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盼简介(田蚡之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08:52:51 浏览
1、田蚡之死

围魏救赵,是孙膑想出的一个打败庞涓重创魏国的办法,而13年之后,孙膑又用这个方法套路了庞涓,并让其死在了马陵之战中,不禁让人感慨,同是鬼谷子的徒弟,怎么差别这么大呢?关键是,在一个地方跌倒了两次更让人大跌眼镜!这是为何?公元前354年,魏国对赵国用兵,魏将庞涓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认为赵国得救,并非出于什么仁义之道,而是考虑到自己国家的利益。因为不救,赵国灭亡只会给魏国增加实力,齐魏又是邻居,相比之下齐国就显得弱小和单薄了,唇亡齿寒,于是派兵增援邯郸。这个时候孙膑刚到齐国,和齐威王还不是很熟,威王知道孙膑的谋略过人,说要任命他为主将攻打赵国,而孙膑以自己是“兴余之人”进行了推辞,于是便命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这便是孙膑的过人之处了,威王的任命一开始可能也只是客套一下,你这么厉害的人来到齐国,我应该重用你,但齐威王也肯定能想到这一层,初来乍到是否有真本事调兵遣将呢我还没有真正看到,而孙膑被庞涓迫害导致双腿无法行走,一个残疾人将领在战场上的气势着实矮了一截。孙膑也觉得自己不合适的原因除了自己是“邢余之人”外,那就是自己初来乍到就先当个主将,这个“老大”的位置不好当,还不熟悉军队,就做了个出头鸟不太合适,让他人产生敌意不如先退居二线,甘心辅佐主将,这样大家齐心更容易达成目标。田忌一开始的做法是直接去赵国攻打魏国,孙膑则不然,他认为赵魏正打的激烈,咱们直接去攻打魏国,自然也会损失不少兵力,与其这样,不如四两拨千斤,围魏救赵。毕竟,魏国的精良部队都在攻打赵国,我们直接攻其老巢,精锐部队必然掉头回攻,我们在途中设下埋伏即可。于是他们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而庞涓刚费了老大劲把邯郸攻下,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路桂陵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十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韩国也是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问大臣们是救还是不救,孙膑认为,现在韩魏之战刚刚开始,彼此都还没有伤亡,去早了消耗的是我们的军力,等于我们和魏国开战。即使打胜,韩国也不会对我们有特别的感激之情,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重创之下危如累卵的感觉,只有在双方军力耗的差不多了,在难分胜负,希望破灭之时他们才能感受到我们的救援的重要性,更会感激我们的救助。齐威王欣然同意,于是承诺了韩国的发兵,在韩国五战五百败后,再次请求齐国发兵,这次齐威王来真的了,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仍为军师,还是直奔魏国都城。庞涓也赶紧撤军,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主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于是对田忌说魏国的士兵很是彪悍,看不起齐国,更是认为齐国人胆小怕事,所以借此智取,不可力敌。今天咱胆小之辈便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表演一个胆怯,诱庞涓上钩。于是下令军队在魏国境内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还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胆小的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于是对手下的士兵说道,我就知道齐国士兵胆怯,没想到竟会胆怯到如此地步。于是庞涓把重武器抛在后面,也顾不得腿脚慢的士兵,心急的他率精锐之师日夜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这个地方,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之下,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皮,上面赫然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直呼不好,自知中计。然后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则大乱,进退两难,庞涓自知在劫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竟让那小子成了名!”于是拔剑自刎。然后齐军乘胜追击,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从此以后,魏国由盛转衰,也没有了称霸中原的实力。都说聪明人不应该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而庞涓为何一再失利呢?第一,这和他的自大分不开,相对于孙膑的低调谨慎,庞涓倒有点儿骄狂了。他认为魏国很有实力,他们在攻打弱国时,谁敢来我的后院,但利益之下,自保之中,再弱的国家也会选择抱团。第二,固定思维的可怕,尤其他惯性地认为齐国人的胆小怯懦。给一个国家的人定性,明显地是站在不合理的高度进行评判,本身都有一定的误区,可怕的是这歌误区还影响了战争中主将的决策。第三,不了解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敌人了解你。孙膑之所以一个计策敢于使用两次,是因为他对于庞涓的了解甚深,所以在多次决策上,他能够准确地拿捏住对方的想法,并巧妙地化解。可笑的是,身在局中的庞涓不以为然,始终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临了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小心,还在不甘地向外看,竟让那小子成了名。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聪明人还是不断掉坑,所以还是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失误,从失败中总结深刻的教训,才能真正的长一智,大家觉得呢?#历史##田盼简介#

