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知县刚走马上任,立即带着衙役砸毁城隍庙。夜里,城隍爷外巡归来,将知县请到庙里,问他为何砸庙。知县竟冷笑一声,愤怒道:“你这糊涂的城隍爷,还记得12年前那桩吃鸡案吗?”宋朝庆历年间,书生崔浩才华横溢,新中进士,知贡举的恩师颇看重他,想要他留京任职,以便提携,而崔浩却执意要回到广州府当知县。一到番禺县衙,崔浩来不及放下官印,便带着十几个衙差,马不停蹄地来到县里香火极盛的城隍庙,指挥众人打砸毁。晚上,城隍爷外出巡城回来,就看见庙门和窗户支离破碎,进门又见桌椅东倒西歪,自己的金身和判官塑像被推倒在地,断成了好几截,满屋子狼藉。城隍爷目瞪口呆,随即瞥见墙上两行大红字写着:“城隍是非颠倒来,枉坐虎椅冠金冕。今朝折得蟾宫枝,毁你金身还我天!—新榜进士 知县崔浩”城隍爷读着墙上的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旁边的判官不明所以,哭着让城隍爷给主持公道,说这新知县太欺负人了。城隍爷却笑了:“行了,别只顾着哭,快去把崔知县请来,我有办法让他重修城隍庙!”没多久,崔浩便被请到了城隍庙。城隍爷一拱手,客客气气道:“知县大人,你这新官上任三把火,怎么第一把火就烧到了我的城隍庙?”崔浩一脸自豪,质问道:“糊涂城隍,风水轮流转,如今我当了知县,12年前的偷鸡案你可还记得?”12年前,9岁的崔浩在一个医馆当学徒。一日,他正在馆里打扫,突然,一只母鸡跑来偷吃薏米仁,他拿起扫帚就将母鸡赶出去了。那母鸡扑腾着翅膀跑进隔壁鲍屠户的肉铺里。那时,肉铺里只有鲍屠户的妻子刘氏在,她见四处无人,用木棒将母鸡敲死,抓着母鸡进了厨房。崔浩默默地看着,他认得这只母鸡是邻居赵婶的。天黑后,赵婶找不到母鸡,在家里嚎啕大哭,说指着母鸡下蛋好补贴家用,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崔浩在间壁听着赵婶哭得可怜,就悄悄地跟赵婶说:刘氏用棒子敲死了母鸡,估计已经煮熟吃完了。赵婶听后,怒气冲冲地跑到鲍屠户家兴师问罪。鲍屠户为人正直,脾气暴躁,听后一手握着杀猪刀,一手拎起刘氏吼道:“家里肉随便你吃,你怎么还偷吃赵婶的母鸡,我宰了你!”刘氏吓坏了,哀求道:“没有没有,我没偷她的母鸡啊!”鲍屠户看刘氏不像说谎:“我妻子不会骗人,肯定是你冤枉她了!”赵婶看着鲍屠户的杀猪刀,一哆嗦,说是崔浩告诉她的。鲍屠户带着刘氏、赵婶去和崔浩当面对质,哭喊声引来了街坊邻居看热闹。崔浩将白天所见讲了一遍,并一口咬定是刘氏抓走了母鸡。刘氏矢口狡辩,几个人吵成一锅粥,都没凭没据,后,有人提议去找城隍爷做决断。到来城隍庙,鲍屠户跪下大声说道:“城隍爷在上,我鲍某发誓,我妻刘氏若偷吃赵婶母鸡,我当场杀了她,以正家规!”刘氏吓得不行,也跪下赌誓:“我若偷吃赵婶母鸡,请城隍爷罚我站不起来!”崔浩扑通跪下大声说:“要是我所说有假,请城隍爷让我站不起来!”话音刚落,刘氏竟直直地起身了,而崔浩双腿似乎钉在地上,怎么都无法站立。邻居们见状都嘘道:“唉,这是小孩子扯谎,差点就闹出人命了!”说完,都各自散去。一会儿后,崔浩才起身指着城隍爷骂道:“你今日颠倒黑白,明日我会来讨回公道的!”后来,崔浩离开了医馆,回家苦读,12年后,他终于金榜题名,并放弃京城的大好前途,回乡找城隍爷报仇。城隍爷听后竟大笑道:“知县大人,当年那只母鸡确实是刘氏吃的,是我故意冤枉你的,可你知道为什么吗?”崔浩愤愤不平:“我就知道是你搞的鬼!”城隍爷说道:“那时刘氏暗中祷告,她怀孕三个月,嘴馋吃了赵婶的母鸡,已经知道错了,让我饶她这回,不然她性命不保。”“我不忍一.尸两.命,鲍屠户家破.人亡,便让你暂时委屈一下了,没想到你记仇这么多年。”城隍爷捋了捋胡须说道。听完城隍爷的讲述,崔浩自惭形秽,叹气道:“原来如此!”城隍爷又说:“当年你受完气,回家发奋读书,如今考取功名,岂不是因祸得福?