耀无比。智慧是相通的,不仅可以平天下、治天下,还可以修身、齐家,像张英一样培育儿孙成才。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提升人生格局的书籍,借鉴、学习别人的智慧,像张英一样用智慧谋身、谋事,帮人、帮己,修身、齐家。像这样的智慧故事,《智囊全集》书中有1200余篇,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的奇谋机智。既有教人如何做人成事、也有教人经商谋职、应对急难的故事,看了这些智慧故事,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这些真实的故事,对生活中遇到的疑虑,人生困境,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康熙、曾国藩当作枕边书,纪晓岚爱不释手,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说“读懂了此书,才算读懂了社会”。下方链接《智囊全集》足足六本,有白话文对照,词义诠释,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原价258元,现在特价58元,一本平均几块钱,很划算。想学习、提升自己的朋友请点下方链接或横条【看一看】下单↓↓

2、清朝张廷玉的儿子

乾隆六年,三朝元老张廷玉被弹劾:“张廷玉身为名望极高的三朝老臣,晚年却不知谨慎处事;张、姚二姓官员达27人之多,望皇上3年内不要重用提拔张廷玉。”张廷玉此时为保和殿大学士,朝中上下几乎所有的汉臣唯张廷玉马首是瞻,无人敢得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弹劾张廷玉的并不是满人,而是汉人;不仅弹劾了张廷玉,还弹劾了乾隆的另一位大学士讷亲,一时间名动朝堂。究竟是谁如此大胆,敢去得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重臣呢?此人便是刘统勋。顺治九年,一位53岁来自山东诸城的考生终于考中了进士,可以说的高兴,毕竟年过半百能中举太不容易了,此人叫刘必显。康熙二十年,一位年仅19岁也来自山东诸城的考生顺利中举,此人叫刘棨;做了一辈子的清官,年仅62岁累死在了任上,刘棨病逝时已经官至四川布政使;雍正还是皇子之时曾到川陕一带,跟刘棨算是相识。雍正二年,又有一位来自山东诸城的考生高中二甲第二十七名,此人便是刘统勋。雍正问刘统勋跟刘棨是什么关系?刘统勋说:刘棨是家父,刘必显是祖父。雍正当时便感慨说:“你们家三代都是进士,可以说是薪火相传,很是不易,你要继承祖、父遗风,做一位好官啊!”刘统勋的儿子我们并不陌生叫刘墉,也高中进士;多年后刘统勋的孙子刘镮之也中举,五代人中举确实很少见,可见刘家的家教门风确实不错。刘统勋其实还可以早三年考中进士,但正当他准备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之时,父亲刘棨病逝,刘统勋孝顺,说什么也不肯继续去参加考试,而是选择守制三年。刘统勋中举后便进入了翰林院,因为雍正与刘统勋的父亲也算相识,对刘棨的印象很好,便对刘统勋很照顾。到了雍正后期,刘统勋曾任南书房行走,协助雍正处理一些朝政事务。而此时的张廷玉作为雍正心腹大臣,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刘统勋与张廷玉简直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差了不是一星半点。