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简介(谈家桢奖项)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06:26:56 浏览
1、谈家桢奖项

复旦大学,北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等C9高校,有口階碑!复旦生物系谈家桢教授导师是美国诺奖获得者!复旦生物系,老字号,久有盛名!赞!!!

2、谈家桢简介与生平

1936年3月,竺可桢被推荐为浙大校长,他犹豫再三接任,约定半年为期。后来,他带领浙大13年,请辞校长近40次,被称为“浙大保姆”。1890年,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聪明好学,两岁开始认字儿。19岁,他考进唐山路矿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成绩遥遥领先。1910年,他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他认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选了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1915年他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他先后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多篇论文,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得伊麦荪奖学金。1918年他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博士学位后,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返回国内。回国后,他开始从事气象教学工作,自编讲义,内容新颖丰富,将当时先进的地理跟气象学说带回国内,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深得同学爱戴,校方也重视。1928年,受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的聘请,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出版了近代《气象学》。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气象事业中,全力扩展北京国气象台的地面和高空观测、天气预报和气象广播等市业务,推动全国气象台建设,培养气象人才,带头拍气象研究,8年中发表论文50篇。1936年,竺可桢47岁,正是搞科研事业的黄金年龄。当得知自己被推荐为浙江大学校长时,他很犹豫。竺可桢专注于学术研究,不想参与政治。他当时的顾虑有有三点,“不善伺候,官长亦不懈为之;战时在即,不免悬心;不愿常做校长,等半年之内难见成绩。”再三犹豫之下,他还是接任校长一职,半年为期。抗战爆发后,他带领浙江大学西迁至江西泰和。1938年,江西也不太平了,他再次率领学校迁往广西宜山,提出求事校训。1939年冬,12月率学校迁到黔北。浙大西迁路上,14岁的二儿子生病去世,半个多月后,妻子又去世。那时的他忙于带着浙大西迁,无暇顾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他担任校长13年间,他曾多次提出辞职。根据《竺可桢日记》中的记录,13年间,他近40次请辞浙大校长,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他担任校长期间,他坚持着办校的原则,坚持“求是”的教育方针。跟学生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学生教学以坚持导师制度为主,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活动,同时也广招各类人才到浙大任教,为浙大的崛起壮大奠定了基础。那个年代科研仪器缺乏,实验条件简陋,师生们自己动手造。遵义没有电,改造的设备用桐油代替柴油发电,为工学院的学生开出了实验课。王淦昌教授在指导研究生叶笃正做“湄潭近地层大气电位的观测研究”课题时,没有观测仪器,找了个损坏的电位计修复后进行观测。订阅外文期刊和专业刊物很难,竺可桢拨了近万元费用专门托在上海的教授选购外文书刊。在湄潭的唐家祠堂,谈家桢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并用两年时间搞清其中的机制和规律,成果在美国《遗传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遗传学界轰动,被称为是对摩尔根遗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同样是在这里,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王淦昌写出了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据不完全统计,在湄潭的7年中,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物理评论》经常收到来自“中国湄潭”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浙大任教和求学的师生中,后来有50人当选两院院士,走出了不少如李政道、程开甲、谷超豪、施雅风、叶笃正等科学界的精英。“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1936年9月18日,竺可桢在与新生的谈话会上这样问学生。70余年后的今天,这著名的“两问”,依然启发着每个浙大学子。竺校长是给出了答案的。他说,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1949年,竺可桢60岁了。3月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为校长60寿辰举行祝寿晚会,学生为竺可桢做了一面旗,上面写了4个字“浙大保姆”。在那个年代,竺可桢用他的智慧保护了浙大的周全,让这个大学快速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在这13年中,浙江大学却在颠沛流离的战争环境中,从抗战前只有文、理、工三个学院,16个系的地方性大学,一跃成为有七个学院和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中国蕞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被英国人里约瑟誉为“东方剑桥”。@Veeyn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高,而在大师之大。浙大的发展,离不开竺可桢校长的努力。有人说,梅贻琦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校格。竺可桢可以说奠定了浙大的校格。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品格会永远传承。#谈家桢简介#

3、谈家桢

【祝贺!广东“80后”科学家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10月23日,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山大学举行。经评选,本届共有17位科学家获奖。祝贺!广东“80后”科学家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_南方plus_南方+

4、谈家桢简介及作品

#了不起的中国医师#今天是中国医师节,甬籍医学名家中很多都是各自细分研究领域的,有不少甚至被誉为“之父”“之母”。中国心脏病学之父——董承琅(1899—1992)中国遗传学之父——谈家桢(1909—2008)中国围产保健之母——严仁英(1913—2017)中国控烟之父——翁心植(1919—2012)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1926—2019)青蒿素之母——屠呦呦(1930—)中国骨髓移植之父——陆道培(1931—)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1935—)

5、谈家桢简介视频

回到祖国去1909年,谈家桢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慈城,彼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正饱受列强欺凌,被斥为“东亚病夫”。1934年,立志投身于生命科学研究的谈家桢,进入美国摩尔根实验室进行博士深造,期间他发表论文10多篇,年仅28岁就已经在世界遗传学届崭露头角。博士毕业后,面对导师的挽留,谈家桢深知此时国内遗传学基础薄弱、急待有人开拓,毅然选择返回祖国,成为浙江大学生物系的一名教授;院系调整后,先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怀着对遗传学的深厚感情,谈家桢建立了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院,他一心要使中国的遗传学走在世界前列,他的执着追求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选择。2008年11月1日,谈家桢院士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0岁。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为我国现代遗传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兴盛之路做出了卓越贡献,更为遗传学人才的培养奉献了全部心血。谈老曾说:“一代要胜过一代,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超过我自己,这样才有希望!”#谈家桢##现代遗传学##加州理工学院##复旦大学##祖国啊,我的父母之邦#

6、谈家桢孙女谈剑

1866年9月25日(农历1866年8月17日),遗传学家摩尔根诞辰。生物的遗传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并且由此产生了遗传学。遗传学有很多理论学说,主要有两派:一派是米丘林学派,一派是摩尔根学派。米丘林学派的特点是:从生产实践出发,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改良和驯化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摩尔根学派的工作,是从理论基础出发,目的是要搞清遗传变异的规律。他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实验室中,寻找遗传的物质基础和这些物质作用的过程。摩尔根研究确定:遗传基因位于染sè体上,创立了基因学说。这是人类遗传学史上的一大进步。摩尔根,1866年9月25日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莱克星顿。他曾在肖塔基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生物学。1891-1904年担任布林马尔大学动物学副教授。1928-1945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工学院生物学教授。由于摩尔根在实验生物学和遗传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45年,摩尔根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实验胚胎学》和《基因论》等。摩尔根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科学事业,他培养了很多学生,他对学生循循善诱,希望他们能超过自己。中国著名科学家谈家桢,就是摩尔根的学生。当谈家桢学成将要回国时,摩尔根深情而又谦逊地对谈家桢说:“我看到有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过了我,我还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超过我,也超过你。”谈家桢回国后,也象摩尔根一样地培养自己的学生,有一位学生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上取得成果,这个学生的论文发表不久,谈家桢收到摩尔根给他的祝贺信,信上说:“我终于又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过了我,也超过了你。值得骄傲的是你亲自接着了超过你的学生。”#谈家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