还记得赶考路上,你遇到一群劫匪竟全身而退,那是我在保护你啊!”崔浩越听脸越红。“你已是知县,但做事要思虑周全,不能仅凭对错,我判错案子,但结局美好,岂不是好事一桩?”崔浩听后,跪下向城隍爷忏悔道:“都是晚辈太过执拗,思虑不周,请城隍爷恕罪,明日定当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次日,崔浩带人来修缮城隍庙,碰到了一对老人也来帮忙,仔细一认,原来是鲍屠户夫妇。刘氏说:“崔大人,城隍爷已经托梦告知实情了。让你受了这么多年冤屈,请恕罪啊?”崔浩挥挥手说:“那种事就别提了,幸亏城隍爷安排得好啊。”@桶子榄书:故事改编自《民间故事》,崔浩化冤屈为动力考取功名,回乡打砸城隍庙,后却发现所谓“冤屈”竟是自己一时糊涂。这种人生经历是难得的,这样的成长是超值的。
2、崔浩诗句450年,70岁的丞相崔浩被处死,押送刑场途中,“数十人溲其头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郭氏、卢氏、柳氏也被灭族,数千人被杀。崔浩,出身清河崔氏,地位显赫,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北魏统一北方的大功臣。崔浩能力强,谋略过人,自认为比张良厉害。崔浩直言:“论谋略,我跟张良一个水平;论通晓古今,张良远不如我。”崔浩自信,并非没有理由,南北朝第一谋士并非浪得虚名。416年,号称“帝王收割机”的刘裕率兵北伐,要消灭盘踞在关中的“后秦”姚泓。刘裕北伐,必须经过北魏境内,沿着黄河西上,问题很棘手。刘裕派使者来北魏,要求借道伐秦。群臣强烈反对,不给刘裕过境:“姚泓与北魏世代姻亲,且唇亡齿寒,岂能放任不管。刘裕不靠谱,如果突袭魏国,又该如何是好。”此时,包括长孙嵩在内的文武大臣,都希望出兵拦截,不让刘裕过境。明元帝拓跋嗣拿不定主意,便问崔浩,看他有何高见,要不要阻止刘裕北伐。崔浩:“刘裕兵强马盛,岂能阻止得了,不如给他们过境,让刘裕与姚泓相互厮杀,两败俱伤;我们再派兵堵住晋军归路,坐收渔翁之利即可。”崔浩接着分析:“关中胡化已久,不会服从刘裕管理,即便他灭了姚泓,短时间内也消化不了关中。刘裕北伐,目的是提高威望,便于回去称帝,他不会久留关中;刘裕一旦回江南,关中就是我们的了。”拓跋嗣不听,在群臣的劝说下,派遣10万大军拦截刘裕,以长孙嵩为主帅。结果都知道,刘裕凭借“却月阵”的威力,以少胜多,以步兵战胜骑兵,斩杀鲜卑骑兵数万,拓跋嗣悔不当初。刘裕夺取关中后,心急如焚,立刻赶回江南,筹备称帝事宜。留守关中的刘义真才12岁,不能约束部将,晋军自相残杀,“大夏”的赫连勃勃乘虚而入,成为赢家。可知,崔浩确实厉害,料事如神。423年,拓跋焘继位,年仅14岁。拓跋焘雄才大略,对崔浩十分看重,将其视为首席谋士,对他言听计从。拓跋焘曾言:“不要看崔浩手无缚鸡之力,他可以胜过十万铁骑。”426年,崔浩献计攻打“胡夏”,在风向不利于北魏一方时,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撤兵。崔浩建议派兵绕过统万城,借助风沙掩护,从后方突击。拓跋焘采纳其意见,赫连昌败逃,“胡夏”元气大伤,败亡已定。429年,拓跋焘想征讨柔然,群臣强烈反对,认为柔然骑兵飘忽不定,难以捕捉到主力。拓跋焘犹豫不决,便问计崔浩,要不要远征柔然。崔浩:“中原王朝以步兵为主,追不上草原骑兵,但魏国以骑兵立国,与之前的王朝不同。魏国发源于朔漠,鲜卑骑兵能征惯战,可以打残柔然。不过,众将不想过度劳累,不会深入追击,皇上很难得全胜。”崔浩预料很准,拓跋焘出兵柔然,越过沙漠追击,远征两千多里,在阿尔泰山围歼柔然。激战中,柔然可汗受了重伤,仅带三百人逃走,躲到山林中避难,奄奄一息。柔然可汗的处境,拓跋焘并不知道,且将士纷纷要求撤兵,只好班师回朝。过了两天,拓跋焘得知柔然可汗死去,但部落早已走远,无奈叹息,也更加敬佩崔浩。