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的三个铁帽子王中,恭亲王奕䜣有能力,醇亲王奕譞谨慎,庆亲王奕劻圆滑。奕劻的爷爷叫永璘,是乾隆皇帝跟令妃魏佳氏生下的小的儿子,很受乾隆疼爱。到了奕劻这代,他们已经算是皇帝远亲了,但为人圆滑,得到了慈禧的重用。醇亲王奕譞才质平庸,没干过几件得到后人称赞的事情,但他却一生位高权重,享尽荣华富贵,他在10岁的时候就被封为醇郡王,之后又陆续追加亲王衔,32岁时封为亲王,后被加封为铁帽子亲王,被赏亲王双倍俸禄,慈禧还赐予他杏黄轿等,他的儿子载湉和孙子溥仪也先后被立为皇帝。恭亲王奕訢,他的亲王爵位是他爸道光封的,“恭”字是他四哥加上去的,而铁帽子是慈禧扣上去的,一生荣光倍受尊崇,他算是爱新觉罗家族里后期有能力的人物,可惜的是道光没选他继承皇位。恭亲王奕訢精明能干,视野开阔,当年咸丰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自己留留京与洋人谈判。 而且还大胆提拔任用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汉人大臣,实施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
2、清朝恭亲王书法公元1825年,43岁的道光皇帝,把13岁的表妹博尔济吉特氏纳入后宫。后表妹成功怀孕,六年间替道光生了3个儿子和1个女儿。表妹统领后宫,只是道光至死都没封她为皇后。儿子是恭亲王,养子是咸丰皇帝,独女是公主,明明是人生赢家的本钱,她自己却没被册封为皇后,这就是博尔济吉特氏,外人称她叫做孝静成皇后。大清规定13到16岁的名门望族女子,都要参与选秀,长得漂亮或者才情惊人的,就留在宫里。成为皇帝的女人或者恩赐给皇室子女,只有皇帝这边挑完的,才允许放回宫外,由家里安排亲事。十三岁,在现代就是上初中的年纪,孝静成皇后就是这样的年龄被选入了宫里。她入宫的时候,道光皇帝已经43岁了,都快可以当她爷爷的年龄了,可谁让天下是皇帝说了算呢。这孝静成皇后刚开始入宫的时候,被赐封静贵人,意思就是该女子安静,娴静的意思。当时的道光皇帝,已经有了不少的妃嫔,可是孩子却不多,有些刚出生不久就夭折,对于皇家来说,这可不是好事。道光同意选秀也是想给皇家多多开枝散叶,所以孝静成皇后进宫之后没多久就被宠幸了,对于古人来说,13岁已经是可以嫁人,成为人母的年龄了。当时的静妃被宠幸之后,谁也没想到一次就怀上了龙胎,不论是男是女都是一桩好事,这可把道光高兴坏了。当时道光还在要求后宫缩减开支,甚至为了少给后宫妃嫔点钱,还给一些妃嫔降了位置,妃子每个月要拿的钱太多了,就给你降为昭仪吧。就是这样一个“抠门”的皇帝,对于怀上了龙胎的静妃却十分大方,第一个孩子奕纲降生后,就给她升为了静嫔。道光这么高兴是有道理的,在静嫔之前,整个后宫诞下的只有一位皇子,静嫔这一来,就生下了皇次子奕纲,这能不高兴吗?可是好景不长,大清当时有个严重的病毒,天花,在当时还没人能够调节,全靠病人自己硬扛。所以奕纲在1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这让当时的静嫔痛苦不已,这是她的第一个孩子,皇上也为了补偿她,给了她不少的赏赐,还常常留宿静嫔的宫里,陪在她身边。就在这个成天陪伴的日子里,静嫔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连身体都没有养好,这第二个孩子的情况可想而知,连出生的空气都没呼吸到,仅仅四个月就在肚子里流产了。这还没完,之后静嫔又生下一个皇子,一个公主,只有公主安然长大成人,被封为固伦公主,也是她的女儿。就这样断断续续的生了又生,一直到道光十二年,女儿刚两岁的时候,静嫔又怀孕了,这回是一个皇子,还安全长大成人了,取名奕訢,没错,就是后面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訢降生后,静嫔生孩子的步伐才终于停了下来,她的身体也早就被折腾的不像样了,即使在宫里有御医调养,也留下了一身的病痛。道光二十年,钮钴禄氏皇后去世,道光悲痛欲绝,毕竟这已经是他第三位皇后了,每一任都命短,所以他也不想再赐封第四位皇后了。放眼后宫,当时的静妃得她宠爱,还诞下皇子皇女,干脆就封为皇贵妃,有皇后的实权,却没有皇后的封号。还将上任皇后的亲儿子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放到静贵妃的名下养育。一直到道光皇帝驾崩,她也只坐到了皇贵妃的位置,一生都没能被尊称一句皇后,而且这个时候咸丰继位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成了皇帝,自己的儿子却是亲王,虽然都是她养大的,但心里难免有些失衡。