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给他的免死金牌,恳请朱元璋饶他一命,谁知朱元璋冷笑一声:“你再仔细看看,金牌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立刻面如死灰!李善长是濠州定远人,从小就饱读诗书,而且颇有计谋,精通法学,不过恰逢元末乱世,他也没有去考试做官,就在老家隐居,但是名声在外,别人都知道定远有这么一个人才。当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在郭子兴账下效力,后来由于郭子兴的儿子担心朱元璋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坏话。虽然郭子兴并没有处理朱元璋,但朱元璋还是心生嫌隙,决定自己出去单干。朱元璋带着徐达、汤和等人离开濠州城,南下攻略定远,当占领了定远城之后,李善长分析天下大势,觉得朱元璋很有前途,于是主动前来投奔,此时,李善长已经差不多40岁了。见到朱元璋之后,李善长直接拿汉高祖刘邦举例,建议朱元璋学习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的优点,这样就能快速成长,平定天下。一席畅谈,朱元璋被李善长的学识折服,于是请他当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自己手下各位将领间的关系,为将来的大业考虑。后来,一位名叫朱升的谋士给朱元璋献上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被朱元璋采纳,于是朱元璋好几年时间内都低调,一门心思秘密扩张自己的势力,对外韬光养晦,这期间,由于战事不多,所以朱元璋更多的事物都是一些政务,李善长借机施展自己的才能,帮朱元璋处理了不少事物,从此深得朱元璋信任。后来朱元璋开始主动出击,攻占应天府,又与陈友谅、张士诚争霸,这期间,地盘一步步扩大,李善长始终帮他把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所以,在朱元璋心里,虽然李善长从没上过战场,但他的功劳一点也不必徐达常遇春这些人小。因此,当大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论功行赏,选出功劳大的六个人,封为国公,其中,李善长就排到了第一,位居徐达之上。不仅如此,他还亲手颁发给李善长丹书铁券,凭借丹书铁券,李善长就算犯了死罪,也能免死二次,他的儿子也能免死一次,这就是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免死金牌。然而,免死金牌其实是个毫无用处的东西,皇帝喜欢你的时候,没有免死金牌也会对你网开一面,而皇帝厌恶你了,就算有免死金牌,照样难逃一死。公元1380年,朱元璋处死丞相胡惟庸,同时借机株连那些他早就想杀的人,前前后后,有3万多人被处死。而李善长跟胡惟庸关系亲密,胡惟庸能当上丞相,就是李善长举荐的,而且李家和胡家还是亲家。但当时朱元璋心念李善长劳苦功高,并没有牵连到他身上,朱元璋满以为,自己没有深挖胡惟庸与李善长的关系,李善长应该感激自己吧?万万没想到,李善长却认为,自己本来就无罪,为什么要因为无罪没被株连就感激涕零呢?所以根本没考虑过谢恩的事,这下坏事了,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好心没得到好报,从此恨上了李善长。公元1390年,胡惟庸都死了10年了,然而事情还没完,只要跟胡惟庸扯上关系,朱元璋都杀无赦。恰好李善长的一个晚辈丁斌犯了事被朱元璋判处流放,李善长上书求情,结果一下子把朱元璋惹怒了。朱元璋心想,我乃真龙天子,判个流放,轮得到你指手画脚? 于是,朱元璋对丁斌严刑拷打,想从他嘴里逼问出李善长的罪行。丁斌也是个软骨头,很快就全招了,说自己当年在胡惟庸家里干活,发现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经常和胡惟庸密谋谋反。朱元璋立刻下令逮捕李存义,李存义招得更干脆,甚至还把李善长牵扯了进来,不过李存义的口供是,当年自己想请李善长帮忙,但李善长没同意,说让他们等自己死后再说。朱元璋听,心想好你个李善长,当初你弟弟要造反,都找到你了,虽然你没参与进去,但这是典型的知情不报啊!包庇谋反,罪不可赦!于是,朱元璋一纸令下,将李善长满门70余口人全部处死,李善长立刻拿出当初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金牌,妄图活命。然而,朱元璋却冷笑一声:“你再看看,这铁券上都写了什么?”免死金牌其实大,上面密密麻麻刻了不下百字,李善长一字字看下去,很快就看到七个字:“免死,除谋反大逆。”