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个人简介(解放后的沈从文)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09:23:37 浏览
1、解放后的沈从文

汪曾祺七十岁生日,写了一首《书怀》:悠悠七十犹耽酒,唯觉登山步履迟。书画萧萧余宿墨,文章淡淡忆儿时。也写书评也作序,不开风气不为师。假我十年闲粥饭,未知留得几囊诗。汪曾祺说,我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人们便把我归于“悠闲作家”一类。其实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喜欢写作,写作让我充实,令我快乐。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但是一个人不能从早写到晚,那样就成了一架写作机器,总得找点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说,得有点业余爱好。汪曾祺说,我年轻时爱唱戏,爱吹笛子,现在老了,只能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我的字是有些基本功的。早从描红模子开始,红模底子是欧字,可以让孩子略窥笔意,知道字是不可以乱写的。十一二岁开始临帖,父亲说:“你好写写魏碑,这样字才有骨力。”写魏碑用笔沉着,不能浮滑,使我终身受益。我平日写字,都是写行书。为武夷山一招待所写过一副对子:四围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字颇清秀,似明朝人书。我画画,没有真正的师承。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我小时爱看他画画,看他怎样布局,画花头,定枝梗,布叶,钩筋,收拾,题款,盖印。这样,我对用墨、用水、用色,略有领会。我的画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真正是“写意”,带有很大随意性。我的画,遣兴而已,只能自己玩玩,送人是不够格的。近请人刻一闲章——“只可自怡悦”,用以押角,是实在话。我的画其实没有什么看头,只是因为是作家的画,比较别致而已。做菜,必须自己买菜。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想炒一盘雪里蕻冬笋,菜市场冬笋卖完了,却有新到的荷兰豌豆,只好临时“改戏”。做菜,也是一种轻量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汪曾祺有个老年朋友,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他的生活简单。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汪曾祺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汪老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汪老说,这是一个活庄子。汪曾祺成名的时候,已经老了,他写的很多文章,尤其是声名日隆的散文,描述的都是老年人生活。老年人气血两虚,无论写字作画,少有慷慨悲歌之志,多蓄闲淡放逸之情。他深知此理,所以告诫广大青年,不要学他。年轻就要气盛,就要骄狂,不盛不狂不是年轻人。就像这位“活庄子”,每天除了吃炸酱面,就是坐着马扎看大街,一看一天,天天如此。这是典型的老年人生活,其实跟庄子关系不大。汪曾祺的文字很美,但又很难说清那是怎样一种独特的美。他的文字是汉语的骄傲。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韵味,简约明快,直指人心。细品才能知其妙处,“能给读者心灵的滋润”。汪曾祺说:我以为语言好是俗不伤雅,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青年作家还是要多读书,特别是古文。雅俗文白,宋人以俗为雅,今人大雅若俗。能把文言和口语糅合起来,浓淡适度,迹,才有嚼头。汪曾祺被誉为“当代苏东坡”,可惜成名太晚。中国文人身上具有的气息,他都有。若干年后,人们会把他和苏东坡、归有光、张岱、袁枚等人一起来看。汪曾祺身上的这些气息,当代作家中许多人是没有的,不管他写了多少小说,获了多少文学奖。汪曾祺自称沈从文的“得意高徒”,“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一代文狐,文章圣手。”他的文章“比几个大师都有深度,有思想,有才气。”这套《汪曾祺文集》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2、沈从文个人资料