咸丰倒是很孝顺,继位之后将静皇贵妃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离尊贵的皇太后位置一步之隔,不知道算幸运还是不幸了。这件事渐渐成为了博尔济吉特氏的一个心病。1855年,博尔济吉特氏病重,这后的关头她还是心心念念想坐上皇太后的位置,儿子恭亲王知道母亲的心病。干脆往皇帝面前狠狠磕了一头,让皇帝念在母亲养了他这么多年的母子情分上,圆了她后的心愿吧。这放在现在就是道德绑架,咸丰也知道,但是他看着病重的博尔济吉特氏,他自己也是个孝顺的人,顾念当年的恩情,不得已点头同意了。终于得了皇太后的封号,博尔济吉特氏高兴的又撑了八天,在第九天阖然离世,在去世前也完成了自己大的遗愿。但是这种威胁的方式,让道光皇帝心里一直埋着一根刺,所以在册封的时候,给她的封号是“孝静皇后”,不得用道光谥号中的“成”字,也不允许给她单独修建皇陵。一直到后来恭亲王帮慈禧和慈安太后夺得政权,两宫太后为了奖赏恭亲王,将他母亲孝静皇后封号改为孝静成皇后,这才算是真正坐实了位置。作者:可乐参考资料:《清史稿》#历史开讲#
3、清朝恭亲王府邸我们都知道,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人集团,被称为“北洋军阀”,这个主要缘于袁世凯曾经的官职,他当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大臣”这个职务,又是怎么来的呢?1861年,恭亲王奕䜣建议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与列强交涉外交事宜。尽管慈禧成立了总理衙门,可是她还是不承认外国与大清朝平起平坐,她人为地将外交活动“降级”,让外国人去与地方官员打交道,而不是跑到北京城与清廷协商事务。负责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地方官员有两个:一个是南京的南洋事务大臣(两江总督兼任),一个是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负责烟台、营口、天津三个口岸的洋务)。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清王朝将“三口通商大臣”裁撤,所有长江以北的洋务,全部归直隶总督兼管,称“北洋大臣”。李鸿章当年调任直隶总督,也就兼任了北洋大臣。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28年,致使北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高,职权越来越大,以直隶为基地,“北洋”成为一派系,而袁世凯接任后,加之军权十足,手下新军是清廷有实力的军队,围绕着袁世凯,进一步形成了北洋军阀派系。
4、清朝恭亲王溥伟有一次,慈禧在东暖阁召见恭亲王奕䜣议事,由于说话时间太长,奕䜣端起面前的茶便喝了一口,慈禧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怪异的表情。第二天,慈禧封奕䜣之女为荣寿“固伦”公主,奕䜣得知后嚎啕大哭。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微小的举动有时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掌握大权,她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整个帝国的命运。这天,恭亲王奕䜣受召前来东暖阁与慈禧太后商议朝政。太后慈禧端坐在宝座上,神情严肃。奕䜣则恭敬地站在御案前,两人正谈论着国家大事。奕䜣:“太后,关于洋务运动的推进,我已命令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慈禧:“嗯,这件事情要抓紧,但也要万无一失。”随着谈话深入,奕䜣的口渴感愈发强烈。他的目光落在了御案上的茶杯,顺手端起准备饮用,慈禧见状脸上原本和乐的表情变得紧皱起来,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举动,然而慈禧脸上却闪过这一丝表情,究竟是何原因呢?原来,奕䜣发现自己竟然未曾察觉这杯茶是同治皇帝的。慈禧冷冷地说:“恭亲王,你在我的面前竟敢如此放肆,是否觉得可以不把皇帝和太后放在眼里了?”奕䜣知道自己犯了大忌,却没有当场认错,而是继续谈论朝政事务。这让慈禧心中更加愤怒,但也暂时忍了下来。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对于朝中大臣和亲王的举止敏感。她不仅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对朝臣有着高度的警惕。