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简介(匈奴汗国历史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06:14:29 浏览
1、匈奴汗国历史简介

什么是“五胡十六国”的胡汉分治政策?#五胡十六国的胡汉分治政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息、分裂割据的年代,尤其是“永嘉之乱”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么,什么是“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又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您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1.“十六国”指什么呢?晋武帝司马炎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政权主要由少数几个高门显族的人物掌握),导致西晋政权昙花一现。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他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西晋灭亡后,北方匈奴、鲜卑、羌族、氐、羌族纷纷起义,先后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北方的黄河流域已然成了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所谓的“十六国”,指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所建立的16个政权。包括: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和成汉。2.什么是胡汉分治?胡汉分治政策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分治政策。西晋末年,那个自称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汉朝外甥的匈奴贵族刘渊建立了汉国,自称汉王,设单于左辅、右辅,专治理胡人。所谓胡人就是泛指北方诸少数民族。刘渊儿子刘聪继位后,进一步健全胡汉分治制度,刘渊自己当皇帝,儿子刘粲被任命为为大单于。公元316年,刘曜破长安灭西晋,其控制区扩大到广大中原地区。在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为中心的牢固统治区内,皇帝之下,设置左、右司隶,左、右司隶各统辖汉人编户20多万户,编户每10000设内史1人,共有内史43人。除以左、右司隶统治汉人编户之外,又在大单于名号下,设置单于左、右辅各一人,各自统帅“六夷”十万落,每万落置都尉一人。所谓“六夷”,指的是匈奴、羯、鲜卑、氐、羌和乌丸,即以匈奴为首的各少数族部民。大单于权力很大,实际就是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副王。刘渊称帝,刘聪为大单于,刘渊十多万大军,全部由刘聪统御;刘聪当皇帝后,刘聪任命儿子刘粲为大单于。石勒建立的后赵,也实行胡汉分治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也设内史专治理汉人,另置大单于镇抚百蛮。在后赵,统治者抬高了羯族地位,称为“国人”,汉人被称为“赵人”,严禁汉人称羯族为“胡”,“国人”地位高于“赵人”。鲜卑建立的后燕胡汉分治容部落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也大部分实行“胡汉分治”。比如冯跋为北燕的天王,他的儿子冯永是大单于,内置四辅。

2、汉国历史

十六国大混乱匈奴刘渊开始叛乱,建立汉国,攻灭西晋。群寇纷起割据,互相屠杀,前后一百三十六年。华族人民迁徙死亡,户口耗损太半。塞外野蛮民族,大量流入黄河流域,落后低级的生活,残暴嗜杀的恶性,破坏华族二三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占据黄河流域三百年,造成中国历史可耻可痛的一部分。这个极大的灾祸,完全是西晋统治阶级腐化内战的结果。十六国起灭不常,事变烦杂,按照它们起灭及割据地作线索,大体可分为五类:(一)汉、前赵、后赵、魏;(二)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前秦、后秦、西秦、夏;(四)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五)蜀。

3、汉国历史详细简介

历史上皇帝多的五大姓氏#历史开讲# #历史#1、刘姓70位皇帝,刘姓掌权主要是西汉东汉时期、三国蜀汉、五胡十六国的前赵、南朝宋、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南北汉等,其中有名的皇帝有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后赵开国皇帝刘渊、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等。刘姓被誉为“帝王之姓”,这个不得了的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出皇帝多,加上地方割据势力的话共统治了中国一千多年。刘姓建立的后一个政权,是明朝成化年间时,农民起义领袖刘通建立的汉国。从秦末开始,一直到近代都长盛不衰,几乎与中国共兴衰。2、李姓58位皇帝,掌权时期主要为汉、唐朝、后唐、南唐以及明末大顺政权,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使我们熟知的。李姓自古以来就是大姓,李姓不仅出皇帝多,历史上功成名就的人也是比较多的。在唐代,李姓为“国姓”,在当时是特别属于达官显贵。李唐皇帝还常把“国姓”作为高奖品,赐给那些有功的臣民。3、朱姓23位皇帝,掌权时期主要为明朝和后梁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是有名的。4、萧姓21位皇帝,南朝齐、梁两大王朝,皇帝有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5、赵姓20位皇帝,北宋、南宋两大王朝及一些起义政权,皇帝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匡)义、宋高宗赵构等。除了这5个姓氏外,还有元姓(16个皇帝)、司马姓(15个皇帝)、孛儿只斤姓(13个皇帝)、慕容姓、爱新觉罗姓(12个皇帝)、完颜姓(10个皇帝)。