他立刻面如土色,明白自己在劫难逃了。于是,朱元璋终于出了这口恶气,以谋逆大罪处死了李善长一家三族。其实,李善长原本完全不用死的,他之所以活到77岁还是没能善终,主要原因还是他心里没数,失了分寸,自以为自己功劳大,满朝文武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对朱元璋都不够尊敬,朱元璋这么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怎么可能不记仇?不得不说,有的人就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但就是这一时的糊涂,把一世聪明换来的成就全部都化为了泡影,人生在世,真的一刻也马虎不得呀!#历史##明朝李善长简介#
2、明朝宰相李善长简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宣布登基,国号大明,李善长主持了整个仪式。至此,李善长由刀笔小吏成为开国功臣,被封为韩国公,同时赐以“免死金牌”,免二死,子免一死。李善长,安徽凤阳人,《明史》记载其“少读书有智计”。早年的李善长就跟从朱元璋,从朱元璋的幕府记室长开始便尽心尽力,屡屡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并终得到了其无比的赏识和信任。在封赏的诰命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功劳作了如下评价:“东征西讨,目不暇给。尔犯守国,转运粮储。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可以说,在新建立的大明王朝里,李善长是“承受诏旨、出纳王命”的第一位丞相。可惜,自从登基之后,朱元璋就对这些功臣宿将表现出了担忧之态。而李善长的个人势力日益成为皇权的潜在威胁,这就更加剧了朱元璋的猜忌。于是朱元璋便以年高有病为由,提前让李善长退休了。当时,李善长也不过58岁而已!李善长被罢相之后,接替他的是胡惟庸。胡惟庸是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洪武三年,靠着李善长的关系一路飙升,直至升任左丞相。胡惟庸在任期间专横跋扈,甚至在处死或黜陟某些官员时都不奏请朱元璋,自己就决定了,这种做法触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御史中丞刘基就曾评价过胡惟庸:“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胡惟庸好比一匹劣马,让它来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后来刘基生病,胡惟庸便趁探病之际投毒暗害了刘基。自古以来的“狡兔死,走狗烹”到了明朝建立后仍旧是不可避免的。朱元璋一直想除掉这些开国大臣,又不想背上骂名,胡惟庸的为所欲为难道朱元璋看不懂?说白了就是以权制权、借刀杀人,害死了了刘基等人,胡惟庸的作用基本上就到头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的谋反罪行被告发,朱元璋怒不可遏,下令诛杀胡惟庸等官员。胡惟庸被杀后,与其有牵连的谋反案继续蔓延,一直延续到洪武二十三年,所有参与胡惟庸谋反案的人及其家族全部诛杀,前后人数达三万余人。事实上,朱元璋对“胡惟庸案”的清算只是表面上消停了,其实暗地里一直在偷偷摸摸地进行。1390年,被“胡惟庸案”波及的一批侥幸未死的轻量级官员从南京陆续被发配到了南方蛮荒之地,这批官员之中就有丁斌。丁斌在10年前本是胡惟庸的一个亲信,后来离开胡惟庸投靠李善长麾下。他实在是个倒霉蛋,如果他认命了,李善长说不定还能安享晚年,但想不到他突然向李善长求情,希望李善长能救救他。李善长也是念旧,赋闲在家多年,从没有向朱元璋求过情,这一次居然鬼使神差地向朱元璋求情,希望能放过丁斌。朱元璋一查丁斌的档案,狂喜地叫道:“啊哈,真是老天爷送我的礼物!”于是,他下令突击刑讯丁斌。丁斌被拷打得死去活来,只好请审讯官提示他:如何才能死得痛快点。于是审讯官就问丁斌:“李善长是否曾和胡惟庸勾结?”丁斌哭笑不得地说:“这个,是真没有啊。”审讯官就从火堆里抽出红得发紫的烙铁。丁斌急忙发挥想象力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多次出入胡惟庸府,两人关起门来聊天,一聊就是半天。”审讯官把丁斌的供词交给朱元璋,朱元璋惊呼道:“让我猜对了,胡惟庸果然和李善长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他下令:“捉拿李善长!”此时的李善长已经77岁,老得平时连喘气都费劲,但当缉拿人员冲进他的家中时,他就像个年轻小伙子一样,从床上一跃而起,然后跟着缉拿人员就去见朱元璋。