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简介(商鞅的简介100字以内)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19:49:58 浏览
1、商鞅的简介100字以内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百家争鸣时代的思想观点】人类历史中,有一个时期极为重要。这就是大约公元前500年左右,东西方思想巨匠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都在这一段时间生活。他们在思想上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终形成,被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称为“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的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人所代表的不同学派的思想不断进行着交流碰撞,各学派之间互相批评、又相互借鉴。这一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被称为“百家争鸣”,它所留下的丰富文化成果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的思想史书写了为绚丽的篇章。一、知识介绍(一)儒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坚持仁义礼乐,主张维护统治秩序,其学说包含着救济苍生的伟大理想。从西汉至晚晴的各个时代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一直作为古老中国的主流思想。“匹夫而为天下师,一言而成万世法”。孔子被人们尊称为“至圣先师”,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子的威信受到极大的挑战,诸侯之间为了称王称霸互相攻伐,社会纷乱。孔子提倡“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重构被战争所破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路过泰山,看到一位妇人正在哭泣,便向她询问。这位妇人说道:“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被老虎咬死了,今天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这位妇人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便对旁边的子路说道:“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二)墨家距离孟子故里不远的滕州,是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故乡。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相互对立。与儒家提倡维护等级制度的主张不同,墨家排斥礼乐,认为儒家按照血缘远近亲疏去“爱人”的思想是片面的,主张“兼爱”。墨家往往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身为墨家创始人的墨子主张和平,提倡“非攻”他曾在楚国要攻打宋国之时,不远来到楚国,和楚王手下的攻城高手公输班在沙盘上演习九局,场场击退公输班的进攻。公输班的攻城手段穷尽了,墨子的守城之术还有余。墨子用自身的行动阻止了一场战斗的爆发。除此之外,墨家还提倡“尚贤”“节用”,墨家内部组织森严,其首领称为巨子,是由前一任巨子选定。信仰墨家的人往往穿着朴素,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他们的信念坚定,和儒家一样心中怀着救济苍生的理想。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墨子在科学上还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三)道家生活在大概和孔子一个时期的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立者。老子名李聃,其著作《道德经》,内中有很多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在政治理念上,老子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道德经》第三章)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提出了“逍遥”、超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道行打到极限的人会达到无我的境界,修养神化的人不求功利,圣人不求出名(《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四)名家庄子曾和好友慧施共同游于濠水之上,庄子说:这鱼是多么自由自在啊!除了慧施之外,赵国人公孙龙也是名家之一。一日他牵着一匹白马路过秦函谷关,因为赵国近在闹马瘟,所以函谷关守兵只让公孙龙入关,不让公孙龙的马入关。公孙龙说,我的马是白马,不是马。守卫说:白马也是马。公孙龙说,那我公孙龙是龙吗?守卫愣住了。公孙龙说,马是名称,白是颜色,名称和颜色是两回事。守卫被他说晕,竟然放了公孙龙和他的马入关。公孙龙侧重于分析名词和概念的关系,但他过于强调概念的存在,从而陷入了诡辩。虽然如此,以公孙龙、慧施等人为代表的名家,注重探讨名实问题,长于辩论,他们提出的辩题,有“卵有毛”、“犬可以为羊”、“火不热”等等。看似荒诞不经,背后却蕴含着朴素逻辑学和辩证的思想。(五)法家战国时代,诸侯兵戈不止。以主张建立君主专制集权、以法治国和变法革新的法家受到各国诸侯的重用。在魏国,法家人士李悝率先进行变法;韩国,法家申不害主持变法;秦国,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所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上》)。重用法家人士进行变法的国家都逐渐走向了富强,其中尤以秦为强大。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要代表还有李斯,二人都曾师从荀子。(六)兵家兵家是春秋战国另派,及军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等人。代表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

