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哲简介(陈衡哲是哪里人)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16:25:32 浏览
1、陈衡哲是哪里人

看无为李先生文章(图1),知悉胡适(图2)情史:1914-1962:韦莲司(图3-4),48年,彼此的精神伴侣。1914-:陈衡哲,笔名莎菲,可以欣赏的女性(图5)。1917-1962:江冬秀(图6),45年夫妻,想离婚,妻子以死相逼不能分离。1917-1923:曹诚英(图7),为他怀了一个孩子。1936-:徐芳(图8)1937-1946:洛维茨(图9),胡适老师杜威的秘书,1946年嫁给了杜威,成了胡适师母,两人断了来往。1931-:后人在整理胡适的手稿和书信时,曾经发现陆小曼(图10-11)写给胡适的书信,内容暧昧(这儿时间可能不准,因为徐志摩(图12)和陆小曼结合,胡适曾经撮合,为尊重徐志摩,取时间1931,因为那一年徐志摩飞机失事)。胡适,Z男中的Z男,那么多人喜欢胡适,是因为这些吗?

2、一日陈衡哲

1908年,陈韬为女儿安排了一桩婚事,做达官贵人的少奶奶。女儿竟坚定拒绝:“我不结婚,已婚女子没有求学的自由。”谁料,12年后,她成为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张爱玲都是她的追随者。她的祖父陈梅生是一代名儒,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父陈韬以诗文名世,母庄曜孚擅画,与齐白石齐名。舅舅庄蕴宽是名画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她就是陈衡哲。1908年,陈衡哲十七岁,到了婚嫁的年龄,父亲从高官家庭挑选了一位年轻人,将她召回,就是商量这桩婚事。陈衡哲意识到,这个决定会影响的一生。思索良久,她坚定地说:“父亲,我不想结婚。”父亲耐着性子问道:“难道你一辈子不结婚?”她说:“我永远不结婚。”陈衡哲的父亲,是四川一个地方的小县官,官场上认识了一个高官家庭的年轻人,无论是相貌还是品行都俱佳,他认为,这是一门好的亲事。自小就聪慧的女儿,竟然拒绝这门婚事,他的心里大为恼火。说话的语气里,隐隐带着怒火。眼见父亲就要发火,母亲道:“日子长着呢,不着急一天就决定下来。”晚上,同样不解的母亲,来到女儿的房中,和女儿沟通婚事。母亲也认为,父亲的安排是好、明智的。母亲说:“一个女孩不管志向有多高远,她还是要有正常的婚姻生活。”陈衡哲也说出了内心真实的考量:第一,她希望能够自由的在知识界发展,但是已婚女子却没有这样的自由。第二,她不想经历分娩的痛苦。第三,她无法忍受和一个陌生人结婚,但是现在的条件 ,根本不允许自己选择丈夫。陈衡哲认为,女人不应该被家庭局限,仅仅是贤妻良母,女人还应该活出自己的价值。连续几天,父亲一直劝说,陈衡哲依旧固执地抵抗,父女俩的矛盾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父亲认为女儿顽固不化,怒吼道:“我不准你再住在这个家里!就是你说要再回上海我也不会给你一分钱!”陈衡哲感受到读书的无望,一着急,竟昏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终于醒过来了,母亲抱着她哭着说:“我们再也不会逼你结婚了,哪怕你在家住一辈子,我们也养你。”逼婚的事情结束了,她又为自己的读书生涯,挣得了一次机会。舅舅庄蕴宽曾说:“人对于生命有三种态度:安命,怨命,和造命。我相信你能创造自己的命运,也希望你从小就有造命的态度。”这句话成为陈衡哲战胜一切的尚方宝剑,她认为唯有读书,能改变一切。她再一次离开家回到上海,继续发奋读书,疯狂的汲取知识。1914年,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留美学生,她抓住机会,参加考试,成功被录取。之后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西洋文学,成绩不错,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无疑,陈衡哲“造命”成功。这一时期,在她的引领下,诸多才女走向社会,像林徽因、冰心、张爱玲,都是她的追随者。陈衡哲写的奇文《运河与扬子江》,就是守命与造命两种人生观的对立和交锋,也是她一生奋斗的一种生活态度。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陈衡哲简介#

