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生平简介(张之洞简介和生平事迹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18:43:01 浏览
1、张之洞简介和生平事迹介绍

说到“晚清三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可能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便是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但其实还有一个人总是被大家忽略,这个人就是彭玉鳞。作为其中之一的彭玉鳞虽然名声略低于其他几位,但他一生的所作所为,真正配得上名臣二字。做官时,他刚正不阿、屡建奇功,创建了湘军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之一;辞官后,他淡泊明志,寄情于画,为怀念恋人梅姑,他画了十万枝梅花,可真是一条侠骨柔情的汉子。去世后,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国学大家辜鸿铭称他为“大清帝国后一抹斜阳的消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彭玉鳞出生于安徽安庆,本来日子过得不错。16岁时,他父亲彭鸣九不幸去世,族人将他家中的田产夺走,年幼的彭玉鳞只能带着母亲避居衡州府投奔舅舅,就读于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与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区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市庐山)合称“古代四大书院”。当然,关于四大书院,还有一种说法,即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为了维持生计,彭玉鳞一面学习,一面工作,他应聘了衙门的文书一职,补贴家用。当地知府有一次无意中看见彭玉鳞写的文字,对他很是欣赏,招他入署读书,不久补附学生员。道光二十三年(1983年),在舅舅病故以后,他十分想念自己的外祖母,于是派人将外祖母接回家中照料。当时外祖母还带着自己收养的一个女儿,因为辈分的原因,他只能称这个女孩为梅姑。梅姑比彭玉鳞年长几岁,同在一个屋檐下,两人很快产生了感情,但是在两个人的恋情曝光时,却遭到彭玉鳞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梅姑身份和彭玉鳞不合,门不当户不对,再者,梅姑的辈分要比彭玉鳞大一辈。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终还是草草收场。很快,在彭母的逼迫下,梅姑嫁了另外一个人家,而彭玉鳞也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子,但他对自己的妻子没有任何感情。婚后不久,彭玉鳞便离家参军,因为表现出众,他受到曾国藩的邀请,加入湘军,与曾国藩一道购买洋炮、招募军人、建立军规,创办了大名鼎鼎的湘军。此后,彭玉鳞屡立奇功,官至兵部尚书。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彭玉麟前往广东办理防务,第二年,法军进犯谅山,广西危在旦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这个紧要关头,彭玉鳞率老将冯子材抗击法军,在镇南关、谅山一战,大获全胜。他多次上疏反对和议,疏中有“五可战,五不可和”之语。不久后,中法和议达成,彭玉麟停战撤兵。光绪十四年(1888年),72岁的拖着病躯后一次巡阅长江水师,此后,他便辞官,告老还乡。辞官后的彭玉麟,不问世事,每天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继续画梅花。其实,这件事从他36岁开始,从未间断过。36岁时,梅姑因难产而去世,彭玉鳞听闻此消息,痛彻心扉,在后来的四十年中,他永绝妻室之欢,决定将对梅姑的全部思念,寄托在这一朵朵梅花之中。他的梅花何以会和郑板桥的墨竹被世人称为大清双绝?只因他的梅花寄托了自己一生对于心中挚爱的思念。光绪十六年(1890年),彭玉鳞病逝于病逝于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享年74岁。他去世时,家中已别无长物,只剩下这十万支梅花。当他死后,上至高官缙绅,下至贩夫走卒,都难掩涕泣:“彭公逝矣!”“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生平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包含了一个男人一生的痴情。一代名臣去了,带着他画满思念的十万支梅花一同去了,或许在下一个世界,他和心爱的梅姑会再次相逢。#中国历史人物#

2、张之洞的生平及事迹

【读书人敲开总督府】一个素昧平生的书生,去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被门官拒之门外,不料张之洞却命人开门迎客,这是何故?下面讲的是“读书人敲开总督府”的故事:话说,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想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的孙中山,仅是一介书生。他来到总督府,呈上一帖:“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看到帖子,心里纳闷,问门官:“来者何人?”门官答道:“一读书人。”张总督随即提笔,写了一行字,让门官交给这个读书人。孙中山看了,见是一幅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其中“三字贴”指的便是读书人的贴。孙中山微微一笑,提笔回了一幅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读罢下联,暗自吃惊,觉得这个书生的气势很不一般,便命属下,开门迎客。孙中山曾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读书#