439年,拓跋焘想灭了“北凉”,群臣又反对,认为河西都是荒漠,得到土地也没啥用。崔浩反驳:“河西若是荒凉,沮渠氏如何立国呢?凉州产良马,土地肥沃,岂能说没用。”崔浩支持出兵,拓跋焘远征获胜,灭了“北凉”。行军途中,看到河西水草之丰美,不由惊叹:“崔浩果真神人”。此后,拓跋焘对崔浩言听计从,终统一了北方,结束“十六国”时代。论谋略,为君王谋献计,崔浩可以跟张良掰手腕,但崔浩不善于“自谋”,不知道明哲保身,这点就远不如张良了。汉朝建立后,张良立刻退隐,闲云野鹤,不问世事,得以善终。崔浩位列丞相,尊贵至极,却想着如何维护门阀秩序,编排姓氏时,得罪了鲜卑勋贵。此外,崔浩主持编写《国书》,不知道“为尊者讳”的道理,而是秉笔直书,将拓跋氏建国时兄弟相残、荒淫残暴的历史,如实写出来。如实记载历史,本身并没有错,拓跋焘也能容忍。但是,崔浩得寸进尺,将《国书》内容刻在石碑上,拿到大街上展示,给民众阅览,鲜卑皇族隐私成为茶余饭后谈资。“是可忍,孰不可忍”,鲜卑勋贵纷纷告状。拓跋焘晚年沉迷于寒食散,性情暴躁,喜怒无常,当即下令处死崔浩,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诛族,杀了五千多人。450年,崔浩被处死,时年70岁。押送刑场途中,数十人在他头上小便,这对士大夫而言是一种耻辱,“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崔浩死后,拓跋焘率兵南征,饮马长江,刘义隆落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下场。但是,北魏损失也很大,拓跋焘又后悔杀了崔浩;如果崔浩在,一定会阻止自己南征。
3、歌手崔浩简介450年,70岁的丞相崔浩被处死,押送刑场途中,“数十人溲其头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郭氏、卢氏、柳氏也被灭族,数千人被杀。押送刑场途中,有数十个贵族子弟爬上牢车,站在牢车上面脱下裤子在崔浩的头顶上撒尿,昔日里威风凛凛的丞相崔浩被人当街羞辱,却无一人敢站出来阻住。堂堂的丞相崔浩到底是犯了何事,得罪了什么人才会被处以死刑,就连与崔浩有任何姻亲关系的家族都要遭受到牵连呢?这还得从崔浩写《国书》得罪鲜卑皇族一事讲起。丞相崔浩才略过人,不仅帮助皇帝拓跋焘常年征战四方,平定战乱,还助其一臂之力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拓跋焘甚是高兴,他经常在朝廷上在文武百官面前夸赞丞相崔浩有勇有谋,是他的左膀右臂。对于这样的一个忠诚、效力国家的人才,拓跋焘自然也是放心得很,于是,拓跋焘就将朝中很多重要的事情交给崔浩来管理,当然这也与拓跋焘自身有关。统一北方后,拓跋焘已经是处于晚年阶段,这时候的他脾气较为暴躁,事务太多,拓跋焘就不再愿意处理,将这些事情交给崔浩处理那便是再好不过。在拓跋焘交给崔浩处理的事务中就包括了编写国事一事,话说,编写国事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在平常的一件事,然而,崔浩一身正气,他就想着啊编写国事那也就是将国家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要一一如实写进去。于是,正义凛然的崔浩就将鲜卑皇贵的一些丑陋之事也写进国事里面,一些鲜卑皇族人士想知道崔浩编写了哪些内容,他们用金银珠宝重金买通了崔浩身边的侍从,侍从一时没禁得起诱惑就一股脑地将崔浩编写的内容告诉他们。当然,崔浩编写的内容也是被皇帝拓跋焘提前知晓,但拓跋焘也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崔浩之前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然而那些鲜卑皇族却不想就这样善罢甘休,他们联合上书请求皇帝拓跋焘要严厉处罚崔浩。