当时,恭亲王奕䜣在朝中地位尊崇,与慈禧关系密切,是慈禧信任的得力干将。然而,正是因为奕䜣的地位显赫,使得慈禧对他产生了戒备之心。在清朝末年的政治斗争中,这种戒备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慈禧的行为和决策。那么,奕䜣喝茶这一举动究竟触动了慈禧的哪根神经呢?在古代宫廷礼仪中,君王与臣子之间有许多禁忌,这其中就包括在君王面前随意饮食。奕䜣在慈禧面前喝茶的举动,被慈禧视为对的挑衅,她内心的戒备感因此倍增。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在慈禧脸上的表情中得到了体现。这件事过后第二天,慈禧太后封奕䜣之女为荣寿固伦公主。这个封号看似荣耀满满,实则暗藏杀机。在清朝宫廷中,“固伦”是公主的封号,其中“固伦”二字寓意“固守伦常”。慈禧太后善于利用微妙的心理战术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她以一杯茶作为契机,通过封奕䜣之女为固伦公主这一举措,暗示奕䜣一家要时刻警惕,切勿触犯伦常。这个封号不仅传达了慈禧的警告,还使奕䜣的地位岌岌可危。得知女儿被封为固伦公主的消息后,恭亲王奕䜣嚎啕大哭,他知道这暗示着慈禧对他的戒备已经到了。慈禧和奕䜣在合作扳倒肃顺等人后,本应继续保持团结一致,共同治理国家。奕䜣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成就,慈禧却担忧奕䜣日益壮大的势力,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权力的诱惑和个性的矛盾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1865年,慈禧与恭亲王奕䜣的矛盾达到了顶点,奕䜣终不敌慈禧的强大实力,被罢免了所有的官职。在奕䜣被罢免后,他的人生也开始走向衰败。这位曾经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王爷,因权力斗争而沦落,成为了历史的悲剧。戏剧性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慈禧重新启用了他,希望他能挽救清朝的危局。然而,岁月已经不再偏爱这位英勇的王爷。时光已经把他的精力和能量消磨殆尽,他无法再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在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奕䜣的健康状况恶化,终病逝于世。这位曾经的权臣和改革家,终究未能看到清朝走向崛起和繁荣的那一天。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后只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惋惜。在权力游戏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慈禧和奕䜣之间的故事,再次印证了这一道理。慈禧在权力斗争中表现出了无情和冷酷的一面,她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甚至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她的这种短视和自私,为清朝终的灭亡埋下了隐患。个人的权力欲望往往会使一个国家陷入危机。当国家利益与个人权力发生冲突时,一个有识之士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国家利益,慈禧私权至上主义导致的国家灭亡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历史开讲#作者:三摩地参考文献:《清史稿》
5、清朝恭亲王的子女有一次,慈禧在东暖阁召见恭亲王奕䜣议事,由于说话时间太长,奕䜣端起面前的茶便喝了一口,慈禧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怪异的表情。第二天,慈禧封奕䜣之女为荣寿“固伦”公主,奕䜣得知后嚎啕大哭。慈禧和恭亲王共同辅佐同治皇帝,可谓是配合得当,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么慈禧太后封奕䜣之女为荣寿“固伦”公主,奕䜣得知后为何不高兴反而嚎啕大哭呢?其实啊,这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加上他本人才华出众,所以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却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忌惮和嫉妒。