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第三天,他的妻子带着2个儿子,在寺庙外长跪不起,磕头4小时,头上鲜血直流,只求见他一面。可李叔同却托人带话:不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曲《送别》委婉缠绵,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我们 认识了李叔同,也就是后来颇具盛名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出生于金门一个富裕家庭,少年初慧,出家前有妻。他是一位潇洒的才子、学者、艺术家和教育家。无论是诗词歌赋、碑刻、篆刻书法的旋律,还是丹青文学、戏剧,李叔同都有极高的造诣。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发展史上,李叔同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天才,是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杰出的思想家和创新家。为什么李叔同如此“有才”,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按他得意弟子丰子恺的说法,那是因为他“认真”。“他做一件事,就得做彻底。”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能说明李叔同有多认真。有一次,在李叔同任教的学校,一个学生偷了别人的东西。作为负责人,夏丏尊焦虑,向李叔同寻求对策。“李叔同”的方法是监考老师先向学生承认错误,因为学生偷东西,老师没教育好。然后宣布偷东西的学生出来认错。如果学生不承认错误,老师会自杀道歉。他说,君子不开玩笑,说这么重的话,学生肯定会出来认错的。夏丏尊担心如果学生不站出来承认错误该怎么办。李叔同的回答是,那就自杀。你怎么能欺骗学生?后,夏丏尊用了什么方法?他没有说,而且这件事好像也没有“后续报道”。但是可以发现的是,这所学校后来出了音乐教育家刘质平,美术教育家吴梦非和李洪亮,文学家曹聚仁、蔡改音、黄,画家丰子恺、潘天寿、沈本谦……这样的榜单,至少说明李叔同和他“认真”的为人处事方式,确实是在“滋养”人。1918年春,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年,一个日本女人带着两个儿子找遍了杭州所有的寺庙,终于找到了在一个叫虎跑寺的庙里找到了出家的丈夫。但是李叔同硬着心肠,连进都不让进。妻子跪在殿外,头上磕流了血,只要求见他一面。但李叔同请人传话:刚出家,不见俗世人。妻子见他如此坚决,只能对着庙门哀怨道:“你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然而回答她的只有无边无际的沉默。李叔同出家后,世上便只有弘一法师。在世人眼里,弘一断然抛弃前尘,何其残忍!可这世俗之人眼中的残忍,恰恰却是佛家眼里的慈悲,因为有爱便有苦,爱无边,苦亦无边。所以就算残忍,也是不得不残忍,因为当一个人深爱着你而你又不能再爱时,你就是这个业的主宰,你不放下就会让对方遭受更多的苦,那才是真正的残忍。在寺庙中,弘一法师潜心修行写书,在这本《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中,留下了太多豁达的智慧之言:“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跳出红尘俗世之后,即便做和尚,李叔同做的也是“第”的和尚,竟然让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后被尊为振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据说很多老和尚至今在提起“弘一法师”时,仍不免眼睛发亮、声音颤抖。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佛学,几乎涉足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领域,用丰子恺的说法就是,“文化艺术的园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弘一临死前曾题4字:“悲欣交集。”叶圣陶在纪念他的诗作中写道:“悲见有情,欣证禅悦,一贯真俗,体无差别。”这些豁达而又充满智慧的词句,现在读来依旧可以开释我们浮躁而混乱的心。张爱玲曾说自己在弘一法师的庙墙外,卑微到了骨子里。在《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中,弘一法师教你如何放下那些阻碍你人生幸福的欲望和执念,如何快速获得幸福自在的人生。我们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欲望和诱惑不断挑拨着我们的心,很多时候都被琐事牵绊,苦苦执着。不如读一读弘一法师的著作《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细细品味弘一“半世繁华半世僧”的豁达人生,让我们疲惫的灵魂得到解放。不要让纷杂和诱惑迷乱了你的心。人生没有那么长,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彻悟一生的人生智慧真谛,走出困惑痛苦!帮助你重遇未知的自己,逆袭人生!如果你想寻找为什么要放下的答案,如果你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追求,领悟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那么,这本《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适合你,点击下面“看一看”就可以拥有!
