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又可简介(吴又可简介和生平)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04:09:01 浏览
1、吴又可简介和生平

疫情三年,我们的工作重心都在防守上。三年疫情,我们对病毒的调节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秦汉以来,大的疫情有过几次。东汉末年,瘟疫流行。《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家,十去七八。明代瘟疫流行,吴又可也是马不停蹄的在一线救治。当下,新冠疫情反复。我们做好防守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与此同时,似乎我们的医学没有做到主动出击。兵法云,进攻是好的防守。现在的调节方案,很优秀。但是总是感觉少了一些东西。一场瘟疫,没有带来中医学上的突破,行成新的瘟疫调节理法方药,行成新的学术思想。希望我们在做好防守的同时,不墨守西医结论。让中医药在抗疫中,行成新思想,新方法。当有一天,疫情和感冒一样时,春天就真的来了。#吴又可简介#

2、吴又可简介视频

今天看到同学群里发的这条文献:“疫邪已退,脉证俱平,但元气未复,或因梳洗沐浴或因多言妄动,遂至发热,前证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此名劳复。”吴又可《瘟疫论》新冠这类瘟疫病愈后早在明代就已经被深刻的认识了!

3、吴又可个人资料

老祖宗真的没骗人,400年前的书就说过,疫后不宜洗澡!《瘟疫论》是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作者为明朝末期的医学家吴又可。吴又可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吴又可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他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调节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写成了《温疫论》。吴又可在书中写道:游邪已退,脉证俱平,但元气未复,或因梳洗沐浴,因多言妄动,遂至发热,前证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此名劳复。也就是说脉象症状都平和了,但元气还没有恢复,或因为梳洗沐浴,或因为说话,劳动过多,于是导致发热,前面的症状又起来了。阳过以后也不要操劳,能睡便睡,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这个病毒之所以伤阴比较厉害,还不是它本身伤阴,而是人体自身正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与邪相争。我国古代疫情并不少,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的发达,疫情非但没离我们远去,反而更加肆虐,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老祖宗们留下的智慧。就从身边的人来看,有阳了两三天不发烧了就洗澡的,有四五天洗澡的,有一周之后洗澡的。情况不同,洗澡时间也不同,有很多是两三天洗一次澡又严重的,严重,复烧,很难受。所以说两三天正是严重的时候,千万不能洗澡,好是一周之后,保险起见两周以后,身体彻底恢复好以后洗澡好。朋友家的女儿新冠感染第七天,感觉身体没有太大不适症状了,实在忍不了这么多天不洗头不洗澡,感觉自己再不洗都要臭了,偏不信邪,也听不进妈妈的叮嘱,结果把她害惨了。她之前阳了就烧到了38度,然后昨天就美美地洗了一个澡,她说洗澡全程也没觉得冷,洗完之后赶紧把头发吹干就进被窝了,然后就开始浑身发冷,一量体温,39.2度了!大病初愈洗澡,一方面耗费体力,一方面容易受凉感冒,会加重病情,不是你没有症状了,感觉好了,就可以洗澡的。尤其对于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身体各项机能相对较弱,洗澡可能会导致体力不支或者病情加重,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可以等到彻底恢复好时再洗澡。

