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资料简介(郑成功怎么是国姓)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0:15:01 浏览
1、郑成功怎么是国姓

郑成功被大儿子做到的事情气得急火攻心,狂吐鲜血。临终之前,他下令:处死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孙子。郑成功是明朝的国士,又是抗击清朝的大将军,其父郑芝龙更是明末著名的武将,在朝堂上拥有极高的声势。1644年,大明政局动荡不安,风云变幻,李自成统帅叛军直逼北京,崇祯帝朱由检选择了以死谢罪,也宣告了明代的覆灭。另一边,福王朱由崧在大明旧部的支持下,正式建立了新的大明政权,史称“南明”,郑芝龙被封为南安王,驻守福建抵御清兵。原本在南京求学的郑成功得知此消息后,放弃了学业,加入了父亲的麾下,抗击清兵。然而,自从崇祯去世之后,大明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论国力的话,大明王朝至少也有上百万的兵马,上亿的赋税,从实力上是可以和大清朝相抗衡的,可偏偏王朝内部乱成了一锅粥,个个都是些乌合之众。随着战争的持续,大明的文武百官也渐渐失去了斗志,而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更是如此。郑芝龙选择接受现实,在同乡大学士的诱惑下,率众将领南下归顺于清军,唯独郑成功坚决扞卫大明,拒不投降。郑成功收拢残余兵力,与清朝抗争,他的大儿子郑经则被派往厦门镇守。郑经十九岁那年,郑成功为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工部尚书唐显悦之孙唐氏。两人虽然结婚了,但感情却没有发展起来,唐氏知书达理,可郑经却觉得她死板,不懂风情。没过多久,郑经便为自己纳了几房小妾,专门挑选姿色出众,郑成功对此一无所知,他常年在外打仗,家中的大小事情全交给了夫人董氏。郑经从小被董氏抚养长大,董氏对他这个大儿子宠爱有加,以至于郑经的性子放荡不羁,时常做出一些荒唐之事来。一日清晨,郑经去拜见母亲时,一位妇人走了过来,正是郑经弟弟的奶妈陈昭娘。陈昭娘如今已是三十五,却依然妩媚动人,体态婀娜,一丝丝青丝垂落于她的一侧脸颊,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看得郑经一眼就喜欢上了她,一时间竟忘了自己该去哪里。从那以后,郑经经常碰见陈昭娘,两人关系越来越好,到了后,陈昭娘还为郑经生下了一子,取名为郑克藏。郑克藏是郑经的第一个儿子,也是郑家血脉的延续,郑经十分开心,还写信告诉了在外征战的父亲。郑成功不知内情,接过书信后心中大喜,自己出征这么长时间,每次都是噩耗不断,现在这个书信来得正是时候,可以用来奖赏士兵,振奋军心。正当郑成功欣喜若狂之时,另一份书函却是传了过来。他打开一瞧,顿时目瞪口呆,竟然是郑经的岳父唐显悦。书信的主要内容便是痛批郑成功没有好好教育好儿子,使得郑经罔不顾人情世故,害得他的孙女唐氏蒙受不白之冤。唐显月为人向来刚正不阿,若不是恼羞成怒,他也不会将郑成功骂个狗血淋头,郑成功不明所以,连忙跑过去拜会唐显月。唐显月对郑成功破口大骂:“你儿子干出这种伤风败俗之事,非但不觉得丢脸,还嘉奖他一番,若连治家之道都做不到,如何能治理国家?”这番话说得极为阴阳怪气,郑成功本来就压抑的心情,更是如同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轰然炸开。当郑成功听完唐显月的讲述后,原本因为得到了一个孙子而产生的欣喜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的震惊与暴怒。郑成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竟然会做出如此离谱的行为,甚至还以此为荣。郑成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气得大病一场,躺在了床上。自那以后,郑成功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郑成功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就召来表哥郑泰,说道:“你现在就回去厦门,杀了我的老婆,儿子和孙子,还有乳母陈氏!”郑泰闻言大吃一惊,认为郑成功一定是生病了,神志不清,这件事情一定要慎重对待。郑经虽有大过,也不至于被处决,而年纪尚小的郑克藏虽为陈昭娘所出,却也是郑家人的一份子,是郑家的血脉。郑泰经过对时局的判断,没有执行郑成功的军令,反而是准备拥护郑经。卧病在床的郑成功没有得到郑泰的回复,反而得到了郑经谋逆的坏消息,再次被气得怒火攻心,后病死在了床上,年仅39岁。纵观郑成功的生平,他保卫祖国,反抗清朝,与清朝军队作战,深得人们的敬仰,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到了后来,他却败给了一个不称职的家族,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一代民族英雄因此而死,令人唏嘘。参考素材:《民族英雄郑成功》#历史开讲#