1929年,26岁沈从文每天写情书猛烈追求18岁的学生张兆和,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谁知道婚后沈从文做了一件让她根本不能原谅的事情。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还要从他开始说起。1929年他经人介绍去学校任教,在当时他在胡适的办公室就对刚见面的张兆和一见钟情。胡适夸赞他是未来小说家的希望,可是旁边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只是定定地打量了他一眼。这时候沈从文就看见一个皮肤略黑,五官秀丽的女学生站在那里。爱情来的是如此之快直接就飞进了他的心里。他那情书一封接着一封,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意,不过这让张兆和有些苦恼。她自小熟读诗书,出生名门,英文讲得比苏州话还流利,虽不是很白,但有学问,有气质,几乎也是一个女神的存在,追求她的人也不少,里面也有很多比沈从文还优秀的青年。她拿着那情书找到胡适想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把信放到了他的桌子上“您看他总给我写这些。”胡适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写着“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这让她都有些困扰,虽然从来都没有给沈从文回过信,可是这根本阻挡不了他的决心,雷打不动的写情书。随着时局的变化,沈从文被调到青岛教书,张兆和还是在这里读书,虽然离得这么远,不过他也没有放弃还是一直写着。里面有一封还写着他愿意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他说多数人愿意匍匐在君王脚下,但他只愿意做张兆和的奴隶。或许就是这一份坚持让张兆和对他发生了改观,心态也不一样了。后面经过家人和胡适的撮合,两个终于结婚了。两人那浪漫的爱情到此为止,那像童话般的故事也只剩下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婚后张兆和就丢下女神的包袱,做着关心家里的大小事情,为沈从文料理生活。但是沈从文婚后依然执着于那些虚无缥缈的浪漫。就算饿着肚子也附庸风雅,搞收藏。张兆和这时候觉得他不接地气,也不顾自己的小家,想的都是风花雪月。沈从文也觉得他的滤镜碎了,本来以为婚后会是琴瑟和鸣,谁知道妻子不理解他。这个时候沈从文却戏剧性地遇到了另一个人。他有事去一个朋友家做客,谁知道当时碰到了朋友家的教师,这下两个人交谈留下了极其好的印象。一个月后再见面,沈从文发现高青子的装束在有意模仿自己的小说《第四》女人公的穿搭。“身穿绿地黄花绸子夹衫,袖口缘着淡淡的紫。”经过多次见面,两人竟然很快的互生情意,偷偷谈起了恋爱,这个时候的沈从文觉得这才是自己的真爱。后来他决定向妻子袒露这件事情,给她的妻子写了一封信。张兆和一看内心瞬间跌到了低谷,以前那么疯狂追求自己的人,居然在婚内跟别人在一起了。这段感情还是在高青子说在沈从文这感受不到爱分手划上了句号。这位女子走了。之后沈从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极力认错道歉,张兆和才决定原谅他没有离婚。可是那段时间又是动荡,加上张兆和要去别的大学进修,他以为连妻子都要抛弃他了。他绝望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干了开头那些事情。幸好被人发现救了下来,后来张兆和看到只好悉心照料,就这样他们一起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辛清贫的岁月。但是有些伤害也不是那么容易愈合的。@爱吃芒果的小可奈沈从文一个文学家,他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在感情上他却不是那么好。如果结婚那是有责任在里面的,而不是一味地只有风花雪月,一个家庭也是需要相互扶持才能走下去。而且也要学会拒绝外面的诱惑。你们会如何看待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感情?欢迎留言。

