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简介(曾国藩家书心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09:20:15 浏览
1、曾国藩家书心得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立志发奋读书,则与读书场所无关,即使旷野,闹市均可读书,如果不能发奋,清净场合,仙境之中也不能读书,不用选择地方和时间,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立志去读书。

2、曾国藩家书摘抄

曾国藩所流传的学问,就是他的家书,这足可见他治家的成效是显著的。早年间,曾国藩身上并没有光耀门楣的征兆,荷叶塘曾有人想把女儿许配给他,但算命先生说他“志业无心想,功名两不成”,也就作罢了。但是衡阳的欧阳凝祉先生却慧眼识珠,一眼便看中了他,更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便是曾国藩的正室欧阳夫人。曾国藩与欧阳夫人生有二子五女。长子曾纪泽精通英语,成为驻英、法、俄公使,是晚清很有建树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后来成为优秀的数学家,在对数理论、圆周率上造诣很深,他还较早地介绍了西方的电学理论。曾国藩选女婿的眼光不太好,但五个女儿并不差,尤其是曾纪芬主持了上海工商界领袖聂家的恒丰纺织局产业,其子聂其杰出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曾国藩长孙曾广钧,是晚清著名诗人,被梁启超称为“诗界八贤”之一。次孙曾广铨担任过驻韩国大使,其子曾约农成为著名诗人、教育家。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1916年获得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曾国藩家书,所教诲的是整个曾氏家族,而非曾国藩这一支。曾国华孙曾广琦,是著名的化学家,发明了无毒糖精;孙女婿吴永,1927年担任过国务院秘书。曾国潢曾孙曾昭抡也是著名化学家,担任过北大和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曾国潢曾孙女曾昭燏也是著名诗人、文博学家,素有“当代李清照”之誉。曾国荃的曾孙女曾宪植是元帅的夫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此外,曾纪官、曾广銮、曾宪森、曾宪文等曾家子孙,都是相当优秀的人才。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久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近来,有人评价曾国藩,说他的历史地位都是被庞大的特定集团吹捧出来的,这其中就包括曾氏家族的势力,湘军的势力以及曾国藩庞大的幕僚势力,他们一代接一代,终于将其吹捧到近圣超贤的神坛,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离圣贤相去甚远。但也有人认为,看曾国藩家族的后来人,似乎并不具备造神的能力,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有一点很关键,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加理解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活成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的样子,虽然局部有粉饰,但那也是与俗世理法的抗争,比起一身不染的世外君子,更加真实,且让人钦佩。另外,看曾国藩家族的后来人,给人一个鲜明的感受,豪门之后,追逐的不是权力,不是财富,而是执著、认真、纯粹和精深。——老黑新专栏《深读曾国藩》,新章节上线,视角,全新写法,阅之必有收获,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订阅。

3、曾国藩家书研究

不管是在自己的日记里,还是给兄弟儿女的家书中,曾国藩从来都是以一副儒家卫道者的形象自我标榜。事实上,他也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奉行了。曾国藩身为朝廷大员,确是两袖清风。他教导家人不以奢华为荣,要牢记父辈们勤俭持家的家训,不以发财为做官目的。据说,做了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生活还十分节俭,他用的箱子还是十几年前从老家带出来的。在给曾国荃的书信中,他也屡次劝诫,要爱兵爱民,为人不可贪图功名利禄。——《曾国藩传》

