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2年,41岁的李白来京城求职,偶遇了自己的偶像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喝得烂醉如泥,临走才发现没带酒钱,差点当了回老赖。此时的贺知章已是83岁高龄了,且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但他并没有犯文人相轻的毛病,反倒是十分欣赏李白。于是,铁杆粉丝李白赶紧把自己的作品《乌栖曲》呈给了前辈贺知章指点。贺知章一看,当即直呼道:"此诗可以泣鬼神啊!"李白见状喜极而泣,又连忙拿出了自己的新作《蜀道难》递给了贺知章,贺知章一口气读完后,不禁拍案叫绝道:"你当真是天上的太白金星遇谪下凡啊!"李白"谪仙人"名号正是由此而来,至此,李白诗名大震。随即,贺知章便拉着李白去饮酒。两人在小酒馆里纵酒高歌,喝得大醉。可准备付钱离开时,这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便将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买单。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两人酒量都不错,一直喝到醉得不省人事才依依惜别。至此,大唐诗坛多了一对忘年交。贺知章回去后,向唐玄宗极力推荐李白,声称其时横空出世的"诗仙",唐玄宗也久闻李白大名,这才将李白召入宫中,任命为了翰林待诏。比起和李白这样郁郁不得志的诗人,"诗狂"贺知章因生逢其时,他的这一生是幸运的,仕途、诗运皆是个中翘楚。大唐大多数诗人都是严重偏科,科考表现都极差,而贺知章却是个典型的考试型人才,写诗和科考样样精通。贺知章在家中排行第八,人称贺八,出生于贞观之治过后的第十个年头,正是大唐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更何况,他家还是官宦世家,家境殷实,社会地位也高。少年时代的贺知章,勤奋好学,十几岁就以诗闻名于当地,人生一路开挂。公元695年,武则天恢复了科考。36岁的贺知章进京赶考,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一举中第,成为了当年的状元郎。至此,贺知章也成为了浙江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状元郎。要知道在唐朝,50岁以前想考中进士堪比登天。可贺知章还被钦点为了状元郎,在唐朝诗人中当真是学历高的了。贺知章的第一份工作是"国子四门博士",类似于大学老师。就是这么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贺知章干得津津有味,且一干就是27年,乐此不疲。教书之余,与学生侃大山,倒也是怡然自得。熬的出就出众,熬不出就出局,贺知章一直都在等待一个机会。直到贺知章63岁那年,才在好友宰相陆象山的举荐下步入了仕途,担任太常寺少卿。自此以后,贺知章一路平步青云,仕途顺风顺水,堪称大唐的幸运儿。与王勃、苏轼那些动不动就被贬的诗人不同的是,贺知章从一个底层官员一路干到了三品大员秘书监,当真是优秀。贺知章从36岁到长安,到85岁告老还乡,在长安整整生活了50年,既没有外放,也没有被贬,不愧为大佬!当然,贺知章能够成为唐代诗坛的大佬,可不仅仅是因为他做官时间长,而是因为贺知章是第一个响应陈子昂"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诗歌改革理论的。所谓"汉魏风骨"就是诗歌感情充沛,代表性诗人就是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不管写什么都是饱含情感。只不过到了汉魏之后,诗文重视格律与词藻,唯独缺少了感情,所以陈子昂才提出诗文要有汉魏风骨。贺知章的代表作《咏柳》正是继承了汉魏风骨,没有华词丽藻,有的只是清风拂面般的清爽,以及归乡后的喜悦。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人称"诗狂",毫不逊色与晚辈李白。不过,贺知章的"狂",主要体现在他极度喜爱喝酒上。贺知章作为诗坛大佬,结识了许多诗人,朋友圈都是爱喝酒的,"吴中四士"、"饮中八仙"都是他的酒友。贺知章还有"酒仙"之称,每次喝得烂醉如泥,掉到井里也醒不过来,甚至在井底呼呼大睡。除此之外,贺知章的书法也是够狂,尤其擅长草隶,每次都是醉酒后一气呵成,成功跻身大唐知名书法家之列。遗憾的是,贺知章的诗虽极好,但留存于世的太少了。除了《回乡偶书》和《咏柳》外,几乎没有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千古。