2、丰子恺的资料简介100字这次来到杭州“虎跑”,没想到又有了意外的收获。这里是现代艺术家、爱国高僧李叔同的出家修行之地。上次去天津李叔同故居参观遇到了闭门羹,这次在这里了却了心愿。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河东。曾留学日本,擅长油画、音乐、戏剧、书法,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著名大家丰子恺和刘质平都是他的得意门生。1916年,37岁的他来到虎跑定慧寺,以“断食”的方法修养身心17日。1918年,39岁于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法号“弘一”。1942年,62岁的“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纪念馆内详细的介绍了李叔同的一生,陈列着他各个时期的生活照片和历史资料。还复原了当时在“虎跑”生活(图4)和学习(图6)的场景。上山建有弘一法师墓塔(图3)以供后人凭吊。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他已离开了80年,而那首“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却一直传唱至今,回荡在耳边!拍摄于2023.2.19#头条创作挑战赛#
3、丰子恺的资料简介1960年周作人怼丰子恺:我的文章再不好,也没有他的画差。丰子恺先生在漫画,文章,音乐,教育,翻译领域皆有建树,全能,他信佛爱猫,充满童真童趣的人格魅力,更是教科书的常客,可谓妇孺皆知,对一代中国人影响巨大,尤其是他的《子恺漫画》《护生画集》《缘缘堂随笔》。·然而业界对于他的在各方面的成就多是毁誉参半的。周作人直接公开反对编辑用丰子恺的漫画作为自己发表作品的插图“我的文章再不好,也没有他的画差”,丰子恺先生的画和中国画的浓淡干湿的绘画语言相去甚远,因为背离传统,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不管是绘画还是文章,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内容也世俗化,因为是大众的,所以流传度广也不难解释了。但更多的应该是被丰子恺先生对人生的“孩童般的心”所感染吸引。·这本书你可以看到:丰子恺先生的生平;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弘一法师,夏丏尊的师生情义;他的漫画和日本画家竹久梦二,夏目漱石的关系;先生对教育和出版的影响;爱猫,信佛的趣事等等,内容浅显易懂,带你认识一个全方位鲜活的丰子恺先生。#丰子恺的资料简介#
4、丰子恺的资料简介代表作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多年前曾在一个节目的开始播放了一张“百岁做新郎”的图片,那位99岁的老人竟是金庸的中学老师章克标先生。1999年8月25日,百岁老人章克标在上海延安饭店举行新婚喜宴,学生金庸因为太忙,收到请帖未能赴宴,专门给章老师发来贺电,贺电中写道;“老尚风流是寿征,百岁新婚,佳话流传千年”。章老先生在百岁新婚之际,把他一生的经历写成30多万字回忆录《世纪挥手》,金庸为他题写了书名。2005年,105岁的章克标终于正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说起金庸和章克标老先生的师生之情,金庸的朋友圈是人人皆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海宁人张敬夫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在北京接见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得知金庸就是他中学时代的同学查良镛后,便写信给金庸,说他们的数学老师章克标还活着。1989年2月21日,金庸便给章克标老先生写了一封信,回忆当年师生情谊。1992年12月,金庸重返内地寻师访友,专程去拜访了章老先生,一见面,金庸就高喊一声“章老师,您好!”急步走上前,恭恭敬敬鞠了一躬。而章老先生热泪盈眶地对身旁的人说:“查良镛从小到大是好样的,是尊敬师长的榜样,我活到今年93岁了,像今天这样向我鞠躬的,他是第一个。”金庸对老师说:“您教我们数学,圆周率一直教我们推算到小数点后一百多位,整整写满两张纸。”说老师很幽默,有个调皮的学生问章老师“英语”单词怎么读,老师随口道“洋格里稀”……1936年,查良镛就读于嘉兴一中,章克标是他的数学老师。章克标也是浙江海宁人,和金庸表哥徐志摩一起办过杂志。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数学系,回国之后又弃数从文。1926年在上海与胡愈之、丰子恺、叶圣陶等人主编《一般》月刊,同时创办过新文学早期著名的社团狮吼社。后来进入开明书店,参与创办时代图书公司。并主编《十日谈》。1933年写了一本《文坛登龙术》杂文集,书一出版就成为了当年的畅销书,鲁迅以此书名写了一篇《登龙术拾遗》,批评邵洵美,因为章克标与邵洵美同是狮吼社的主要成员,关系又很好。便被鲁迅看作是同伙,一起被骂了。据说鲁迅其没有读过章克标的书,只是借了书名,可能是鲁迅对狮吼社没有什么好感,借题发挥一下。章克标因为这本书得罪了不少左翼作家,在上海待不下去了,只好回到嘉兴避风头。回到嘉兴一中当老师,见班上的学生查良镛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分赏识这位海宁小老乡。查良镛当年不仅各门功课都优异,还写一手好文章,是学校墙报的主角。