拓跋焘看到这些奏书,顿时就感觉头大,他也是不满崔浩的做法,但并没有表露出来,拓跋焘将皇族人士联合上书的这件事瞒了下来,现今国家局势还未真正稳定下来,很多事情还得需要崔浩,于是,拓跋焘拉这个老脸,决定放崔浩一马。崔浩看到皇帝对自己编写内容没有任何意见,于是,崔浩将有关鲜卑皇族的丑事刻在了石碑上,不仅如此,崔浩还将石碑拉到大街上,老百姓们站在街道两旁看着石碑上的内容,他们是指指点点的不停。这件事传入拓跋焘的耳中,拓跋焘愤怒地将茶杯摔在地上,“他崔浩真以为朕离开了他就无法管理朕的江山了,荒唐,他丢尽了朕拓跋一氏的脸面,这要朕的脸面往哪儿搁”,皇帝拓跋焘在宫中发了好一顿脾气。崔浩带着石碑上街游行的事件传到了其他鲜卑皇族的耳中,他们再次联合上书,这次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皇室的脸面,崔浩的行为虽然赢得了百姓的赞扬,但也得罪了朝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崔浩游行完后,皇帝拓跋焘下令将崔浩一家三日后处以死刑,一想到脸面尽失,拓跋焘更是怒火中烧,于是,他再次下了一道圣旨,命令与崔浩有任何姻亲关系的郭氏、卢氏、柳氏等家族皆都处以死刑,一个都不要放过。三日后,崔浩被狱卒扔进牢车押解到刑场处以死刑,在这之前,刑场已经是血流成河,郭氏、卢氏、柳氏几个家族的人都被斩首示众,就连几个月大的小孩子都没逃过死亡,在押送的路上,其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一些混在人群中的鲜卑皇室弟子从人群中冲出来,有的爬上牢车顶上,脱下裤子向崔浩撒尿,有的站在牢车前对准了崔浩的脸进行撒尿,崔浩被百般羞辱但无一人上前阻住。对于一时的冲动,这些老百姓更想保住性命,不被皇帝和这些鲜卑皇族和贵族子弟羞辱、杀害。崔浩坐在牢车之内,默不作声,已经七十岁高龄的他没想到自己的结局竟然是这样的,为拓跋皇族奋斗了一生,终抵不过他们的利益,崔浩仰天长叹,感概若是自己能够在朝廷统一北方后就立马辞官退隐,也不会有今日般的结局。参考文献:文史月刊作者:千千#头条创作挑战赛##崔浩简介#
4、崔浩简介资料公元450年,70岁的北魏宰相崔浩,被关在囚车里送往平城南郊斩首。十几个士兵轮流朝他身上撒尿,尿液顺着崔浩花白的胡须往下流。崔浩痛苦地大叫,周围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救他。崔浩何许人也?为何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这都与其性格为人处世作风有关。崔浩出身名门,家族是北方高门氏族清河崔氏,祖上世代为官,母族更是与其他当朝大家族联姻,因此崔浩是名副其实的“官后代”。都说投胎是一门技术,崔浩的父亲也是当朝的吏部尚书,而他自己也丝毫不逊色,二十多岁就进入仕途入朝为官。由于家学渊源,崔浩不但精通天文地理,还擅长观相占卜,可以说才华横溢。崔浩因为家族的原因以及自身的优秀,可以说在以鲜卑族开辟的北朝统治中如鱼得水。他连任三朝宰相,分别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特别是太武帝对其重用无比,他们不单单是君臣关系,在外人看来他们更像是师徒的缘分。太武帝因为崔浩在其继位的过程中出了“大力气”,所以对崔浩心存感恩,在继位为帝后对其极尽重用,他们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崔浩可以不经过传召进入宫中,甚至还可以不经通告就进入太武帝的寝宫,这是何等的宠爱,才有如此的特殊待遇。