3、张之洞简述生平

大清王朝的真正的掘墓人张之洞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后一位去世的,在他死后两年,武昌起义就在他的发家之地武昌爆发,政治上吊诡的事,莫过于此。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首功”当推张之洞,说冥冥之中得到他的庇护,保留了“革命”的火种。正是由于张之洞对于革命d的放纵,才使得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以至于张之洞的心腹辜鸿铭都说:“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的合作。仔细想想张之洞一生真的很有意思,探花郎出身,成为清流代表,而被慈禧看重,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作为儒家门徒,却竭力主张向西方学习,并身体力行,后居然提议废除科举,早年与曾国藩相处,中年与李鸿章成为政治敌人,晚年又与袁世凯惺惺相惜。在晚清四大名臣里,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都以军功发家,并得以封侯,唯独张之洞以文章见长,并没有封侯。张之洞以清流言官开启仕途之路,成为大清第一嘴炮,对外主张强硬,强烈反对李鸿章的主和,此时的张之洞显得幼稚,不谙时事,只会放言高论,不切实际的高喊口号。但自1881年开始,44岁的张之洞外放成为山西巡抚开始,张之洞就逐渐跳出清流派,开始向务实派靠拢,并逐渐成为洋务派的领袖。对此,比张之洞大14岁的李鸿章对此还多有讥讽,而此时的张之洞也理解了李鸿章的艰难,坐到封疆大吏的位子,才知道干实事是难的。但对外强硬却始终伴随了张之洞的一生,这是他和李鸿章的大的不同。张之洞办洋务属于后起之秀。但他一定要超过李鸿章。应该说,晚清九大总督,十五位巡抚安心办实事的真不多。张之洞真的是干实事的,无论身处清流还是洋务,都保留了一股死磕的劲头。他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大的钢铁厂,比日本的八幡制铁所整整早了七年,汉阳兵工厂(湖北枪炮厂)步枪产量占全国的45%,直到抗战时期“汉阳造”步枪还是全国大的兵工厂。当时的武昌是华中大纺织中心。可以说,武汉后能成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就是起于张之洞。在左宗棠与李鸿章去世之后,张之洞无疑成为汉臣之首,1900年后,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权势重,并称为“清末三大总督”,又并称“三屠”。袁世凯称“屠民”,张之洞称“屠财”,岑春煊称“屠官”。这里说张之洞“屠财”,不是说他贪污,实际上张之洞为官十分清廉,这里的“屠财”指的是张之洞办实业花钱多。慈禧死后,张之洞与比他小22岁袁世凯成为满清汉臣的扛把子。二人作为军机大臣真的是没有看上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满清贵胄,实际上,正规科举出身并是探花郎出身的张之洞也瞧不起连个秀才的都没有考上的袁世凯。但好在两人都是欲成大事之人,在重大事件上还能保持一致。后来载沣欲杀袁世凯给光绪报仇,但被张之洞竭力阻止,载沣虽然没有杀了袁世凯,但借机将袁世凯罢官,削弱一些汉族官员的权力,越来越偏重任用满族亲贵,让24岁的弟弟载洵为海军大臣、22岁的弟弟载涛管理军咨处事务(参谋部)。作为军机大臣的张之洞此时已经是有职无权,他已经预感到大清亡国就在眼前。对于张之洞的阻止,载沣说:“有兵在!”张之洞载沣说出这样混账的话来,对人感叹:“不意闻此亡国之言!”此时的张之洞72岁。载沣27岁。可以看出,年轻的载沣顽固不化,而年老的张之洞却越老越开明。1909年10月4日,陈宝琛去看病重的张之洞。张之洞叹息道:“国运尽矣!”就在这一天,张之洞病逝。张之洞死后两年,1911年10月10日,在他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武汉,爆发了武昌起义,推翻了他生前效忠的清王朝。历史,终跟这位后的名臣,开了一个意味悠长的玩笑。孙中山对此评价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如果张之洞地下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4、张之洞生平事迹及评价

王振羽的新著《国家重器张之洞》是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本书以张之洞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展示了张之洞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和现代化推动者的重要作用和贡献。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张之洞的生平和事业,详细描述了他的政治生涯、改革实践和现代化思想,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的才能和魅力。第二部分则深入探讨了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和影响,分析了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和思想贡献,展示了他作为一位现代化推动者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本书的大特点在于其深入的研究和详实的资料,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对张之洞的生平和事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现代化推动者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同时,本书的语言简洁明快,结构严谨,读起来十分流畅,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观点和论述。综上所述,王振羽的新著《国家重器张之洞》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本书不仅对于了解张之洞及其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现代化思想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是一部值得广大读者深入阅读和研究的好书。

