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众所周知,李清照乃是名门闺秀,而秦观则是平民才子,但是,评价词作归评价词作,攻击人的出身就难免有些不合适了。
2、“入世”与“出世”
3、三人行(Ⅲ)——解读“劳动者之歌”
4、《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学短评(2篇)
5、关注音韵,从叠词音律产生的绵长来写愁之不绝如缕,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用直观的方式感知两者的差异与差距。
6、但文学短评对于学生又相当难写,想写出与众不同的角度,写出凌厉的深度,又能匹配以出众的文采,实难矣。
7、先说说“人”。把“人”扩充开了讲。叫做“人与人的关系”。缩小了讲,就叫“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写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诗人携一家老小来到长江,看着长江之水滚滚而来,想到自己的宰相梦破灭而痛苦不已,正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声声慢》开篇十四叠,蕴含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如泣,《声声慢》一词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
9、再细读,七组叠词极具音乐美,朗读起来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且七组叠词看起来平淡普通,用的都是清新质朴的口语,但是仔细品读,这些文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似一个伤心悲痛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显得真切。我们能透过这些叠词,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愁绪在心头与空气中弥漫,久久不散,笼罩全诗。每组叠词都不离一个“愁”字,却又未提一个愁字,不得不说,这是极妙的渲染氛围的方式。
10、评论、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高低和分量轻重。要写好短评的评论说理部分,除了注意议论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外,关键是要说新理——要有新的评论角度,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视角要新颖,要能有独到的、恰当的见地与发现。如评《登高》“无边落木”一联,可解读出“杜甫绵长的心思如江水流动无法停止”的蕴意;也可解读出“落叶归根,长江东去”,诗人在寻找归处,由景及人,表达了无尽的哀愁。
11、清明节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其首要在于表达对先辈的缅怀、追思与感恩,在保持对传统敬畏的同时,寻找和回归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原乡。《清明奇妙游》从一开始所倾注的“家”的意象与贯穿始终的《送别》题旨,无不在向观众指示着永不过时的“家园意象”。而后的《互动烟雨》更是将恒久占据中国人心底的清明祭奠意识、生命意识唤醒。逝者安息,生者寻根,无论是文人雅韵还是俗韵流转,《清明奇妙游》将清明节所承载的思念与祈愿,用“中国”的方式传达了出来,将寄思于现实的温情悠然释放,并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12、“北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一连串的意象糅入一首词中,千回百转,柔肠寸断,终是展现了一段不可言喻的孤独;终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而她年少对“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往,终是成了难以安置,不可忘怀的向往。
13、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14、李清照身处这样的现实环境和独特身份之中,凭借着清晰的自我认知、坚韧勇敢的品性,用自信、自洽和自我认同,逐步构建出极高的自我价值感,破解了自身困局,赢得了生活的主导权,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潇洒人生。
15、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们两人虽然同在宋朝,但是一个祖籍山东,一个生在四川;一个在南宋成名,一个在北宋亡故。两个人从未有过过交集,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李格非早年在京城开封教书,有个要好的朋友叫晁补之,他就是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其实是苏东坡的学生(晁补之)的朋友(李格非)的女儿。从儿论,李清照应该喊苏东坡一声“爷爷”。
16、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以及郑文妻孙氏《忆秦娥》“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此外还有唐人李益的一首七绝诗与此词也很相似,诗题为《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17、小赵云,2020级,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人文科学试验班文学方向。
18、【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明确:该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很华美,显示了她很好的文学素养。文段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文学短评需要兼顾文学性,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特别是面对这样的精品,用诗化的语言营造诗化的意境,是评论本词的必需。
19、整首诗层次清晰,结构巧妙,实为匠心之作。
20、在宋代,还没有出现女性文人的团体,李清照只能以个人作家的身份,独自面对这些质疑与指责。
21、其次,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借此可帮助我们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22、⑵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23、自然,今天48岁妇女改嫁再寻常不过,也是别人自由。
24、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
25、点评:本篇文学短评,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选取《声声慢》中的原句进行叙述,并且做到了叙议结合;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条理清晰。
26、《登高》文学短评(1篇)
27、文汇:中文书名《才女之累》的“累(léi)”,是取“累赘”之意。请您简单谈谈,书中试图揭示的是怎样的“累赘”?