2、郑成功后人今何在

郑成功逝世360年今天是2022年6月23日郑成功逝世于1662年6月23日刚好360年也是台湾岛成为中国人领土刚好满360年如果没有郑成功今天的台湾岛会跟菲律宾和印尼一样长期被欧洲人殖民统治中国人来台湾岛必遭排华杀害因为有了郑成功在台湾岛建立中国人的政权带来中国人军队的保护中国人才能大举移民台湾岛台湾岛才有机会变成中国文化之岛郑成功以弱势的武力付出庞大的血汗代价打败当时世界强的荷兰海军取得台湾岛主权郑成功围攻热兰遮城九个月却造成郑军粮食短缺的危机只得分兵在台湾岛四处垦荒种田郑成功还特别下令军队要善待原住民没料到台中大肚社原住民假意与郑军友好却于暗中连络荷兰人趁夜发动突袭杀害郑军1500人同样情形也发生在嘉义郑军遭杀害500人在高雄屏东郑军遭杀害700人但是郑成功并未兴兵报复原住民还是专注于包围热兰遮城1662年2月1日荷兰人终于投降交出台湾岛主权给“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爷”台湾岛因此成为中国领土但是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不幸感染登革热逝世享年只有39岁郑成功逝世前从未报复杀害原住民但是受惠于郑成功的牺牲和贡献才能移居台湾岛的中国人子孙现在为了想搞台湾独立不但不纪念郑成功还编造郑成功“屠杀原住民”的谎言假冒“转型正义”之名要污名化地贬抑郑成功这批中国人子孙忘恩负义罪不可逭

3、郑成功收复台湾资料

[下雨]1662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与大15岁的奶娘私通,生下一男孩郑成功气得吐血,临死前下令杀掉发妻、儿子与孙子。这也为日后郑氏集团的湮灭埋下了一根导火线。为什么一场外遇就能导致庞大的郑氏集团分崩离析?这一切,还要从郑成功开始说起。郑成功并不叫郑成功,原来叫郑名森,后来被南明第二位皇帝赐了姓氏,改名为郑成功。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的宗室皇亲纷纷往南边跑,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正是支持南明政权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清军南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地反对,背叛了南明政权。父子俩闹得很不愉快,郑成功带着部分支持自己的士兵离开了家乡。正当郑芝龙高兴地前往北京商量自己封赏的事宜时,郑芝龙被清军在背后捅了一刀,被扣押在了北京。而郑成功的母亲也在这场“背刺游戏”中亡故。父亲被困,母亲惨死,让郑成功经历了人生中第一场大变故,他带着父亲留下的残部转而投靠了南明。从此,开始了他“反清复明”的一生。但南明政权还是没能抵挡住清军的步伐。郑成功心想:是时候为自己找退路了。他瞄准了台湾。[微风]1661年,郑成功带领2万5千士兵,分批乘坐船只,准备从金门出发,进攻台湾。对面的荷兰侵略军看到海面上一艘艘巨船,在城堡内大喊“敌军来袭!敌军来袭!”。一场大战一触即发。不过,荷兰侵略军还是打不过郑成功的炮弹,此时台湾又彻底断开了与外面的联系,变成了海上的一座孤岛。八个月过去了,双方还在不断坚持。“不能继续等下去了。”郑成功对着帐篷里的将领说道。将领们随即领命,对围困已久的台湾发起了进攻。[作揖]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启了郑氏集团对台湾的统治计划。郑成功在台湾颁布了多项措施,把手下士兵的家属送到了台湾,以此来稳定军心。就在郑成功沉浸在收复台湾的巨大喜悦中时,正值中年的郑成功接到了他人生中第二个变故。他大的敌人清政府也发生了政权的交替,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了,鳌拜把持朝政,下令斩杀郑成功的父亲,甚至还把郑氏的祖坟给挖了。听到这个消息的郑成功还没有缓过来,就被一封书信气到怒火中烧。这是一封亲家公写给他的来信,上面满是斥责的话语,说他治家不严,连家里小事情都处理不好,怎么能处理好一岛之事。欺人太甚!郑成功在心里怒骂道,可他知道,亲家公不会无缘无故写来这样一封信骂他。于是,他派人去厦门调查。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他吓了一跳。原来,郑经的岳家正是写信给郑成功的亲家公。在攻打台湾前,郑成功让儿子郑经驻守在厦门,为他攻打台湾做好后方准备。但郑经和妻子的关系并不好,郑经于是瞒着郑成功,和四儿子的奶娘私通,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当时,郑经派人告诉了郑成功这个消息,他太开心,也没有多问,没想到居然是私通生出的儿子!现在的郑成功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管不顾要下令把自己的发妻、郑经和刚出生不久的孙子杀掉。可郑成功的命令一下达,金门那边就开始出现抗命的情况。相隔两地,郑成功没有办法,只能每天看着有没有来台湾的船只。[中国赞]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病逝,他也没有等来斩杀成功的消息。此时,郑氏集团不能一日无主,在台湾岛的将领以“郑经乱伦”的罪名否认了郑经的继承人身份,举荐郑成功的弟弟处理事务。这个消息传到了郑经的耳中,马上也在厦门举行了即位仪式。但郑经与台湾的郑氏集团势力仍旧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之后,趁着清政府攻打台湾时,郑经趁势收下了台湾的郑氏集团势力。可台湾四面楚歌,清政府虎视眈眈,哪怕郑经在上岛后出台了不少政策,还是没能扩大郑氏集团的“势力版图”。在与清政府的对战中,接连惨败,郑经的母亲董氏也责怪他行事不果断,权力被手下人瓜分。早在不久前,董氏听到郑经私通的消息就接受不了,现在,对郑经更是处处看不顺眼。不久后,郑经去世了,他与奶娘生下的儿子郑克臧继承了台湾的势力。就在郑克臧上台的第三天,董氏突然发难,联合郑克臧的弟弟郑克塽废掉了这个继承人。而废除的理由,也很简单,就一句“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的。”[胡瓜]1683年,统治了台湾23年的郑氏集团投降了,成为了大清领土的一部分。一个“私通”的罪名,让这个强大的郑氏集团产生了难以愈合的裂缝,随着外患四起,裂缝也越来越大,郑氏集团也终究成为了历史的缩影。但郑成功收复台湾,让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回中国的怀抱,这一历史时刻,每个国人都不能忘记。参考资料:[1]江日昇编,《台湾外纪·卷十二》[2]顾城编,《南明史》[3]王永生编,《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作者:如愿编辑:林妍