4、曾国藩家书冰鉴

近年来曾国藩一直都是出版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无论是《曾国藩家书》还是写他的书都活跃在各大书店、报刊亭甚至盗版书摊上,读者学他的“慎独”,学他的“挺经”,学他的“牙齿打掉和血吞”……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曾国藩:其实就是一个努力的普通人作为与蒋介石都尊崇的历史人物,作为晚清近代化第一人,曾国藩在神坛高高端坐,被塑造成了一个圣人的形象,为无数迷信成功学、厚黑学的人当作偶像。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曾国藩也好色年轻时的曾国藩有很多毛病,他给自己总结了三大缺点:浮躁、傲慢 、虚伪。除此之外,他认为自己还有一个大毛病——好色,爱看美女。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可笑。血气方刚、刚过而立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时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曾国藩日记中多次记载自己犯这样的“错误”。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曾国藩得知他的朋友纳了一个妾,长得很漂亮,于是借故到这个朋友家,聊了一会儿天后,再三强迫这个朋友把小妾领出来让他看看。曾国藩见了小妾,又和人家开了几句玩笑,调笑了几句,回家他在日记当中写道:“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还有一次,他和一个朋友聊天,不知道怎么,聊到了女人,那个朋友说起自己如何情场得意,曾国藩“闻色而心艳羡”,暗暗骂自己“真禽兽矣”。为了戒“色”,他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他下定决心“日日自苦”,通过每日勤学苦思,把精力耗尽,“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爇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以求“不至佚而生淫”。曾国藩也有“小金库”曾国藩一年的合法收入,也就是工资加养廉银不过才一万八千多两。以上这些请客吃饭、给京官送礼以及给户部的部费钱,每年加到一起,起码得三万多两,远远超过他的合法收入。这些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呢?从同治七年(1868)底曾国藩的一万四千两别敬的开支来源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一次北京之行,包括一万四千两别敬,曾国藩共花费了两万两。这笔巨款的来源,曾国藩在信中说得很清楚:“已写信寄应敏斋,由作梅于余所存缉私经费项下提出归款。”“缉私经费”出自两淮盐运司。管理盐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缉拿私盐”,以保障官盐的销售。所以盐运司每年都会提出一大笔经费用来缉私。不过缉私只是“缉私经费”的用途之一,其实盐运司许多不好处理的开支,都用“缉私经费”的名义处理。比如他们每年“孝敬”给两江总督的“陋规”,也以这个名义致送。被活活累死的曾国藩曾国藩家族有脑血管病的基因。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因脑溢血而瘫痪在床,父亲曾麟书也是因脑血管病去世。早在同治三年(1864)初,曾国藩就曾经轻微中风。到了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十日,也就是阅兵结束后不久,曾国藩因劳累再次出现中风的征兆。进入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二十三日,症状再现,曾国藩正与人谈话,突然右脚麻木,好半天才恢复。曾国藩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病很严重,他本来以为自己会死在当天。但是曾国藩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丝毫没有打乱自己的日程,在这一天接下来还做了这些事:接见了一个叫庞省三的人,然后阅《通鉴》二百二十卷。傍夕小睡。夜阅《宋元学案》吕东莱一卷。二更后,与儿辈讲《孟子》“定于一”章又阅《吕氏学案》。三更睡。二十六日,情况更为严重。当天河道总督路过金陵,他要到城外迎接。在路上,他突然口不能说话,只好回府。显然,曾国藩这种身体的短暂麻痹,是血栓所造成的暂时性梗塞引起的。以今日的医疗条件,住几天院,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可惜当时没有这个条件和知识。曾国藩忠君爱国,拼尽全力想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努力了一生还是无法改变国家破败的事实,为了国事劳心劳力落下许多病症。晚年他对赵烈文说,“现在朝中没有正人君子,用人行政一片混乱,看来这个王朝挺不了几天了,我真想早点儿死,不想活着看到她灭亡。”他甚至说:“压力大的时候,恨不得直接躺棺材里,那样就能心安理得地休息了,比活着还更快乐些。”言外之意,只要活着,就得为国家操心。看得不免一阵悲凉。曾国藩的遗产曾国藩主张不给子孙后代留物质遗产,但留下好的家风传承,他努力培养儿子曾纪泽成为晚清外交家,在国力衰弱的大环境下,曾纪泽以曾国藩的日常教诲为指导,在与西方的谈判中,为清朝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取了好的可能;曾国藩睁眼开世界,眼光长远,面对与洋人的差距,倡导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更是向朝廷提议筛选优秀幼童,努力推动赴美国留学事业。

