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缘书法家简介(墨缘印章是哪位书法家)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05:48:39 浏览
1、墨缘印章是哪位书法家

墨缘书法。

2、墨缘好的书法作品

王禔(福厂)刻“墨缘”芙蓉石巧色太白醉酒钮闲章。王禔(读tí)(1879——1960),字维季,号福厂,现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浙江杭州人。初名寿祺,七十岁后自号持默老人。因喜收集印章,自称印备,室名麋研斋。工书,凡钟鼎、籀隶无不能。西泠印社创设人之一。民国初年到京,任印铸局技正,后至沪鬻字治印自给。解放后为中国画院画师。

3、墨缘书法家叫什么名字

墨缘书法。

4、书法家墨缘作品

刚刚开幕,曾经的中国书坛“两大现象”,快来看吧一一盛世墨缘——齐邕名家书法展(淄博站)主办单位淄博市书法家协会南宁市书法家协会广西大学校友文化研究院协办单位淄博齐长城美术馆南宁市青秀区书画院山东云龙美术馆展览地点山东云龙美术馆1号馆(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晶大道170号淄博文化艺术城)1,赵长刚主持开展式2,刘正成讲话

5、墨缘书法是谁写的

墨缘书法。#墨缘书法家简介#

6、中国书法家名叫墨缘的有几人

鲜为人知的版画家 李华(上)再宏十年前,通过朋友的介绍,我认识了李华老师。朋友那是因为说我画过画,李华老师也好书画,因之前他在贵州工作多年,朋友说他在重庆没有多少朋友,所以才介绍我认识作书画朋友。我很感谢朋友的信任,但我很心虚,他是以书画的名义介绍我认识的,但我在画圈多算个”票友”,仅我画的这点爱好也已”刀枪入库”好久”不玩了”。我只好约了几个仍在画圈画画的朋友一齐见面,以壮形色。初次见面的李华老师比我们朋友些年龄都大,滿头银发,精神矍铄,一口纯正的重庆话,并无在贵州山混迹过多年的腔调。李华老师来时背着个大包,里面是他的山水画册,花鸟、金石印章、书法册页,种类不少,作品都很专业、精道,特别是书法和金石。但李华老师对我和我的朋友们很是”毕躬毕敬”,老师长老师短地叫着,弄得我们还很难为情的。朋友们看了他的作品也作了些夸赞和“点拨”,彼此以诚相待,初聚甚欢.....一晃,快十年了,李华老师也和我、我的朋友们时有交往,也常一齐参与一些书画活动,感觉他谦虚豁达,与人为善,时以诗书画示人,但他书法的诗、联、跋题内容几乎都是自撰成文,少见有唐诗宋词抄录摘句,让人渐渐觉出他的文采不同凡响与才气。一次在沙坪坝土湾街道的文化活动中,他现场拟写了一幅对联:土聚高山生文气;湾抱嘉陵留翰香。文词对仗工整,主题鲜明,贴切精准,受到画友和街道的一致好评和赞许,街道并作为本土文化佳句在不同的宣传栏目中引用。但是,李华老师仍然是那样谦恭低调,他的诗文、书画、金石在不经意中时有流露,让人只觉得他自然地散发出一身文气,但他从不以是什么“家”而自居.......今年冬月,一干他新交的画友应邀去了他家作客,临别时他才不好意思地抱出他的一套册页,并叹到“拿不出手哦!”打开一看,是他鲜为人知的版画作品。随着篇幅的翻拣,我们的眼睛越来越亮,越来越专注,里面收臧的版画好多还熟悉或似曾相识。原来,李华老师正是一位“雪藏”多年的版画家,他的好些版画作品早年就参加过全国版画展、省市美展,并常见诸杂志、刊物、报端,难怪我们似曾相似,有的作品还曾激励我们走上书画道路.....只是不知创作者是谁?原来,就是我们近年常来常往的李华老师。看着新见识的版画册页,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李华老师:李华,又名犁铧、苍山堂主,1944年10月生,重庆李子坝人,1962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大学5年本科毕业,现居重庆江北。原贵州遵义印社会员、贵州省美协会员,群文系列美术专业中级职称。现为重庆市美协会员,重庆市书协会员。大学毕业后,李华老师分配在贵州地矿局,曾在地质106队参与梵净山铜矿勘探,在乡野间工作生活达数年之久。由于他自幼爱文习画,为人正直,1972年便被抽调到地质队宣传科工作,后任过宣传科长、教育科长,并长期兼任行业报刊杂志编辑,与文化、书画交集甚深。1984年,李华老师担任了地质106队的d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就这样,从青年时起,李华在贵州的地质队一干就是20多年,在苗山侗乡度过了青春年华,在夜郎古国步入中年。1988年,李华调回了重庆,在重庆市人口宣教中心工作,担任宣教中心副主任,后评为副研究馆员,至2004退休。由于他文学、美术修养的造诣,退休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仍被宣教中心留任做杂志编辑工作。李华老师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据陈丽老师《书画家犁铧的山水人生和金石墨缘》文中介绍:“也许受美丽山水的感染,他从小就爱涂涂画画。除了画画,他还酷爱阅读。小学时偶得一本王度庐写的《鹤惊昆仑》武侠小说,他便爱不释手,此后一发不可收,入迷地阅读了几年,他早从课本上读到古典诗词,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也日渐浓厚。有一次老师让他美化教室,他把竖式标语从左写到右。老师对他的错误很愤怒,几把撕下揉得烂碎,他惊愕了,更加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会”。由此看出,李华老师的文字功底与书画基础由来已久,从少时开始。尔后几十年,他更得贵州独特的山水、人文、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滋养,赋予了他深厚的生活底蕴和艺术创作灵感。他长期从事宣传、教育、编辑等文化类工作的条件,加上他自身的喜好、刻苦与自觉,致他在文化与诗书画印各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且成果斐然:1982年,他的版画组图《家乡抒情》入选贵州省美展,获佳作奖;1987年,版画《幽涧》入选全国第九届版画展,并被《诗刊》选做封底,还有多家报刊杂志刊载;1987年,版画《深山来客》入选中国地矿部美展,获得二等奖;1988年,漫画《孔乙己的新问题》获全国云岗杯漫画赛一等奖,并被《新华文摘》《工人日报》刊载......(待续)(李华 版画作品)