3、陈衡哲照片大全

她是位大学女教授,她培养出了林徽因、张爱玲、冰也等才女,但她的名字却无人知晓,她是位白话文的女作家陈衡哲,她7岁拒绝缠足,17岁宣布不婚,还是胡适的初恋情人却没有能走到后,她晚年时被抄家,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 中国人喜欢一时冲动,却不会一直头脑发热。

4、陈衡哲个人资料

留美、留日和留欧:一百年前的这群留学生改变了自己, 更新了文明。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被迫全面融入到近代世界之中。单就教育层面,晚清存废科举及如何取而代之的争论,便徘徊许久,从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人在租界创办新式学堂后,中国的新学与旧学不得不长期共存;到中国人第一次按照西方教育体系创办新式学堂澄衷学堂时(1899),科举仍未废除。在那以前,一部分开通的中国士绅及华人传教士的子女,已经习惯选择新式学堂开蒙后继续送往欧美大学深造的教育方式。早留洋西方高等院校的人群来自闽粤地区,因其长期于香港、澳门接触传教士;在西方大学拿到学位的第一人容闳,就出生在澳门。他1847年留美,后在耶鲁大学拿到了学位,回国后长期在总理衙门担任外事工作。他以自身经历,提出了国家选派“赴美幼童”计划,在中国挑选小孩送到美国读书,让他们回来为国效力。赴美幼童中出现了很多对中国近代史有巨大影响的人,其中著名的留美幼童是宋耀如、牛尚周,他们及其儿女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著名的人物。120年前,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破满清首都北京,史称“庚子国变”,逼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但“庚子”灾难的后续,竟给中国的教育种下了一丝光明。以美国为首的不少西方国家在战争结束的几十年间,陆陆续续以各种形式退还赔款,大部分用在了中国教育上。美国退庚谈判重要的人物是梁诚,在他多年努力下,美国的退还庚款被用于支持中国青年赴美留学,并在中国设立留美预备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利用所退庚子赔款送出的大量留学生中,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学生梅贻琦,归国后长期任清华校长。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中出了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名流。当时留美学生中多是学科学,尤其是农科,胡适在美国初选读农科,后来才去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竺可桢则在伊利诺大学读气象学,成为中国大气气象学的开拓者。赵元任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来改成语言学。钱钟书是英国庚款留学生,在英国牛津拿到学位,后来又去法国游学。三十年代的庚款留学生还出过钱学森这样的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千方百计回到了祖国。当时其他的留学途径还有官绅贵胄的游历、官费留学、自费留学、教会等。自费留学的第一人是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近代人文学科重要的学者,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13岁留学日本,之后又曾赴美国、法国、德国留学,其中在德国留学时间长,生活也辛苦,归来后任教清华大学。除了美国之外,留学地点还有法国、德国、日本、俄国。其实国人留欧的历史比留美早很多,早有记载的公派留学,是沈葆桢派遣福建船厂去法国学海军,学员之外的随员有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等知名人物;甚至马建中赴法后还业余读了一个巴黎高政的学位。留学海军的学生中,还出过一个严复,在英法都曾留学,后并没有从事海军,而是从事翻译和教育事业。赴法留学著名的是一战后的赴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去了很多人,这批人后来成为中国革命重要的力量。去日本留学的人是当时多的。大规模留日始于甲午海战后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国人意识到日本的先进,于是很多年轻人赴箕东洋。1902年,鲁迅留学仙台医学院,蒋介石于1906、1908年两次去日本,在日本振武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学习,他们是早期留日的重要代表,但在学业上表现一般。之后留日学习,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温床,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早是通过日本学界,传播到中国的。留日的共产主义者中有李汉俊、沈雁冰、陈望道、戴季陶、邵力子等人,都参加了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留学生中也有很多女性。如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她们都去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民国留美知名的女性可能就是林徽因了,她与未婚夫梁思成一道赴美,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并选修了建筑学课程。清华大学早的女性教授陈衡哲、北京高师的杨荫楡、复旦大学的曹诚英,也是当时留学西方的重要女性学者。

