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气节的哲学意味小满是非极性状态。这正是道家哲学的智慧。张岱年先生早就有研究,他说,一部《道德经》,就是追求非极性状态的哲学。用形象语言说,就是“种牛痘”的思维。那为什么要非极性呢?因为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这样就不能天长地久。为了保持事物自身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就必须克服极性状态,克服单一状态。在事物系统的要素组合中,要有和而不同的品相,同时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不把话说满,不把事做过头,就能够有回旋,有腾挪,有发散,有机会,有创造。正因为这样的哲学智慧,贾平凹才在《废都》里创造了一个“求缺”的意象。即庄之蝶的书房名,就叫做“求缺屋”。这不是抱残守缺,而是深得惟求缺,才能自保的人生三昧。
2、张岱年简介资料张岱年先生回忆说,他曾经向熊十力先生说“万物一体”很难体会。熊十力说:“万物一体是一句老实话,如果达到那个境界,就自然懂得;如果没有达到那个境界,说也说不明白。”(张岱年:《哲苑絮语》,见《张岱年全集》第8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2页)
3、张岱年怎么死的【原创】孔子问礼 问道于老子——《老子》与《易传》金栋按:据先秦汉代典籍记载,儒家圣人孔子曾问礼、问道于道家圣人老子,见于道家学派《庄子》之《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篇(问道、求道)、儒家学派《礼记·曾子问》(问礼)《孔子家语·五帝》《韩诗外传》、杂家(综合各家)学派《吕氏春秋·当染》及史学典籍《史记》之《孔子世家》《老子列传》等。据史料及相关文献记载,老子,姓老名聃,小名老虎(虎,江淮南楚方言谓之狸儿。狸儿,音近李耳,此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说“姓李氏,名耳”之来源。殊不知,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有老姓、无李姓,故《史记》之说有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图书之史官)。据相关专家考证,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卒年无定说。道家学派创始人,亲撰《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巨大、深远。道家出于史官,老子之思想源于“古之道术”(《庄子·天下》),即“人君南面之术”(《汉志·诸子略·道家》)、荆楚文化与博学多闻(任继愈《任继愈谈老学源流》)等。所谓“古之道术,一方面指古人勾通天人之术,存于《易》;另一方面,指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则与办法”(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现存中原传世典籍如《易经》《诗经》《尚书》《国语》《左传》等可见老子之思想原型,特别是《易经》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小于老聃约20岁。儒家学派创始人。据相关典籍如《庄子·天运》《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儒林传》等记载,孔子曾整理儒家经典《六经》,即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述《易传》;“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以《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儒家典籍而言,孔子“罕言天道”。孔子晚年(50岁以后)喜《易》、好《易》、研《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帛本《易传·要》),钻研天道,乃受老子之影响、之启发,且述《易传》(孔门弟子及后儒撰次整理),从而大倡天、地、人三才之道。其传承关系,即《易经》→《道德经》→诸子百家:如道家(老庄、稷下、黄老)与阴阳家之天道观、儒家之伦理观等→N种《易传》→帛本《易传》(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通行本《易传》(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那么,《易传》是本什么书?是一部哲学著作。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的原有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马王堆帛书《周易》之出土,打破了“易”学史上许多传统说法,并破解了许多疑难问题。如对今本《易传》的成书时间,打破了传统说法。刘大钧《周易概论》说:“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础上修订完备而成,其时间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时期,即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之后。”要之,以老子与孔子之关系而言,道家是儒家之师,儒家乃道家之徒!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赞誉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老子好像是一条龙!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附:参考书目如下。#张岱年简介#
4、张岱年拼音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并且能赈济大众,怎么样啊?能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该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从而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从而使他人通达。能近取己身为例,可以称为仁的途径了。”段意“圣”与“仁”是有区别的道德概念,子贡不懂得这一点,孔子为他讲明两者的不同。孔子说仁的言论很多,但都是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张岱年先生认为,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仁的基本定义。
5、张岱年小说【再修稿】45.“天人合一”小识——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金栋按:何谓“天人合一”?(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关于天与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2)《辞海》说:“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查阅中华典籍,“天人合一”之说法及这四个字是后起,《辞海》说“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显然不当,乃由宋代理学大师、五子之一的张载首先提出并总结出来的,但并非首先创造出来的,见于其著作《正蒙·乾称》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战国时期《庄子》《易传》《吕氏春秋》及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中华传世典籍虽有相同观点或论述,但并未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词。如《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山木》说:“天与人一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阴阳义》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古人注重“天人合一”,医家则讲“天人相应”之整体观,即人的行为及人体的结构与生理功能必须上应于天(天道——天体宇宙的自然变化规律),从而达到相通、相应、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天人相应体系,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有关。有人说《内经》就讲“天人合一”,那么试问:“天人合一”见于《内经》的哪一篇?遍阅全书,未见有之!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内经》的表述是“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所以才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整篇比类取象之推演,才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九脏之来源,才有“人之合于天道也”(《灵枢·经别》)、“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灵枢·邪客》)及“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灵枢·痈疽》)等等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及比类取象之推演,以此而推演出人体有脏五腑六、九脏、十二经脉、二十八脉、三百六十五络等结构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等生理特征。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为了达到天人合一,所以《内经》有许多“天人相应”比类取象之推演,以求做到相通、相应、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屡遭诟病!人与天地如何相应?《灵枢·邪客》说:“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说:“这段讲人与天地相应,我的看法是这段文字对医学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其与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基本是一个调子。《春秋繁露》中论阴阳、五行,及其他岁露等,都是围绕着‘天人合一’来讲的,认为天与人是相互对应的,天上有什么人体就有什么。我认为不能把董仲舒的思想搬到中医学里面来,董仲舒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有上下尊卑的关系,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完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所以不能拿他的话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人认为中医学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提法值得商榷,《内经》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讲三维,天、地、人相关。”#张岱年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