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的简介(崔浩的简要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3:20:02 浏览
1、崔浩的简要介绍

公元450年,70岁北魏宰相崔浩披枷带锁站上囚车,他脸色铁青,两腿发抖。囚车到达刑场的时候,他被几十名士兵轮流撒尿,尿液顺着头发胡子流下来,一会儿就全身湿透了。崔浩痛苦的大声呼喊,却没有一个人理他。崔浩是北魏的“三朝元老”。他精通天文、历史、诸子百家等学说。他曾负责给道武帝起草文件和命令等重要的事务,也是明元帝的老师。虽然太武帝执政时曾一度罢免官职,他还是经不住太武帝邀请,重回朝廷。崔浩有空的时候,也会帮助别人写写墓志铭。有一次,冯汉疆家属来请崔浩给写他墓志铭。崔浩一听死者叫“汉疆”,有“汉族强大”的意思,这可犯了鲜卑人的忌讳。他捋着自己的胡须,在房内走过来走过去,终于想到了把“汉”改成了“代”字。“代”即表示了“汉”必须用其他字代替,又巧妙地点出了北魏原来的国名“代国”。“代疆”那就是“代国强盛”的意思!鲜卑人知道以后很高兴,于是他就躲过了一场风险。公元422年,北魏发生日食,又连遭洪涝灾害,明元帝拓跋嗣很是担心,就向崔浩咨询怎么办才好。崔浩一直认为,北魏不够重视选立储君,他觉得这是一次进谏好机会。崔浩还是很小心的回答,说既然明元帝问我的话,那我也斗胆说几句。崔浩请明元帝拓跋嗣尽早下诏设立太子,并推荐12岁的皇子拓跋焘,同时提了四条建议:一是给太子找个好老师;二是让信得过的大臣去做太子宾客朋友;三是让太子上朝理政;四是有合适机会时让太子领兵出征。崔浩继续说,如果这样,陛下您就可以不必亲自处理政事,安心在宫中颐养天年了。崔浩的建议拓跋嗣很重视,经过慎重考虑,又征求了其他大臣意见,下诏长子拓跋焘为储君,并下令崔浩等6名大臣辅助拓跋焘理政。太子拓跋焘聪明,胸襟开拓,上朝协助处理政事,拓跋嗣很是满意。有一次,拓跋嗣旁听了太子与群臣议事,听后十分高兴,对崔浩他们说:“有你们这样六个人来辅佐太子我很放心。我只要巡视四方边境,防止外敌进攻,安抚百姓,就足可以称霸天下了。”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崔浩虽然小心谨慎,但有时候也会出差错。有一次,崔浩跟着明元帝去攻打南朝胜利回来,途经西河时,看着那滚滚流去的黄河水,崔浩十分感慨,就对明元帝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建立郡县做法,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明元帝没有责备他,但鲜卑贵族认为崔浩含沙射影,是在鼓动汉族闹割据,于是在心里给他记下了账。又有一次,崔浩把自己的侄女婿、士族王慧龙称为贵种,有鲜卑人向太武帝拓跋焘打小报告,说崔浩贬低了鲜卑族,太武帝听了之后也很火,但考虑到崔浩的功绩,把这事压下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高居相位的崔浩还是惹上杀身之祸。崔浩晚年的时候,太武帝拓跋焘命他编写北魏国史。崔浩想呀,编写国史,那得把所有的事都如实记录下来。于是,他就让编写组把北魏大大小小事情,都一五一十写了下来。崔浩采纳了下人建议,把国史内容刻在了石碑上,还命令把石碑拉到街上示众,引起了大批市民围足观看,议论纷纷。这下捅了马蜂窝,鲜卑贵族给气坏了。崔浩把鲜卑贵族丑事都写了出来,这不是把他们的秘密都暴露了吗?!于是,鲜卑贵族又一起到太武帝拓跋焘那里告状。太武帝心里对崔浩多多少少有些想法,这下听说崔浩如此做派,特别生气,就没有再帮他说话,一怒之下就下了处死令。行刑的当天,崔浩披枷带锁站上囚车,他脸色铁青,两腿发抖。囚车到达刑场的时候,他被几十名士兵轮流撒尿,尿液顺着头发胡子流下来,一会儿就全身湿透了。崔浩痛苦的大声呼喊,却没有一个人理他。崔浩被杀后,他的全家和亲戚朋友都没能幸免,也惨遭杀害。不久,太武帝拓跋焘很后悔把崔浩杀了,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崔浩也不可能活回来了。崔浩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对实现北方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可正是崔浩的能力,引起了鲜卑贵族的担心;而崔浩也高估了他与太武帝的关系,遭到了他人的忌妒,导致后被冤死,真是可惜可叹。#历史开讲#

