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简介及作品(戴望舒简介和他的著名作品)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07:17:47 浏览
1、戴望舒简介和他的著名作品

寂寞的古园中,明月照幽素,一枝凄艳的残花对着蝴蝶泣诉:我的娇丽已残,我的芳时已过,今宵我流着香泪,明朝会萎谢尘土。——戴望舒《残花的泪》(节选)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这首诗是戴望舒的前期作品,孤寂、感伤、凄婉彷徨,是与《雨巷》一脉相承的哀伤朦胧美。花朵含苞是含羞带娇的美,花儿盛放是明艳大方的美,花儿凋零是憔悴委顿的破碎。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果没有遇见,那真是无限感伤。#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四月芳华享阅读#

2、戴望舒的资料简介

戴望舒的好友施蜇存在《洛尔迦诗抄》编后记中写道:“已故诗人戴望舒曾于1933年从巴黎到西班牙去作过一次旅行,这次旅行的重要收获之一便是对西班牙人民诗人费·加·洛尔迦的认识。后来望舒回国和我谈起洛尔迦的抒情谣曲怎样在西班牙全国为广大的人民所传唱,曾经说:‘广场上,小酒店里,村市上,到处都听得到美妙的歌曲,问问它们的作者,回答常常是:费德里科,或者是:不知道。这不知道作者是谁的谣曲也往往是洛尔迦的作品。’他当时就在这样的感动之下,开始深深地爱上洛尔迦的作品。《吉他》来自洛尔迦《深歌集》(1921)《吉他》吉他的呜咽开始了。黎明的酒杯碎了。吉他的呜咽开始了。要止住它没有用,要止住它不可能。它单调地哭泣,像水在哭泣,像风在雪上哭泣。要止住它不可能。它哭泣,是为了远方的东西。南方的热沙渴望白色山茶花。哭泣,没有鹄的箭,没有早晨的夜晚,于是第一只鸟死在枝上。啊,吉他!心里插进五柄利剑。我在戴望舒的译稿上做了小小改动,主要是某些词显得过时,比如“吉他琴”“晨晓”。仅一句改动较大,戴译稿是“要求看白茶花的/和暖的南方的沙。”我参照英译本,并请教懂西班牙语的美国诗人,改动了语序,以求更接近原意:南方的热沙/渴望白色山茶花。一首诗中难译的部分是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译者在别的语言中再造另一种音乐。洛尔迦诗歌富于音乐性,大多数谣曲都用韵,戴望舒好就好在他不硬译,而是避开西班牙文的韵律系统,尽量在中文保持原作自然的节奏,那正是洛尔迦诗歌音乐性的精髓所在。

3、戴望舒简介资料

女人心里都有一个公主梦,都爱浪漫,希望男人为自己神魂颠倒,但是,真要有一个男人,为了得到你不惜以死相逼,这样的男人你敢要吗?热烈的感情,容易伤人,也容易伤己。说到戴望舒的名篇,非《雨巷》莫属。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但是这姑娘,不想被戴望舒遇见。22岁的戴望舒,怀着年轻的爱,疯狂迷恋上17岁的施绛年。戴望舒与施绛年的哥哥施蛰存是同学和朋友,虽然大家都知道戴望舒人不错,但戴家的背景和施家根本不是一个档次,那时的戴望舒已经在文学上崭露头角,不仅有作品发表,还创办了文学社和文学刊物,可以说是一名有为青年。在蓬勃的岁月里,他遇到了刚好美年华的施绛年。但是,施绛年不喜欢他。戴望舒在感情里,很容易自我感动,作为哥哥的朋友,施绛年对戴望舒有尊敬,有爱戴,就是没有爱。施绛年始终不肯答应戴望舒的追求,绝望之下,戴望舒的爱转为一种胁迫。他疯狂地跑到一处楼顶,在众目睽睽之下打算寻死。事情就这样闹大了,施绛年出于害怕,暂时答应了戴望舒的请求,将他哄骗下来。正当戴望舒以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时,施绛年提出了要求,戴望舒必须去留学,她还答应嫁给他。1930年左右,戴望舒远赴法国,为爱求学。早已心有所属的施绛年,也松了一口气,开始自己的生活。戴望舒努力,一边学习,一边翻译大量文学作品,学习本领,以便回国后能开始新生活。5年过去,戴望舒回来了,而施绛年早已名花有主。这一次,戴望舒认清了现实,他没有再上演寻死的剧情,而是很快与作家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为夫妻,结束了自己痛苦的单恋。这世界上,无奈的就是你爱的人,并不爱你,不能强求的,也是对方的爱。如果对方不爱,苦苦相逼,只会让双方都陷入痛苦,就像戴望舒,他写下浪漫的《雨巷》,也在感情里,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诗人的气质,大概都有些神经质,也有些执着,但爱情,光有执着是没有用的。当一个人追爱太迫切时,爱就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让对方只想逃离。#我在岛屿读书##为什么了解诗歌要看戴望舒的作品##紫翘##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4、戴望舒的代表作品有什么