2、商鞅简介

虎狼之势一一成语前事今声系列之96(安徽淮南篇34)(原创:苗宗杰)虎狼之势读音是hǔ láng zhī shì,形容极凶猛的声势。出自《淮南子·要略》,原文段落为:“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可刑…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这里所说的是商鞅变法能够推行的前提,商鞅变法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商鞅这个人是卫国公族,有学者以此推测他是卫国国都帝丘(河南濮阳)人,也有说是河南安阳人。当年商鞅在魏国时,国相公叔痤病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还对魏惠王说,不用即杀,莫遗他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则风一般投向秦孝公。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大家都不待见。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商鞅通过宠臣景监见到秦孝公,商鞅侃侃而谈,如何做臣,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将商鞅列为狂妄之徒。过五日(每五日为孝公接待日),商鞅再次见秦孝公,口若悬河,如何做君,孝公听意全无,直说商鞅人在雪地不知寒。又五日,商鞅三见秦孝公,大谈深化改革,大胆开放,吸引人才,这次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再五日商鞅见孝公,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江湖卖假药,庙堂作仙丹。受商鞅影响,加上孝公成霸心切,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后,颁布垦草令作为一号文件,拉开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农业投入,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商鞅为使人们相信改革、拥护改革、参与改革,曾徙木立信(以后单独说说),改革的呼声一下子响誉全秦。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丰,为之后的霸业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资基础。限于篇幅,介绍一下商鞅的结局。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罗织罪名,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想借住农家。农商主人不知他是商君,也没有身份证件。农家主人就说,俺大秦国有个商鞅变法,留宿没有身份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无奈,连夜逃往魏国,但魏国不敢得罪秦国,拒绝入境。商鞅绝望地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河南淅川),发动邑兵攻打郑县(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杀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秦国终成虎狼之势。

3、商鞅的简介资料

封神演义中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封神演义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古典小说,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它以武王伐纣为背景,描述了一场令人心潮澎湃的神魔大战。但是,许多读者却不知道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有着历史原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姜子牙。历史上的姜子牙本名吕尚,又称齐太公,因其祖先封于吕地,故称吕尚。他出身于东海,年轻时贫困潦倒,直到70岁时才被周文王姬昌招走并成为西周的开国元勋。一些史书记载吕尚博学多闻,曾在朝歌为官,但因见纣王无道而离开,没有找到另一个诸侯愿意接纳他的时候,他在西归途中与姬昌相遇。据说姬昌被纣王囚禁时,他请吕尚出山解救了姬昌,后者回到封地后,姬昌私下里与吕尚共谋推翻商朝。终,通过姬昌的经营和吕尚的谋划,西周成为了强大的诸侯之一。接下来是纣王,历史上的纣王本名帝辛,是商朝的末代国君。纣王因为行为暴虐而被后人认为是典型的暴君。他经常施以炮烙之刑,终杀死了贤臣比干,沉溺于酒色之中,荒废朝政。后世将纣王看作导致商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然而,除了这些不良印象之外,他出名的事迹还是在14正义方中打过胜仗,虽然这样还是大大透支了商朝国力。据说在纣王在位的第30年,商朝终被周武王伐纣灭亡,帝辛也因此登鹿台自焚而死。第三个人物是妲己,她的历史原型是有苏国的一位女子。传说她在第七年被商王帝辛征讨有苏时被献上,并因为宠幸而言听计从。而且,传闻在武王伐纣时,商王帝辛听信于“妇人之言”,倒行逆施,引起“天怒人怨”,终商朝灭亡。历史上,妲己因纣王杀死了他的叔父比干而被指控,并在武王伐纣后被处死。然而,在封神演义中,妲己本是商朝冀州侯苏护之女,美丽温柔,但在前去朝歌的途中被九尾狐附身,终被姜子牙斩杀。下一个人物是周文王姬昌,他的祖先是帝喾之子后稷。据传,后稷的第13世孙就是周文王之父季历。商王文丁担心周部落实力太强大,于是将季历招至国都,封为西伯,后因嫉恶如仇而被软禁杀害。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并在诸侯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后来,他被纣王囚禁于尤里,后来在尤里做周易时,化身为红腰策士,与吕尚合谋推翻商朝。姬昌后来拜吕尚为太师,继续谋划推翻商朝,通过内修政理和外交手腕讨伐崇国密选,终让西周实力大为增强,并在即位第44年称王。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发继位。姬发是周武王姬昌的嫡次子,继承了父亲的王位,继续任用吕尚为太师,周公旦为太宰。他在东岸建立了镐京,继续灭商的大业。在灭商前,他先回国了。不久,姬发得知纣王杀死叔父比干,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领兵5万灭商,在蒙津与诸侯会师,向朝歌进发。在牧野与商军交战,商君号称70万之众,但终全军倒戈投降。纣王力量全无,登鹿台自焚身死。姬发称天子,分封诸侯,在灭商三年后就去世了。后一个人物是飞廉,封神演义中他和儿子恶来都是纣王的臣子,灭亡商朝后投降给姜子牙。在封神历史中,飞廉是秦国和赵国的祖先。据传,他的儿子恶来以勇武闻名,在武王伐商时战死,而其后裔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奉于秦地,成为秦国第一任国君。而飞廉还有一个义子季胜,在恶来战死后,他们两人隐居于霍泰山上。季胜的孙子造父因得到周穆王宠信,分封于赵成,成为赵国的始祖。以上就是封神演义中和历史上人物原型的对比介绍。虽然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虚构成分,但是也有不少是以历史上的人物为原型。无论是虚构还是历史原型,这些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小伙伴们喜欢封神演义中的哪个人物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商鞅的简介#