2、田蚡是怎么死的

回头看看,身边有多少人希望你过的好,大部分人都希望你过得不如他

3、田蚡后结局

战国七雄46位名将对比,哪个国家的名将配置高?首先是齐国,配置6位名将,有孙膑、田单、司马穣苴、匡章、田忌、田盼。第二是楚国,配置5位名将,有项燕、景阳、昭阳、景翠、黄歇。第三是燕国,配置6位名将,有乐毅、骑劫、剧辛、秦开、栗腹、卿秦。第四是韩国,配置3位名将,有暴鸢、申差、冯亭。第五是赵国,配置7位名将,有李牧、廉颇、赵奢、司马尚、庞嫒、赵葱、颜聚。第六是魏国,配置7位名将,有吴起、乐羊、庞涓、公孙痤、公孙衍、龙贾、魏无忌等。第七是秦国,配置12位名将,有白起、王翦、司马错、蒙恬、王龁(he)、蒙骜、王贲(ben)、李信、蒙武、桓崎、内史腾、尉缭子。综合七国名将对比,可以划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战神级10位:孙膑、项燕、乐毅、李牧、廉颇、吴起、庞涓、白起、王翦、司马错、蒙恬。其中,秦国4位、魏国2位、赵国2位、燕国1位、齐国1位、楚国1位。第二档知名级19位:田忌、司马穣苴、景阳、昭阳、景翠、黄歇、剧辛、赵奢、乐羊、公孙痤、公孙衍、龙贾、魏无忌、王龁(he)、蒙骜、王贲(ben)、李信、蒙武。其中,秦国5位、魏国5位、楚国4位、齐国2位、燕国2位、赵国1位。第三档普通级17位:田单、匡章、田盼、骑劫、秦开、栗腹、卿秦、暴鸢、申差、冯亭、司马尚、庞嫒、赵葱、颜聚、桓崎、内史腾、尉缭子其中,赵国4位、燕国4位、秦国3位、韩国3位、齐国3位。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如果单单按将领们的实力综合排序。可以这样:?第一名:秦国。战神级和知名级名将都多强。?第二名:魏国。只有战神级和知名级,没有普通的将领,也很强。?第三名:赵国。战神级与普通级两极分化,强时靠战神级、败时归咎于连普通都算不上的赵括。第四名:楚国。和魏国一样很强,只有战神级和知名级的将领。第五名:齐国。有孙膑坐镇,田忌冲锋,还是比较强的。第六名:燕国。有战神乐毅,差点一度灭了齐国,但国内多是普通将领。第七名:韩国。没有战神、也没有知名将领,只有几个普通将领,谁都可以欺负的弱国。以上是我对于国家将军实力的对比,不代表本国的综合军事实力。毕竟上面这些战将很多都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军事力量也都有强有弱,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强将手下无弱兵”。明白???