如果说世上有纯粹的男女友谊,我觉得戴望舒和萧红就算其中的一对。戴望舒与萧红相识于1940年,在当时,二人早已听闻彼此在文坛的成就,文人间的惺惺相惜,让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后来萧红的《呼兰河传》也是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上连载。可没想到仅仅两年,萧红就因病去世,在萧红逝世11个月后,好友戴望舒前去萧红的墓地探望,并写下了一首悼念诗。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株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我们都知道,萧红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她在文学史上的造诣却是有目共睹的。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萧红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很好,但是即便生活困苦,也并未阻挡萧红写作。于是,才有了流传至今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一系列作品。@兜兜里有颗Tang都说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没有那些错乱纠缠不清的感情和生活环境,想必也没有当下的萧红了。如今,关于萧红的是是非非还会有人闲议,只是,对于故事的主人公,一切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冬日打卡季# #知识辞海计划# #寻找故事家#

5、戴望舒的作品有哪些

“雨巷诗人”戴望舒 把爱情写进诗里,分毫不给爱人——家庭所产生的琐碎纠纷并不只属于戴望舒,它属于所有天才人物,有多少人被它毁灭。诗人住在历史上,是神人,飘飘欲仙的;但住在你家隔壁,那就是疯子。要是生活在一起呢?大概就像拥抱疯子吧。戴望舒是民国伟大的诗人之一,与卞之琳、徐志摩并称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爱情诗人组合。他在作品里演绎着爱,燃烧着他内心蓬勃的火焰,然而在现实中却令人“失望”。他像所有天才人物一样,是容易沉迷于自我世界的人,知道自己所需,却很难去体察对方的心理感受。他一生经历三段感情,并为爱而两次自杀。 爱而不得的初恋施绛年,飞蛾扑火的头婚穆丽娟,丁香般结怨的二婚杨丽萍。这三段感情中,第一段感情令他陶醉,也激发了他的灵感,写下了一系列献给女友的诗歌,并出版诗集《我的记忆》,跻身文坛。但“襄王有梦,神女无心。”他并未打动施绛年的心,他以自杀相威胁,施绛年被迫答应订婚,但前提条件是他出国留学拿到外国大学的学位。这只是拖延之计罢了,当戴望舒无心读书,留恋在巴黎旧书摊访书、看画时。施绛年却与一个冰箱推销员坠入爱河。他留下一巴掌,解除了婚约。诗人似乎一天也离不开爱,所以就有了飞蛾扑火。他的好友穆时英把19岁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他,1936年穆丽娟心怀对才子的仰慕之情,从甜蜜温馨走进婚姻。良好的开端并不代表的结局。电影《初恋》主题曲改编自戴望舒的失恋诗歌《有赠》,在穆丽娟心中留下心结“戴望舒把感情都给了施绛年,他和我没有什么话说。”。1939年抗战爆发,戴望舒携妻带女前往香港避难。时任《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主编,同时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负责人,他一方面处理大量稿件,一方面开展救亡的宣传工作。他事业上有了进展,婚姻却出了问题。女性需要被关怀,但他忙得连和妻子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他是一个诗人,也很大男子主义,专制、霸道,他把穆丽娟看作一个家庭主妇,需要她的时候一刻也不肯放松,不需要她的时候则视若空气。他的内心蓬勃生长着爱,但他的爱情都演绎在诗歌中,他把爱情写进了作品,却不肯分一毫给身边亲近的人。丽娟是一个有思想的新女性,她喜欢看书,也愿意跟上丈夫的脚步,她不愿意做一个家庭的玩偶,她一直无法进入戴望舒的精神世界,而陷入挫败的无助中。如果戴望舒愿意在她身上花一些时间,他们很容易琴瑟和鸣。后来穆丽娟改嫁作家周黎安,夫妇俩夫唱妇随,用事实证明她不是一个粗俗的女子。1940年穆丽娟的哥哥穆时英在上海被国民d特工误刺身亡,戴望舒说她是汉奸的妹妹,不允许她回上海处理长兄的丧事。半年后穆丽娟的母亲在上海病逝,报丧电报被戴望舒压下来,她还是从别人口中得知母亲病故。穆丽娟忍无可忍,当掉母亲送她的翡翠胸针当盘缠,带着女儿回了上海,提出离婚,两人就此决裂。