4、真实的商鞅

阅 读 商 鞅商鞅是先秦时代一个重量级的大人物,历史上极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追溯历史,阅读商鞅有价值,也很有意义,我们会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商洛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的封地,可见咱商洛与商鞅颇有渊源。立足商洛,伫立于商洛市商鞅广场,凝视着威武高大的商鞅雕塑,不由得不让人感慨万千,发思古之幽情。据介绍,“商鞅封邑”遗址至今尚存,以商鞅作为商洛的城市雕塑合适不过了。商洛人一看到此雕塑,一种自豪感和创新变革、发奋图强的历史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而外地人一进入商洛看到商鞅,就会从这座雕塑上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神韵和风骨。广场上商鞅的雕像,伟岸英俊,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那种政治家、改革家的睿智和气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向我们走来。商鞅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犹豫不决。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反对变法。商鞅舌战群臣,阐述了他的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同时,他以历史进化的思想,有力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新法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出示布告,称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赏给他十金。百姓感到十分好奇,却没人敢去搬动。商鞅又下令说:“有能搬动的赏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当即赏给他五十金。商鞅采取“立木为信”的办法取信于民,为变法做好了准备。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商鞅辅佐朝政20余年,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强的国家。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总会遭到阻力的原因。商鞅变法也不例外。秦孝公驾崩以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投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就未留宿。在那时以商君之法告官,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便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昂招致魏军被灭,拒绝他入境。商鞅无奈被迫潜回封邑商於,派遣商邑军队攻击郑国,以便在郑国谋取生存空间。秦发兵讨伐商鞅,商鞅在郑国黾池被杀,其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可悲可叹,这位立下大功的改革家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不能不让人们唏嘘不已。商鞅虽然被杀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商鞅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斯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评价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追溯历史之长河,思接千古,思绪万千。在内心深处,激荡着一种对商鞅的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还有一种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恰逢盛世的幸福感与使命感。无论是商洛人,还是外地人,当你来到商洛这片沃土,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大潮中勇于开拓创新,建伟业、立奇功。商鞅是一部书,一部厚厚的书,值得我们好好地去阅读,深入地去思考。(曹 矞)

5、商鞅简介和经典视频

春秋战国时期,各方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出现了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许多名公名侯,战国时期,七雄称世,大家为熟悉的是秦国、楚国和齐国,这三个国家面积大,实力强,也拥有了很多著名的公侯,比如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任用孙膑治军的齐威王、消吴灭越的楚威王……今天介绍一下知名度不高的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晋国三分为魏、韩、赵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而魏文侯就是三分后魏国的第一位国主,魏文侯大的优点就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诚信处事。当时各国的君王大都求贤若渴,而魏文侯也请了当时有名的学者名士卜子夏和田子方为国师,另有一位名士叫段干木,魏文侯每经过他家都要行礼,一时间,“四方贤士多归之”。要知道,魏国地处中原,搜罗人才是很容易的。魏国灭掉中山国,封自己儿子为新主,在众人称颂魏文侯为“仁君”时,大臣仁座却说“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魏文侯生气,把这件事告诉了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却说,这件事说明大王确实是一位仁君,因为“君仁则臣直”,一语点醒魏文侯,从此把任座待为上客。有一次魏文侯与群臣一起喝酒娱乐,忽然想起这天已经约好了和虞人一起打猎,遂立即罢酒起身,前往猎场。当时天正下着雨,大臣们说这种天气虞人肯定不会赴约,劝说文侯继续饮酒,魏文侯说,“虽乐,岂可无(意无视)一会期哉?”作为一代明君,魏文侯在与其它诸侯国的交往上也能坚持信义相处,韩、赵是晋国三分的另外两国,两国闹矛盾要开战,都请魏国帮忙讨伐对方,魏文侯都拒绝了,答复两国说对方是魏国兄弟,不能从命,同时得罪了两国。但两国后来知道魏国也同样拒绝了敌国之请,皆由怒转喜,感激魏国,拜服魏文侯。有这样一位明君,魏国也发展的越来越强盛。#商鞅的简介#