4、汉国演变过程

浅析匈奴汉国疆域结构的成因永兴元年十月,“八王之乱”仍在持续,西晋无暇对付新生的汉国政权,十二月,并州刺史司马腾主动发起进攻,但以失败告终,未能遏制汉国发展,使其得以渐渐站稳脚跟。当民族矛盾上升为西晋主要矛盾时,西晋内部势力大多选择抗击汉国,在这种情况下,西晋的势力消长和对外策略直接影响汉国疆域发展,而汉国施行的统治措施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也牵制疆域的发展。传统与现实塑造的平阳核心区东汉末年,南单于於扶罗和呼厨泉都曾在平阳居住,西晋时,平阳发展为匈奴聚居地之一。在汉人普遍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民族偏见的环境中,刘渊家族在五部匈奴聚居地经营多年,刘渊为北部都尉时,“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子刘聪“累迁右部都尉,善于抚接,五部豪右无不归之”,从祖刘宣“莅官清恪,所部怀之。”故刘氏在五部匈奴中有声望基础,加上刘氏以大单于名义在南单于庭左国城举事,容易获得隰城、蒲子等地的五部匈奴的认同和支持。为了避开北方的刘琨和拓跋鲜卑势力,汉国一直迁都南下,当时汉国控制了上d和河东郡的部分郡县、西河和平阳郡全境,辖区不大,相比其他地形环境欠佳的城市,平阳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东连上d,西略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襟带河、汾,翼敝关、洛”,适合建都。而“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汉国攻占洛阳、长安等地后,一直未迁都,平阳核心区的形成有赖于此。定都平阳并构建平阳核心区也符合汉国由河东地区进攻长安和洛阳的战略调整所需,光熙元年,汉国为刘琨败于板桥,侍中刘殷和王育劝谏刘渊:“诚能命将四出,决机一掷,枭刘琨,定河东,建帝号,鼓行而南,克长安而都之,以关中之众席卷洛阳,如指掌耳。”而“盖地大力强,制关中之肘腋,临河南之肩背者,常在平阳也。”可见平阳是汉国攻打长安和洛阳的一个跳板。既定战略下的北东西边疆区核心城市刘渊时,汉国的整体战略是先攻占并州,定河东,再南下攻占长安并迁都于此,后攻占洛阳,在此构想中,晋阳居于首要位置,为第一军事目标,长安为候选都城。一方面,因西晋内讧,汉国得以知晓洛阳、晋阳实情,轻而易举得到蒲坂,而太傅司马越率军四万离开洛阳南下,豫州刺史阎鼎与京兆太守梁综因争权而自相残杀,镇守上邽的丞相司马保集团在支援长安一事上犹豫再三,则进一步削弱了洛阳和长安的反汉国势力。另一方面,由于西晋地方势力及其外援的参与,导致汉国难以顺利夺取晋阳、洛阳和长安,汉国调整战略,先攻占洛阳等地的周边城市,进而包抄洛阳等地,终刘聪攻占了洛阳、长安,但无法夺取晋阳,更无法同时维持在三地的稳定统治。因势而成的郡县、坞壁、少数民族势力在汉国建立前,郡县、坞壁、少数民族等传统政区与势力即已存在,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发展程度不一的坞壁势力等,汉国借鉴了前朝部分统治经验。汉国仿效汉晋,推行郡县制,对无法完全战胜的坞壁势力暂时妥协,授予地方官职,减少大规模迁徙少数民族。刘氏以五部匈奴为主体建国,日渐吸纳氐、羌等其他少数民族以及汉人进入政权,但军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刘氏宗室手里,未处理好胡汉及胡胡矛盾。刘聪在位期间,汉国内部就继承人一事形成两股敌对势力——以刘粲为首的五部匈奴势力和以刘乂为首的氐、羌势力,此矛盾贯穿刘聪统治始终,后刘乂被杀,汉国与氐、羌之间的联盟解体,不利于民族团结乃至政权的发展。而且,随着长安等地的攻占,汉国君主如刘聪统治后期生活腐化,沉湎享乐,大兴土木,宠信宦官,朝政衰败,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疆域问题,只能“因陋就俭”,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地方郡县、坞壁势力的发展。#微头条生活养成计划#

5、可萨汉国

十六国、东晋:匈奴汉国:十六国前期,北方早出现的是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304—318 年)。刘洲家族世为匈奴首领,刘洲于魏晋之际曾以“质子”身份长期留居洛阳,汉化程度很深。304年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汉国,308年改称皇帝,迁都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刘渊死后,其子刘聪杀太子刘和而自立为帝。匈奴汉国实行“胡汉分治”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两套机构管理各族人民,民族压迫表现强烈,刘聪为政暴虐,其子刘粲继位后,更是不理政事,318年,靳准发动政变,自称汉天王,不久汉国分裂,北方出现前后二赵的并立。#汉国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