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被挖开后,发现一砚,印证史记。包拯何许人也,无需过多介绍,可以用一上联形容:铁面丹心包青天,谁能对出下联?包公曾任端州知府,端砚天下闻名,他的前任官员以贡砚之名,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包公革除流弊,减轻了百姓负担。并且以身作则,任满离去时,留下不持一砚归的美名。据传,包公由端州奉诏返京时,渡船峡口,风波骤起,他深知其中必有猫腻,查问原因,原来是一位随从私收了一方端砚。包公大怒,将砚投掷江中,瞬间风平浪静。1973年,政府修整包公墓,里面仅仅发现一枚普通砚台,可见史记不虚,传闻不假。
2、包拯的侄子包世荣简介包拯坑爹的审案方式让庞龙不打自见衙役手握七尺毒蛇站在众人面前。原来是包拯办案进入了死胡同,于是突发奇想,人找来了可以辨别真伪的巴蜀灵蛇。公孙策开始介绍此蛇的优势。巴蜀灵蛇虽奇毒无比但却能通人性。当一个人撒谎的时候就会出现脉搏混乱体温上升的状况,他的心跳更会加速。而巴蜀灵蛇对周围的温度敏感,当它感觉到四周的温度在上升时,它就会对旁边的生物发起攻击,而中毒者则无药可救,七步之内必会毒发身亡。但在庞杨两人测试之前必须先立下生死状,一旦开始测试则各安天命。无论谁生谁死都不能追究责任。包大人灵蛇是否如你所言,却能辨真假。断人是非。老太君请放心,既为灵蛇必然极具灵性。你二人何人先试?庞太师不愧为阴险狡诈之徒。他声称在战场上庞龙是元帅,杨宗保是先锋,所以测试也应当由杨宗保先来。杨宗保二话不说,就将手伸进了装有毒蛇的坛子。杨宗保。本府问你,不料当包拯一番审问后,杨宗保却安然无恙。接下来轮到庞龙上场。庞龙为何会如此淡定?原来就在昨天当包拯说出要用灵蛇测谎,庞龙回去后就让人抓了几个捕蛇高手前来商讨对策。原来是将硫磺粉涂在手臂上,这样毒蛇就不会撕咬对方。庞龙父子为了确定此办法是否有效,竟做起了活体实验。哎哎将军啊,哎将军啊,哎哈哈哈没事啊哈哈没事啊!就这样庞龙对包拯的问话对答如流,庞龙的相安无事则意味着测谎失败。包大人他根本就是撒谎。请您再问清楚,本府已然问明白了,佘太君为了洗刷杨家的冤屈更是不惜给包拯当众下跪。此时的包拯受宠若惊,他急忙上前搀扶,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包拯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来人呐啊,将庞龙拿下!让庞龙不知道的是,原来这一切都是包黑子给他布的局。包拯告诉庞龙他是不打自招,原来普天之下根本就没有灵蛇测谎之说。而坛子中放的只是一条拔去毒牙的普通水蛇,包拯让人将坛子当场摔碎,本府在缸中放下百花丹,这百花丹一遇硫磺就会变成红色。若不是你做贼心虚,又怎会在手中涂上硫磺以方蛇咬,都说包拯断案如神。看来无非靠的就是一些坑爹的手段,而庞家父子更是防不胜防。庞龙见事情败露便要奋力反抗,可他哪里是展昭的对手。就在这时老庞站出来护犊子,他以庞龙自小就怕蛇为由将包拯的结论推翻。擦硫磺只能说他不诚实,怎么能证明他公报私仇不肯出兵呢?以太师之意,要如何才能定他的罪。除非庞龙他亲口承认,否则任何人也不能定他的罪好。正是庞太师的这番言语,却让包拯想出了一个更坑爹的手段。庞龙终被铡成了两瓣。