6、商鞅徙木立信论简介

穿越无法回去的历史,触摸专属于中华的瑰宝:品不朽佳作,识风流人物!记经典成语,诵千古名句!一切如光,照亮我们一往无前!此刻,我们在这里遇见,那就从这里开始,我们携手追光,遨游精神文化的家园。今天要走进的书籍是——《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一 《韩非子》(一)体裁 散文(二)作者简介韩非,战国末年韩国公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主张因时制宜,强调君主集权,重视赏罚手段,提出一套完整的法治理论,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却接受了法家思想,融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又能有所发展,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当代必然胜过古代,“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思想观点,著有《孤愤》《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文,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现存五十五篇,大都出于韩非自作。(三)基本内容重点宣扬法术势结合的法治理论,表现韩非思想。(四)基本特点1、长于说理论事,思理严谨,言辞犀利,分析透彻;2、有些篇章集中运用寓言说理,易于理解接受。(五)历史地位帝王学好的一部古代名著。(六)经典佳句1、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释义】:认识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2、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于其富之涯乎。【释义】:人们不懂得满足而加以收敛,这样就会失去其富足的边际。3、矜伪不长,善虚不久。【释义】:欺骗性地自我吹嘘,不要很长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4、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释义】: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辨清是非曲直。5、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释义】:听到某种说法,不用事实去进行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6、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释义】:事情由于保守机密而成功,说话不谨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七)著名成语1、兔死狗烹【释义】比喻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多指独裁专权。2、买椟还珠【释义】:比喻取舍不当,从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3、老马识途【释义】:有经验的人对事物比较熟悉。4、囹圄困囿【释义】:深陷困境和束缚,难以走出来。5、郑人买履【释义】: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6、长袖善舞【释义】:原指有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7、蚕食鲸吞【释义】: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吞别国领土。二 《吕氏春秋》(一)体裁 散文(二)作者简介吕不韦,卫国濮阳人,秦国宰相。早年间于阳翟经商,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为秦庄襄王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具有重大贡献。《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是吕不韦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三)基本内容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又称《吕览》,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又包含音乐、农业、矿业等多方面内容,形成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之作,体现秦统一六国前夕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新趋势。(四)基本特点1、结构规整,语言简练,曾经号称一字千金。2、故事说理部分较为生动。3、平实畅达,不求华丽。(五)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编写的文集。(六)经典佳句1、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释义】: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也不会长久地保留,人不能同时做好两件事,成功要善于把握好时机。2、全则必缺,物极必反,盈则必亏。【释义】:过于就会出现缺陷,过于极端就会走向反面,过于盈满就会发生亏损。3、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释义】:用私心去看,眼睛就会看不见,用私心去听,耳朵就会听不见,用私心去想,就会心狂而没有准则。4、败莫大于不自知。【释义】:失败大的原因是因为不自知。5、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释义】:能够吞掉一只船的大鱼,在陆地上战不胜一只蚂蚁。6、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短。【释义】:善于学习的人,吸收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七)著名成语1、连枝同气【释义】: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2、逐臭之夫。【释义】:比喻嗜好怪癖的人。3、百世之利【释义】: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4、不教之教【释义】: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5、不偏不d【释义】:不偏向任何的一方。6、分形同气【释义】: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7、磐笔难书【释义】:极言的事实多,即使用笔也很难写周全。#文学# #国学新知识# #分享读书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