15岁的查良镛受同学启发编写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目的是告诉小学生怎样考上初中。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写作天赋和经营出版才能。这让老师章克标对他更加器重了,常借书给查良镛看。还把自己出版的新书《算学的故事》送给他。1997年2月,北京电视台去香港拍摄回归专题片,摄制组采访了金庸。金庸很动情地说:“今天我很高兴,香港就要回归祖国了。你们应该去拍摄我的故乡,浙江海宁有我的母校,还有我的老师,他今年98岁了,给过我许多教诲和帮助,如今他老而弥坚……”。后来摄制组又特意去了海宁,将镜头对准了章克标。1998年,章克标在友人的关心下,突发奇想到了在报纸上登一个征婚启事。因为章老的妻子前两年就过世了,朋友看他一个人过得很孤单,日常琐事都得自己去做,就建议他再找个老伴儿让照顾他。于是,章克标自己写了一则“征伴求侣启事”,上海一家报纸竟给他登上了头版头条,“百岁老人征婚”一下子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没想到,百岁老人在众多“候选人”中,找到情投意合的另一半。来自哈尔滨的退休女干部,57岁的刘桂馥,成为了章克标的妻子。章老特意为那位小自己43岁的爱妻取名“林青”。意为,妻子灵清聪慧。此刻,章克标像极了学生金庸笔下的“老顽童”。2007年,108岁的章克标在上海逝世,新华社发布消息称“章克标可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寿的一位作家”。章克标的碑像落成仪式在上海松隐山庄举行,金庸敬献花篮,上面写着“永远怀念章克标先生”。自古名师出高徒,金庸的成才尽管不是章克标造就的,肯定受过恩师的深刻影响。一个人能在功成名就之时还能记得自己的中学老师、小学老师,也是实属难得的,尊师重道只是金庸为人处世的一个闪光侧影。资料来自《金庸自个儿的江湖》#阅读这件小事儿#
5、关于丰子恺这个作者的资料和简介这个叫“呼葱觅蒜”的90后插画师,学丰子恺,画画不要脸,把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重新演绎,用“无脸画风”讲述了曹植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令人耳目一新。上学的时候,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洛神赋》是必学篇目,全文一共900多字,我们那个老教授却一连讲了好几节课,把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学生听得云山雾罩、心潮澎湃,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教授说,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后的注解中说,这篇《洛神赋》是曹植写给曹丕的妻子甄妃,也就是自己的嫂子的情诗,《洛神赋》里的洛神,暗指甄妃。曹植初想娶甄妃,结果却被曹丕抢了先,曹植却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被曹丕赐死后,曹植入朝去觐见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场。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摆宴请自己叔叔,干脆把这个枕头送给他。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城,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与之幽会,有感而发,写成此篇。曹植笔下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类的描绘,不知被多少青年写在情书里面。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想查阅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不容易,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又地不清晰,只能看个大概。一直到现在,在我的脑海里,洛神还是一个影影绰绰的模糊形象。今天,有一位叫“呼葱觅蒜”的90后插画家,很有才华,她对照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收藏的两个版本,采用自己一贯的表达方式,以今天年轻人的目光,用无脸古风人物重新演绎了中国全的洛神赋图,完成了一幅近6米的风琴长卷,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哦,对了!这是一本会发光、发声、唯美画面呼之欲出的绘本“洛神之书”,无论是纸张还是创意,都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6、丰子恺有名的画启功的偶像弘一法师,入选20世纪十大书法家,字里尽显平淡恬静,却被外行批评是“小学生写字”!19、20世纪是中国书法史上后的辉煌时期,产生了不少影响深远的大家。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社组织观众、专家进行投票,从民间欢迎度和专业水准两方面综合评选出了“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其上榜者有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齐白石等人。