5、陈衡哲是谁

1908年,林徽因的老师陈衡哲正在外地求学,她的父亲突然来信要她回家结婚。她不愿意,父亲就以不给她交学费来威胁她。不料,她不仅直接逃到姑姑家,还做了一件事,让父母再也没办法对她逼婚。陈衡哲,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地方官,在古诗文方面造诣颇深,母亲则擅长作画。她自己则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有“民国才女教母”的美誉。在同龄人还不熟悉《千字文》的年纪,陈衡哲已经在父母的教导下,熟读《尔雅》、《黄帝内经》等古籍。身处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陈衡哲的文化底蕴比当时大多数女子更优秀,也为她未来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流亡海外,他只好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来继续鼓吹变法。而这一年,只有8岁的陈衡哲恰好读到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被里面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知识所吸引,她从中学到: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人生,不必事事都听父母的,更不必出嫁从夫。她的舅舅庄蕴宽,也经常给她讲述西方文化,更告诉她,安命、怨命不如造命,创造自己的人生并且和命运做斗争,才是对自身命运好的态度。舅舅的话成了陈衡哲今后追求自由人生的萌芽。1908年,即将18岁的陈衡哲正在外地读书,不料突然接到父亲的一封来信,信中父亲高兴地写道:“家中为你寻了一门好亲事,速速回来成婚。”陈衡哲一看这信就不乐意了,她并不想中断学业,于是她立刻就向家里表明自己的想法:“我不想结婚。”可陈衡哲的父亲却说,不结婚就不再供她读书了。被逼急了的陈衡哲直接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则声明,表明自己一辈子不结婚。她成了第一个登报声明不结婚的女性,也成功地让家里人不再对她逼婚。但是拒婚,让她失去了家里提供的经济支持,她只好跑到乡下投靠姑姑。她也没有就此妥协,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在私塾教书的工作。在开明的姑姑家中,她也等来了改变她命运的机会。1914年,24岁的陈衡哲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那是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收公费留学生的消息。陈衡哲有些心动,她的姑姑则一直积极地鼓励她去试试。于是,她前往上海参加考试,并且以第二名的成绩,被美国瓦沙女子大学录取。要知道,这个大学毕业的精英女性不少,比如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此留学期间,陈衡哲发表了自己的白话文作品《一日》。当时,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还未发表,陈衡哲的作品引起了很高的反响,她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才华横溢的陈衡哲自然引起了众多才子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了胡适和她未来的丈夫,近代科学家任鸿隽。1918年,成绩优异的陈衡哲在毕业时,获得了瓦沙女子大学的“金钥匙”奖。该校还发表一则声明:“今后凡是陈衡哲的直系亲属,都可以免试且免费就读本校。”毕业后,陈衡哲又考上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并获得500美元奖学金。1920年,学成归国的陈衡哲受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教授英语和西洋学。因此,她也是位大学女教授。当时,这个消息在中国学术界轰动一时,陈衡哲顿时声名鹊起,她的课堂座无虚席。民国的才女很多,例如林徽因、冰心、张爱玲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们都有同一个老师,那就是陈衡哲。因此,她也被称为“民国才女教母”。「逸凌人物集」陈衡哲有三个子女,每一个都很优秀。大女儿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小女儿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儿子则是全美地质学会的会长。“一门两代五教授”的传奇,离不开陈衡哲在教育上的传承。传统的中国文化教会她勤奋和坚韧,早期西方教育则让她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由于自己的这些经历,她深知开阔的眼界和思想能够给孩子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未来。即使生活在抗战时期,时局艰难,陈衡哲也没有放弃孩子们的学习。她想尽办法找学校给孩子们读书,后来还将孩子们送出国学习。在空余的时间里,她自己充当孩子的老师,督促检查他们的功课。她的悉心教导和开明的教育观念,影响了孩子的一生。也许,真正优秀的人只要用心,做任何事都会成功。陈衡哲无论是在婚姻、事业,还是对子女的教育方面,都是真正的人生赢家。陈衡哲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勇气,冲破封建传统的桎梏,成功“造命”,成就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她用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决定权永远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能改变命运。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头条创作挑战赛#关注@逸凌人物集 我们一起挖掘有趣的人物,一起探寻更多旧时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