3、包拯简介历史上的包公真的存在吗?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或是听说过包公的故事,包公名叫包拯系国之丞相,绰号包黑子,以铁面无私著称。拿到现在的行政级别来比喻,起码也得达到国家政法委书记或是高法院院长的水平。有段著名京剧曲目“铡美案”想必年龄大一点的都能耳熟能详哼上几句,即便不会唱也了解大概意思,当然了年轻人知道的少之又少,在这里我把铡美案的故事简单的介绍一下:铡美案,就是用铡刀铡陈世美的案子。那么陈世美究竟是何方神圣、包公为什么要铡他呢?细听慢慢分解,陈世美是一介书生且生得一表人才,再加之勤奋好学,凭真才实学考取了状元功名,状元什么概念?那是同考呀!了不得的,那是皇上钦点的!你说厉不厉害!国之栋梁啊,皇上看好的人肯定错不了,没成想这次皇上真看走眼了: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陈世美摇身一变成了皇上的妹夫~驸马爷!要说这个陈世美胆子也真够大的,当时的他在老家早已有了妻室,并且还生了两个孩子……这些他都没有跟皇上交底儿。终究纸里包不住火的,直到有一天他的原配秦香莲进京寻夫,这下坏了非露馅不可呀,怎么办?见也不是不见也不是,当时心里是矛盾的,不光是陈世美,换做谁也不好处理,给些银两打发回老家也行,可是秦香莲也是犟种一个,千里寻夫不见不散,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可,你想陈世美能答应吗?现在什么身份地位,驸马爷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后干脆痛下杀手,灭了她娘仨,于是派出护卫韩琪前去刺杀,这个韩琪在一座庙堂里真找到了她娘仨:看到一个少妇带着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韩琪动了恻隐之心下不去手啊!不过这个韩琪还真是好样的,够爷们!违抗驸马爷的命令好不了的,无奈之下韩琪放过了她娘仨后自尽了……这下可把秦香莲惹急了,一纸诉状把陈世美告到了包公堂上,包公亲自受理了秦香莲的案子,要说铁面无私包青天办案就是无私,爱谁谁!什么驸马爷不驸马爷的,在包黑子眼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值得点赞的!这事儿捅大了,整个皇宫无人不知,自然也惊动了太后,太后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心想既然木已成舟将错就错吧,于是出面求情,请求包公放了驸马,毕竟是太后的姑爷皇上的妹夫,说杀就杀传出去也不好听啊?讲了半天问题就在这,这个包公真就没给皇后和公主面子,甚至连皇上的面子也没给,后真的就把陈世美铡了!你说真有这样铁面无私的官吗?反正我是不相信,皇后是真正的国母啊,出门求情都不好用,搞得公主成了寡妇,为了一个农妇得罪了整个皇室高层,傻子才会去做呢!无论剧情真与假,包大人铁面无私、不畏强势的执法意志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如今社会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能有十分之一个包青天的执业水准,不至于出现那么多的冤假错案和枉法裁判的黑心案件!