他的家人们知道他这次是有去无回了,哭天抢地地问他:“您有没有临终遗言?”李善长摇头说道:“没有,反正你们也用不着。”这句话如同天启,李家上下都明白:很快,他们将随李善长一起去见阎王爷。公元1390年,朱元璋以“有星变,须诛杀大臣”为由,下令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新锐历史虽然李善长并无参与胡惟庸谋反的直接证据,但朱元璋还是将他赐死,这充分表明了朱元璋的帝王心术。朱元璋虽给予了李善长“免死金牌”,但免死牌上明明白白写着“除谋反大逆”,此处已埋下了若为谋反罪不得免死的伏笔。令李善长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早年曾以刘邦“不嗜杀人”之说劝服朱元璋定取天下之大计,待天下平定后,他自己却未能逃脱这一灭顶之灾,真是可悲可叹。
3、明朝李善长是怎么死的在明朝历史上,李善长堪称开国第一元勋,他和朱元璋是老乡。他书读了不少,可以说是个乡贤。元至正十四年,他就参加了起义军,并结识朱元璋,两人一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一个在寻找明主,一个思贤若渴,彼此以刘邦、萧何互比,一谈就是大半夜,定下了夺取政权的大方略。那一年,李善长40岁,朱元璋26岁。此后,他参与机要,深得信任,还曾向朱元璋建议“行仁义,禁杀掠,结民心”。曾经有一段时间,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看上了他的才干,想把他征调到自己的帐下,他就是不肯,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表示他只愿意跟随朱元璋。朱元璋在前方冲锋陷阵,他常留守后方,调度兵马粮食,成为朱氏帐下的“萧何”。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李善长便做了大明天子的左丞相,加官“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这年五月,朱元璋前往汴梁视察,留李善长南京监国。三个月里,朝廷内外大小事务全由李善长按照定规或情势自行处置,朱元璋对李善长给予了的信任。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改封李善长为韩国公,食邑四千八百户,加官由太子少师升为皇帝的太师,爵位也升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朱元璋认为李善长是自己的淮西旧人,虽然年已老迈,有愚钝之态,但他很早投军,涉尽艰险,并且在连年征战中,治理后方,给养前线,功不可没。所以他在大封功臣时说:“善长虽无汗马之劳,但是追随我时日久,供给军食,功劳很大,应该晋封为大国。”同时,还赐给李善长铁券,免其二死,免其子一死。当时,大将徐达军功高,被封为右丞相,屈居李善长之下。李善长在当时大权独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善长功不可灭,可是他身上也有不少缺点。洪武元年,朱元璋视察汴梁期间,留李善长居守南京。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贪纵罪,御史中丞刘基依律判斩,李善长一再为之求情,希望能从宽发落。刘基不听他那一套,请示朱元璋获准后,将李彬杀了。李善长认为刘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故意为难他,与他反目成仇。教唆淮西派官员和对刘基不满的人一齐参奏刘基。刘基自知不敌,请假回家了,次年,干脆告老回乡。李善长性格上的缺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埋下他悲剧的伏笔。他在政治上再没有新的起色和建树了,却拉帮结派,用人执政处处从淮西官僚集团的利害出发,打击异己。风言风语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自然也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虽然朱元璋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但是并没有消除对李氏的猜忌。洪武四年,李善长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顺水推舟,乐得他早点离开,这已经为李氏失宠发出了一个信息,可是他太不识时务,没有看透这步棋。更糟糕的是,由于李善长的极力荐引,淮西人胡惟庸从宁国知县一步步爬上左丞相的高位,在他之后统掌全国大政。