4、郑成功是哪个朝代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清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郑成功率军东渡台湾海峡,翌年便打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地界的驻兵,成功收复了台湾,与此同时也正式开启了郑氏一族在台湾的统治。众所周知的是收复台湾、推进台湾发展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实郑成功更是一位“反清复明”的抗清名将,而台湾则是后的根据地。可惜郑成功并不长寿,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也就是收复台湾后不久,便暴病身亡,享年38岁。在郑成功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郑经在金门发动军事政变,从自己的叔叔手中夺回了对台湾的控制权。郑经却远不如郑成功的勇谋。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施琅曾这样评价郑经这个人: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锦(郑经)智勇俱无。虽然郑经在父辈的基础上,适当延续了台湾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但是郑经没有才能,猎枪在他手里也成了烧火棍。更尤甚的是,他秉承父愿的“反清复明”流于表面,实际上藏了不小的祸心,对大陆地区发动了长达六年的战争,只可惜六次全部以失败告终。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郑经在台湾承天府去世,终年40岁;其子郑克塽袭任,接掌台湾。反观清政府这边,自康熙上位之后,多次劝降台湾地区,但每次都被拒绝,在平定三藩叛乱之后,康熙终于有精力整饬台湾了。他当即任命姚启圣率军收复台湾地区。姚启圣是何方人物?现在我们介绍姚启圣是“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名臣、名将,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这诸多的头衔无一不彰示了姚启圣的厉害之处。但其实,纵然如此这般厉害,康熙并不喜欢姚启圣这个人的性格。姚启圣在康熙二年时,科举考试中了乡试的第一名,做了一个知县的小官,但其实在许久之前,他就已经做过官了。而他做官的原因,实在令人叹服。姚启圣并非出身名门贵族,但清史稿中记载姚启圣“自小就有豪侠之气”。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姚启圣如寻常百姓一样也踏上了远离家乡的道路,在路过通州时,姚启圣遭受了当地土豪的一番人格侮辱,愤怒的姚启圣转头加入了清兵的队伍。从基层一路十分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摸爬滚打,坐上了通州知州的位子;坐稳了位置,第二天姚启圣就找到了当年欺侮过自己的土豪,将其抓捕杖杀。报了当年的仇,身心舒爽的姚启圣又当即辞官,逍遥自在去了。自康熙二年,姚启圣开启了“起起落落”的为官之路,简单地概括一下,升官是因为他个人才能出众,贬官则全是因为他自己作的。比如康熙二年,身为知县的姚启圣上任之后就迅速推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补上了前任知县留下的财政亏空,又比如康熙八年,姚启圣为了当地生计,擅自解除当地海禁,被弹劾贬官。让姚启圣进入康熙眼中的事件是他辅佐康亲王出兵清剿靖南王耿精忠,此后又受康亲王的亲自力荐,姚启圣受到了皇帝康熙的重用,一路升至福建总督。所以在康熙打算用武力攻下台湾时,姚启圣自是他的第一人选。不过这一次,姚启圣顺着自己的心意,在台湾问题上提出了与一国之主康熙截然不同的看法:康熙主战,姚启圣则提倡不战。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时任台湾掌权者郑克塽面对日益凋敝的台湾民生,向清政府表示愿意俯首称臣,每年进贡。因此姚启圣禀告康熙帝,提议不要发动无谓战争,劳民伤财,还会造成与台湾民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康熙帝并没有被姚启圣说服。“台湾郑经屡屡侵犯我大清沿海,六年啊,给我大清造成了如何损失?”康熙帝声声威严,不容抗拒。“可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有意归顺,这场战争——”“多说无益,我是君,你是臣,不要逾矩。”龙颜大怒,但是眼下出征台湾在即,姚启圣不能死。“下去吧,台湾一战,不许输。”说实话,就凭当时的清政府与台湾地区的武装力量对比来说,清政府想输更难。所以姚启圣很快地收复台湾,回京复命的时候,内心忐忑,当初康熙帝对自己的上奏可是十分生气啊……本来做好了坏的打算,但是康熙并没有为难他。任人唯贤,更何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康熙明白姚启圣的爱民心思,他又何尝不是,只是他身为一国之君,自然要比一个臣子考虑得更多、更周全;他不能因为一时的心软就为大清皇室留下政治隐患。所以台湾必须武力拿下,而姚启圣是他的贤臣、能臣,自然不能杀了。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四十七》作者:荷叶#历史开讲#