4、包拯铡美案简介[微风]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您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了!”崔氏的话一经出口,立即引起了众人议论纷纷,包拯和妻子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孩子从何而来。崔氏这才把积压了两年的秘密说了出来。原来,包拯现在的妻子董氏,并不是他的原配,在那之前,包拯的第一位夫人叫李氏,两人门当户对,相敬如宾。可是李氏在和包拯成婚后不久,就因为染上了重疾,撒手人寰,遗憾没能为包家延续香火。包拯将悲痛化为力量,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工作上。时间慢慢流逝,包拯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渐渐平淡。周围人都劝他再找一个,包拯自知传宗接代是他的任务,便在朋友的介绍了,认识了董氏。虽然董氏是续弦,但她毕竟出生大户,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温润如玉的性格对包拯很受用。包拯也对她敞开了心扉,两人间的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过程中逐渐深厚。在包拯30多岁的时候,董氏诞下了爱的结晶,儿子被取名为包繶。因为包拯身居要职,为朝廷做了不少贡献,是宋仁宗身边的大红人。当宋仁宗听说他儿子的事情后,便给5岁的包繶封了个太常寺太祝的职位。包纨天资聪颖,又深得包拯真传,长大后仕途十分顺利。[浮云]等包繶到了19岁适婚时,包拯夫妇帮他和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牵线搭桥。两人结为夫妻后,琴瑟和鸣。崔氏不久便生下了儿子,包拯给他取名为包文辅。可就在包拯享受天伦之乐没多久,包繶在婚后第二年,就因为生病不治去世。包家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这还不够,上天再次跟他们开了个玩笑,包文辅在五岁的时候也意外身亡。就算是男子汉包拯也挨不过,接连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厄运,整日郁郁寡欢。更不用说是董氏和崔氏了,她们以泪洗面,生不如死。时间是好的良药,家里人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包拯夫妇不想崔氏这么年轻就守了活寡,想让她再去寻找幸福。可崔氏却深明大义,她坚定地要代夫行孝,包拯夫妇大为动容。包拯一日膝下无子,一日便对不起列祖列宗。为了延续香火,识大体的董氏坚决要让包拯再娶妾。因为自己嫁过来时,跟随了一个贴身丫鬟孙氏,她年轻机敏,而且人也长得周正。董氏便有意将孙氏推给包拯。包拯自始自终对董氏一片痴情,但现实无奈,他只能把没有感情基础的孙氏纳为了小妾。孙氏从小跟随崔氏,十分羡慕大小姐的生活,梦想着那一天自己也能嫁入豪门。她不会想到,命运易如反掌就被改变了,从丫鬟到大官的妾身,一夜之间的事情。上位后的孙氏,被董氏寄予了厚望。孙氏也知道担负着包家的生育重任,她一改之前老实的态度,变得骄横起来。竟然私下想将包家的一部分财产,偷偷转移到娘家。包拯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为官清廉正直的他怎么肯放过孙氏,立即把她赶出了家门。儿媳妇崔氏知道了,赶忙去追孙氏,因为她意外得知孙氏怀上了包家的孩子,反观孙氏本人却还不知情。[作揖]孙氏本想拿这件事威胁包拯让她做大,但一想到他那铁面无私的样子,她就知道没有希望了。孙氏还年轻,孩子也刚刚怀上,为了自己的后半生,她决定要打掉小孩。但是追上去的崔氏说什么也不同意,为了包家后继有人,她全力说服孙氏,只要她能生下孩子,抚养费就会定时送上门。孙氏娘家并不富裕,思来想去,这个交易她接受了。崔氏回去后,并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其他人,一来公公包拯现在恨极了孙氏,婆婆董氏也很失望。二来崔氏也不想节外生枝,只等到孙氏十月怀胎生下孩子再说。那之后,崔氏一边尽心服侍包拯夫妇,一边又偷偷拿私房钱去供养孙氏母子俩。等到了孩子断奶后,崔氏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给了孙氏一大笔抚恤金,将孩子接到了府上,放在自己的房间偷偷地养。尽管他是她的小叔子,但崔氏却投入了很多的爱意在他身上。直到包拯六十大寿那天,一切都相安无事。这天包拯受到了很多人的道贺却高兴不起来,他是个断子绝孙之人,还有什么好乐的呢?崔氏不忍心公公日益憔悴,也是时候坦白了。于是,她跪在了包拯面前,声泪俱下,说道:“您还有一个儿子,现在已经两岁了。”知道了实情后的包拯,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尽管是孙氏所生,但他依然待之如掌上明珠。包拯给他取名叫包绶。包拯就是清廉的代名词,他在官场叱诧风云,但确实命薄,好在有了包绶,才让包家的血脉世代传承了下去。参考资料:[1]清廉如水的包拯——源泉,《兰台内外》2007.3