胡惟庸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胡惟庸就依仗自己是淮西旧人,又有李善长为靠山,专行横断,胡作非为。终于在7年之后,洪武十三年,明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之后,又将与胡案有牵连的人一一处置了。只是对李善长并没有追究。对李善长来说,杀死胡惟庸颇有“杀鸡给猴看”的味道。作为同乡、引荐人、后台、亲戚,谁都看得出,李善长的身上有脱不净的干系。可惜,这一切都没有引起他的反省,他依旧盛气凌人,一意孤行!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南京城内没有丝毫喜庆气氛,而是寒气逼人,比天气更寒冷恐怖的是一场杀戮。导火索是监察御史告李善长与胡惟庸案有牵连。据说,胡惟庸曾四次劝李善长人伙造朱元璋的反,有一次,二人对坐密室,谈了什么不得而知。后来,胡惟庸派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去游说,李善长沉默了半天,说:“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自己去干吧。”这样的话让朱元璋知道了心中自然很气愤。可是,李善长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后来,李善长为营建私宅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三百人,被朱元璋得知,严厉地斥责李善长,说:“你贵为元勋国戚,知其逆谋而不检举,左右观望,心在两端,实为大逆不道!”朱元璋一怒之下,下旨李善长满门抄折, 李善长以为自己有免死铁券可以免这一次,当刽子手落到之前,李善长拿出了免死铁券。朱元璋此时似乎料事如神一样不屑地说:“李善长你擦亮眼睛看清后面的字!”。李善长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只见后面除了之前写的话,还有一行小字“除谋反大逆”!就这样,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他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公主,仅免身死,夫妻被迁徙到江浦。有人说李善长死得冤,是朱元璋的过分猜忌导致了他未得善终。那么,李善长之死到底是因为他自己的不识时务,还是朱元璋出于大杀功臣的需要呢?历史已远去,后人也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4、明朝李善长真实结局朱元璋能够赢得天下,开创大明260多年基业,主要归功于汤和、徐达等一帮淮西老乡组成的淮西邦。而居淮西邦之首、被朱元璋喻之为“萧何”的丞相李善长,在洪武建国后更是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被授予了“免死金牌”。可惜,李善长却没有萧何那么幸运能得善终。究其原因,既有朱元璋晚年对功臣宿将的猜忌,也有他本身的原因。洪武二十三年春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季节。虐杀的阴云在天空几度徘徊和犹疑,终还是决然地降落到李善长的身上。10年前,胡惟庸案发,李善长虽然和他是同乡,胡惟庸仕途得意,主要靠李善长的引荐,但在胡案初始阶段,李善长并没有陷入其中。洪武十八年,胡惟庸谋反案已经尘埃落定。这时候,突然有人跑出来,揭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实为胡d”。念及李善长的功劳,朱元璋并没有继续追究李存义父子责任。如果这时候李善长的政治触角足够敏锐,他应该能够感受得到来自四方的危机。这一年元月,李善长在定远老家的老房子的墙体突然倒塌,惊吓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不知道他的哪根筋出了问题,居然在这时候想到了自己昔日的战友汤和。于是,他给汤和写一封信,希望他能够借自己300名士兵帮助修缮房屋。就在汤和考虑是否借兵给李善长的同时,他写了一封信向朱元璋告知此事。有人说汤和这么做有告密的嫌疑,这个人太过无情,可是对于权力斗争而言,无情之人往往会要了别人的命,而有情之人却有可能会要了自己的命。汤和目睹了身边战友被朱元璋一个个收拾掉,可他从不发牢骚,也不怨天尤人,在他面前永远是一副恭顺的样子。在朱元璋众多的高级将领中,汤和是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的。当李善长需要他的帮助时,他变得异常敏感。