雍正病逝后乾隆登基,而正因为新帝登基,刘统勋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雍正在病逝前为乾隆留下了顾命大臣:张廷玉、鄂尔泰等人,但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初期确实对这几位老臣还算尊重,但也在慢慢培养自己的心腹大臣。而刘统勋便走进了乾隆的视野,可以说乾隆登基前三年刘统勋青云直上,做到了刑部侍郎。因母亲病逝刘统勋守制三年。到了乾隆六年再次回到朝堂之时,乾隆直接任命其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左都御史说白了就是乾隆的眼睛跟嘴巴,看乾隆看不到的事情,说乾隆不能说但他们能说的话;而刘统勋上任的第一天便干了一件大事:弹劾张廷玉与讷亲。一个是三朝重臣,一个是大清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曾孙、康熙岳父遏必隆的孙子,刘统勋虽得到乾隆重用,但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确实让人惊讶,而刘统勋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带着充足的证据来的,结果:张廷玉、讷亲两位大学士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向乾隆请罪,乾隆将二人革职。而刘统勋更是成了无人不知、刚正不阿的典范。5年后黄河下游再次决堤,山东等地发生洪灾,哀鸿遍野,情况很是紧急;乾隆当即派刘统勋前往山东治洪、救灾。刘统勋到了山东直接将自己的办公地直接搬到了河道边上,每天光着脚,筹集粮食、疏通河道,尽职尽责。在刘统勋的努力下山东等地的灾民很快便得到了安置,而刘统勋的工作还没完成,还要治河引河分流将运河的水引入大海,加固堤坝高度因为长期在堤坝上操劳,也不顾及自己身体,刘统勋染上了咳疾,而且咳疾伴随了他多年;在山东完成工作后,乾隆将其擢升为工部尚书,后来又调任刑部尚书。到了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刘统勋已经做到了太子太傅,也是这一年,江苏铜山县漫坝,刘统勋临危受命,抢修堤坝,因为他需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完工,否则天一冷土冻住就麻烦了;后来在乾隆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二年、三十四年刘统勋又先后四次治水修坝,可以说刘统勋的治水功劳是功不可没的,乾隆对此更是大加赞赏。刘统勋不仅治水治得好,在治贪方面更是一把好手:乾隆十八年刘统勋因江南河道接连出事而前去彻查,一个月的时间查清真相,斩首与罢免的官员达到30多个人;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在河南查巡抚衙门官吏勒索百姓一案,一气之下将官吏腰斩,弹劾河南官员管束不严之罪。到了乾隆中后期,刘统勋可以称得上是大清的一股清流,在日渐奢靡的官场上仍旧独善其身。仅刘统勋查出是贪官的军政大臣就有十多位。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跟往常一样乘坐轿子前去上朝,但是到了东华门外的时候轿子突然一倾斜,抬轿子的人打开帘子一看刘统勋已经闭上了眼睛,怎么叫都没了反应。乾隆得到消息立马派福隆安带着药去救刘统勋,但为时已晚;乾隆亲自前往刘统勋的葬礼上吊唁,看到狭小、简朴的刘宅,乾隆回宫还没到乾清门便忍不住哭了,对朝中大臣们说:“我失去了一位左膀右臂,刘统勋才是真宰相!”#头条创作挑战赛#