而崔浩本人也十分争气,他对于朝政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皇帝交代他的事情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与善后。但是他有一点就是性格太过于耿直,说话比较直接,常常得罪人而不自知,朝中大臣对此颇有微言,只是碍于皇帝的宠信,他们不敢轻易得罪崔浩。太武帝心中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身为鲜卑族的政权,他也想学习汉人政权为自己的统治立威立信,所以打算组织编撰关于北朝政权的史籍。太武帝把自己的想法在朝堂上说了,“朕打算编著一部《国史》,诸位爱卿谁可以胜任?事成之后朕定当大大封赏!”太武帝拓跋焘对着前来早朝的群臣询问。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都知道这是个“苦差事”,写的是关于皇族国事,一旦写的不好掉脑袋是随时的事情,要写的好实属不容易,所以他们都默不出声不接拓跋焘的话。也不知道是抽风还是怎么的,崔浩居然自告奋勇,“陛下,我愿承担此任,请陛下放心!”面对崔浩的自荐,太武帝很是高兴,于是就愉快地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崔浩。按照常理来说,久经官场多年的崔浩政治嗅觉应该是很敏锐的,为什么会愿意接受这个“让人头痛”的事情呢?在于崔浩深得拓跋焘的信任,而且身边谄媚的乌合之众总是各种彩虹屁对着崔浩恭维,所以崔浩有点“飘飘然而不知所以”。要不说身为宰相的崔浩办事效率高,在接下任务后他就立即着手撰写,询问了身边的朋友一番应该如何取材,谁知道这些所谓的“朋友”直接建议“应当说话实说,有什么就写什么,不应该有所避忌!”。崔浩也觉得既然史书嘛,也就贵在真实,的确要有一说一,实话实说。虽然崔浩已经有了想法,但是他还是向好朋友高允询问了一下。“老弟,你说该怎么写呢?”崔浩在询问前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给了高允,但是高允不同意崔浩的做法。“老哥,你千万不可如实照写,朝堂皇族贵胄的事情可不比一般寻常百姓,太多不可言说的事情了,他们这样简直就是在害你呀!”高允十分担忧地对着崔浩说。此时的崔浩已经完全丧失理智,他觉得凭借太武帝拓跋焘与自己的关系,怎么着也不会怪罪于他,毕竟他曾经有恩于拓跋焘。说干就干,崔浩组织了一批文人学子,很快的把《国史》一书编撰了出来,里面有很多关于鲜卑皇族的家族秘史,特别是宫廷情史毫不遮掩的都一五一十写了出来,有的没有的都说了一大通。更加糟糕的是,崔浩身边的小官吏为了迎合他的虚荣心,建议崔浩把书中的内容刻印在石碑上,好让百姓来阅览,崔浩的“才华”就得以昭告天下。天知道崔浩是不是“失心疯”了,居然照做了,太武帝阅览《国史》一书后大为恼火,火上添油的是刻在石碑上的事情也被拓跋焘知道了,他立马召见崔浩来觐见。“爱卿所写为何物?如此荒唐无稽的事情怎可胡乱捏造,你此书置寡人与族人于何地?”拓跋焘十分生气地对着崔浩发问。“陛下,臣只是照实所写所记,并无胡诌乱造!”崔浩慌张地跪着辩解。在召见崔浩前,太武帝已经面见了多位朝臣,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国史》一书来弹劾崔浩的,在拓跋焘面前添油加措地说了很多崔浩的坏话。面对不肯承认错误的崔浩,加上皇家韵事的“败露”,拓跋焘起了杀心,他下令把崔浩处死,在菜市场公开处决。可怜的崔浩就这样被处死了,身为三朝宰相的权臣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无比。崔浩死于自己的“过于自信”,以为凭借与当权者的深厚关系就可以获得“特殊的圣恩”,其实追根到底,是拓跋焘已经容不下崔浩这门不断做大的家族势力,找借口下套给崔浩以便铲除对他有掌胁的崔氏一族。