贺知章归乡时,已然是85岁的耄耋老人了,但长安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前来为他送行,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归乡后的贺知章,在老家安度晚年,依然是一个老顽童,一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勾起了多少年人的乡愁,又勾起了多少人的童心。在众多的大唐诗人中,贺知章堪称是的人生赢家,功成名就,全身而退。贺知章的一生,之所以如此顺利,得以善终,一是因为他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二是他知进退。毕竟和贺知章同龄的陈子昂就没他那么幸运了,终冤死在了狱中。只可惜,贺知章躲得过暗流汹涌,却没躲得过生老病死。回乡不久后,贺知章就骤然离世了。在贺知章离世14年后,又被唐肃宗加赠为了礼部尚书,"诗狂"贺知章当真是在这人世间"狂"走了一回。#陆象山简介#
2、陆象山生平简介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传统经典比例势在必行前些天在媒体上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中国人必读的历史书》,想那作者必是高手大家,足可称圣称贤,一介草民如我者,没敢去点开内容看,只是感叹连连:照这样说来,14亿人中不知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是个中国人!我早已过了易发感慨的年龄,但是,看到这样高大上的标题,还是抑制不住要连连感叹:且不说我们的高中生有几人读了《左传》,就是大学生、硕士、博士,又有几人通读了《左传》(历史专业的除外)?我不由得想起王财贵先生在他的系列演讲中曾不止一次说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留学生(应该是优秀人才的吧)到美国,美国同学向中国留学生请教有关《易经》、《老子》、《庄子》、《春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等等等,我们的中国留学生除了一连串的“I am sorry〞之外,别无答辞!王先生说:我们不要责怪这留学生,因为我们的学校的确没有教他们这些。王先生在他的演讲中还说过: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了。一个人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原文,还要靠翻译,就说明这个人不可能了解深度的中国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而想要去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也是不可能的。我不是说王财贵先生说的都是对的。王先生作为少儿读经活动的倡导者,有时难免说了些过头的话。但他说我们的学校要多教文言文,多教传统经典,要让我们的年轻人读得懂经史子集,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是屹立于世界文化第一方阵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继承,因为所有的创新都必须以继承为基础为前提。而原始经典读都读不下来,何谈继承?没有好的传承,又怎么可能有成功的创新?
3、陆象山真实资料存在即合理,能使众人向往即是合利。合理不合利则曲高和寡,合利不合理利尽则人散。不合理也不合利,比比皆是,朱熹留下的后一句话也只是“此生太苦”,那太苦即有自己的苦,也有悲天悯人的众生苦。陆象山要追求大快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在当然好,惠能于是不听不看不闻不言,于是玄奘在白马寺开经,想普渡众生苦,得大自在。历史的乌托邦和桃花源林立,而世间苦终不曾变,得到喜悦,失去悲伤。生命是一个圆,是一个同心圆,千年前的喜怒哀乐到今天也没两样。自身渺小就可以让我放下嗔和持,自己无知就更应该拥抱未来。
4、陆九渊简介读书笔记第一百三十三:昨晚看完了《牛虻》。牛虻就是叮醒黑暗统治的斗士,他可能因此而献出生命,但他在所不惜。扉页“拿撒勒的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这句话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这句话和《国际歌》的歌词具有同样的含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大主教蒙泰尼尔是个伪善者,但也不仅是他,和他相同地位或经历的人,都是伪善者。