人总是这样,要在失去后,才能想到一个人的好。戴望舒以死挽留,她同意暂时分居,但终究是一场无法挽回的婚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戴望舒被抓进大牢,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受尽酷刑,他丝毫未曾屈服,但这场婚姻却几乎摧毁他。1943年戴望舒同意离婚,签下离婚协议。四个月后戴望舒与大同图书印务局抄写员杨丽萍结婚,爱慕英雄的少女与他度过了初的甜蜜。但当戴望舒1946年携家带口回到上海后,上海的文化界不信任他,痛苦极了的戴望舒只得再次避居香港。这时候,杨丽萍不但未能给予他安慰,还与他人产生感情。戴望舒拳打杨丽萍,并努力挽留,终以离婚收场。1949年戴望舒回到北京出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日本人用酷刑摧垮了他的身体,数次情变又彻底摧毁了他的精神,他的心已经被摧残蹂躏碎了,他是真的心死了,加之哮喘病发作,他几乎无一日不在痛苦中度过。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为自己注射了过量的麻黄素,很快在床上昏迷,等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也许,这样也好,他不用那么痛苦了。在每个年龄段,戴望舒所爱的对象都不曾发生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少女的外表,施绛年、穆丽娟、杨丽萍,其实都是他诗中的“丁香姑娘”,是永恒的、不可磨灭的诗歌的意象。他终其一生,都爱着诗里的人,爱那些街头走过的曼妙身姿,她们为他提供灵感、提供想象,但他似乎并没有做好去了解她们的准备。也许,他不是一个知情知趣的人,但他却在每一段婚姻中投入全部感情;对每一个亲人,都竭力守护;对每一个朋友,都报以真挚的感情。他的浪漫在骨子里,只是无人看得见。民国是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桥梁,那时的人古典与现代性相交融,相撞击,同时又交相辉映,别有一番味道。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在深入那个时代。——民国十二才子之戴望舒

6、戴望舒的作者简介

闲来无事,看到书架上戴望舒作品精选集,随便一翻就看到了这首《雨巷》,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还是中学语文课本上。再次读完这首诗,诗中那份幽怨与苍凉穿越时空如影随行,那份对爱情的守望的决绝与果敢让人望尘却步。在这首诗里,我感到强烈的期望和等待,美好的是等待,残酷的也是等待,所有的美丽的心愿,也许在期待中实现,也许在期待中破碎。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记得曾经年少的我幻想过是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孩子。她身穿一件淡紫色的衣裙,头戴一朵淡紫色的丁香花,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一朵盛开的丁香花一样。她在雨巷里悠然漫步,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她的眼中充满了温柔和柔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她,和她分享生命中的美好和忧伤。而现在的她,是一个寂寥的人。她一个人走在雨巷里,没有任何人陪伴她。她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巷子,前面是一片茫茫的雨雾,仿佛她的生命就像是这条巷子一样,漫长而孤独。她的眼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思念,似乎在寻找着一个人,一个能够陪伴她走完这条漫长的巷子的人。她的眼中充满了迷离和梦幻,仿佛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幻想和梦境的世界里。她的衣裙和丁香花,都是那么的淡雅和梦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世界。她的存在,就像是一朵盛开的丁香花一样,让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的美好和梦幻。其实我能体会到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我要上微头条# #在头条看见彼此##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7、戴望舒简介及作品介绍