7、山东墨缘书法家简介

1972年一天中午,上海博物馆文物清理组员万育仁,正在仓库进行清理工作,突然他发现旁边的废纸篓里,有一卷不寻常的硬黄纸,他捡出来打开一看,这不是王羲之的字帖吗。他马上拿去让人检验。万育仁之所以能成为文物清理小组的成员,与他的出身分不开。出生于1916年的万育仁,14岁时就在苏州的集宝斋,给当时的拓裱大家孙伯渊当学徒。一晃五年学徒期过去了,万育仁愈发热爱这项工作,于是他决定留下来,继续跟随孙伯渊学习书画古董鉴赏。时过境迁,一个新社会来到了,万育仁凭借过硬的古董鉴赏经验,进入上海文管会做传拓工作。同年五月,安徽省寿县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座墓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蔡侯墓,经过清理发掘,这座春秋大墓中,出土各类文物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当时被派去的专家,陈梦家发现部分青铜器镌有铭文,这些铭文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却苦于无人能拓留下了遗憾。后来陈梦家来到上海,与文管会副主任徐森玉说起此事,徐森玉一拍大腿说:“这不难,我们这有一位孙伯渊的徒弟,我让他来进行传拓工作。”随后他叫来了万育仁,把这件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万育仁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任务,并出版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一书,深得好评。此后万育仁“传拓高手”之名随即在业界传播开来。这一天,当万育仁捡起这泛黄的字帖,打开一看大吃一惊,他手里的这卷“垃圾”纸可是王羲之的《上虞帖》啊。有着扎实历史知识的万育仁,依稀记得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仪周《墨缘汇观》提及此帖,此帖多少年来湮没不彰,现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怎不激动。尤其当万育仁看到纸卷的卷头上,有宋徽宗用瘦金体写的:“王羲之上虞帖”后,深感这帖子大有来头。当他再仔细查看上面的印章后,更发现卷头上还钤有圆形的双龙印、政和、宣和的骑缝印。根据他多年工作经验判断,这是宋徽宗收藏的印章。这么多重要的信息集合在这张字帖上,让他既紧张又兴奋又紧张,他赶紧去找专家鉴定。结果经过专家二次鉴定,依然和此前的鉴定结果一样,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也不是有价值的唐摹本。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被古代各皇族贵胄收藏临摹,对书法古董不熟悉的人大概会认为,只有真迹才具有收藏价值,其实不然。对于书法绘画作品,在收藏界还分为唐摹本与真迹两种,因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留存下来,要经历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泛黄的宣纸要承载多少历史的重担,才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啊,因此更多的是后世书法家临摹后留存下来的作品。我们现在见到王羲之书法作品,基本上有虞世南的、褚遂良的,冯承素的等三个摹本,业界普遍公认为冯承素的摹本是接近于真迹,冯承素生于唐太宗时期,他的《兰亭序集》摹本上据说是唐中宗李显的神龙年号的小印,被后世认可。上海的大收藏家刘益谦就曾在嘉德拍卖行,花了三个多亿买下了摹本《平安帖》的手卷,而王羲之写的尺牍平安帖,现留存于中国台北故宫的也是摹本,系唐代双钩的硬黄纸本的。经过这些以往的经验,万育仁认定自己手里这卷“垃圾”一定不是普通赝品,他当时没有听专家的,而是偷偷把这“垃圾”收藏了起来。直到1975年,上海博物馆馆长沈之瑜,重返工作岗位,万育仁得知后赶紧把《上虞帖》拿给沈馆长看,馆长对万育仁的能力很是认可,于是找到保管主任的马承源,几个老人一碰,决定就找上海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他是中国书画大师,被誉为中国20世纪伟大的艺术鉴赏家、泰斗级的书画鉴定家。与他齐名的还有北京张葱玉,世有“北张南谢”之称。当万育仁把手中的《上虞帖》交给谢稚柳后,谢稚柳在字心处,还发现了南唐“集贤院御书印”以及“内合同印”。为了保险起见沈之瑜还找来了现代先进技术,对字帖进行了检测,结果大家一致认定这就是唐摹本无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其实《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字体属于草书,麻纸本,7行,58字。又名《夜来腹痛帖》。此贴内容如下:“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据悉王羲之的《平安帖》,在2010年被收藏界炒到3.08亿的天价,而这个《上虞帖》也跟着水涨船高,有人出3亿收购。作为国家之瑰宝,这卷从垃圾篓里捡来的王羲之唐摹本书法作品,已经被上海博物馆收为镇馆之宝。其珍贵的人文艺术价值、收藏价值都不可估量。而万育仁慧眼识珠,坚持保留下来的曲折经历,更为这卷《上虞帖》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而温情的色彩。至于万育仁老人自己更是没想到,从垃圾堆里捡的一张“肚子疼”的请假条,竟然意外成为了镇馆之宝。#博物馆奇遇记##头号周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