5、包拯下陈州宋朝年间,一农夫报案,称牛舌头被人割了。包拯沉思片刻:“你把牛杀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农夫不解,但还是照做了。第二天,小偷果然自投罗网。宋朝年间,一起“盗割牛舌案”轰动整个天长县。1037年,包拯时任天长知县。一日,一农民慌忙赶来报案。他跪在衙门里,报案说,今日,他牵牛下地干活,牛累却不喝水,仔细一看,牛的舌头竟不翼而飞了。农民猜想,牛舌一定是被人盗割了。包拯听闻,沉思片刻后说道:“你把牛杀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在宋朝,私自杀牛,是重罪,可是要去服劳役一年的。听闻包拯的话,农民十分疑惑,紧张地发抖。熟读律法的包拯怎能不知该刑罚,他只道:“你自当按我说的去做。”农民照做了。果然,到了第二天,小偷就自投罗网了。包拯当真断案入神?这就不得不说到他的观察入微。若是这起案子放在如今,“天网”密布之下,凶手无处可逃,无数的摄像头能从各个角度精准地捕捉到作案的过程。即使没有监控,只要从牛的身上提取到指纹,输入数据库,盗割牛舌的凶手也无处遁形。可惜,这起案子发生在宋朝。没有监控系统,没有指纹数据,也没有目击证人,这个案子怎么破?既然牛已经失去了牛舌,那就把牛杀了吧。杀牛?当一个更大的利益出现时,自然有人趋之若鹜。宋朝时,牛负责耕种播种,对于小农经济而言,牛对农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宋法典中曾明确规定:凡无故杀牛者皆判刑。总之,就连牛主人也没有杀牛的权利。包拯分析:刑罚之下,人人自危。偷牛而只盗牛舌者绝非是为牛而来,八成是为了其主人。于是,他使出一记杀牛法,要是知道牛主人敢杀牛卖之,举报者必有功,牛主人受到处罚,正中盗割牛舌者下怀。而且,牛被割掉舌头,已经没了劳作的价值,早晚难免一死。牛为病故,牛主人无罪。农民按包拯的意思,在第二日杀牛于集市贩卖,来往者皆好奇围看,奔走相告。果然,很快便有多人前往衙门,状告农民私自杀牛卖牛,包拯不动声色,只说要审查几日,让他们容后再来。在包拯的暗中观察下,查出其中一个告状者曾与农民发生矛盾。起因是,农民家筑房,屋檐盖到了他家的围墙上,天上落雨,水就流进了他家的院子,沟通无果后,心生不满,于是盗割了农民家牛的牛舌。查明缘由后,包拯随即命人将人带上堂来,几番审问后,此人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盗割牛舌”一案成功告破。“盗割牛舌案”一案,在今日看来,不过是蝇头小案,但在当时的宋朝来说,是顶天的要案。包拯观察入微、体察民情、心思缜密的程度,完全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位刑侦人员。他严于律法、秉公职守的坚持,不仅为大宋的安全保驾护航,更为今日的法律从业者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其实,在《宋史·包拯传》中就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有关包拯的断案如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一二。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社 《宋史·包拯传》一书中“审牛舌”案重庆日报(农村版) 《包公智断牛舌案》作者:盛夏编辑:满晴#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6、历史人物包拯简介包拯逝世后,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都去哪了?他们结局如何?包拯具备他人不具备的断案能力,能够将十分复杂的案件侦破,并且也让很多冤假错案得以解开。在小说中包拯有一位军师公孙策,还有四个护卫,他们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还有一位江湖人物展昭,这些人在包拯办案的过程中给予了包拯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几个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而是小说的作者虚构的,虚构这些人物的目的是帮助包拯顺利地办案,那么这些人在包拯去世后,在小说中的结局又如何呢?真实历史中的包拯在介绍小说中的包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真实历史中的包拯,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的北宋时期。