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 (历史上的今天)七十四年前的今天(1948年8月12日),我国一位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病逝。朱自清(1898年11月~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身于江苏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22年,与叶圣等创办了我国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诗》月刊。朱自清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在“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回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运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图一: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的简介
2、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本书精选能代表作者艺术水平的散文,其中《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更是让我们记忆深刻。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他的作品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3、朱自清散文朗读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出生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定居扬州。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4、匆匆朱自清原文朱自清先生,曾经是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中文系主任。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大学教授的日子,虽然比普通百姓好些,但是也吃不饱肚子。况且朱自清家里有八个孩子。朱自清当时已经患上很严重的胃溃疡,医生叮嘱,必须按时吃饭,不能吃粗粮。但是当时要吃细粮,只能接受美国的所谓救济粮。清华大学的一百多个老师,断然拒绝接受美国具有收买性质的救济粮,并起草了《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尊严和气节。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晗找到朱自清,问他是否接受美国的救济粮,是否愿意在声明上签字。尽管自己已经病的下不来床,家里还有八个孩子,但朱自清毅然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并签署了声明。不久,朱自清因为缺乏食物,胃溃疡加重导致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死之前,他还一再叮嘱夫人,家里无论怎么样困难,都不能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5、朱自清十大名篇朱自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忠实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但是他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终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匹黑马。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一位曾在多地做官的官员,朱家也是一家世代书香的家族。然而,朱鸿钧的职业生涯却常常因为丑闻和争议而受到打击。一次,在外面偷摸纳了一个小妾,又因为这个小妾闹了一场大的丑闻,导致他被炒掉了工作。整个朱家失去了经济来源,朱自清便离开了家,带着妻儿离开了徐州,前往温州、宁波等地任职。此后,父子关系日渐紧张,朱自清也开始在文学领域大展拳脚。他的散文《背影》和《荷塘月色》被选入了语文教材,成为了中国近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即使在事业上如此成功,朱自清依旧无法与父亲和解。他尝试多次回到家乡和父亲见面,但父亲却一直拒绝让他进门。朱自清的婚姻生活也经历了很多波折。他的结发妻子武钟谦去世后,他写下了许多悼亡诗。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了年轻貌美的陈竹隐,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陈竹隐虽然出身书香世家,才华出众,但她毕竟是黄花大闺女,不可能接受带着六个孩子的朱自清。不过,朱自清并没有放弃,他写了71首情书给陈竹隐,终俘获了她的芳心,两人迅速结婚。尽管朱自清的父亲和妻子去世后,他依然保持着对家庭的关注和照顾。他抽时间照顾孩子,为陈竹隐减轻了压力,两人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朱自清的离世,对于陈竹隐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们的婚姻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是极为幸福的。在朱自清生命的后时刻,陈竹隐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直到他安息。然而,朱自清的离开并没有让陈竹隐感到孤独和无助。相反,她一直保持着强烈的自立和坚强的意志。她知道,朱自清留给她的,不仅仅是8个孩子,还有他对她的爱和信任,以及一份良好的家庭传统。陈竹隐继续着她的生活,照顾孩子,管理家庭。她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母亲,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她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于是在家中开设了私塾,亲自教授孩子们文化和道德。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但陈竹隐却不甘心被束缚。她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此来支撑和维护家庭的尊严和地位。她也时常鼓励孩子们要自立自强,做一个有担当的人。陈竹隐和朱自清一样,都是优秀的文化人。她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她们的家庭中,文化氛围也格外浓厚。她们鼓励孩子们读书学习,也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音乐欣赏等。尽管生活并不容易,陈竹隐一直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她相信,只要有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继承她和朱自清的家庭传统,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终,陈竹隐在80岁高龄时离世。她的离去虽然让家庭再次陷入了沉默和悲痛。
6、背影朱自清原文近日,我带着儿子打卡温州历史名人故居,第一站来到朱自清故居。它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四营堂巷55号,也就是在百里坊八仙楼小区内,离我们居住的信河街天窗巷近,不过十分钟的路程。朱自清是文学家,祖籍浙江绍兴,184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他辗转在南方任教,1923年他曾经在温州中学任教,在温州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很多作品。《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和《绿》,都是千古名篇,脍炙人口,其中他的散文《绿》被收入中学课本,脍炙人口,众所周知。他所写的《十中校歌》,至今传颂不绝,他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成为温州中学的校训。他的文章深深影响温州,影响中国文坛。他的文笔既平淡朴素,又清新秀丽,独树一帜,让人难忘。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为人称道。他曾经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同志给予他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d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后来朱自清担任清华大学教授,还写出了《荷塘夜色》和《背影》等名篇。我带着孩子去朱自清故居打卡,重温历史,学习朱自清的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操。让孩子们不要忘记历史,继往开来!#温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