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市井:李劼人故居
2、李劼人故居简介深谙成都文化及成都人习性的李劼人先生在《暴风雨前》里借田伯行之口说:“你不懂成都人的风趣吗?比如说,他恨你这个人,并不老老实实地骂你。他会说你的俏皮话,会造你的谣言,会跟你取个歪号来采儿。你这歪号,越是无中生有,才越觉得把你采儿够了,大家也才越高兴。这歪号于是乎就成了你生时的尊称,si后的谥法,一字之褒,一言之贬,虽有孝子贤孙,亦无能为力焉!”确实是如此,歪号随时随地都出现在我们身边。无论是那些为了混饭吃的、叶公好“农”的农民学者,还是那些“看似老实公正”的人,都无法避免。可见绰(歪)号的威力之所在。确如李劼人先生所说“虽有孝子贤孙,亦无能为力”,这就是成都老百姓的幽默风趣的另一面。#成都头条#
3、如何评价李劼人打卡李劼人故居,东门市井。
4、李劼个人资料周六,得空出门走一走,去参观了住于成都东门的李劼人故居。来到门口,抬头一看这门匾上的字,菱……,菱什么呢?似曾相识,可就是一下说不上来。实在是没文化,也别难为情了,马上查一查。ke窠,想起来了,这就是“不落窠臼”的窠呀!以前当然是学过的,这字不常用,不常写,就算学过还是会淡忘。这也反向说明,虽然不当学生了,也要时常读书思考,大脑是用进废退的,满足于过去的知识,不思进取,长期下去就会处于智力抑制的状态。所以,是不是多写头条也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呢?跑题了。话说回来,这“菱窠”真是雅致。房子算不上大宅,院子却相当讲究,花与树、池与鱼、亭与竹相映成趣。屋内还复原了当年的摆设,书房里的潜心写作、客厅里的文豪会友、厨房里的烟火气息,从陈列的旧物中可以遥想当年民国的时光。我还注意到屋旁有一口水井,往里一看还有水。井边的说明讲到,这口甜水井,是因为附近的河水干涸,李劼人先生特地请人打的,并与附近的乡民共享。李劼人先生不愧为成都一代文青的代表。#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头条小组红人扶持计划#
5、李劼人公园简介在逛东门市井时,发现了“菱窠”,也就是成都籍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进门时工作人员逢人便称老师,恰逢读书日前夕,误打误撞了锦江区的融媒体活动。李劼人不仅曾是生动描绘了近代成都市井气象的大作家,也曾任成都市的副市长,他青年从政、赴法留学,后来成为了翻译家、媒体人,收藏了许多书籍,对“读书”这个议题相当有见地。在他的故居纪念馆,可以看到他生前房间的摆设,创作的场景,与家人的互动,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他与郭沫若是同学,与巴金是同乡,成都的确是块宝地,孕育出了许多坚定而执着的文化人。他说过“愿作一个有益于人民大众的肥料和踏脚石”,他写出了近代烟火气的成都,也为成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顺便说一句,李劼人的颜值真心高,没有美颜滤镜的照片依然很帅[666]#春日生活打卡季# #城市周边踏青游# #踏青好去处# @头条四川 @头条旅游
6、李劼人的简介我到四川师范大学去,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那天下午,本来是去看四川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这位李先生1949年以前写出过长篇小说巜死水微澜》,1992年还是93年,被凌子风改编成电影《狂》,许晴和尤勇主演的,电影拍得很好。李劼人留学法国,不光是写写文章的书生,还做过成都市市长,今天成都老城的规划大致是他定下的。一句话,这个人很了不得。正是暮春,在他的故居里转来转去,观之不足,有一副对联,我还记得下一句:浓春难谢碧桃花。当时,夕阳从树的枝柯间照下来,满地幽草,一瓣一瓣的海棠花轻轻飘落。从李劼人的故居里出来,就是四川师范大学。我又到里边看看。四川师范大学是一所良心大学,吃的很好,钱又很少,早餐有荤有素,才要两块八毛钱,太好了!四川学生用四川话说:四川吃饭大学。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又加上四川人喜欢吃,四川各个大学的伙食费都不高,四川传媒学院门口,麻辣烫居然还有三毛钱一串的,有荤有素,这价钱实在温柔。四川大学九眼桥校区,学校伙食本来就不错,偏偏学校外边又有一个美食街,专做学生的生意,天南地北的学生,天南地北的美食,东北的大饼,南方的沙嗲面,西北的大盘鸡,西南的烤乳扇,要什么有什么,一路吃过去,一天吃三家,一个月吃不过来,更难得的是,物美价廉呐。这四川师范大学也是,学校里伙食不错,学校外边的小吃街也红火,这群读书的年轻人,胃好的像刀子,砖头瓦块也能吃得下,况且还得学习,还得谈恋爱,很费力气的,不吃饱了能行?吃归吃,干归干,四川人这一点很可爱,要吃往好里吃,要干往死里干,四川师范大学的办学质量还是很好的,我到里面看看,有些学生在练习写字,他们是师范生,字写的中规中矩,很像那么回事儿。这所大学有各大网红,就是那位穿长衫的李里老师。这不是大学哗众取宠,确实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里的老師质量还是很好的,我有几位朋友在这里教书,我知道。四川人读书有灵性,脑筋一点也不"轴",俗话说"道在四川",道法自然,他们大概受道家的影响比较深一些。四川师范大学这些年在北方的招生量不断加大,在山东,招生量也逐渐增大,分数也温柔。只是山东的考生家长疼孩子,总觉得四川很遥远,吃的又不好,嗨,哪跟哪呀?人家吃的好着呢。还有一个就是,如果说让孩子报考山东师范大学,家长觉得可以,如果说报考四川师范大学,家长总觉得低了一点?这是什么逻辑?
7、李劼人的重大事件以前住家离巴金故居旧址(战旗歌舞团)比较近,那时虽然知道李劼人故居的大概位置,但从来没有造访过,后来搬家搬到李劼人故居附近,因而有机会时常游览李劼人故居,而每次去李劼人故居,就会联想到巴金故居。1939年,李劼人为了躲避日军空袭,在东郊狮子山建了一座简易住房,主屋为一楼一底的悬山式草顶土木建筑,取名“菱窠”,这个地方成为抗战时期文人常常聚会的地点,1959年改为瓦顶,木柱改成砖柱,并将二层升高,1983年经全面维修,形成现在的规模,反观巴金旧居,除了遗址招牌和旁边被拆除的寺庙遗留在街上的一座孤零零的双眼井外,没有了踪影,其实,李劼人在市中心状元街的故居何尝不是这个结局,不仅旧居没有了,连状元街都没有了。成都老市区内有个奇特的现象,军阀和商人甚至袍哥大佬的中西合璧的公馆保存下来的比较多,而纯中式的名人住宅和大户人家公馆保留下来的很少,谢无量先生位于武成大街的旧居能保存下来可以说是奇迹,所以,很庆幸李劼人的这处故居不在市区,要不能否保留下来还要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