3、沈从文的个人简介和主要作品

1933年,31岁的沈从文,娶到了大家闺秀张兆和。他家徒四壁,张兆和不仅没嫌弃,还洗手做羹汤,很快进入妻子角色。然而,他却爱上了女学生,纠缠了10年。沈从文是个穷小子。20岁那年,他离开老家湘西,想要考取北京大学。然而,他的学历太低,根本考不进去。当时的北京大学,对所有人都开放,于是,沈从文干脆跑去北京大学旁听,没课的日子就拼命写作。只是,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他投出去的稿子,好一点的石沉大海,坏一点的,会被编辑拿到大会,作为反面例子奚落。为了梦想,沈从文蜷缩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他每天拼命学习,拼命写作,拼命投稿。3年后,从英国留学归国的徐志摩,成了《晨报副镌》的主编。他看上了沈从文的才华,把他的稿子刊发出来,多的时候,一个月发了7篇。直到这时,沈从文才逐渐被文坛的人所熟知。沈从文对此感恩戴德,他说,“如果没有徐志摩,我不到北平市去做巡警,就卧在什么人家的屋檐下,瘪了,僵了,而且早就腐烂了。”但不管怎么说,徐志摩的赏识,让沈从文逐渐出头了。后来,林徽因、梁思成从美国留学归来,徐志摩又把沈从文引荐给她认识。此时的沈从文,经济条件依然不是很好。而林徽因自己出身名门望族,嫁的也是有影响力的梁家,但她没有丝毫看清沈从文,一样欣赏他的才华,还把他邀请来参加沙龙,把北平的朋友介绍给他认识。后来,林徽因了解到沈从文的经济状况后,便经常让弟弟林宣去找沈从文借书。归还书籍的时候,她会悄悄夹一些钱进去,以缓解沈从文的燃眉之急。1933年,31岁的沈从文娶到了女神张兆和。此时的他,还是很穷,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张兆和出身名门,自小养尊处优,但她没有嫌弃丈夫,反而很快进入角色,换下华服,洗手做羹汤。林徽因不仅和沈从文的关系好,和张兆和的关系也不错。她的年纪比沈从文小2岁,因此一直称呼他为“二哥”,但费慰梅说,沈从文对林徽因很依赖,而且是一种对“母亲”般的依赖。再后来,沈从文邂逅高青子,怦然心动。他仍然爱妻子张兆和,却对高青子情难自已。沈从文向林徽因寻求建议,而林徽因对他的感情是劝阻的,她“骂他、劝他”,终,沈从文决定和妻子张兆和坦白这件事。张兆和震惊了。她本来就是下嫁,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专心为丈夫打理后方,没想到丈夫居然移情别恋?大怒之下,张兆和直接回了娘家。沈从文再三,和高青子断绝来往,张兆和才回了家。只是,夫妻俩的隔阂,修复起来很困难。而沈从文又再次和高青子纠葛,断断续续来往了近10年。第二次发现丈夫和高青子的来往,张兆和再也不忍了,她直接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过头。当张兆和彻底离开时,沈从文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彻底斩断和高青子的来往,一心想要让妻子回头。但怎么可能呢?张兆和也是一代才女,婚后,她只是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并不代表她没有傲骨。此后,抗战岁月、特殊时期,沈从文被定义为粉红色作家,甚至几次自杀,张兆和都没有去探望过。他们没有离婚,但常年分居。但林徽因知道,张兆和仍然爱着沈从文。她以朋友的身份,把精神失常了沈从文,送去朋友金岳霖处照顾,并给张兆和写信汇报沈从文的情况。其实,当时的林徽因、梁思成,并没有受到冲击,他们还被邀请参与国徽的设计。按理说,他们应该和沈从文保持界限,避免被殃及,但无论是林徽因还是梁思成,都没有这么做。他们尽心尽力照顾着身边的每一位朋友。而张兆和给林徽因的信,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激:“我读了信,心里软弱得很,难得人间还有这样的友情……听说徽因自己也犯气喘,很希望你能振作精神……”在信中,张兆和也鼓励沈从文多和金岳霖、思成夫妇、从诫姐弟玩,学一学永远不老的青春气息。【灵枫历史阁】人生在世,谁也不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会遭遇怎样的苦难。但有一点,那就是为人处事应当有底线。恰如婚姻中的底线,是忠诚。有句话说得好,激情总会散去,责任和教养不会。若是沈从文在情感面前,能守得住那份底线,能体谅妻子对他的付出,或许晚年遭遇磨难时,他也能和妻子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只可惜,有些伤害造成了,就永远难以抹去。张兆和仍然爱着丈夫,在沈从文去世后,她始终为他整理着作品集,也试图去理解他在婚外情的挣扎和痛苦。但这样骄傲的女子,就算时光回头,她仍然会做出相同的决定。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4、边城沈从文的个人简介