2、崔浩的真实名字

450年,70岁的丞相崔浩被处死,押送刑场途中,“数十人溲其头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郭氏、卢氏、柳氏也被灭族,数千人被杀。押送刑场途中,有数十个贵族子弟爬上牢车,站在牢车上面脱下裤子在崔浩的头顶上撒尿,昔日里威风凛凛的丞相崔浩被人当街羞辱,却无一人敢站出来阻住。堂堂的丞相崔浩到底是犯了何事,得罪了什么人才会被处以死刑,就连与崔浩有任何姻亲关系的家族都要遭受到牵连呢?这还得从崔浩写《国书》得罪鲜卑皇族一事讲起。丞相崔浩才略过人,不仅帮助皇帝拓跋焘常年征战四方,平定战乱,还助其一臂之力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拓跋焘甚是高兴,他经常在朝廷上在文武百官面前夸赞丞相崔浩有勇有谋,是他的左膀右臂。对于这样的一个忠诚、效力国家的人才,拓跋焘自然也是放心得很,于是,拓跋焘就将朝中很多重要的事情交给崔浩来管理,当然这也与拓跋焘自身有关。统一北方后,拓跋焘已经是处于晚年阶段,这时候的他脾气较为暴躁,事务太多,拓跋焘就不再愿意处理,将这些事情交给崔浩处理那便是再好不过。在拓跋焘交给崔浩处理的事务中就包括了编写国事一事,话说,编写国事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在平常的一件事,然而,崔浩一身正气,他就想着啊编写国事那也就是将国家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要一一如实写进去。于是,正义凛然的崔浩就将鲜卑皇贵的一些丑陋之事也写进国事里面,一些鲜卑皇族人士想知道崔浩编写了哪些内容,他们用金银珠宝重金买通了崔浩身边的侍从,侍从一时没禁得起诱惑就一股脑地将崔浩编写的内容告诉他们。当然,崔浩编写的内容也是被皇帝拓跋焘提前知晓,但拓跋焘也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崔浩之前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然而那些鲜卑皇族却不想就这样善罢甘休,他们联合上书请求皇帝拓跋焘要严厉处罚崔浩。拓跋焘看到这些奏书,顿时就感觉头大,他也是不满崔浩的做法,但并没有表露出来,拓跋焘将皇族人士联合上书的这件事瞒了下来,现今国家局势还未真正稳定下来,很多事情还得需要崔浩,于是,拓跋焘拉这个老脸,决定放崔浩一马。崔浩看到皇帝对自己编写内容没有任何意见,于是,崔浩将有关鲜卑皇族的丑事刻在了石碑上,不仅如此,崔浩还将石碑拉到大街上,老百姓们站在街道两旁看着石碑上的内容,他们是指指点点的不停。这件事传入拓跋焘的耳中,拓跋焘愤怒地将茶杯摔在地上,“他崔浩真以为朕离开了他就无法管理朕的江山了,荒唐,他丢尽了朕拓跋一氏的脸面,这要朕的脸面往哪儿搁”,皇帝拓跋焘在宫中发了好一顿脾气。崔浩带着石碑上街游行的事件传到了其他鲜卑皇族的耳中,他们再次联合上书,这次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皇室的脸面,崔浩的行为虽然赢得了百姓的赞扬,但也得罪了朝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崔浩游行完后,皇帝拓跋焘下令将崔浩一家三日后处以死刑,一想到脸面尽失,拓跋焘更是怒火中烧,于是,他再次下了一道圣旨,命令与崔浩有任何姻亲关系的郭氏、卢氏、柳氏等家族皆都处以死刑,一个都不要放过。三日后,崔浩被狱卒扔进牢车押解到刑场处以死刑,在这之前,刑场已经是血流成河,郭氏、卢氏、柳氏几个家族的人都被斩首示众,就连几个月大的小孩子都没逃过死亡,在押送的路上,其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一些混在人群中的鲜卑皇室弟子从人群中冲出来,有的爬上牢车顶上,脱下裤子向崔浩撒尿,有的站在牢车前对准了崔浩的脸进行撒尿,崔浩被百般羞辱但无一人上前阻住。对于一时的冲动,这些老百姓更想保住性命,不被皇帝和这些鲜卑皇族和贵族子弟羞辱、杀害。崔浩坐在牢车之内,默不作声,已经七十岁高龄的他没想到自己的结局竟然是这样的,为拓跋皇族奋斗了一生,终抵不过他们的利益,崔浩仰天长叹,感概若是自己能够在朝廷统一北方后就立马辞官退隐,也不会有今日般的结局。参考文献:文史月刊作者:千千#头条创作挑战赛#