3、清朝张廷玉哪里人

[浮云]乾隆十五年,已经78岁高龄的张廷玉被处以抄家的责罚,险些就要进一步酿成满门抄斩的局面。然而终张家却无一人因此而死,抄家所得也都尽数归还张家,仿佛一场闹剧。已经退休在家的老臣因何要受到抄家的重罚,自古“君无戏言”的皇家,为何要把抄家的数十万两白银如数归还张廷玉?位极人臣,终得君王猜忌这场抄家“闹剧”的主角之一张廷玉,乃是康、雍、乾三朝元老,自康熙年间起就经常在军机处、南书房等重要场所担任要职,更是雍正帝亲自为乾隆帝挑选的托孤辅政大臣之一。张廷玉所在的家族也是世受皇恩,数代人都身居要职。身为清朝“汉臣第一”的张廷玉为何在致仕的年纪突遭抄家的厄运?乾隆帝为何要对自己的辅政老臣下手?这一切恐怕还是要归结于君王心术,乾隆帝作为这场事件另一个主角,必须要时刻对于汉、满两派朝臣的势力进行平衡,张廷玉就是这之中的一大变数。张廷玉身为汉人,却数十年来处于权力中心的位置,位极人臣的他让满族朝臣心生不满。乾隆帝也觉得他依仗三朝元老、托孤大臣的身份倚老卖老。再加上张廷玉的门生故吏遍及朝野,这样的老臣历来是容易受到君王的猜忌,就这样张廷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乾隆帝的心腹大患,只是苦于找不到机会。强行抄家,必死之局却被盘活了。这个机会并没有让乾隆帝等太久,一个名叫朱荃的人因为贪赃枉法而坐罪,使得乾隆帝获得了这个机会,这朱荃是张廷玉提拔上来的,还是张廷玉的亲家。乾隆帝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用人不明、结交朋d的罪名,下令收回张廷玉历年来受到的赏赐,还派了亲信前去抄家,希望借此一举铲除这一心腹大患。抄家的结果让乾隆帝很是满意,整整36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和无数的信件文书从张家被马不停蹄地运往宫中,乾隆帝震怒,一时间张家每一个人都感觉大难临头。历来因贪赃枉法而被满门抄斩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因文字而受罚更是成为了乾隆年间的代表性事件,而张廷玉却一反常态,完全不将那可能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放在心上。而事件后的结局也如张廷玉所料想的那样,抄家所得尽数归还,一切恩赐原封不动。仿佛一切就是一场梦,从来没有发生过。张廷玉究竟是如何做到力挽狂澜的?张廷玉妙计救全家,乾隆帝痛失亲信人。张廷玉挽救全家性命的妙计就在那些被搜查出来的“赃款赃物”之中,原来张廷玉手中有一本账册,上面标注着36万两白银的来源,都是三位君王几十年来的赏赐。虽然白银数量巨大,但是没有一两是自己贪赃枉法所得,即使是乾隆帝满心期待的张廷玉私人文件之中,也没有找到只字片语与朝廷有关。仅有的一些与乾隆帝有关的描述之中,也是用语谨慎,字里行间都是忠心老臣的样子,这实在是让乾隆帝没有办法对张廷玉再做什么进一步的责罚。更让乾隆帝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由于张廷玉的身份地位以及遍及朝野的门生故吏,再加上乾隆帝浩浩荡荡地抄家钦差队伍,一时间张廷玉被抄家的信息不胫而走。不过这却不是乾隆帝意外的事情,而是随着抄家事件的不断发酵,“三朝忠臣蒙受不白之冤”等传言就在朝野上下流传开来,逐渐发展成不可抑制的势头。自古以来,君王担心的除了能否长生,就是史书对于自己的评价。如果此事让那些惯会口诛笔伐的御史言官抓住不放,再给自己安上一个“昏君”的罪名。那自己十几年来营造的明君形象岂不是毁于一旦?还会造成汉人势力大幅增加,可能产生的后果让乾隆帝也害怕起来,不得已乾隆帝只能断臂求生。乾隆帝先是将负责抄家的亲信大臣作为替罪羊,玩起了“甩锅”的计策,又是将张廷玉家中抄家的财物尽数归还。又在张廷玉死后,赐予他配享太庙的荣耀。张廷玉能够逆风翻盘的原因除了他问心无愧之外,还在于张廷玉有先见之明,事先编写了一部账册,说明了财物的来源。又在信件之中谨慎小心,才不会被处以极刑。古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都能像张廷玉那样,能够事先做好准备,那么在为人处世之中,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也可以化解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关注历史求知所,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头条创作挑战赛#

4、清朝张英张廷玉

清朝雍正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年羹尧被人举报大逆不道,军机处大臣张廷玉总览调查此案,有人发现这位沉稳持重的大臣再给雍正汇报案情时,一反常态地絮叨年羹尧如何贪赃枉法、如何逾礼犯上、如何干预地方政务等等,惹得雍正勃然大怒,后决定刺死年羹尧。事后有人分析,张廷玉其实是有意激怒雍正,至年羹尧于死地,因为不治死年羹尧,一旦后者翻过身,自己没有好下场。目前特朗普的处境就跟年羹尧十分相似,两年后美国大选,他肯定要参选的,一旦当选,那么现在拜登这帮人一个也跑不了,所以拜登和手下一定要找到特朗普的把柄,将他投入大牢,至少要让他无法参加2024年大选,这才有了突击搜查海湖庄园等行动。如果让特朗普翻过来身,以他的性格,拜登想善终怕是不可能了。#清朝张廷玉简介#

