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纪的简介(方纪)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3:44:31 浏览
1、方纪

#以书之名#短篇佳作多魅力,当年阅读留札记(二)《月黑夜》(杨朔),《雨》(黄钢),《纪念》(周立波),《我们是这样回到队伍里的》(孙谦),《家庭》(林漫),《小二黑结婚》(赵树理),《五月之夜》(王林),《地雷阵》(邵子南),《黑妞和她的牛》(欧阳山》,《化装》吴伯萧,《师徒》(周洁夫),《周大娘》(崔璇),《土地的儿子》(柏青),《卫生组长》(葛洛),《荷花淀》(孙犁),《小侦察员》(峻青),《鸡毛信》(华山),《老阴阳怒打虫郎爷》(李季),《满子夫妇》(潘之河),《我的师傅》(思基),《无住地带》(仓荑),《纠纷》(菡子),《四斤半》(谭虎),《真假李板头》(刘石),《我的两家房东》(康濯),《钱》(陆地),《母子》(于黑丁),《莫忘本》(洪林),《三个朋友》(韦君宜),《红棉袄》(林蛰),《三勇士》(刘白羽),《新战士时来亮》(冯牧),《副排长谢永清》(方纪),《英雄的父亲》(西虹),《喜事》(西戎),《生与死》(周而复),《他回来了》(柯岗),《煤》(李纳),《雨来没有死》(管桦),《鳝鱼》(雷加),《再等等》(张志民),《老营长》(立高),《战地婚筵》(曾克),《村仇》(马烽)。

2、方纪的资料有哪些

怀念方纪在我家客厅的正面墙上,悬挂着方纪老给我题写的一条横幅——“绕屋梅花”,四个大字饱满、飞动、雄劲、有力。如果不看落款,有谁能知道这是他用左手书写的呢!我坐在沙发上,望着这弥足珍贵的横幅,时常陷入深深的思念……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读到了散文《挥手之间》,那简洁明快的语言,清新委婉的风格,细腻灵动的文笔,深深地感染了我。语文老师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作者叫方纪,是咱们束鹿人。悠地,在敬畏感的同时,又增加了几分亲切!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方纪的名字,真为我的家乡出了这样的文化名人感到自豪!从小喜欢文学的我,他就成了我心中的偶像。于是,我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像淘金一样,寻觅着方纪的作品: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小说集《不连续的故事》,短篇小说集《人民的儿子》、《挥手之间》,散文集《长江行》,长诗《大江东去》,诗集《不尽长江滚滚流》,还有《访苏诗文集》等。后来,我处处注意记述方纪或方纪记述的文字。于是,从资料里,从老同志们的口中,我陆续知道了方纪老那传奇经历:1919年12月8日他出生于束鹿县佃士营村,原名冯文杰,又名冯骥,小名公羊子。1935年入北平大学史学系半工半读,在这里,他结识了刘曼生(即后来的副总理谷牧)等,他们共同建立了“沙风文艺社”,并参与了《浪花》、《泡沫》、《今日文学》等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大概是祖父的侠肝义胆,铸就了顽强的抗争精神。1935年12月,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5月1日转为共产d员,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夏天,他奉d的指示,从北平回的老家,组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直南中心地方队”,他任队长。并任深(泽)、束(鹿)、宁(晋)三联县县委书记。后以“民先队”为骨干,扩编成了“红军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他任政委。他带领这支地方队伍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方纪来到武汉,在同志领导的八路军办事处做青年和和宣传工作。1939年12月他奔赴延安,任陕北公学教员,在“文抗”、“文委”、《解放日报》等处工作。1942年5月2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我们的另两位乡贤公木先生、任桂林先生也有幸被邀参加。也就在这年的12月26日,给方纪写信,要他“多为大后方写些东西,以便送出发表。”1943年,方纪写了一篇稿子,亲笔为他修改,增加了一段文字,大为增色!从此,他的创作欲火越烧越旺,1944年走向成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方纪毅然奔赴解放战争的前沿阵地,任热河省文联副主任。创办文学刊物《热潮》。后来又当起了随军记者。不久,他来到冀中的河间、饶阳一带。熟悉的乡音,亲切的泥土味,激活了他 的创作灵感,著名的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就诞生在 此时此地!1949年9月,他与一部分干部,来到天津附近的杨柳青做接收准备,天津解放的硝烟尚未散去,方纪就来到《天津日报》社,先后担任了副刊部部长、文艺部主任、天津市中苏友协总干事、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天津分会秘书长,1951年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d组书记、市文委副书记、宣传部副部长、文联d组书记、作协主席等职。他的小说《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吧》,被指责“宣扬人性论”,受到批判。1956年春天,总理让他以《人民日报》社特约记者的身份,参加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长江河源水文查勘队的工作,巧妙地保护了方纪,我们才能读到著名的长诗《大江东去》、组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和散文集《长江行》……摘自辛集名家“藕德斋主”董文璞的文集#辛集##文化##百姓故事##河北身边事##农村##农民##方纪的简介#