1933年,29岁的丁玲被捕入狱,好友沈从文不惧危险营救丁玲。可47年后,76岁的丁玲却公然炮轰沈从文,指着他的鼻子大骂:“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丁玲和沈从文都是那个年代颇有名气的作家,而且都是湘西老乡,关系亲厚。在丁玲还是20多岁的时候,独自一人来北大当旁听生,在投稿过程中结识了胡也频,在胡也频的介绍下,认识了湘西老乡沈从文。两人一见面,就操起了乡音,相谈甚欢。三人都住在房租便宜的香山。他们都是衣食无着而又执着于文学事业的文学青年,志同道合,很快就成了挚友。丁玲和胡也频在交往中,发展成了恋人关系,但两人都不善于理财,所以经常拌嘴,而沈从文就成了调解员。此时,三人的友谊就如同阳春三月,纯粹而温暖。丁玲很快就和胡也频结婚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和沈从文的友谊。他们三人一同开办“红黑出版社”,但是,出版社开办没多久,就陷入了僵局,不得不解散。之后,沈从文由胡适介绍,去了大学任教,而胡也频和丁玲则走上了红色道路。不幸很快就降临了,胡也频被叛徒供出被捕。沈从文听闻此事,急得不行,四处奔走,动用所有人脉,竭力救助胡也频。可胡也频还是被杀害了,死的时候穿的还是沈从文送给他的长袍。为了营救胡也频,沈从文耽误了去武汉大学工作的时间,无奈,他不得不留在上海。胡也频的死,让丁玲备受打击,幸好,沈从文一直在她身边照顾她。丁玲没有地方住,沈从文就租了房子,自己住一间,让丁玲和自己的九妹住一间。随后的时间里,沈从文回到了北京,而丁玲则留在上海继续她的红色事业。胡也频的死,让丁玲的对这个黑暗社会满怀愤恨,她的文风也渐渐变得犀利而激烈,而沈从文却只想做一个热爱文学的作家。这让两人的思想产生了距离。1933年,丁玲被捕。沈从文听到消息后,满腔愤慨,写下两篇文章,控诉指责抓捕丁玲的行为,为她奔走呼号。结果,却传出丁玲遇害的假消息。沈从文信以为真,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10万字的人物传记《记丁玲》。没想到,却是因为这篇文章,让丁玲炮轰沈从文。1935年,两人再次碰面,然而,这次碰面没有无话不谈,而是多了很多拘谨和窘迫。两人之间多了一堵墙。这堵墙的来源,是因为在这两三年来,丁玲一直耿耿于怀两件事情。一是丁玲被捕后,曾有人找到沈从文,让他出面保释丁玲,但沈从文拒绝了,说自己不能插手这件事情。这也是丁玲认定他怕得要死,是“胆小鬼”。但是从沈从文的角度来看,他也没什么过错啊,他只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他不想卷入政治的漩涡,这是他的底线。二是当时丁母在常德,而沈从文从那里路过,有人建议他去看望一下丁母,而沈从文拒绝了。其实当时是因为沈母病重,他根本无法分心去看望丁母。丁玲也没有就这些事情和沈从文沟通,道听途说,就妄下断语。也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出现裂痕。我们常常对陌生人的一点帮助感恩戴德,却对身边的好友过分苛刻,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当他们有某一次做得不到位时,我们便认为他们不够朋友。我们总是忘记,他们也只是一个人间烟火里的普通人。1979年,丁玲读到沈从文在30年写代时写的《记丁玲》,其中描写到恋爱,和一些亲密的场景,让丁玲越看越生气。她认为有些东西是胡编乱造的,她在这本书的空白处都注上了红批,据统计,所写的眉批、旁注多达127条,而且多为反驳之词,可见其不满之情。之后,丁玲在《诗刊》发表了文章,毫不留情地痛批沈从文写的《记丁玲》。她痛骂沈从文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岸上品评在波涛汹涌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贵绅士。”称《记丁玲》是“一部编得很拙劣的小说,胡言乱语。连篇累牍”。而沈从文被骂后,也不还口,因为他就是一个骂不还口的人。他只是在给好友的心中吐露心中的不快。他写道:真像过去鲁迅所说: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以至后来,他决定在《沈从文全集》中不收录《记丁玲》和《记胡也频》。至此,两人撕破脸皮。80年底,两人先后离世,“丁沈之争”也成为了历史,个中的是非曲直,留给后人评说。其实不仅是名人,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像白云一样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很多年少时的朋友到了成年后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渐行渐远。就像《山河故人》里说的: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要分开的。面对离散的友情,我们也不必哀伤。三毛曾在文集《随想》中写道:知交零落实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想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不管分开的理由是什么,形同陌路的朋友,也是曾经在彼此的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存在过。面对此时真挚的朋友,应该留出真挚的感情,与知心人交换真心,才是成年人的友情!