4、田盼的照片

庞涓率领魏国兵马去吞并韩昭侯,孙膑故技重施,再次上演“围魏救赵”。不同的是这次庞涓没能全身而退,葬身魏国。公元前341年,庞涓率领魏国将士去打韩昭侯。旁边观战的齐威王又在商量着要不要帮韩昭侯,齐国宰相邹忌建议不救,大将田忌说,不救的话那韩昭侯早早就放弃抵抗了,还不如早点出兵帮他摆平。这时孙膑说话了,现在庞涓和韩昭侯才刚刚开始,双方都还没有尽力呢。咱们出兵太早,就成了咱们替韩昭侯跟庞涓打了,反倒像是咱们听命于韩昭侯。既然魏国这次是铁了心要吞并韩昭侯,那就不如先答应韩昭侯,齐国肯定会出兵。这样韩昭侯就会有信心全力抵抗,等扛不住的时候自然会再来求救,这时候出兵,既是救韩昭侯于危难之际,也避开了庞涓大军的锐气。一举两得,韩昭侯会感恩戴德,对战庞涓的胜算也更大。齐威王点了个赞。韩昭侯有了齐威王做后援,自然是很有底气地跟魏国厮杀。只是实力不允许,冲锋五次都被打下来了。正如孙膑所料,韩昭侯只能再次派兵求援齐国。齐国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还是参谋,再次出兵魏国,直奔魏国都城安邑。上次是围魏救赵,这次来个围魏救韩。庞涓得到消息,只能班师回朝,而且还打算里应外合。魏国城内有太子申为将迎战田忌。孙膑说,他们三晋联盟一直以强悍自居,看不起咱齐国的将士,总以为咱们齐国都是胆小怕事的人。那咱就配合他们一下,演个戏吧。剧本是这样的:今天进入魏国就按照十万人的伙食建灶台做饭,明天就按五万人马的饭量做,后天就按两万人的量做。庞涓率队一路追踪,看着越来越少的灶台,心里乐呵呵的。高兴地说,虽然听说齐军不行,没想到这么差,这才三天就逃跑了一大半。下令全速追击。对于齐国已经不放在心上的庞涓,一天赶两天的路。这个强度的行军,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跟不上。庞涓已经觉得胜券在握,所以也没必要等那些掉队的。急行军的时间越久,能跟上的人就越少。这样一来,庞涓的大部队等追上孙膑的时候,就剩下小股部队了。那就不仅仅是以逸待劳了,还是以多胜少。所以孙膑算好路程,估计好能赶来的魏军数量,把决战的地点选在了马陵。孙膑将人马埋伏在周围,并告诉弓箭手,看到火光就射箭。然后把路边一棵树的树皮剥下,写了六个字:庞涓葬于此地。等庞涓追上来已经是晚上了,看到树上掉了块皮,有字又看不清,叫人点着火把照着树上看。齐军看到火光,万箭齐发。本来人就少,还被打个措手不及,立马就自乱阵脚。庞涓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就自行了断了。临走前还不服气地说道,成全你这个小人了。齐军大胜魏军,太子申也被捕。魏国还真是坐不住啊,当初的韩、赵、魏分晋联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没有交情可言了。今天魏打赵,明天魏打韩。结果打来打去,自己成挨打的了。让我想到《孙子兵法》中有一个点是“不败”。开始我理解的不败就是赢,后来才知道,“不败”就是不败。比如做生意,外行都在想着赚多少多少钱,而内行想的是怎么不赔本,先生存,再发展。只有不败,才能继续留在牌桌上,只有留在牌桌上,才有赢的机会。庞涓也是不长记性,好了伤忘了疼。当初攻打赵国,人家孙膑围魏救赵。这次攻打韩昭侯,难道就没想到孙膑再来个“围魏救赵”吗?也可能是想到了,但防不胜防。明明是自己技不如人,还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还记得申不害吗?楚国的宰相。当初魏国攻打赵国时,楚王向申不害请教该帮谁。申不害不是以分析利弊来告诉楚王自己的想法,而是揣摩楚王的心思。相比之下,这次魏国举兵韩昭侯时,孙膑就事论事,以齐国大局为重,分析得有理有据。#每天读点资治通鉴#

5、田盼读音

靠自己爬起来的女人,表面都客气和善,实际再也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内心,对她来说,态度情绪感受都不重要,活着做事赚钱才重要”