汤和太了解朱元璋这个人了,虽然他远离权力中心,但并不能说明他就身处安全的地带。如果没有猜错,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掌控之中。汤和果然没有猜错,他借给李善长的300名士兵使朱元璋很容易就联想到前段时间刺杀太子的那数百名刺客。按照朱元璋的性格,根本不会迟疑,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里下旨捉拿李善长归案。不过这一次他欺骗了所有人的直觉,他并没有揪着这件事不放。他决定再忍一忍,再等一等,他相信李善长还会干出更加愚蠢的事情。李善长这时候就像是一个走在布满了陷阱道路上的盲人,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转了一圈。他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绕过第一个陷阱后,第二个陷阱又在前方等着他。这一年的三月,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犯事被判流放,丁夫人在李善长面前痛哭一番,或许是人老之后,耳朵根就会变软,李善长第二天就给朱元璋上了一道求情的折子。只可惜朱元璋的耳朵根却不软,他从这封信中找到了一个的机会,既然李善长想为丁斌求情,那么就以这个丁斌为突破口。 朱元璋密令左都御史詹徽追查丁斌这个案子。李善长一心替丁斌脱罪,可他万万没有料到,丁斌会反过来咬他一口。在詹徽的诱导下,丁斌供出了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在继续追查李存义后,他终于供出了足以置李善长于死地的供词:胡惟庸多次请求他找李善长共举大事,李善长都没有松口。胡惟庸亲自登门来说,李善长喟然长叹:“我已老,汝等自为之。” 意思是说: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了你们自己决定吧。如果李存义的说法成立,那么李善长造反未遂也触及了朱元璋的底线。詹徽随即展开大规模的罪名罗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李善长的家奴纷纷起来告状,绘声绘色地编织了一个又一个造反的故事。直到此时,文武百官方才如梦初醒。或许是怕李善长案牵连到自己,大小官员纷纷口诛笔伐。千夫所指,就算李善长父子拥有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金牌”,也无济于事。公元1390年,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77岁,一代权相就此结束了在历史舞台的表演。#明朝李善长简介#
5、明朝李善长简介图李善长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勋臣,洪武二十三年,还是被朱元璋处死了,理由是伙同胡惟庸逆反。不但李善长被赐死,他的家人七十余口也一并问斩,只有长子李祺因为是朱元璋的女婿,幸免于难。朱元璋弄死李善长的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胡惟庸案在洪武十三年基本平息,杀掉三万余人,那为什么要再等十年才清算李善长呢?除了时间轴有问题,此外动机也不合逻辑。如果李善长有意谋反,扶植胡惟庸,假定事成了,无外乎也是一等功臣,封侯拜相。这些东西他在朱元璋治下已经完全拥有了,又何必再来一次呢?多此一举。那朱元璋为什么要干掉李善长呢?原因有二,其一朱元璋出身卑微,纯屌丝,作为政治暴发户,严重缺乏自信和不安全感,不可能有宋太祖那样的雅量,他总怀疑别人看不起他,结果稍有触犯便刀锯随之。这种法外加刑,以杀立威的统治手段,除了宋朝,基本上各朝都有过。只是,朱元璋杀得更多的,也并非全是那些开国功臣,只是他们太引人注目而已。其二呢,朱元璋杀人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大权独揽,办法就是将六部升格。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从隋唐到明初,它们一直就是宰相机构的下属职能部门,起先属于尚书省,后来属于中书省。朱元璋废了中书省之后,六部没了领导,只能直属皇帝。皇帝没了宰相,处理政务只能依靠六部,也得提高其待遇,增加其权力。于是,尚书便由正三品升为了正二品,侍郎则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皇帝有政令,直接批示六部执行;六部有想法,也直接报告天子,没有了中转。六部成为高行政。不再依靠宰相作为中枢,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元璋同志不许一丝权利外流。