1027年包拯成功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和建昌县的知县,由于包拯的父母早已经年迈,包拯又是十分孝顺的孩子,就辞官回家照顾父母。几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又继续在父母的陵墓前守孝三年,后来在村里人的劝说下,在1037年才重新为官。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包拯在政绩上逐渐有建树并且获得了多次提拔,在1043年被调至京城担任殿中丞。随后作为使臣出使辽国,并出使活动顺利完成,维护了北宋和辽国的和平局面。仕途十分顺利的包拯在1055年迎来了低谷,包拯因为担保的官员失误而受到牵连,被贬至现在的安徽池州。但是仅仅一年后,包拯就官复原职,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府府尹,但是担任时间并不长,后来又升官为谏议大夫和御史中丞。接下来的三年包拯继续在朝为官,但是在1062年突然得病离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在包拯离世后亲自前往包拯的家中进行吊唁,甚至辍朝一天。历史上的包拯一直都是清正廉洁的形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两大清官之一,另一个就是明朝的海瑞。包拯为人正直,而且十分地厌恶贪赃枉法之人,为官期间总为百姓考虑,是不折不扣的父母官。对待违法乱纪的人,包拯不在乎他的身份和地位,都会从头到尾地彻查和处理。包拯也是一位十分幸运的人,包拯总共为官二十六年,在二十六年里总共升官二十五次,仅仅一次降官还是因为担保他人失误,这足以见得皇帝对于包拯的信任以及包拯业务能力之强。文学作品中的包拯和他的手下文学作品中的包拯担任的是开封府府尹,但是在包拯成为开封府府尹之前,包拯曾因“乌盆案”被免去官职,只能四处流浪。在路过土龙岗的时候,包拯遇到了一伙山贼,这伙山贼恰巧就是马汉、王朝、张龙和赵虎四人,他们四人原本只是农民,但是自幼习武,后来又加入到了军队中。但是那时宋朝的军队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四人决定落草为寇,专门抢劫贪官和地主,四人在刚刚撞见包拯时,认为他也是一名贪官,便决定对包拯动手。幸亏展昭一直陪伴在包拯的身边,才导致包拯没有遇害,四个人在与包拯短暂相处后发现包拯并不是一位贪官,而是一位清廉无私的官员,他们对于包拯的印象也发生了改变。包拯也得知四人并不是真正的盗贼,只是被迫落草为寇,于是包拯与四人商议好,一旦自己官复原职,四人就下山来帮助包拯。后来包拯顺利官复原职,四人也如约前来为包拯鞍前马后,甚至成为了六品校尉,在办案过程中帮助包拯,四人也被称为开封四侠。小说中的包拯拥有属于自己完整的断案集团,谋士公孙策负责为包拯出谋划策,因为包拯断案铁面无私,难免会得罪很多权贵,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公孙策则在这些危险中帮助包拯预知危险并且提供帮助,在断案过程中公孙策也是强有力的助手,经常与包拯一起分析案件。展昭是江湖中人,而且在江湖中威望甚高,脚踏黑白两道,所以当包拯在断案过程中遇到江湖中的琐事大多数都是由展昭出面破解和解决。至于王朝、马汉、张龙和赵虎四人则是包拯的随从,负责处理案件的琐事,专门搜集证据、护送囚犯和审问犯人这些。可以说小说中的包拯拥有一个十分完善的团体,这些都可以包拯断案的顺利进行,不会受到其它事情的影响,他们六人也是包拯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众人的结局很多书迷都很关心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和展昭等人的下落,在包拯去世后,展昭在包拯的推荐下继续在官府任职,甚至担任了四品的带刀侍卫,一生荣华富贵,吃喝不愁。至于其他四人,在包拯生前则是担任六品校尉,在包拯死后小团体被迫面临解散,四人的结局也不得而知,但是四人都是武功高强之辈,哪怕受到奸人所害也能顺利逃脱。虽然小说中对于四人的结局描述甚少,想必以四人的功夫哪怕生活得没有像展昭一样荣华富贵,也不至于会丢掉性命。结语虽然书迷们对于众人的结局议论纷纷,但是这些人毕竟都是虚拟的人物,并不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中,但是包拯却是真实存在的。后世很多的官员也都以包拯为榜样,希望自己也能够在复杂的官场保持一身清廉,不至于丢掉初心。虽然包拯早已经离开了这个世间,但是包拯的精神却一直传承下去并且传承至今,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以包拯为榜样,做到刚正不阿、清廉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