6、田盼

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带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见大臣们商议:“是早救好还是晚救好呢?”成侯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的话韩国就会被魏国灭亡,并入魏国,不如早救。”孙膑说:“如今韩魏的军队还没重大伤亡,现在去救韩国的话,是我们替韩国受累,反而是听命于韩国了。魏国有灭掉韩国的野心,韩国存亡之机,必然会东面向齐国诉苦求救。这时候既能跟韩国结成亲密的关系,还能趁魏国士兵疲惫,获得重大的利益和名誉。”齐威王说:“很好。”于是暗中答应韩国的使者,让他回去。韩国仗着有齐国撑腰,就全力抵抗魏国,结果五战皆败,韩国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齐国这时出兵救韩国,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直袭魏国国都。庞涓听说后,立马从韩国赶回去。魏国以太子为将,带领重兵以对抗齐国军队。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的士兵素来作战勇敢彪悍,轻视齐国士兵,觉得齐国士兵懦弱怯战。善于作战的人因势利导。《兵法》说:‘从百里之外急驱求利的,会损失上将,五十里外急驱求利的,军队只能到达一半。’”于是在齐国军队刚进入魏国时建造了十万个灶台,第二天减少到五万个,第三天再减少到两万个。庞涓行军三天,大喜说:“我就知道齐军怯战,来到魏地三天,士兵已经逃跑超过一半了。”就抛弃步兵,带领精锐士兵日夜兼程的追击齐军。孙膑计算庞涓傍晚时会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边都是险要之处,可以设伏。孙膑令人砍掉一棵大树的树皮,在上面写道:“庞涓死于这棵树下!”命令齐军里的优秀弓箭手一万人埋伏在道路两边,等待日暮举火时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在夜晚时分来到刻字的树下,用火把照明阅读,还没读完,已经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四处逃跑。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就拔剑自刎,说:“就成就孙膑这小子的美名吧!”齐军乘胜大败魏军,俘虏了太子申。在救援韩国的问题上,成侯的意见是不救。可是不救的话,魏国灭掉韩国后,肯定会把矛头对准齐国的。田忌看到了这一点,建议早点救援。可早点救援的话,齐国士兵肯定会伤亡惨重的。孙膑看到了这一点,就说救援要看时机。等到韩国先消耗一波魏国军队,那时候韩国在亡国的边缘时再去救援,肯定会倍加感激齐国的。即便不是真心感激,在危机时刻,所给的好处也会更多。韩国被削弱后,也不至于在以后对齐国形成威胁。孙膑在与庞涓对阵时,先在心理上算到了庞涓前面。魏国士兵彪悍勇敢,齐国骑兵怯懦,孙膑就用减少灶台的计谋引庞涓骄傲轻敌。再在合适的地点设伏。这个对决简直是太经典了。

7、田盼的个人资料

中鼎集团 王君易鹏河北红枫 李帅赞浩博国际 刘润果河北汇昌 黄旭亚东钉业 温度(澳大利亚)东庞矿 田兆丰新河浩学 樊利飞宝德照明 王蒙沙河人民医院 刘昆朋河北荣喜 金虎超越梦想 马文龙信乾线缆 边小涛弘新商贸 田盼欧耐一队 林泐泉兴台一队 张国文雷霆金属 周伟广博建侬 杨朋原河北钰童 李全顺九川消防一队 戴佳