3、崔颢杀皇帝

北魏的重臣崔浩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因为编撰北魏国书写到了鲜卑族贵族的一些隐私,触怒了拓跋焘,被夷五族。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崔浩准备造反,所以才被杀。在史书中,北魏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南朝的史书中有过一些记载。想一想也对,崔浩这么大的一个重臣,会因为国书那么点事儿被杀,好像是有点不太靠谱。#崔浩的简介#

4、崔浩的诗词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他参与过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曾经效力于我的祖父与我的父亲,因此我特别看重你。希望你有什么想法就直言相告,助我治理天下。我的脾气有时不太好,也许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但每次事后静静思量,总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太武帝还给予崔浩特殊待遇,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太武帝卧室。然而,崔浩所受的恩宠及其拥有的权势也使得朝中的不少鲜卑贵族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妒嫉之心。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十二月,太武帝命崔浩为司徒监秘书事,与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太武帝还特别叮嘱他们,务必要据实而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搜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参与此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为人奸猾,擅长花言巧语,深得崔浩宠信。《国记》编写完毕以后,他们两个就进谏说:"马融、郑玄、王肃、贾逵所作的注解,都不如崔浩的准确有深度,我们恳求陛下没收国内由这些人作注的各种书,颁布崔浩的注本,号召全国上下都来学习。我们还请求陛下下令让崔浩继续注解《礼记》,使后人能看到正确的释义。"崔浩也向皇帝推荐史闵湛和郗标,说他们有著述的才能。史闵湛和郗标为了进一步讨好崔浩就劝崔浩将《国记》篆刻在石头上,以显示其秉笔直书。高允听说这件事后,对著作郎宗钦说:"史闵湛和郗标的想法顷刻之间就会为崔家带来不尽的灾难啊!"然而,崔浩一时鬼迷心窍,竟然采纳了他们两个人的建议,将《国记》刻在石碑上,立在郊外皇帝祭祀的神坛东侧,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完成。由于《国记》记录了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并且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为人知的早期历史,石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了往来行人的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愤怒,先后向太武帝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等人,审查罪状。崔浩被收押之后,太子赶紧召高允到东宫,留他在那里过夜。第二天和高允一起去见皇上。到了宫门口的时候,太子对高允说:"待会儿我们进去见皇上,我自会引导你,如果皇上问你什么话,你就照我说的回答。"高允也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太子先进殿,对皇上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事件都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太武帝召见高允,问他:"《国记》都是崔浩写的吗?"高允回答说:"不是的,《太祖记》是前著作郎邓渊写的,《先帝令》以及《今记》是我和崔浩共同写的。崔浩管的事多,只写了个纲要,至于具体内容,我写的要多一此。"太武帝大怒:"高允的罪过与崔浩之罪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凭什么要饶他不死!"太子见此般情形,赶紧说:"陛下您崇高威严,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问他,他还说是崔浩写的。"太武帝就问允:"事情是像太子说的这样吗?"高允回答说:"臣的罪过之大,理应诛灭九族,因此我不敢欺骗陛下。太子殿下是因可怜我,所以想给我一条生路,实际上太子根本没有问过我,我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臣不敢有半句谎言。"太武帝感慨万千,对太子说:"真是忠厚率直!天下恐怕没几个人能像高允这样,死到临头依然不说假话,作为臣子,能够做到不欺君罔上,足见其忠贞,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然后,太武帝又召见崔浩,审问他。崔浩已经吓得面如土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龙颜大怒,命令高允起草一道诏书,要将崔浩及其手下,包括崔浩府中的奴仆,统统诛灭五族。高允回去以后,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一个字来。太武帝派人再三去催,高允恳求再次觐见太武帝,然后再写诏书。太武帝命人把高允带到跟前,高允说:"崔浩被捕入狱,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不敢多说什么,但如果他只是冒犯了皇族,他的罪过还不至于被满门抄斩。"太武帝大怒,幸亏太子劝解,高允才没有被治罪。公元450年7月,太武帝拓跋焘下令诛杀崔浩。崔浩被押运城南行刑时,数十名卫士对着囚车撒尿,受尽侮辱之后,这位三朝元老被杀。同时,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遭灭门之祸。#历史开讲##崔浩的简介#