在这十位中,启功先生的“偶像”位列其中,他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启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李叔同先生是我生平佩服的一位学者……后来我遇到与李叔同有关的书我都买,我现在手中还有几件舍不得送给人的。”这也足见他对李叔同的崇敬与钦慕。如果说“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的吴昌硕是书画篆刻无一不精的美术大才,那么李叔同则是音乐、戏剧、美育、书法、绘画无一不通的艺术全才,其精神境界、人生修为更是冠绝当时,其弟子中丰子恺、刘质平在美术、音乐领域成了一代名家。李叔同,字息霜,别号漱筒,剃度为僧后法名演音,号弘一,世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天津一户巨富人家,他幼便聪慧,书法从魏碑学起。与其他入选的书法家相比,李叔同主要在楷书上成就大,他曾评价自己的作品是“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平淡与恬静风格的形成,得之于李叔同的“佛系”,正如文学家叶圣陶所说:“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以他的楷书《金刚经》为例,此作行笔稚拙天趣,丝毫不露锋芒,笔画的倾斜倚靠不为创造险绝恣肆,而是为显出灵气天真,相比于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动”,弘一法师的字以“静”为主。有的字如“光”“深”,短横、短竖被写成了点画,有一种“点到为止”的空疏感。再说此作的结字与章法,间架疏朗通透、左右摇曳多姿,以“百”字为例,极为疏离,甚至有“一”“丶”“日”三字的错觉;字与字间距较大,虚空透气,求简而不求繁;墨色润而不枯,既无渴笔,亦无飞白,充满朴素认真的韵味。很多人在看到他的书法时,会讥讽说“小学生写字”“幼儿园水平”,但当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简淡萧散的禅意至美时,就会喜欢上他的字,清心静气让人神完气足。所以当鲁迅得到他的作品时,会说出“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的话语。现在,我们将弘一法师这卷楷书《金刚经》按照原作大小进行1:1超高清复制,字字墨色如新,保留原作面貌,特向大家推荐!
7、丰子恺资料200字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科考,如果不是因为写了以“鼓吹变法”为主要内容的五千字《上清*帝*书》,他当年可能就中榜了。朝廷顽固派视其为洪水猛兽,抽去了他的试卷,但这却让康有为在落榜的同时反而名震天下。倒是另外一位广东青年,早在17岁就中举了,主考官青睐之余还把亲妹妹许配给了这个年轻人。照理说,这位青年是事业爱情双丰收,等待他的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当然,如果不是在次年秋天,他见到了康有为的话。这位广东青年,名叫梁启超。1890年秋,在陈千秋的引荐下,年仅18岁的梁启超和33岁的康有为会面了。这是一次伟大而迷人的遇见……此后的中国历史遂以“康梁”并称,而“戊戌变法”也常常被表述为“康梁维新”。每每及此,我都会无限神往地想象那些伟大而迷人的会面:当俞伯牙遇见钟子期;当管仲遇见鲍叔牙;当孔子遇见老子;当阮籍遇见嵇康;当杜甫遇见李白;当黄庭坚遇见苏轼;当辛弃疾遇见陈亮;当唐伯虎遇见祝枝山;当陈独秀遇见蔡元培;当丰子恺遇见李叔同……事实上,梁启超遇见康有为,确是其人生之一大转折。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以其“笔锋常带感情”的一贯文风描述了此番“康梁会面”的情形: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师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陈千秋)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字里行间,完全是粉丝遇见偶像的口气。事实上也是如此,梁启超当即拜康有为为师。梁启超觉得,康有为老师应该影响更多的年青人,他和陈千秋请求老师开馆授徒,传播新学,于是就有了“万木草堂”。此后的故事,稍微有点儿近代史常识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了。在梁启超遇见康有为的四年后,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次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千余名热血读书人,上书光绪,直言变法,史称“公车上书”。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康有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毕竟书生能救国”。维新派大办报纸,宣传变法,启蒙民众。兹后,“六君子”喋血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