此外,他对于西方文化和技术的接受程度过高,被视为“洋奴”,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和排斥,他也因此失去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慈禧太后一直想找机会警告恭亲王不要那么放肆。为了削弱恭亲王的势力,慈禧太后采取了各种手段。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召恭亲王奕䜣商议事情,恭亲王与她说了近一小时的话,不免口干舌燥,在口渴的情况下喝了面前的一杯茶,结果被慈禧太后抓住了把柄。原来她故意放了一杯茶在恭亲王面前,可这杯茶原本是为同治皇帝准备的,臣子动了皇帝的东西,可谓是大不敬。而恭亲王巧妙的转移了话题,让慈禧太后只能一时作罢。随后,慈禧太后又以“听说有人弹劾你”为由,试图引出恭亲王的怒火。恭亲王听后果然大怒,在慈禧太后面前十分失态,慈禧太后当即数落他:“你现在这样,哪还有一点臣子的样子?好好回家思过去。”恭亲王奕䜣回到家后,便明白了这是慈禧太后故意刁难他,于是他行事益发谨慎,已经做好了被贬的准备,然而,他左等右等,却等来慈禧太后的一道懿旨:封恭亲王的女儿为固伦公主。旁人只觉这是天大的福气,恭亲王一听可傻了眼,嚎啕大哭起来,他知道这是慈禧太后在警告他,“要遵守伦理纲常,不可随心所欲做事”。他几乎崩溃了,女儿被封为公主,需要呆在宫里,慈禧太后若是做了伤害女儿的事,他这个做父亲的也无法给她做主啊!此外,一旦进了宫,他们父女之间的交流和见面就会变得很少。而且,他还需要向女儿行礼,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耻辱。在慈禧太后眼中,什么都不能比自己的权利重要。任何触犯到她利益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恭亲王又怎会如此轻易的逃离慈禧太后的手掌呢?话说,恭亲王这个人行事更加谨慎,但是掩盖不住他的才华。后来,他在“同治中兴”时期又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他的地位不断攀升,慈禧太后觉得自己应该再做些什么,之前的警告还是不起作用。于是,她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奕䜣进行打压,导致他的命运一直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你可能会想,奕䜣到底做了什么让慈禧如此不满呢?其实,在辛酉政变后,慈禧只是把奕䜣当成了一枚棋子,但这枚棋子是不能威胁到她的利益的。慈禧这个人喜欢权力,所以两个人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了。中法战争之后,慈禧终于忍无可忍,免去了奕䜣的一切职务。虽然他后来还曾短暂复出,但没有什么作为。终,他因病去世,只能空有一番抱负无法再实现了。慈禧太后对权力如此看重,后恭亲王有这样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一个王爷的势力无法与太后相比呀!然而,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恭亲王奕䜣依然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物。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在困境中,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一直坚持不懈地为清朝统治者出谋划策,尽其所能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他的品质和才华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他是一个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英雄,也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人物。反观慈禧太后,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极度自私并且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她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她将恭亲王视为威胁自己权力的人物,因此想尽办法来打压他。