他洁身自好,与民众打成一片,没有装腔作势的腔调,也没有狐假虎威的滑头,但是,在自己的地位和名声面前,他首先牺牲了亚瑟的母亲葛拉迪斯---为他献出了自己的爱情和身体的少女;其次又为了表现自己的慈爱之心,让19岁的亚瑟来选择他的“命运”,19岁的少年哪有这般阅历;在后亚瑟面临生死抉择时,他还是“富有同情心地”让亚瑟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命运。但这些在亚瑟看来,既是可笑的,又是怯弱的,无非都是自欺欺人,他一针见血,就像牛虻一样,刺得大主教原形毕露(其实是刺得整个宗教原形毕露)。伪善的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也揭露过,狂人在仁义道德里面,看见的就是“吃人”二字。这种封建礼教,也是鲁迅要决裂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也是一种战斗的态度和决心。这一点来说,《牛虻》和《狂人日记》的主题是一致的。朱子要“存天理灭人欲”,陆象山驳斥“天理和人欲本不可分”,一“存”一“灭”本身就矛盾百出。王国维进一步阐述,人性的问题,首先就不能用“善恶”来描述,善恶来自于经验。是的,善与恶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社会发展的秩序而制定的道德准则,来自于后天。它可以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但不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本性。否则就是“吃人”的工具了。但小说的结构太巧妙了,两个水火不容的人物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信仰,他们之间的斗争其实是两个不同信仰之间的斗争。亚瑟(牛虻)是无神论者,他的存在就是来推翻教会的统治的,两人之间是你死我亡的关系。但是,两人却又是一对父子,血肉相连。因此,小说具有戏剧的特征,一开章就进入高潮。顺便说说“无神论者”,作者借亚瑟之口说:“我们无神论者懂得,如果一个人必须担负某项责任,就应竭力承担,在所不辞。如果在重负之下被压垮,那也是活该。”无神论者不怨天尤人,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长篇小说《鬼》中也阐述了无神论者的形象,季洪说:“彻底的无神论者比世俗的冷漠更值得尊敬……彻底的无神论者,无论如何,毕竟是站在到达彻底信仰的高一级台阶(不管能否跨越这个台阶),而冷漠的人没有任何信仰,只有愚蠢的恐惧……”小说的结尾是令人意外的,大主教疯掉了,在自己的儿子被他亲自杀害后(不是直接杀的,是制度),他多年的信仰竟然突然坍塌,他想起了那个女人(亚瑟的母亲)和自己的儿子。结尾与霍桑的《红字》有点类似。只是《红字》着重描写那个女人,而《牛虻》着重描写一对父子(信仰)的冲突。但相同点是都和教士(宗教)有关,与教士破坏教规诱奸女人有关。同时,结尾还和雨果的《九三年》有点类似,西穆尔丹与郭万,一对情同父子的师生,老师为了事业讲学生送上了断头台,而在郭万得头颅滚进筐子里的同时,老师的枪也响了,他的心脏瞬间被打穿,两个灵魂一起飞升的时候实现了融合!大主教迟于牛虻死去,他们的灵魂能否融合,则不得而知了……
5、陆象山是个什么样的人心学大家陆象山先生归宿地
6、陆象山的真实故事在文化史上,王阳明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孔子、老子这些都是圣贤,后世的儒家也强调要通达圣贤之意。但是很可惜,太多大儒越走越偏,尤其是朱熹被推崇以后,他提出重义轻利,明理灭欲的观念,很受统治者喜欢,但朱熹对圣贤的理解不彻底,甚至可以说在表面打转。真正有点通达圣贤之意苗头的是陆九渊,也就是陆象山,那个和朱熹在鹅湖寺辩论的哥们,但陆象山这个人虽然触及了根本,那就是“心”,但却未能深入,也就是说不出所以然“为何心就是理”。直到王阳明出世,终于圣贤意彻底打通,他提出的“良知心体”“四句教”真正把人的生命领悟到。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就曾说,阳明心学是文化史上的高峰,儒家、道家、佛家,在阳明这里统统不存在,别管什么家,都是“自家”,一切的现象都是自己“心”的呈现,也会因为“心”的妄念息下而不见。一生传道授业,全记录在了《传习录》这本书中,这是王阳明弟子汇集师父一生讲学所著,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甚至到现在,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在研读这本书,真正从“心”上去感悟生命的真相,你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顺畅。#陆象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