5、曾国藩家书简介内容

《曾国藩家书》约1500封,大多写于曾国藩40岁之后。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的家书将曾氏家族的家风一以贯之的传递。曾国藩的勤俭家风,源自曾家的。曾国藩的祖父在给亲戚的书信中说:“宽一(曾国藩的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这种家庭教育,使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曾国藩要求他耕读孝友,谨守寒素家风,这样才能防止奢靡之风败落家道。除读书外,“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也常如此要求弟弟曾国荃:“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曾氏家族的祖训、家规,在白纸黑字的封封家书里传来递往,也世代传递着家族精神。与曾国藩的耕读勤俭不同,《梁启超家书》表现出“中国早的新知识分子”的开明。在学业成就和健全人格的天平上,梁启超更倾向于后者,他很重视引导儿女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他认为,学问之道“为的是学做人”,孩子们“要用来做自己人格修养的工具”。1928年,梁思成从美国学成归国,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辞去清华教席而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了解他的人说,梁思成是深受父亲的影响,梁启超觉得“清华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气”。到了近现代,流传下来的家书更多。在秉承家族庭训、处世之道外,家书中蕴含的真情,也一样打动人心。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打开《傅雷家书》,就像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在教育孩子傅聪和傅敏时,傅雷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严格的管教必须居于爱子之情之上。写给孩子的家书,就像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傅雷用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谦虚待人、谨慎处事,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同时,对儿子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他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质朴的家书,一字一句,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于1968年3月7日因为政治原因入狱,当时女儿佳佳只有8岁。4年后佳佳12岁时,开始和爸爸通信,直到1977年柏杨先生出狱。在囚犯与家属通信不得超过200字的规定下,柏杨先生的每封信都不长,但字字充满真情,充满智慧。譬如,当女儿答应给寄照片而没寄时,他写道:“注意一点,凡是许诺送人的东西,一定要办到,如果发生困难,一定要说明原因,不可含糊了事,对爸爸也是这样。”淡泊平和的语言,却给人以见信如晤之感。仿佛看到柏杨先生拍打着身上的风尘,从远方缓缓走到眼前。亦舒曾说:“有什么感情是家书所不能激发的呢?家书有灵魂,家书能说话;家书有表达喜怒哀乐的一切本事;它们能使激情上升,就跟当事人本身在场似的;家书初发明时,就是为安慰像我这样的寂寞人的!”书信,西方人称之为“温柔的艺术”。在家人之间来往的“家书”,千百年来一直是主要的沟通方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传递着家族庭训,一封封家书,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可是,当电话和互联网闯进我们的生活,传统家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由于家书是属于两人之间的私密性文字,收信人读后,往往便尘封箱底。更多情况下,那些砥砺年代的家书,在岁月的侵蚀和空间的限制下,悄然消亡。2005年,国内数十位文化名人,包括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苏叔阳、张文彬、白庚胜,一齐向海内外发出倡议:留住家书,抢救家书,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添砖加瓦。抢救家书,为了留住和重建民间记忆。自2005年4月至今,近5万封家书由海内外汇集而来。“这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父亲写的家书,字写得特别好;这是陈独秀写给胡适的,是镇馆之宝;这是一位父亲在上海时用图画方式写给孩子的信……”这些家书,都被张丁精心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一直致力于家书搜集抢救和整理工作。尽管如此,张丁还是觉得“时间太紧迫了,我们抢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家书消亡的速度”。之所以抢救家书,是因为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张丁计划建立一个专门的家书博物馆,并且为家书申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不仅仅有、英雄和精英人物的过往,也包括普通人的历史。把老百姓的生活、心路历程、民间历史还原,重建中国民间记忆——这或许是抢救家书的大意义。

6、曾国藩警世家书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学习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需要坚持,需要长期的努力,虽有应酬但每日仍用功努力学习。#曾国藩家书简介#

7、警示家书曾国藩

晚清重臣曾国藩主张“家和万事兴”。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写道:家庭不可说利害话。就是告诫弟弟们治家时要坚持一条重要原则——不能说利害的话,以免给家人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灵伤害。曾国藩的家教对兄弟及子女都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为曾氏家族带来了经久不衰的精神宝藏。而这也是曾氏绵延数十代人才辈出、家族兴旺的重要原因。父母好的脾气,才是家庭好的风水,也是留给孩子宝贵的财富。有人说:幸福的童年会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从今天起,希望我们都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泥淖,放下过去,做一个自信阳光善良勇敢的人。一生懂爱、余生被爱。

8、曾国藩家书下载

《少年读家书:曾国藩家书》,由著名学者唐浩明先生亲自编选,从曾国藩写给儿子的书信中,精心挑选了42封有关读书、明理、立人等主题的家书,每篇书信均配以注释、译文,并由作者结合曾国藩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予以点评,阐发信里信外所蕴含的深意,欲带领读者一起走进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心灵深处,并借此触摸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