5、崔浩简介

年己70岁高龄的崔浩,一生对北魏忠心耿耿,受三代帝王信任,因国史案件被满门抄斩,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拓跋珪建立北魏,用了一些汉族官员,崔浩就是其中一个。崔浩在北魏的统一大业中,功勋卓著,受到三代帝王的重用,拓跋焘时代做了司徒的大官。他任用了-些汉族官员,为地方郡太守,引起太武帝拓跋焘的不满。后来,太武帝让崔浩带领几个文人写魏国国史,并交待要如实记录,目的是让皇族后人查看。国史写成后,参于编写的两个人别有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并竖在郊外祭天坛前大路旁。国史写的很真实,但皇室的祖上没有多少文化,做出了一些不体面的事。路人看后,纷纷议论说,这纯属是揭露皇室丑闻。消息传到太武帝那里,脑怒的太武帝要治罪编写国史人。太子的老师高允也参写了编史,太子殿见太武帝说:“高允为人谨慎小心,地位也低,国史案件都是崔诰干的,请求赦免高允吧!”太武帝问高允:“是这样的吧。”高允:“崔浩只是写了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其他著作郎写的”。太武帝对太子,说:“高允比崔浩的罪还大,怎赦免他”太子说:“这是高允见了陛下,心里紧张,胡乱说的,刚才我问他,他还说是崔诰干的”。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高允说:“不敢欺瞒陛下,太子是为了救我才这样说,太子刚才也没有问我,我也没说过”。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诚实,死到临头也不说假话,就赦免了高充。太武帝审问崔浩,崔浩吓的面无血色。太武帝让高允写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高允犹豫了半天什么也没写,太武帝问起,他说:“单凭写国史,崔浩不应该叛死罪”但后,太武帝还是没有放过崔浩,灭其满门,还有他的姻亲。也因为太武帝执政后期用刑严酷,诛戮(杀)无辜,公元452年被宦官所杀。