4、吴又可简介怎么死的

吴有性在一次行医时,他利用《伤寒论》古典医书的方法给病人治病,结果,病人的病不但没有治好,反而病情愈加愈深。吴有性又名吴又可,南直隶吴县(江苏省)人,是我国历史上研究传染病卓有成效的医学家。明朝末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突然流行起瘟疫,病死的人不计其数。这场瘟疫也波及到了吴有性的家乡,得病的人发高烧、说胡话,很快就死掉了。可那时候,医生们对于瘟疫和古人所说的伤寒病还分不清楚,认为是一种病,基本上是照搬古人调节“伤寒”的方子来治的。吴有性也按传统的方法去下药,结果收效不大,有些病人的病情甚至加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吴有性急忙去翻看《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古人写的医书。原来,医书上记载的“伤寒病”调节方法,就是用驱寒发汗的方法以及服用发汗的药来调节。而得了瘟疫的病人吃了发汗的药不但不见效,反倒更严重了。有些人遍体发黄,神志不清,很快就死去了。这说明瘟疫和“伤寒”是两种不同的病。对于不同的病,用同一种方法来治,自然是收效不大了。吴有性觉得死板地套用古人的经验来调节瘟疫是不行的,应该找出一种新方法。经过不断地临床验证,他终于创造出一种调节瘟疫的独特方法来,治好了不少危重病人。当地人都称他是“神医”。吴有性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还发现,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得了瘟疫,其他人也常常跟着发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吴有性苦苦地思索着。有一天,吴有性给一个得了瘟疫的人看病,问他:“你是不是受了风寒了?”“这几天天气很好。我一没出汗,二没受风。就是我有个亲戚病了,他发烧咳嗽得很厉害。我去看他,在他家待了一会儿。”病人的这句话,提醒了吴有性:病人会不会是因为亲戚咳嗽,才染上这种病的呢?吴有性决定到这位病人的亲戚家看看。来到了病人亲戚家,吴有性一进屋,就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只见面容憔悴的病人正在不停地咳嗽,嘴里不时喷出许多唾沫星子来。病人的儿子正在床前给父亲喂水喝。看到这样的情景,吴有性想:很可能是这些唾沫星子里有什么东西在作怪。如果病人的儿子过几天发了烧,就说明健康人吸入了病人呼出的气也会被传染上。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吴有性继续进行观察。果然,过了两天,那个病人的儿子也病倒了,症状和他父亲一模一样。后来,吴有性根据这些观察到的现象,在他著的《温疫论》里指出:瘟疫病人咳嗽的时候,有一种有毒的气散发出来。没有病的人吸入了这种气后,也会得病。吴有性把这种有毒的气叫作“杂气”。因为它很厉害,人一碰到就要得病,所以,他又把“杂气”叫作“疠气”。吴有性认为,“杂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当它从口鼻进入健康人体内以后就会引起疾病。它就是使人致病的“凶手”。现代医学证明,“瘟疫”实际上是一种传染病,是由细菌或病毒传播的。可吴有性在世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显微镜,不可能发现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吴有性通过细心的观察、周密的思考,提出了“杂气”致病的学说,证明许多流行病都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杂气”引起的,把中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啊!又有一次,有个村子常闹鸡瘟。只要是有一家的鸡得了病,差不多全村的鸡都逃不掉,都会得鸡瘟病死掉。偏巧在这个时候,村里的人也闹起瘟疫来。这一来,更闹得全村人畜不安了。鸡成堆地死去,人也病倒了许多。一些还没有病的人,也整天人心惶惶,生怕自己也被染上病。这时,村里的一位长辈出来对大家说:“听说东山有个吴有性,调节瘟疫有经验。”随后他们便把吴有性请到了村子里。吴有性来到村子里,发现这次流行的瘟疫和以往自己见到的一样,就告诉大家注意和病人隔离,同时用自己配制的调节瘟疫的方剂给病人服用,很快就控制了病情的蔓延。村里人见吴有性的医术果然高超,就对他说:“村里还闹鸡瘟,您也给治治吧!”吴有性答应了。可是,他用给人治病的方法却治不好鸡瘟。吴有性马上想到了,使鸡瘟流行的“杂气”和使人得病的“杂气”可能不一样。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做了一个实验,把得了鸡瘟的病鸡和猪圈在一起。结果,鸡虽然病死了,可猪却一点事也没有。后来,他又把得了猪瘟的病猪和没病的鸡放在一起,这些鸡照样活得很好。接着,吴有性又用羊、牛、狗等家畜做了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为什么对人有效的药,给鸡用就无效了呢?为什么同一疫区,鸡病猪不病呢?吴有性经过分析后认为,“杂气”的种类很多,有的只在人类间流行而不传染动物,而在动物间流行的又是鸡病猪不病、牛病马不病。这是因为不同的“杂气”只引起不同的对象发病。吴有性的这一发现在我国医学界是早的。他对传染病学的发展贡献真不小。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头号周刊# #历史#

5、吴又可瘟疫论

明朝末年,一伙百姓将中医吴又可抓到衙门,状告其乱开药致人死亡。县太爷手拿药方质问吴又可:“本官虽然不曾学医,却也知道大黄乃虎狼之药,你方中用量之大足以让常人毙命,你作何解释?”在中医药中,大黄是很常见的药材,但它又属于泻药,过量服用危险。县太爷和堂下跪着的百姓正是因此才怀疑是吴又可的药方子害死了人。但此时的吴又可却是气定神闲,掏出一包药渣子:“这是他们家门口倒的药渣子,用的根本就不是我的方子,请大人明鉴”县太爷接过药渣检查,吴又可继续说道:“这些药渣子我都看过了,里面有人参黄芪,这分明是一剂温补的药,可那天我给他爹看病的时候,他爹是舌苔黄厚,心腹脾满,这分明是邪毒已经入里,所以我才开了泻药,邪去才能正安。”旁边身为原告的百姓听不下去了:“老爷,我爹就是吃了他的药一直拉稀。”“废话,那不拉稀怎么能去邪毒啊,你爹已经是正虚邪实了,再吃补药就等于吃毒药”吴又可打断他的辩解,义正言辞地说道。百姓刚想与他理论,县太爷却喝止了两人。“放肆,你换医生的隐情为什么不提前禀明”!“销案,回去料理后事吧”!百姓自知理亏,只好作罢。吴又可谢过县太爷,起身准备离去。县太爷突然叫住了他。“吴又可,你行医用药异于常规,这次算你侥幸,从今日起,不许你在本官所辖境内行医”。吴又可没有答话,沉默离去。这是2013年上映的电影《大明劫》中的一个案子,故事中的吴又可又叫吴有性,撰写了《瘟疫论》,是世界上首个传染病医学专家。乃明末清初的“神医”。在这段对簿公堂的故事中,百姓、县太爷、吴又可,三者皆无错。百姓虽然中途换医,但那是在目睹自己父亲吃下大量泻药后不停地拉稀,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吴又可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用量过大是事实,他其实并不能病人会活下来,他只是认为重症患者需要搏一搏,才能增加活下来的几率。这个几率有多大,要看命。这里没有指责吴又可鲁莽的意思,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无奈之举,也是好的办法。他的胆大是建立在严谨和心细的基础上的。但也因他不守常规,县太爷才剥夺了其行医资格,县太爷的做法已经算是宽容。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们,不要误以为中医药就一定都是温和的。顺带提一句,其实并不该有中医、西医之说,只有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现代医学都是好的(指现代中西医互相结合,互相帮助的医学)。#大明劫##影视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