5、郑成功是日本人吗

台湾,历史上曾有过台独,也曾有过武统。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台独”是历史的逆流,是绝路。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强占台湾的荷兰侵占者,带领大陸去台军民披荆垦荒,为台湾全岛的开发与继续发展作出了贡献。郑成功去逝后,其子郑经、其孙郑克塽继续统治台湾。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平定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后,中国大陸己基本实现统一,只有台湾郑氏仍沿用“大明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的称号,负险自固,清迋与郑氏集团的矛盾,己成为统一与分裂的矛盾,成为了祖国统一的障碍。对于台湾如何回归祖国,清迋原来是打算通过“招抚”,即和平方法解决。除了对去台归来人员一视同仁、量才录用外,清廷在郑经时期曾一次派出特使和郑氏集团谈判。前两次淡判时,郑氏集团还具有相当实力,其代表提出希望统后,台湾民众仍穿戴汉族传统衣冠、束发;郑氏集团世守台湾;不登(大陸)岸。这些条件,清廷表示都可以让步。但在根本问题上,即台湾是否属于中国本土。这就产生了原则上的严重分歧。郑经申言“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因此提出统一后,应“仿琉球,朝鲜例,列台湾为藩属”,视为独立国家。对此原则问题,康熙严正指出:“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人民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义正词严地驳斥了郑氏的“台独”论点,两次和谈也就无法达成协议。由于郑氏集团坚持“台独”立场,清廷后只好用武力来解决统一问题。康熙二十二年六月(1683年),清廷派施琅为战区统帅率优势的水军奇袭澎湖成功,台湾的防御体系顿时瓦解。这时,由施琅派出的和谈特使又到台湾进行工作。在这种“兵临岛门”的形势下,在同年的闰六月,郑氏集团不得不两次主动派出特使到福建前线和清廷代表谈判,并答应无条件归顺,实现统一。此后,台湾郑氏集团的代表在澎湖马公和清廷代表达成和谈协议,郑氏集团都“举宗内迁”、“入籍”,编入了八旗“汉军”,成了“旗人”。但是,令人不能忘记和痛心的是:在统一前的澎湖大战中,双方兵戎相见,在澎潮海面爆发了激烈的决战,双方两万多壮士和船工葬身鱼腹(郑氏集团阵亡1.2万余人,收降近5千人,清廷阵亡5千多人),他们大多数是福建人,不少还是同乡、同宗,这场激战,如果郑氏集团不坚持“台独”,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资料来源:《团结报》《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