5、张之洞生平事迹

马上过年了,但是张之洞差钱,穷得揭不开锅了。他派人抬着箱子来到当铺,可是掌柜的连看也不看,就拿出200两银子。为什么掌柜如此信任张之洞?一切要从张之洞的为官素养说起。生于道光17年的张之洞有一个富足的原生家庭,他的父亲张锳乃清朝官员,对儿子们的教育上心,张之洞幼年启蒙,5岁入私塾读书,得到数位好老师的精心培养,再加上他本身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所以打下结实基础,为日后种种埋下有利伏笔。13岁时,张之洞回故土参加县试,考中秀才;又2年,他一举夺下乡试第一名,获取会试资格。但由于种种原因,张之洞未能一气呵成,继续参加会试,而是耽误十余载光阴,直至27岁方一展心中抱负,以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绩进入翰林院,正式开始出仕生涯。而在他的数十年当官岁月中,令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清廉二字,这也是前文所提,当铺掌柜一见张家箱子,便爽快取银子给予他们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后来的张之洞官至封疆大吏,可谓风光无限,但凡他愿意,完全可以当一个只手遮天的“土皇帝”,为自己捞取大批好处和财产,可张之洞从未那样做过。他坚持不收各种礼物与馈赠,坚持不用权势去改良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张之洞50寿辰当天,他为了拒绝大家登门贺寿,送他贺礼,不惜提前下令,叫家丁紧闭门扉,谁都不见。当他去广东当官,海关有旧例,凡是来此任总督的,相关部门每月均会为其送去3000两白银,以示孝敬。张之洞明面上放任此“习俗”继续,背地里则把送来的银两全部存入一个叫善后局的机构,用于修缮书院、救济灾民,自己分文不取。有个商人叫何昆玉,张之洞支持他开采华夏知名端溪砚,令何昆玉收获颇丰。张之洞调任湖北后,何昆玉感谢张之洞的支持,特地送去10方端溪砚,张之洞收是收下了,但同样,他也按照每个砚台20金的价钱寄款给何昆玉,半点儿便宜都没占。有个道员或是看到何昆玉的“例子”,私下联合某商人向张之洞献上20万金,请求开采海州矿产,可张之洞根本不为所动,反倒罢黜那名道员的所有职务。张之洞此生大的贡献之一即是推动教育改革,从他手下走出国门的公费生数不胜数,然而到了他的亲生儿子,他却不准儿子动用“公款”,不准儿子领取任何留学薪资,坚持自己出钱送儿子留学。正如英国人杨格非所言,张之洞明明能成为清朝廷富有的官员,但事实上,他穷得需要贩卖家产,方能维持生计;有无数钱财进入张之洞的衙门,张之洞全部用于公共事业与公共福利,甚至他的丧事,亦是依靠门人“筹资”才有钱举办的。可以说,无论张之洞其他方面是否存在诟病,在为官清廉这里,他就是当之无愧具有操守的封建士大夫,值得人们敬重。当然,张之洞也有“缺点”。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光绪帝恨之入骨,非但囚禁他,而且想夺走他的性命。她先对外放出光绪帝“病重”的消息,露出打算将光绪帝除之后快的态度,但不等慈禧下手,列强与全国上下便发出强烈反对声音,逼迫慈禧暂时打消念头。不过,慈禧并未就此善罢甘休,她又采纳亲信的建议,给各方封疆大吏发去密信,问他们是否支持自己“换个皇帝”?李鸿章首先表达反对。他说:“若真做了这件事,必定万分危险,不仅各国使臣和各省长官抗议,而且华夏上下亦会发生动乱,是个颇具危害的决定啊!”接着,两江总督刘坤一亦挺身而出,公开反对慈禧的决定。刘坤一生怕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慈禧及“顽固派”对抗,于是企图拉拢张之洞共同反对。张之洞明面上答应刘坤一,结果奏章写好了,发出去了,他又悄悄追回来,删去了自己的姓名。刘坤一得知此事后,无奈叹道:“张之洞这个人啊!遇到小事,很有勇气;遇到大事,他就胆怯了!算了算了,我都老了,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于是重新以个人名义给慈禧发去反对电报,暂时阻止慈禧“罢黜光绪帝”的谋算。不久,慈禧再出“新招”,不顾清朝廷“祖训”,意欲立端王儿子为“太子”,并把他归到自己亲生儿子,光绪帝堂兄同治帝的膝下。慈禧的意图明显,她仍是在为罢黜光绪帝而准备。此举同样遭到各国使臣与全国上下的反对。而张之洞的态度依然十分“有趣”,他一边斥责前同僚胡言自己“赞同”立储、罢黜光绪帝;一边先后几次密信同僚,问他们是否要公开表态,向朝廷发送贺表。张之洞在此事上的谨慎小心无疑再次暴露他的真实性格,确如刘坤一“评价”,是个担不起大事的官员。#历史开讲#参考资料:《张之洞的为官素养》《张之洞的为官之道》