6、崔浩的个人资料

公元450年,70岁的北魏宰相崔浩,被关在囚车里送往平城南郊斩首。十几个士兵轮流朝他身上撒尿,尿液顺着崔浩花白的胡须往下流。崔浩痛苦地大叫,周围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救他。明明是一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会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崔浩出生在当时的名门望族“清河崔氏”,这可是北魏响当当的世家大族,与皇亲国戚相比也不遑多让。出身好还不算完,小时候的崔浩便已经将他的聪明才智展现了出来,三岁能文,七岁能诗,又接受了家族文化的熏陶,使得崔浩在少时就已经声名远播。生于这样钟鸣鼎食之家,而且自己从小也聪慧,长大之后的他得到的机缘造化更是不少。在北魏明元帝继位之后,有一次皇帝命人占卜时事,而在众多占卜者中,只有崔浩脱颖而出。很快,皇帝注意到了他。一次占卜成功可能只是运气好,但是在接连几次的占卜中都应对时事,皇帝见了都拍手称好。从此,崔浩得到了明元帝的重用。每每需要占卜时,他都请崔浩到达现场,听取崔浩的意见。这还不算什么,在明元帝的晚年,他感觉自己身体快不行了,于是请崔浩来询问他:“你觉得我立何人为太子,继承正统比较好呢?”崔浩回答的也不含糊:“长子拓跋焘天资聪颖、为人正直、如若能继承大统,则善也。”后来,明元帝采纳了崔浩的建议,立拓跋焘为太子。在明元帝时期,崔浩的仕途亨通,一路直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这除了与他身后庞大家族的支持有关,还与他自身的忠厚诚实脱不开关系,他就是凭借这种忠厚实诚得到了帝王的信任。但是在明元帝去世之后,崔浩就受到了朝廷中其他官员的排挤,原因无他:“一朝天子,一朝臣。”虽说当时崔浩在跟前儿推荐长子拓跋焘,可是在拓跋焘真正继位之后,他也是迫不得已。毕竟身边那一群跟随他的大臣,天天在他耳边叨叨,崔浩这不行那不行。虽然他不相信这些大臣说的,可是朝廷也不是他一个人朝廷。终,迫于各方的压力,他罢免了崔浩的丞相之职,给他寻了一个清闲之职。对于这次的罢免,崔浩也没有说什么,因为他也知道帝王的难处,更何况崔浩本来就忠厚老实,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人生的起起落落都很正常,总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崔浩安慰着他的家人。东山再远的机会离他并不是太远,因为此时正值多国混战时期,北魏朝廷也需要大量的能人。所以在拓跋焘斟酌之后,又将崔浩召回到朝廷中,询问他有关国家自立之事。这崔浩也确有本事,在他给皇帝提出一些建议之后,北魏逐渐走向独立且鼎盛的时代。皇帝一看崔浩这人行呀,这朝廷还真离不开他,于是又给崔浩加官进爵,他重新又回到了宰相的位置上。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崔浩手中手握权柄,年复一年。这也让他慢慢生出了独揽大权的想法。毕竟宰相本来就是在皇帝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个位置,很多政令都是由他推行的。那他在推行政令的时候,更多的也是顾及了自己世家宗族的地位,这就引得了皇室的不满。此后,崔浩的建议屡屡被驳回。皇帝也开始看不惯他的一些政令,损害了北魏拓跋氏的地位。于是给他重新安排了一个清闲的活,去修撰国史。为什么要给他这样一个活呢?为了能将自己所做出的政绩传扬下去,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很注重历史的编写。而恰好崔浩这个人本身就有很有文化底蕴,让他来修撰历史恰当不过。崔浩也不含糊,答应了拓跋皇帝的这个请求。于是他开始了大量翻阅史书,将拓跋氏从发源到如今登向帝位这一过程全都详细的写了出来。这一历史中,包括了拓跋氏的起源,拓跋氏的风俗习惯,以及拓跋氏的私密事件,崔浩全都扒拉了出来,终写出了《国史》。这还不算完,他甚至将这一册《国史》用大理石雕刻了出来,供人们观瞻。人们这一看,哦,原来拓跋是还有这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族没得混乱通婚。这事传到了皇帝耳中,皇帝及那些皇亲国戚们可不干了,他们很生气,这个崔浩竟然能将这么私密的事也写出来,真是太丢脸了。崔浩这一次也确实损害了拓跋氏的利益,所以后惹来了杀身之祸,一代名相,就此陨落。#历史开讲#作者:万重山参考资料:《魏书:崔浩传》