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5、崔浩人物简介北朝时期,东郡公崔浩极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宠爱。皇帝甚至当着众臣的面宣布,朝堂上的大事都要征求崔浩的意见才能做决定。一日,崔浩见了一个长着大酒糟鼻子的人,却没想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这个长着大酒糟鼻子的人叫王慧龙,是后秦降将,出身于太原王氏家族,因其家族世代遗传齇鼻(也就是酒糟鼻),故也被江东人称为“齇王”。要说这崔浩,相貌长得俊美,可审美却是与一般人不一样。他十分欣赏王氏家族的大酒糟鼻子,认为长这种鼻子的人俊美非凡,于是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王慧龙。和王氏家族联姻也就罢了,偏他还到处说,逢人就夸王慧龙长得俊美,是天生的贵种。这话听上去没什么,可偏偏王慧龙是南方降将,而当时又是鲜卑人的天下,加上崔浩本人出身于北朝第一世家清河崔氏,也是汉人。两个身份敏感的汉人凑一块,有人就想拿来做文章了。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大臣长孙嵩,他直接跑到皇帝那去告状:“陛下呐!您知不知道那崔浩竟然把一个南方蛮子捧上天了,逢人就说人家南方蛮子怎么怎么好,这明显是看不起咱们鲜卑人呀!简直是居心叵测!不能忍呐……”皇帝一听,顿时龙颜大怒,好你个崔浩,朕平时那么宠爱你,你竟然作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当即就命人把崔浩叫了过来,但因为确实也对这个北朝第一重臣寄予众望,所以只是温柔地对他批评了一顿。崔浩见状,赶紧磕头认错,并绝不再犯。虽然王慧龙的事就这样了结了。但崔浩并没有因此就变得谨小慎微,反而实行“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民族政策,致力于提高汉人的政治地位,而贬抑鲜卑贵族。这样一番操作,直接来 得罪了所有的鲜卑贵族,那些贵族们就想方设法地诋毁崔浩。一次,太武帝命令崔浩修撰《国记》,并叮嘱他一定要照实写。崔浩一听,立马肃立,奉皇帝的话为金科玉律,立马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编撰工作中去。他把拓跋氏一些比较丑恶的早期历史都给挖出来,在没有禀告皇帝的情况下,仅听从两名手下的建议,就号召三百万劳工将《国记》刻在方圆一百三十步长碑林上,以供天下百姓瞻仰拓跋氏的“丰功伟绩”。这一行为可不得了,直接令整个鲜卑贵族炸窝了,崔浩此举,就相当于狠狠地打了他们一巴掌,试问,谁愿意自己的祖宗十八代所做的见得人、见不得人的事情像海报一样张贴在满大街上呢?于是鲜卑贵族一拨拨地进宫向太武帝告状,指责崔浩蔑视拓跋皇族,罪大恶极,十恶不赦。对崔浩的此举,太武帝也是异常生气,虽然对崔浩十分宠爱,可是这厮这会触碰到自己的逆鳞了,堂堂一国之君岂能容忍!臣就是臣,再怎么垂怜你你也只是一个臣,竟敢以下犯上,真是反了!太武帝决定诛杀崔浩,命几十个士兵将崔浩装进木笼里,送往城南行刑。这些士兵本就是鲜卑人,对崔浩早就看不惯了。一路上,都骂骂咧咧地对着崔浩脑门上撒尿,极大地羞辱他。不仅如此,清河崔氏一族、崔浩的母族范阳卢氏、妻族太原郭氏、儿女姻亲河东柳氏都被满门抄斩。这次大型杀戮事件,史称“国史之狱”。@成玉君这崔浩也是不会审时度势,身为北朝权倾朝野的重臣,有汉初名将张良之才,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辅佐了北魏三代皇帝,可以说是享尽恩宠。可惜他没有知进退、守本分的觉悟,偏要搅进皇家的肮脏破事中,后落得个悲凉的下场。实乃可悲!可悲啊!#我要上微头条##历史人物##故事#