6、张之洞生平简介和主要事迹

名士对联赏识之十三梁启超:新兴锐气 如椽巨笔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幼年即有“神童”之名,17岁追随康有为成高足弟子和得力助手,师徒并肩前行,共同推动着国家的进步。后因政见,渐行渐远,直至不问政事,潜心造学,方重拾往日情谊:今之少年,或能讥弹先生,然而导河积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祝宗祈死,两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残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d山颓木坏之悲集联始自南朝梁《集王千字文》,是目前可知早的集字书法。宋王安石开集句为诗风气。之前对联多为直书前人诗词中联句。只有到了清代中晚期,帖学的延续和碑学的倡行,才看到了自作对联,集联的领域也发展到集诗、文、字、词等,种类日臻完备,集联专著和个人专集也洋洋大观。梁启超为近代宋词集联多、文雅者。其集宋词句联语,有两三百副之多,大都是1923年他守在妻子病榻旁拿来消遣之作。塌边三书:汲古阁的《宋六十家词》,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词》,朱古微刻的《彊村丛书》。梁启超联集:1、清诗不敢私囊箧 明月傥肯留庭隅2、清风明月不论价 红树青山合有诗3、胸蟠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4、砥德砺才隆我祉福 蒙祜谐耦邀於嘉徴5、春归花不落 云散月常明6、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7、试凭他流水寄情却道海棠依旧 但镇日绣帘高卷为妨双燕归来8、明月来投玉川子,风袂欲挹浮邱翁9、遥山向晚更碧 秋云不雨常阴10、永日闲观清异録 怀人每在短长亭11、见林情依偶爱闲静 开卷有得忽忘饥寒12、出林独石有道气 宿野崇兰无俗芬13、神龙万变海天小 猛虎一声山月高14、天下几人学杜甫 诗中自合爱陶潜15、道义极知当负荷 湖山仍得饱登临16、斸石开山先观鑱跡  发矢中的兼听弦声17、道义极知当负荷 湖山仍得饱登临18、种石生云移花带月  扫苔寻径拨叶通池19、宛被山萝擥江芷 肯嗜北鲤忘南鲈兹节录梁启超《苦痛中的小玩意》联集诗句,久已盛行,但所集都是五七言句,长联便不多见,清末始有数副传诵之作。如彭雪琴游泰山集联: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地犹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又如吾粤观音山(越秀山)上有三君祠,祀虞翻,韩愈,苏轼,皆迁谪来粤的人,张香涛(张之洞)撰一联云:海气百重楼,岂谓浮云能蔽日。文章千古事,萧条异代不同时。此外集句虽多,能比上这两副的不多见。诗句被人集得稀烂了,词句却还没有。去年在陈师曾(大画家陈衡恪,陈寅恪长兄)追悼会会场展览他的作品,我看见一副篆书的对:歌扇轻约飞花,高柳垂阴,春渐远汀洲自绿;画桡不点明镜,芳莲坠粉,波心荡冷月无声。所集都是姜白石句。我当时一见,叹其工丽,今年我做这个玩意儿,可以说是受他冲动。我所集得意的是赠徐志摩一联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我又有赠蹇季常一联:有味,是无能,但醉来还醒,醒来还醉。本不住,怎生去,笑归处如客,客处如归。此外朋友们选择,选定了便写给他。刘崧生挑:忽相思,更添了几声鹈鴂;数回顾,可惜一片江山。林宰平挑:酒酣鼻息如雷,叠鼓清笳,迤逦度沙漠;夕阳垂地,落花飞絮,随意绕天涯。胡适之挑胡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丁在君挑:春欲暮,思无穷,应笑我早生华发 ;语已多,情未了,问何人会解连环。舍弟仲策挑:曲岸持觞,记当时送君南浦。朱门映柳,想如今绿到西湖。此外还有各人挑去的不能尽记了。以下只把我自己认为惬心的汇录几十副。春瘦三分,轻阴便成雨;月明千里,高处不胜寒。独上西楼,天淡银河垂地;高斟北斗,酒酣鼻息如雷。西子湖边,遥山向晚更碧;清明时节,骤雨才过还晴。水殿风来,冷香飞上诗句;芳径雨歇,流莺唤起春醒。满地横斜,梅花政自不恶;一春憔悴,杜鹃欲劝谁归。宿鹭圆沙,又是一般闲暇;乱鸦斜日,古今无此荒寒。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胡蝶上阶飞,风帘自在垂。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鸾境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满身花影倩人扶、我欲醉眠芳草;几日行云何处去,除非问取黄鹂。月满西楼,独鹤自还空碧;日烘晴昼,流莺唤起春醒。戏抛莲菂种横塘,新绿生时,水佩风裳无数;猛拍阑干呼鸥鹭,五湖旧约,烟蓑雨笠相过。笑倦游犹是天涯,乾坤,不如归去;惊客里又过寒食,一桩心事,曾有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