3、方纪主要作品有哪些

《谁是可爱的人》(魏巍)、《挥手之间》(方纪)、《荔枝蜜》(杨朔)、《茶花赋》(杨朔)、《菜园小记》(吴伯箫)、《白杨礼赞》、《晋祠》(梁衡)、《“友邦惊诧”论》(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黄生借书说》(袁枚)、《捕蛇者说》(柳宗元)——(初中部分)《土地》(秦牧)、《社稷坛抒情》(秦牧)、《雄关赋》(峻青)、《药》(鲁迅)、《自序》(鲁迅)、《风景谈》(茅盾)、《荷花淀》(孙犁)、《难老泉》(吴伯箫)、《琐忆》(唐弢)、《雨中登泰山》(李健吾)、《滕王阁序》(王勃)——(高中部分)以上这些中学经典课文,六零后和七零后应该都很熟悉,印象深刻,但近这些年已经陆续从课本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而且,这还仅仅是笔者根据记忆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肯定还有很多疏漏,请朋友们补充订正,以便让我们重温经典,一起感受那些经典的魅力吧!#方纪的简介#

4、方纪简介

上过中学的朋友们,还记得课本里的这些经典课文吗?有的已经撤掉了!——初中部分:《谁是可爱的人》(魏巍)、《挥手之间》(方纪)、《荔枝蜜》(杨朔)、《茶花赋》(杨朔)、《菜园小记》(吴伯萧)、《记一辆纺车》(吴伯萧)、《“友邦惊诧”论》(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夜走灵官峡》(杜鹏程)、《青纱帐——甘蔗林》(郭小川)、《松树的风格》(陶铸)、《小桔灯》(冰心)、《观巴黎油画记》(薛福成)、《黄生借书说》(袁枚)、《捕蛇者说》(柳宗元)高中部分:《土地》(秦牧)、《社稷坛抒情》(秦牧)、《天山景物记》(碧野)、《雄关赋》(峻青)、《猎户》(吴伯萧)、《d员登记表》(峻青)、《风景谈》(茅盾)、《药》(鲁迅)、《阿Q正传》(鲁迅)、《自序》(鲁迅)、《后序》(文天祥)、《促织》(蒲松龄)、《梅花岭记》(全祖望)、《赤壁之战》(司马光)、《滕王阁序》(王勃)以上这些经典课文,六零后和七零后的朋友们应该都很熟悉,印象深刻,也一定从中受益匪浅。那时候,经典课文很多,以上所列仅仅是笔者根据记忆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肯定还有很多遗漏,请朋友们补充订正,以便让我们重温经典,一起感受那些经典的无穷魅力。

5、方纪小说集

不喜欢戴帽子,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时却戴了一顶圆形帽子,之后再未戴过。这顶帽子有什么来历呢?我们看到延安时的照片,大多数都是不修边幅,衣服打着补丁,头发经常也是有点蓬乱。比较重大的典礼场合,有时会戴一顶布军帽。这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但是到重庆谈判,将是在世界的聚光灯下,如何在全国人民全世界面前展示共产d领袖的形象,这是至关重要的亮相。而且过去很多年,国民d一直在歪曲宣传和共产d领袖的形象,这次亮相很重要。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才合适?对此,煞费苦心。后决定让戴上一顶帽子。这顶圆形帽子,名为“考克帽”,硬质地。孙中山先生曾经戴过此款帽子,令人印象深刻。把自己这顶考克帽拿给,并解释道:“主席把考克帽拿在手中,稍有挥动,显示出来则是扭转乾坤的力量。”掂掂这顶礼帽,高兴地对说:“你想得周到得体。我们到重庆,展示的是中国共产d人的政治形象,显示出解放区万众一心、无所畏惧的力量。挥动考克帽,显示我们力量。这顶帽子,我戴了。”1945年8月28日,《解放日报》记者方纪在文章中是这样记述的:“历史上也留下了为珍贵的照片:头戴盔式太阳帽向人们挥手的情景,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让戴上的这顶帽子,是一个高明的传播符号,抢镜,在很多合影中,戴帽子的形象吸引目光。而且毛主席圆圆的脸戴上这顶帽子,还真是帅气合适呢!这顶帽子后来在到南京谈判也戴过,在去世以后,由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将其捐赠给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现在那里还能看到它。

6、方纪新资料

上初中时学方纪的《挥手之间》,没有任何文字和影视资料,似懂非懂,体会不到伟人的内心波澜不惊和无比的强大,现在,看着这些照片,让人感受到伟人的雄才大略和坚强的意志力,更体会到伟人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这是1945年8月28日上午,主席登上前往重庆的飞机,站在飞机舱门口,微笑着向送别他的人们挥帽示意,中学课本就是这一时刻的再现,只见他依依不舍,毕竟从长征结束到达延安后,主席已经在延安生活了近10年。到达重庆,走下飞机时,从迎接他的人们挥手致意,走下飞机后,一脸凝重,可能在思考这一场艰苦的谈判刚刚开始,前途未卜,让人遐想。#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