5、小说清朝张廷玉

1751年,乾隆下令抄了老师张廷玉的家,一下子搜出了36万两银子,乾隆冷笑一声,对着身边的近侍大臣一脸不屑地说道:“看看,这就是所谓的文官清流!但是仅仅过了一天,乾隆却将这36万两银子送了回去,还将责任甩给了内务府总管德保!张廷玉是清朝内阁的首辅大臣,与此同时更是清朝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毋庸置疑,张廷玉的能力是无人能质疑的。自张廷玉祖上三代起,他们的家族就在朝廷中担任了职务。从小,张廷玉就好学。当然,张廷玉也确实是一位极其有天赋的学生。公元1700年,张廷玉顺利考中进士。而这一年,也是张廷玉步入仕途的开始。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张廷玉很快便得以升迁。从小小的翰林院庶吉士到后来朝廷上首屈一指的重臣,这条路上的艰辛或许只有张廷玉自己知道。当时,雍正皇帝特别欣赏张廷玉,几乎整日要与他一起商讨国事。在雍正的眼里,张廷玉不仅办事有效率,而且似乎特别了解自己。无论是什么事情,只要雍正稍微说个几句,张廷玉瞬间就能明白。与此同时,张廷玉还总是能基于雍正所提出的设想上进行完善。总而言之,相比于其他大臣,雍正与张廷玉相处起来是轻松的。张廷玉对于为官之道看得可谓是十分透彻,而多年的官场生活也让他练就了一副察言观色的本领。张廷玉不仅能讨得雍正的欢心,与此同时更是能让与他一起共事的人对他心服口服。但是抛去这些先不讲,雍正看重张廷玉的当然是他的才干。张廷玉从少时起便开始博览群书,而这也为他后来的从政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张廷玉有着广阔的见识,而这又他在诸多重大事件上总能提出独到的意见。总而言之,虽然朝廷中有能力的重臣数不胜数,但是像张廷玉这般事事都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话说,雍正每次要拟写圣旨的时候都会让张廷玉待在自己的身边。有时候,雍正甚至会让张廷玉代笔替自己拟写圣旨。而每每又张廷玉替自己代写圣旨时,雍正便会用口述的方法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虽然有一个词语叫“词不达意”,但是在雍正看来,张廷玉能很好地将自己弥补上所谓“词不达意”的空缺。张廷玉不仅能地理解到雍正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根本无需雍正再过多言,他便可以用自己的语句将这些口谕诠释出来。张廷玉每天都要帮着雍正处理众多事务,但是几乎不会出什么差错。总之,有了张廷玉的帮助,雍正的压力确实大大减少了。长此以往,雍正对张廷玉也越来越信任,与他几乎是无话不谈。作为自己看重的臣子之一,雍正直到死前的后一刻都还惦记着张廷玉。后,雍正安排张廷玉作为辅佐大臣将来继续为自己的儿子乾隆做事。但是在乾隆看来,他并不理解父亲为何要为自己留下这么多所谓的辅佐大臣。好在乾隆也与雍正一样,都被张廷玉的能力所折服,因而对他予以重用。多年来,张廷玉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了朝廷鞠躬尽瘁。虽然朝中许多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逐渐变得“污浊”,但是张廷玉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那么既然如此,乾隆为何要在张廷玉78岁的时候抄了他的家呢?那是因为当时的乾隆采纳了“打压汉臣”的政策。也是因为如此,身为汉臣的张廷玉成为了乾隆实施这条政策第一个就要关注的对象。在这条政策的影响下,张廷玉在朝中的地位实在是一年不如一年。再者说,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及的一样,乾隆并不理解雍正为何要为自己留下那么多为辅佐大臣。在一定程度上,乾隆则认为雍正的这种方式正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所以面对这些辅佐大臣,虽然他们确实能成为自己的一大帮手,但是乾隆打心底里还是排斥这些人。所以到了后期,乾隆认为自己的根基已稳,这些大臣对于他来说也算得上是可有可无了。于是,乾隆也就想赶紧将这些人都赶出朝廷。总而言之,张廷玉之所以会被抄家,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后来,乾隆在抄家的过程中发现了张廷玉家中竟然有36万两银子。借着这36万两银子,乾隆认定了张廷玉一定有过贪污受贿的行为,并且借机挖苦了他一番。但是仅仅只过了一会儿,乾隆便得知这36万两银子是曾经雍正奖赏给张廷玉的。得知真相后的乾隆随即被打脸,只好将这36万两银子如数奉还。乾隆自知理亏,所以后只能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内务府。参考资料:《清史稿》#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