8、田盼的简历

“兵者,诡道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奇谋的较量,恐怕绕不开这场同门对决:鬼谷子的两个徒弟,庞涓和孙膑。孙膑是师傅亲耐的弟子,被视为兵家传人,而这次巅峰对决,孙膑用兵的对手,恰恰是曾经陷害于他的师兄,庞涓。公元前357年,齐威王以邹忌为相,并任用孙膑训练齐国的军队。孙膑讲究以严格的法令治军,这也是兵家的优秀传统;同时,他还特别注意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强调“技击”(即所谓“习手足,便器械,积,以立攻守之胜”)的训练,使齐军在这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战国初期,魏国是头号强国,当初“田氏代齐”是得到了魏文侯的支持才确立的。齐一向受到魏的压制。公元前354年,魏、赵之间爆发了战争,魏惠王派庞涓率军攻赵,围住了赵都邯郸,双方相持了一年,赵国派出使者分别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决定采取南攻襄陵(今河南睢县西)牵制魏军的策略。齐威王想请孙膑担任主将,孙膑推辞说,有残疾的罪人当主将不合适。于是齐威王以田忌为将,领兵八万救赵,孙膑为军师。襄陵是难攻之邑,齐国的齐城、高唐两大夫与魏军交战,败回;孙膑又在粮草难于接济的路线上行军,这些都是为了故意显示出一些弱点给敌人(即“示之疑”),从而将魏军主力吸引调动过来。孙膑向本来打算直接救赵的田忌解释自己的战略意图:“要解开纷杂的乱线,不能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要避实就虚,才能解决问题。现在魏国的精锐部队都在外作战,国内守备空虚,我们应该向大梁(今开封,魏都)直插进去,冲击它的要害,魏军已被我们调动,必然回救,我们便可以以逸待劳对付它了。”田忌率齐军依计而行。这时魏军已经攻下邯郸,听说齐军去袭击自己的都城,庞涓吃了一惊,果然丢下邯郸往回赶。齐军在孙膑的布置下已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附近)设伏,准备截击魏军。魏军分左、中、右三路回救本土。其中左军力量强,中军次之,右军弱。齐军主将田忌想起赛马之事,准备如法炮制。孙膑则指出,这次战役不是争个二胜一负,而是要以歼灭敌人为主,因此应该用自己战斗力弱的下军对敌强的左军,以中军对敌中军,这两军的战术是利用有利地形,尽量与敌周旋,钳制而不硬拼。与此同时,齐军以自己力量强的上军迅速击敌弱的右军,得手后再逐步与中、下军会合,协力破敌。就这样,这场桂陵之战完全按照孙膑的安排进行,齐军大破魏军,孙膑以他出色的谋略,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围魏救赵”的光辉范例。但是,桂陵之战并没有歼灭魏军的主力。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魏军的主将还是庞涓。韩国抵敌不住,只好向齐求援。齐国虽然答应了,但并没有马上出兵,它仍在等着双方消耗实力。公元前341年,韩国五战五败,再次向齐求救,齐威王遂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仍以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齐军故伎重演,直扑大梁。庞涓得知齐兵入境,急忙带兵离韩返国,同时,魏国以太子申为将,与庞涓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迎击齐军。但奇怪的是,齐军避开了魏军的锋芒,魏军为了寻求决战,紧追不舍。孙膑告诉田忌:“魏国的军队一向悍勇,轻视齐军,我们就根据敌人的这种心理来制订作战方针。兵法上说: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也就是说,孙膑要让魏军在长途追击的过程中,失去其兵力上的优势。那么,又怎样诱使敌人轻敌冒进呢?第一天,孙膑让齐军挖了十万人用饭的灶;第二天则减为五万,第三天减为二万。庞涓每天在齐军留下的营地上察看,自然发现了这个情况,庞涓得意地说:“我就知道齐国的军队胆小,在魏国国境里才三天,士兵开小差的就有一大半。”于是庞涓丢下步兵,带着一部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落进了孙膑专门为他设下的陷阱。孙膑算计着对手大约那天傍晚该到马陵(今河北大名附近),预先在狭隘的道旁埋伏了上万名弓弩手,并在一棵当道的大树上砍出一块白来,写上“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字,规定见到火光就放箭。天晚时,庞涓的追兵果然到了,当他举火看到树上的几个字时,齐军的围歼战也开始了。庞涓终于明白了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恨恨地说了一句:“倒成全了这小子的名声。”然后自杀了。齐军歼灭了庞涓的追兵,乘胜攻击太子申的魏军,大获全胜,把太子申也俘虏了。马陵之战,孙膑虽然初也是采取的佯攻大梁、调动敌人的战略,但在具体战术上又是与桂陵之战不同的。原因在于,前者,齐军进逼大梁,迫使魏军从远方长途回救,齐军可以在半路以逸待劳,加以截击;后者则是齐军距大梁较远,魏军以逸待劳,准备趁齐军立足未稳进行攻击,所以齐军改变方向,使敌人疲于追击,然后设伏加以歼灭。《孙子兵法·虚实篇》说:“攻其所必救”,这两次战争都是对这一原则的应用。而孙膑对具体战术的灵活运用,则是其军事实践的精心杰作。齐、魏马陵之战,魏军主力被歼,加上秦国的夹击,魏国因此而一蹶不振。(史海沉钩,欢迎关注周周)#田盼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