7、崔浩的历史经历

公元450年,70岁的北魏宰相崔浩,被关在囚车里送往平城南郊斩首。十几个士兵轮流朝他身上撒尿,尿液顺着崔浩花白的胡须往下流。崔浩痛苦地大叫,周围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救他。作为一个国家之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为何会遭受到这样的羞辱呢?难道是因为崔浩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不成?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也是历史上大多数高官葬命的原因,那就是功高震主。崔浩出生在清河崔氏,这本就是一个势力很大的世家,而崔浩有着经世之才,又地用功,仅仅二十多岁就入朝成为了北魏官员。由于父亲是北魏的尚书,再加上家族在朝廷中有着许多拥护者,因此崔浩入了官场以后就平步青云,他一生追随着道武帝、明元帝以及太武帝,功劳无数。在道武帝时期,崔浩才刚刚入朝为官,因此并没有多大的名声,等到明元帝的时候,崔浩便开始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他也因此被明元帝看重,多次为明元帝排忧解难。在神瑞二年的时候,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北魏连年霜旱,民间庄稼收成不好,百姓有许多都已经背井离乡,成为了流民,而国都平城自然也是情况糟糕。明元帝没有处理过这类事情的经验,看着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可以为自己排忧解难,明元帝在感到愤怒的同时,也不免生出了逃避的想法,他竟然想要迁都到邺城。当时的国家因为闹饥荒的问题本来就不太稳定,若是连朝廷自身也乱了手脚的话,那一定会让百姓更加恐惧,不仅容易产生内乱,甚至可能引来外敌的觊觎。到时候北魏恐怕是战火连天,等不到庄稼大丰收的那一天了。崔浩熟读史书,自然明白迁都的危害性,所以他坚定地反驳了明元帝迁都的观点,并且向他述说了迁都的危害,终才打消了明元帝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所以北魏政权才一直平安无事,撑到了第二年丰收的季节,若不然的话,恐怕国家早就发生了动荡。明元帝因此对崔浩更加信任,在后来的立储一事还询问了他的意见。若是寻常之人,想必会以为皇帝是在试探自己,立储一事是万万不能掺和进去的。但崔浩却是明白明元帝确实是想问自己,他也完全没有这个顾忌,直截了当地说道:“长子拓跋焘为合适,但还要为他挑选一些贤明的大臣作为辅助。”因为有着崔浩的举荐,明元帝下定决心将拓跋焘立为了皇储。而在拓跋焘继位以后,拥护他的崔浩自然成为了拓跋焘的心腹,无论是随意进出皇宫,还是可以在家等着皇帝上门求教问题,都是拓跋焘给予崔浩的特权。由此可见,崔浩在拓跋焘的心中有着多大的地位。然而,一个皇帝再如何信任臣子,一旦这个臣子的权力与地位威胁到自己,皇帝都不会手下留情的,拓跋焘自然也是如此对崔浩的。在崔浩的人生末期,他的权力达到了一个顶峰,他在朝廷之中的门生无数,许多大臣甚至听崔浩多过听皇帝,这引起了拓跋焘对他的忌惮。拓跋焘也一直有着想要铲除崔浩的心,但因为与崔浩的关系,让他迟迟下不了手。但崔浩的一次犯错,却是让拓跋焘有了顺势而为的机会。原来,当时拓跋焘想要将北魏这些年发生的大事情都记录下来,于是便命令崔浩编纂《国记》,但崔浩不会想到的是,这样一件小事,却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虽说《国记》是记录北魏发生的一些大事,但其中有许多内容都不能流传出去,否则的话会让百姓对朝廷不再敬畏,同时也会有损朝廷的形象。但崔浩在手下的怂恿之下,却是不顾好友劝阻将《国记》刻到了石碑上面,这样一来,朝廷的许多丑事都被百姓看到,许多官员因此纷纷谴责崔浩。崔浩本想借此事让自己青史留名,毕竟他当时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高峰,内心所求的已经不再是当世,而是后世的功名。崔浩知道,自己将《国记》刻在石碑上,无疑是犯了错事,但比起青史留名,这点小错不算什么,毕竟自己身为宰相,再加上有着皇帝拓跋焘的庇护,多也就是被革职。但令崔浩没有想到的是,拓跋焘早就有着想要杀他的心,如今崔浩自己犯下了错误,将刀子递给了拓跋焘,拓跋焘自然是却之不恭,干脆判处了他死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此案还牵扯到了朝廷的许多官员,与崔浩关系亲近的人大多被判处了死刑。而拓跋焘也借此除去了许多崔浩的亲系,在这些位置上安排了自己的人手,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可怜崔浩为北魏奉献了自己的一辈子,到头来却是落得了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参考文献《魏书》#历史开讲#

8、崔浩简介资料

崔浩:一脉相承辅政北魏,窥探天机却不得善终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