5、沈从文的散文集

汪曾祺,1939届西南联大国文系学生,沈从文的得意门生。大学肄业后,却找不到出路,沈从文将他介绍给朱自清做助手,却遭到果断拒绝。1920年3月5日,汪曾祺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岁那年,汪曾祺考进西南联大中文系,是个标准的夜猫子,每晚在系图书馆夜读,天亮才回寝室。当时他与一历史系学生睡上下铺,两人合住了一年,彼此连面都没见着。历史系学生属于早起早睡作息正常,而汪曾祺则黑白颠倒。上铺睡觉时,下铺是空的;下铺酣睡时,上铺没人。汪曾祺夜里读书,白天睡觉,于是经常性旷课,各门功课严重失衡。在《西洋通史》的一次作业中,尽管他精心绘制了一份《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帝国版图》,却遭到皮名举先生一通讥讽:“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学术价值全无。”严重缺课,导致大学毕业考试中,英语、体育不及格,只能留级一年。恰逢当年当局征调此班全体学生上前线当译员,不服从命令者一律不准毕业。汪曾祺落拓不羁的个性又上来了,他坚决不去当译员,蕞终只拿到了肄业证书。肄业后,他一时找不到出路,沈从文先生想将他介绍给朱自清先生做助手。不曾想,朱先生根本不给沈先生这个面子,果断拒绝:“我的课他不来听,这样的人,我不要!”为了维持生计,汪曾祺只得去了昆明郊区的“中国建设中学”任教,在那里他遇到了校花施松卿,后来成为与他共度一生的爱人。施松卿与汪曾祺是同一年考上的,当时施松卿常年有病,人称“病美人”,是外文系的高才生。因战争动荡不定,为谋生计,施松卿毕业后,也来到了“中国建设中学”任教,与汪曾祺成了同事。尽管大学期间,两人从未有过交集与过往,但碍于双方都是学校大红人,对彼此都略有耳闻。相比之下,汪曾祺留给施松卿的印象更深刻,蕞大的原因是她本身爱好文学,于是对汪曾祺的文学才情早就仰慕不已。一次,施松卿看完汪曾祺的作品当面交流心得,她独到的见解让汪曾祺刮目相看,万万没想到英文系的女子能有如此不俗的见地,窃喜遇知音。共同的爱好让两个年轻人走得更近,心也贴得更紧,不知不觉中爱情之花慢慢绽放。1946年7月,两人结伴离开了“中国建设中学”。1950年夏,汪曾祺决定参军,在他随军南下前,两人喜结良缘。汪曾祺一生坎坷,曾被打成you派,流落下放,后来又经历了文化大ge命的批斗。常言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wan里挑一。汪曾祺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不管多难的境遇他都能找到乐子和解。当时他被下放到沙岭子,起猪圈,刨冻粪,扛170斤重的粮食,下庄园干各种重脏农活,一呆就是四年。每天干完农活,他便挤出时间读书、写字、画画。事后多年,他曾回忆:下放期间,他常画马铃薯、萝卜、葱、蘑菇等各种蔬菜,主要以马铃薯为主,画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画成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他画马铃薯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在一间屋子,画完一块,就把它放在炉子上烤,然后吃掉。他的陈述让人觉得那四年不像是下放,更像是“归隐田园”,听起来颇为享受。面对生活的磨难,汪老先生却把艰苦的日子过出诗情画意。后来,汪曾祺被世人称为“文人中蕞好的画家”。开朗、风趣、幽默、豁达的性格陪伴了他一生,生活中,作品里均有体现。汪曾祺是一位集大成的伟大文学家,数十年的作品给人以恬静、闲适、淡远,平淡中彰显韵味。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蕞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蕞后一个士大夫。”1996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因病不治,享年77岁。【温勤拾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挑一。正因为汪曾祺拥有豁达开朗的性格,苦不堪言的生活才被他过出诗情画意的模样。我们要学习汪老先生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凡事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中没有过不去的坎,黑暗之后定见光明。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请关注我@温勤拾光,便于找到我,我把流传的故事讲给你听。#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日头条生机大会##创业在头条##自媒体创业人##沈从文个人简介#

6、作家沈从文的个人简介

年轻时,沈从文心怀文学梦想一个人来到北京,但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并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只能一边打零工一边在北大当旁听生。寒冬腊月,屋里没有暖气,还常常断粮,生活很是困难。无奈之下,只好向京城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求助。当时已在文坛颇有声名的郁达夫收到信后,便立刻赶去看望他。郁达夫一进屋,看到沈从文裹着被子也冻得直打哆嗦,便马上将自己的围巾解下,给他围上。中午请他出去吃饭,还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他。回去之后,还积极帮他找工作,把他介绍到出版社当编辑。生活有了保障之后,沈从文终于能安心写作了。终凭借小说《边城》一鸣惊人,走上文坛。郁达夫无疑就是他生活中的摆渡人,帮他度过生活的至暗时刻。半个世纪后,当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沈从文时,他还激动地谈起这件事,念念不忘,感谢雪中送炭的情谊。心中有恩情,生活有美好。刘东升在《一切都是好的安排》里说:“在我奔波而劳碌的一生中,上帝给我大的馈赠,便是教我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感恩生命中出现的所有过客。”