尽管奕䜣多次表现出忠诚和才华,但终还是无法逃脱慈禧太后的掌控。为了削弱他的势力,甚至利用他的女儿作为筹码来威胁他,让他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可怕和自私的危害。慈禧太后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因为权力而失去自我,甚至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才能真正做到不畏权势,追求真理和正义。作者:晓西#历史开讲#
6、清朝恭亲王陵墓先发后败,终绝后。庙与祠,都是阴宅,阳人不可住!清朝和绅富可敌国,因其房屋建在庙(原址)上,后来满门抄斩,和绅后,恭亲王又入住和绅府,恭亲王终也绝后#清朝恭亲王简介#
7、清朝恭亲王和溥仪载沣的独白:摄政!摄政!真是头脚一起痛。两宫驾崩,载沣上任监国摄政王的第一天就来了三个人来找茬,而且这仨人的地位一个比一个显赫,载沣岂能不头痛?第一个打上门的是大清的铁帽子王-恭亲王溥伟,溥伟是奕訢的孙子,1898年承袭王爵,溥伟的爷爷奕訢对大清国有大功劳,所以在慈禧死前溥伟数次跑到慈禧的寝宫去要官,结果连门都没进去。恰巧此时,载沣正在慈禧面前哭诉自己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于是慈禧就说了一句:“溥伟亲,可引以为助”,太监一溜小跑赶紧告诉溥伟,好打发他走。溥伟一听也挺满意,载沣是监国摄政王,自己做载沣的副手,怎么着也得是军机大臣、顾命大臣吧!结果圣旨下发后,压根儿没提这茬儿,溥伟气了个半死,要去找载沣算账,虽说载沣是溥伟的叔叔,但是溥伟年纪比载沣还要大上3岁,自知理亏的载沣躲着不敢见,只能让军机大臣张之洞去应付溥伟,一番唇枪舌剑之下,吃了哑巴亏的溥伟悻悻而去。没过一会儿,一位贵妇人悄然而至,这回张之洞不敢拦了,因为来人可是连慈禧都惹不起的固伦荣寿公主。荣寿公主是来给自己的亲侄子溥伟撑腰的,唉!怎么溥伟的亲姑姑会是公主呢?溥伟的爷爷奕訢只是个亲王,他的女儿怎么能是公主呢?原来当年辛酉政变后,慈禧把奕訢的长女收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宫中人称“大公主”,大公主青年守寡,常年住在皇宫陪伴慈禧,言辞不多的同时也养成了慈禧飞扬跋扈的性格,在宫里基本无人敢惹,连慈禧都对这个养女又敬又怕,因为慈禧对她信任有加,基本上离不开她。这会儿,太后老娘死了,皇帝老弟也死了,她本不想掺和,结果自己的亲侄子溥伟被醇邸一系的人给欺负了,一时间新仇旧恨涌上心头,荣寿公主的爸爸恭亲王奕訢原本对清朝的贡献大,可是恭邸一系的权势后来却处处被醇邸一系压过一头。醇邸不仅出了光绪帝,现在又出了宣统帝,连载沣都封了监国摄政王,那自家的亲侄子连个顾命大臣都没捞着,因此荣寿公主决定给载沣点儿难堪。只见荣寿公主直直闯到载沣面前,指着载沣的鼻子破口大骂:“小五,你大喜啊,我给你道喜来了,你儿子做了皇帝,你当了监国摄政王,你哪辈子修来的福分,你简直昏了头……”就此开场,荣寿公主又开始指责载沣慈禧不孝,就跟女儿回娘家闹丧一样,搞得鸡飞狗跳。载沣在家里排行第五,因此皇族长辈都叫他小五,荣寿公主虽然跟载沣平辈,但是比他大了将近30岁,所以载沣面对这位大姐大的发难,急得满头大汗、结结巴巴,也说不出几句话来反驳。好不容易说尽好话,载沣送走了这位大姐大,太监又一溜烟跑过来说隆裕太后大发雷霆紧急召见载沣,搞得载沣一头雾水,这是冲撞谁了啊?这一天天的,没完没了。隆裕太后为何发火呢?原来有人提议说小皇帝溥仪年纪太小,与其让别人照顾,还不如让溥仪的亲生父母载沣两口子住到宫里以便照顾溥仪。隆裕太后一听这还得了?自己丈夫光绪刚驾崩,小叔子载沣夫妇就住进紫禁城,这算怎么回事儿。再说,小皇帝溥仪已经被过继给自己了,这时候再让他亲生父母接过来,以后这亲子关系要是能搞得好就有鬼了。这个事儿,载沣肯定是不知道的,以他的性格和德行,他不会这样做,于是面对隆裕太后的哭闹,载沣跪在地上指天画地、赌咒发誓,表示这都是小人挑拨,自己两口子绝无此意,如此一通说白之后,隆裕太后才止住哭声。这一天下来,载沣也是累的够呛,心想这监国摄政王真不是人做的,不过恐怕载沣当时不会想到,这一天他面对的还不是难的,后来还有各种令人头痛的问题等着他呢,他实在是疲于奔命,能力有限的他又无法作出迅速、正确的抉择,实在是太痛苦了。也许当溥仪继位那天,载沣的那句“快完了!快完了!”就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吧。#头号周刊# #历史有知识#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