6、明朝大臣李善长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称王时,李善长便出任了右相国一职,在其南征北战的时候,李善长多次展现出与他职位相匹配的才干。因此,洪武建号后,李善长也得到了左丞相的任命,职权位列朝堂第一位。同时, 授予李善长与其子“免死金牌”。可惜,自从登基后,朱元璋就对功臣宿将表现出了担忧之态。而李善长的个人势力几乎可以触碰到皇权了,这就更加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于是朱元璋便以年高有病为由,提前让李善长告老还乡了。而当时,李善长也不过58岁而已。朱元璋曾经秘密向刘伯温咨询在李善长告老还乡后,谁适合担任宰相,并列举出杨宪、汪广洋等人,在被刘伯温一一否定后,朱元璋又追问胡惟庸此人是否合适。一听此名,刘伯温急忙回答说:“此人千万不可。一旦重用了他,日后假如他与陛下产生矛盾,必定带来难以收拾的祸患。”朱元璋一时间陷入了沉默,他没有想到刘伯温当日竟然一语成谶。在李善长卸任之后,朱元璋终还是选择了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任职相位。胡惟庸自从担任宰相后,个人的政治野心也暴露无遗。他不但独揽朝政大权,更是专横跋扈。朱元璋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胡惟庸的一些不法行为,但他并没有足够的证据,直到发生了聚兵试图谋逆的事件后,朱元璋才意识到此人必除。公元1380年,胡惟庸终于被处以死刑。五年之后,有人向朱元璋告发李存义(李善长弟弟)父子与胡惟庸谋逆之事关系巨大,朱元璋在接到这次弹劾后,因念及李善长的颜面,并没有对李存义父子施以重刑。闲居的李善长本来可以得到一个善终,但却因为向汤和借用卫卒一事而彻底触怒了朱元璋。当时,李善长正在兴修土木,但手中人手不足,于是便向汤和提出了借用三百名卫卒的请求。这原本只是一项普通的借调事件,但朱元璋因为胡惟庸谋逆一案而心怀猜疑,又兼李存义父子刚刚被举报,所以朱元璋也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李善长是在借机积蓄兵力,以求为亲人报仇。在此念头的驱使下,朱元璋则认为李善长身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意思是说,李善长身为开国大臣,明知道自己举荐的继任者胡惟庸有谋逆的行为,却不举报,这便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朱元璋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源于对李善长家中一位下人的口供。原来,胡惟庸曾数次想拉拢李存义与自己共事,李存义拿不定主意,便来找李善长商议。李善长回答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意思是说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了你们自己决定吧。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朱元璋认定李善长默许了胡惟庸、李存义等人的谋逆之事,于是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李家一门七十余人,皆因朱元璋的这份猜疑而被处死,就算李善长父子拥有免死金牌也无济于事。
7、明朝李善长寻妇1390年,朱元璋要以谋反罪赐死丞相李善长一家70多口,李善长赶忙拿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铁卷,求朱元璋放他一条生路。结果朱元璋冷笑着说:“你睁大眼睛好好看看,铁卷上是怎么写的!”李善长仔细一看,当场瘫倒在地。李善长在1314年出生在安徽定远县,家中父母也是从小就开始培养李善长习文习武,希望他以后能做出一番事业。朱元璋刚开始起义的时候,李善长看出这个人不是池中之物,日后一定会大有所为,因此就带着自家的兵马前去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在早些时期就听闻李善长这个人精明强干,得知李善长来找自己,自然很高兴,请李善长当自己的谋臣。李善长给朱元璋的事业出了不少计谋、为军营安排粮草,还为朱元璋引荐了多位才子,也让朱元璋的事业发展得更快。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开始封赏功臣,其中李善长的功劳是高的,将李善长封为“左丞相“。皇帝是高的位置,而丞相是仅次于皇帝之位,在职位上是至高荣誉,也给李善长赏赐了一块”丹书铁卷“。