民国时期,在大部分文化人心目中,兼具“第一才女、第一美女、第一名媛”身份的既不是林徽因,也不是陆小曼,而是赵萝蕤(rui)。赵萝蕤才情卓绝,是燕京大学有名的校花,也是钱钟书爱而不得的“白月光”。这位佳人后来遭遇坎坷,不过晚年却令人刮目相看。1912年,赵萝蕤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赵紫宸曾任东吴大学教务长,燕京大学教授。从小,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培养格外上心,除了从小学开始安排她学英语和钢琴外,还会亲自教她学习古文和写作。在这种精心培养之下,赵萝蕤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生时代不时跳级,16岁就考上燕京大学中文系。在燕京大学,赵萝蕤跟着周作人、冰心等文学大家学习,写作能力突飞猛进。因为想扩大眼界,大二时,她又转系到英文系,开始攻读外国文学。赵萝蕤大学毕业时才20岁,父亲疼惜她说:“你年纪还小,还是继续去上学吧,就到隔壁的清华大学再读一下吧。”于是,赵萝蕤考取了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在清华的第三年,赵萝蕤开始在上海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她写的诗歌。她的作品和才华让戴望舒欣喜不已,戴望舒断定这个才女的潜力巨大。于是,戴望舒交给了赵萝蕤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将英国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翻译成中文。当时,这首诗在西方世界炙手可热,受到无数人的追捧,但里面引经据典所涉内容繁多,有些地方还晦涩难懂,另外包含的情绪也难以描述。想要将这样一首诗歌翻译成中文,难度可想而知。23岁的赵萝蕤却没有被这些困难逼退,她硬是凭借着深厚的外文和文学功底,地将这首诗歌翻译出来了。赵萝蕤的《荒原》中文翻译稿一经问世,整个文化圈都被震惊了。许多文化名流纷纷发文夸赞,其中邢光祖先生更是在《西洋文学》杂志上对此评论道:“艾略特這首長詩是近代詩的荒原中的灵芝,而赵萝蕤女士做的这册译本是我国翻译界的荒原上的奇葩。赵萝蕤就这样凭着才华和美貌坐稳了燕大和清华“有名校花”的头衔。她吸引了这两所名校无数追求者的目光,其中出名的追求者当属钱钟书。当时在清华大学,钱钟书暗恋赵萝蕤是公开的秘密。钱钟书后来在他的作品《围城》里对所有人物都冷嘲热讽,唯独对以赵萝蕤为原型的“唐晓芙”青睐有加,称赞她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 一个走正的女孩子”。可赵萝蕤却看不上恃才傲物的钱钟书。她对钱钟书自称“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我钱某人的导师”的态度嗤之以鼻,认为钱钟书的作品太“小家子”气。而赵萝蕤却对父亲的穷学生陈梦家爱得不能自拔,甚至不惜放下姿态倒追心上人。陈梦家善于写诗,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而且人长得比较帅气。当时陈梦家还在读研,家里经济条件很差,赵萝蕤的父母不赞同女儿与陈梦家交往,停了每月给女儿的零用钱,希望借此断绝赵萝蕤对陈梦家的资助。赵萝蕤却不气馁,每个月找同学杨绛等人借钱也要跟陈梦家谈恋爱。终,父母拗不过女儿,同意了她与陈梦家的婚事。1944年,陈梦家收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邀请前往任教,赵萝蕤依然相伴随行。在芝加哥大学,赵萝蕤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攻读起了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1947年,陈梦家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一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的赵萝蕤毅然选择回国与丈夫团聚。1949年,赵萝蕤接受燕大的邀请,在那教比较文学,几年后,升任西语系主任。后来燕大和北大合并,赵萝蕤继续在北大执教。1956年,陈梦家用他的稿费在北京钱粮胡同买了一所房子,夫妇二人把家布置得雅韵流转,屋内一水的明清家具,小院内花木扶疏,两人生活美似神仙。好景不长,在随后的运动中,陈梦家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河南农村踩水车。赵萝蕤也因为“重业务,轻政治”接二连三地被批斗。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这对恩爱夫妻承受了莫大的压力,精神和心理都出现了严重问题。1966年,赵萝蕤的生活更是陷入了空前的苦难,批斗他们的人冲进家里将他们赶了出去,还用皮带狠狠地抽打他们。赵萝蕤疯了,陈梦家更是选择先吃安眠药,后选择悬梁自尽了。赵萝蕤失去丈夫的陪伴,精神病越发严重,有一次因为把“万岁”写成“无岁”而被捕,一关就是五年。十年后,那场浩劫结束了,赵萝蕤被平反,重新回归知识分子平静的生活。已经66岁的赵萝蕤恢复健康,重新走上讲台,担任博士生导师,将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赵萝蕤不顾年老体衰,花了12年时间成功翻译了《草叶集》。译本一出再次震惊翻译界,连《纽约时报》也对此专门报道赞扬她的学术风范。1998年元旦,86岁的赵萝蕤离开了人世。赵萝蕤将一生奉献给了文学,一路走来就如同她的名字那样,一直坚强地向着光明攀爬,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都能迎风傲立,释放芬芳。她的风华让我们肃然起敬。作者:Rachel#民国风月#