6、崔浩个人资料简单崔浩是帮助北魏开疆拓土的智囊,被三代皇帝信任,后到了70岁的时候,却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一个奇怪的理由杀掉,崔浩自己都不知道得罪的原因。崔浩自比张良,智慧和谋略也和张良有得一比,号称南北朝第一谋士。无论是内政、外交还是军事,皇帝听他的,就会有好的结果;不听他的,或者听得不全面,必输无疑。北魏的三代皇帝都极度信任他,到了拓跋焘的时候,皇帝对臣子们说的话是,如果你们遇到想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先去请教崔浩。晚年崔浩主持编纂北魏的国史,在史书中写了北魏的主体民族鲜卑族早年不光彩的历史,不但写在书上,还刻在野外的石头上,惹得鲜卑贵族不高兴,向拓跋焘告发,拓跋焘大怒,然后就把这个古稀老头收监、杀头,一点都不顾及崔浩的功劳和多年的君臣情义。更为可悲的是,崔浩被抓被杀,自己并不知道因为犯了什么罪,在拓跋焘面前完全没有了以前的意气风发,只是惶惑无以对,说自己贪贿的事是有的。贪贿是公开的罪名,可是古代的皇帝并不怕臣子贪贿,而是有时候反倒怕臣子不贪贿,不贪贿就会有精力搞权谋。西汉的萧何和北宋的赵普都通过贪贿自污的形式来让皇帝放心。那有功之臣崔浩怎么在人生的后关头丢了性命,善始却不能善终呢?真的只是因为写史的原因吗?写史从根本上看只是个诱因,或者说只是个表面原因。皇帝也好,鲜卑贵族也好,他们当然不喜欢在历史中写下祖先和自己的糗事,虽然历史总说要据实记录;而且刻在石头上被大众看到,这不是公开传播皇家的黑历史吗?但是编历史这个事,崔浩只是挂个名,并不负责实际工作,多也就是管理不到位。可问题也就出在这个管理责任上。到了后期,崔浩不像早年对名利看得很淡,而是逐渐变得专横跋扈,形成自己的权力圈子,顺从自己的人,自然在权和钱上有大大的好处;如果跟自己作对,那没有好果子吃。而编史的这些人就是崔浩圈子里的人,他们对崔浩趋炎附势、言听计从,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威胁皇权的团队,或者是让皇帝感到这是一股巨大的反对力量。于皇帝拓跋焘来说,对崔浩这些臣子可以授权、可以分权,但是崔浩不能擅权。崔浩还让太子拓跋晃感到不安。拓跋晃是在崔浩的建议下做上太子的,而且代替拓跋焘监国时表现出非凡的管理能力。按说对崔浩这么聪明的人来说,拓跋晃是未来的皇帝,无论是从个人前途还是国家命运都要好好支持拓跋晃。可是他偏不,对权力的迷恋迷住了他的心智。崔浩要在朝中重要岗位安插自己的人,提供了一大批人员名单。拓跋晃说,您这些人还没有工作经验,不如暂时放在基础岗位上锻炼锻炼;咱们先把已经在基层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提拔上来。拓跋晃的话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但是遭到崔浩的严词拒绝。拓跋晃的心情可想而知。崔浩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备受皇帝信任和重用,那是因为他是以一个辅佐者的角色出现,让皇帝觉得他是帮自己做事。而到了人生的收官阶段,他让皇帝和太子感知到他是一股反对的力量,是坏事的人,是威胁,是危险分子。他这样做,和其他权臣还有什么区别?哪里还有活路。崔浩自比张良,可是他恰恰没有懂得张良智慧的精髓。张良一直在做的是“退”,刘邦赐官封侯,他总是降低自己的欲望;后甚至退出朝堂、退出江湖。而崔浩总是在“争”,他没想到的是,他争的对象是皇帝,这还能有什么好下场。崔浩死的时候很惨,押送他的军士在他头上撒尿、嗷嗷直叫,真是斯文扫地。还有,他还被灭了九族,家人和族人都跟着他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