“丹书铁卷”用朱元璋的解释就是,李善长自己使用可以免死两次的机会,他的儿子有一次免死机会。这对于任何一位大臣来说,都是皇帝对他的看重,可惜,李善长终还是被连累。整个家族除了儿子李祺被流放,剩下的家眷无一例外,全被杀害。一代大功臣是怎么落到这个地步呢?李善长身居高位以后,藏在内心深处的劣性慢慢地暴露出来,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跟多个官员合作,不仅如此,李善长还接受了其他官员对他的贿赂。不管是哪位皇帝都忍受不了自己的江山败落,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功劳上,只是什么也不说,但是内心也一直记着。李善长也看出近自己的行为引得朱元璋对自己的不满了,于是提出想要回老家修养身体。朱元璋也同意了。李善长一离职,“左丞相“的位置就空了下来,之后又将李善长一手提拔的胡惟庸任命为”左丞相“。胡惟庸也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物,跟李善长是老乡。接替李善长的位置以后,胡惟庸也是特别的奋进向上,遇到任何事情时都保持谨慎,也正是胡惟庸的这份严谨,深受朱元璋的喜爱。之后的胡惟庸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朱元璋对胡惟庸充满信任,也给了他一些权利,奏折也让他看,胡惟庸也用这个特权,阅读官员们上报的奏折。遇到事情也不向朱元璋汇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解决问题,看到官员说他坏话的奏折,就将奏折扣下,不会上报给朱元璋。胡惟庸喜欢跟热爱功名的人结交,有很多失去官职的武臣为了重返朝堂,给胡惟庸送礼物,送银钱、送名贵的东西,而胡惟庸都接受。功臣徐达看不下去,说要将他的罪名告知朱元璋,胡惟庸找到徐达的传播者福寿,想要陷害徐达,但是被福寿揭穿他的计划,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胡惟庸心中越发不满这个职位,想要登上朱元璋的位置,他知道李善长手中有“丹书铁卷“,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两家人的关系也就更加的亲近。胡惟庸对权利更加的向往,开始暗中买军马,1379年时,明朝的附属国占城前来献贡,但胡惟庸等人没有把这个消息跟朱元璋讲。城中的宦官看到有人来进贡,将此事告知朱元璋,朱元璋很是生气,下令严查,但胡惟庸没有丝毫的慌张,因为他在之前就已经劝说李善长也加入这个计划。却不知,朱元璋早有准备,在胡惟庸造反时,朱元璋一举拿下,将胡惟庸等人斩杀。1388年,蓝玉去征战沙漠,抓到了给元国通风报信的封绩,结果被李善长堵住消息,因为他知道,一旦将封绩压到朱元璋面前,自己也难逃一死。1390年时,封绩的存在被朱元璋得知,李善长跟查出来的余d一起被斩杀,在斩杀前夕,李善长还很淡定,因为他一直把朱元璋赐给自己的丹书铁卷放在衣服里。朱元璋一看就知道李善长在想什么,让他看看丹书铁卷上写的什么,李善长听到这话感觉有些不对劲,打开一看,丹书铁卷上写着“除谋逆罪“。顿时面如死灰,看着族里的人一个个被斩杀,李善长也无可奈何,终只有李善长的长子李祺活下来,当初被赐婚跟公主结亲,但因为李善长谋反一事,李祺终被流放边境。李善长能不能活下来还是要看朱元璋,丹书铁卷上的话也只有朱元璋可以改,但他不想救李善长,本身谋逆之事也有李善长的参与,有哪一位皇帝可以忍受自己的臣子谋逆。到后,跟随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那些功臣没有几位是自然死亡的,经过胡惟庸谋反之事以后,朱元璋就废除丞相制度。
8、明朝相国李善长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老臣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见状,当即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给他的免死金牌,恳求饶他一命,谁知朱元璋冷笑一声:“你再仔细看看,金牌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顿时傻眼了!随后朱元璋便将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是朱元璋宠爱的一位臣子,为何终却落得如此下场?李善长自幼饱读诗书,是当地有名的才子,40岁那年,他投奔朱元璋,自此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朱元璋南征北战的那些年,李善长一直忠心耿耿的陪在他的身边,替他出谋划策,比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计策,都是出自李善长之手。