8、戴望舒简介及代表作品

强扭的瓜不甜,八年恋爱,初恋爱的一直是别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22岁的戴望舒迁居到了好友施蛰存家中避难。正是在这里,戴望舒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她正是后来《雨巷》的主人公。时年18岁的施绛年活泼可爱,面容姣好,与《雨巷》中“仇怨基调”不同的是,她受过良好教育且活泼开朗,看起来像清晨的日光,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对比。戴望舒虽与施绛年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口,于是借诗表白,而施绛年却没有任何回应。戴望舒遭到冷遇后,终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才勉强答应。但施绛年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因为他太爱施绛年了,面对施绛年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1935年5月,戴望舒从法国回到了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经移情别恋后,他当众打了她一巴掌。随即,他登报解除了婚约,这段长达八年的苦恋便这样结束了。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女子,她十分抗拒友情与金钱扯上关系。但宋淇、邝文美夫妇用真挚的友情感动了她,让她接受了这段友情,并珍惜不已。后来,宋淇、邝文美夫妇双双染上疾病,张爱玲得知后,火速致信曰:“只恨我不在场,虽然不能帮你洗烫侍疾买东西,至少可以给你做个通气窗,偷空谈谈说说,心里会稍微痛快些。”在有难时,能够对你伸出的手,都是值得信赖的。宋淇、邝文美夫妇不仅欣赏张爱玲的为人,更加喜爱她的文学作品。张爱玲因为生活不顺或者其他原因,想要放弃写作时,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写信规劝她。比起张爱玲本人,宋淇、邝文美夫妇更加看重爱惜张的才华。在大众的眼中,孤傲清冷的张爱玲,晚年孤苦无依,终抱憾而终。殊不知,在异国他乡,她仍有几个好友陪伴在身边,虽然不是很多,却都是一生知己。人生难得的,不是有众多好友相伴,而是在你落魄患难之际,这些好友还愿意陪伴在你身侧。1972年,带着一身的疲惫,52岁的张爱玲移居美国,从此再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她本就性格内向,不善于也不想维持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因此在洛杉矶定居后,知道她居住地址和联系电话的人少之又少。一开始,居住在洛杉矶这所大城市,没有博士学历的张爱玲步履维艰。她找不到稳定又满意的工作,收入少的可怜。正在张爱玲一筹莫展之际,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获知她的窘境后,对她施展出了援手。1955年期间,时任香港电懋公司的制片主任的宋淇,为了帮助张爱玲脱离贫困的境地,说服所在的公司邀请张当编剧,并且提前预支她的费用。张爱玲感激不尽,只是身边总是围绕着许多烦心事,拿到这笔钱后,她拖稿了5年。拖稿对于作者而言,很严肃。但宋淇不仅没有责怪她,还依旧关心理解着她的境遇。宋淇夫妇在张爱玲的一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为了推广张爱玲的作品,让张爱玲得以扩大声誉和影响力,他们夫妇二人合写了《私语张爱玲》。而为了帮助张爱玲获得应有的评价,他们还把有关张爱玲的一切介绍给了夏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