7、沈从文离婚原因

1949年,沈从文抓着妻子的手问:“我还爱着你,你还爱我吗?”妻子张兆和说:“这辈子我就只爱你”,可是没多久,沈从文就喝煤油割腕自尽!沈从文和张兆和原本是不可能相遇的两个人,命运却把他们安排在一起了。张兆和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读书时拿过全能第一,又是公认的校花,收过的情书多如牛毛,要用“青蛙一号”、“青蛙二号”作代码。沈从文比张兆和大8岁,出生在美丽淳朴的湘西凤凰,从小就逃课,小学毕业后入伍当兵。1929年,沈从文因退役后发表了不少文章,得到胡适等人的赏识,胡适破格邀请他到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第一堂课,沈从文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学生们哄堂大笑,人群中,他无意间被角落里的一位女生吸引,这是没有笑话他的人,这位女生便是张兆和。就一眼,沈从文就爱上了张兆和,于是开始用情书疯狂轰炸张兆和,上来第一封就热情而直白:“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爱上了你”。然而,张兆和只把他的情书标注为”瘌蛤蟆第十三号“。面对张兆和的冷淡,沈从文没有气馁,一次次在信中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上:”我总是爱你,你总是不爱我,能够这样,仍然是很好的事。“张兆和很生气,只好拿着一沓情书去校长室找胡适评理:”他是我的老师,写这样的信给我算什么样子?“没想到,胡适只是笑了笑说:”他还没结婚,追求你是可以的,你同不同意也是你的自由。“可是过后,胡适给沈从文写了封信:”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一头热的沈从文哪听得进劝,情书依然写完一封又一封。1930年,沈从文在离职前,写了一封长达6页的情书给女神,张兆和这座冰山,终于开始动摇了。三年后,沈从文抱得美人归,婚后俩人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时光,《边城》里面”黑而俏丽“的翠翠,正是以张兆和作为原型的。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后,慢慢的开始做起了家庭主妇,洗衣做饭,人也开始变得邋遢,也因此遭到了沈从文的嫌弃。他不适应妻子不再穿高跟鞋烫头发打扮自己,不适应妻子一双玉手从此洗手作汤羹。张兆和也越来越不理解他,明明家里并不宽恕,他却为了收藏字画花费不少家用,有次还偷偷当了张兆和的玉戒指,张兆和洗衣服时无意中翻他的口袋看到当票才知道。张兆和多次劝他,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她何尝不爱美,只是”家里谁都不节俭,事情要我问,我不省怎么办?“没想到,夫妻俩在生活上还没完全磨合过来,在感情上已出现危机。1935年,沈从文在一次拜访朋友家时,邂逅女作家高青子。对方不仅美丽大方,还是他的铁杆粉丝。为了吸引沈从文的注意,高青子不仅经常穿成沈从文笔下主人公的样子,还连续发表好几篇小说,隔空表白沈从文。一时之间,沈从文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他还爱着妻子,可另一方面,他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高青子,他不知如何是好,便把这份感觉告诉了张兆和。张兆和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沈从文慌了神,写去无数封情书挽留妻子,终张兆和还是选择了原谅,再给这段感情一个机会。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去了西南联大教书,张兆和刚生下小儿子,便留在北京休养。没想到,在西南联大,沈从文又重遇高青子,还把对方介绍到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俩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一时之间被传得沸沸扬扬。身边好友不愿意看沈从文犯错,纷纷给高青子介绍对象。抗战胜利后,高青子嫁给了一个工程师,沈从文也回到北京,回到了妻子身边。可这一次,沈从文明显感受到,张兆和对他的感情已经大不如前。在他看来,张兆和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他,不愿跟他待在一起,甚至还有点嫌弃他。一天,他终于忍不住抓着张兆和的手问:”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张兆和看着眼前口口声声说爱她,却又一次次伤她心的男人,一时之间感觉很陌生,她理解不了丈夫所谓的“爱”。得不到妻子回应的沈从文,终日郁郁寡欢。1949年,沈从文昔日的小说被拿出来批判,他一时承受不住压力,竟然在家喝煤油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之后沈从文被送进疗养院两个月,张兆和一次都没去看过他。晚年,沈从文写下了颇有忏愧味道的《主妇》,可是直到临终前,他也没等到妻子张兆和的一句原谅。也许在他看来,自己当年不过是一时间精神开了小差,他至始至终都是爱着张兆和的,可他不知道有些伤害一旦造成,便难以愈合。在他责怪妻子的同时,何尝又有体谅过张兆和的感受呢?婚姻始于爱情,但经营一段婚姻不仅需要爱情,还需要双方用责任去守护。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