1368年,明朝成立,李善长是开国功臣,朱元璋册封他为“国公”,并赐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可见朱元璋对他有多器重。要知道,即使是跟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徐达等人也没这等待遇。明朝前期,李善长担任朝中宰相,有权有势之后,李善长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么彬彬有礼,斯文儒雅,而是变得嚣张跋扈,经常与朝廷其他重臣发生争执。比如刘伯温,刘伯温是大明朝里的一股清流,他才华横溢,能占卜八卦,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但却不争不抢,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李善长却不是一个善茬,他借着自身的势力,在朝中为非作歹,还培养了一名亲信安插在朱元璋的身边,此人正是胡惟庸。李善长的行为,朱元璋自然看在眼里,但他却从未指责过李善长。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生,放过牛,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在起义之前,只是一介草寇。但他却十分欣赏文人墨客,认为文化人与他能够形成互补,所以李善长在朱元璋的身边能够待这么久,是因为朱元璋对他的欣赏。在南辕北辙的那段时间,朱元璋每天要忙着打仗,还要占用夜晚睡觉的时间向李善长请教历史知识,所以说,朱元璋是喜欢文人的,尤其是李善长这么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这也是后来朱元璋为什么喜欢胡惟庸的原因,因为胡惟庸和李善长俩人相像。李善长年事已高后,便辞去了宰相一职,但宰相的职位重要,于是李善长便向朱元璋举荐了胡惟庸。胡惟庸能说会道,机智过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于是,胡惟庸便顺理成章的继位宰相一职。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惟庸担任宰相之前,朱元璋曾向刘伯温询问过,胡惟庸是否适合当宰相?刘伯温直接告诉朱元璋,胡惟庸此人不可信,但朱元璋没有听他的。其实,李善长在任期间的所作所为,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只不过念及旧情,再加上李善长也没做出过格的事情,也就随他去了。但是当你做出威胁朱家皇位的举动时,就别怪朱元璋翻脸无情了。其实胡惟庸的谋反之心其实早就被朱元璋知道了,他想架空朱家的权力,甚至连兵权也要握在自己的手上。某日,胡惟庸找到李善长,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谋反之意,想要拉上李善长一起谋反。李善长直接答复,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年事已高,你有什么想法,等我死了之后再去做。”正是这句话,让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全部消散,也让朱元璋看到李善长是有谋反之心的。自那以后,朱元璋不再放任李善长,并且打算拿李善长开刀。不过李善长早已告老还乡,况且年事已高,朱元璋想拿李善长治罪,恐怕也难服众。直到后来,李善长的儿子着实把老爹坑了一回。某日,李善长收到消息,其儿子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一事。谋反可是大罪,是要满门抄斩的!当初胡惟庸找到李善长,李善长当时的势力是很庞大的,再加上胡惟庸的势力,二人若联手,也不是没有希望夺取皇位。但李善长知道朱元璋的底线,凡是威胁到他皇位的人,下场是极惨的,自然没有答应胡惟庸。但他的儿子却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参与了胡惟庸谋反之事,李善长连忙赶回朝廷,向朱元璋请罪,求他放过自己的儿子。但此时的朱元璋早就看透了李善长,他本就想杀李善长,又怎么可能饶他们父子性命呢?当即就下令将李善长一家满门抄斩!李善长只得掏出怀里的免死金牌,于是便出现了开口的那一幕,只见免死金牌的背后,写着五个大字“谋逆则无效”!李善长顿时面如土灰,彻底死了心。#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