28、“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词的结尾,一个“愁”字,说尽心中的百味陈杂,甚至,连“愁”字也概括不尽。情感之复杂,心中之苦涩,可见一般。
29、是,她是才女,但她难逃“女”。她有报负,她追逐梦,但她是一介女子。
30、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
3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2、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诗人以一个流落天涯歌女的自述,反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哀伤,使哀更哀。但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悲哀,也不只是他和她同病相怜的琵琶女的悲哀,而是那些“欲做冲天飞,已到天尽头”的怀才不遇的能人志士共同的悲哀。
34、面对世俗成见,不害怕,不屈服,却也不纠缠,而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这份做自己的勇气,是坚韧勇敢的品格带给她的。
35、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关于她的研究论述要多于对她同时期的任何一位文人的研究,她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作品获得经典地位的女作家。
36、在当时社会,这是八卦社会新闻,也是巨大的丑闻!一般妇女哪里受得了,早就因此投河上吊了。
37、“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38、在我对古典诗歌的研究中,引起我重视的古典诗人比较早的是李清照。那是六十年代,部队在山东烟台山上举办诗歌创作座谈会,诗人王群生对我说:“耀东,在你们家乡的青州出了一个的女词人叫李清照,她的绝妙之处在于将命运,咏史怀古,和自己的生活境遇融汇在一起,创作了独具一格诗词。在我们现代诗的美学上,也得好好研究,将自己的新诗升升格。”当时我对他的这种谈法,有不同的认知,认为李清照是被公认的“婉约派”代表人物,似乎与我们当代写战士诗的关系不大。我喜欢的是唐人诗中的那种气壮山河具有豪放气质的爱国诗。
39、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相对于范句,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果。
40、留在我心时,只余一枚舟同一影,与一回眸。
41、后,谈一谈诗作的写作风格,为什么要后讨论这个?写作风格不出所料的还是豪放的词风,符合苏轼以往的风格,但又和辛弃疾的悲壮不一样,虽然在文中苏轼拿自己与当年的周瑜相比差距甚大,人生尽是不如意,但后一句“一樽还酹江月”写出了作者将酒洒在地上,表现了自己的洒脱与宽慰,并没有将悲情一直延续下去,而是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情,抛弃了悲伤的情绪,这是我喜欢这的一点,即使不受重用、妻子早亡、早生白发,却依旧没有对生活自暴自弃,而是一转词风,变得积极起来。
42、琵琶女十三便学成了琵琶,成了教坊的乐师。自那时起,她便开始了演艺之路,不管是在京城的奢靡酒坊,还是在后来的寂寥空船,都从未离开手中的琵琶。从少到老,她不断尝试,反复练习,将艺术之美一点一点积累了下来,在转轴拨弦中,是对艺术的追求,在低眉信手中,是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演示。
43、此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景并出,气势磅礴。从长江着笔,将其与千古的英雄豪杰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后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又道出了赤壁之战的地点。接下来写山、写水,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穿”、“拍”、“卷”三个动词,集中写出了赤壁气势恢宏的壮丽景色,用浓墨重彩的生动描写,顿时将读者带入一个胆战心惊的奇险境界。后来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写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此句承上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也为下阙写周瑜作了铺垫。
44、艾朗诺:或许我很难有什么直接的根据,可以来解释李清照“具有女性主义的意识”;但我可以说,她不同于普通的女性,也不同于普通女性的文学创作,她对自己的创作是抱有很高期望的。
45、《声声慢》写于李清照晚年,山河破碎,夫死家亡的痛苦与无助之感,似钝剑时时在切割折磨她的心灵。
46、她的酒杯里,盛满了孤独。霜染青丝,雨湿流年。她不哭,亦不笑,所有的形单影只,仿佛都变得遥远。
47、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要深;三是论据充分,叙议结合。
48、两汉本继绍,新世如赘疣。
49、本诗便是以“愁”为基调。
50、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51、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
52、《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同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剪梅》红藕香消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53、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它属于评论体。文学短评的写作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紧扣作品,侧重于客观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
54、听妓女诉身世苦,讽世人之重利轻情,接下来你自述生平,诉说今生之不易,也曾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年华不再,内在之孤,虽未展开述说,但在悲凉的乐曲中早已寻觅到你的身影。以乐曲为仙乐,一个“暂”字,却表达了你长久寂寞难耐的郁闷
55、接下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周郎的意气风发与此时他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周瑜功成名就,而他却只于黄州的赤壁兴叹,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他的“悲”达到一个高潮。
56、【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57、防止只举例不提炼规律,或只说规律不能举例,或举例与规例不能吻合。学会叙议结合。
58、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这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59、或愁或哀之感,或忧或隐之茫然,谁人如你?—白居易。造跌宕多姿之情致,绘婉丽动人之音。于首,一波三折;于尾,收放自如,发人深思,造境于不幸之事,忽闻仙乐袅袅,不绝如缕。盼琵琶女,近者却娇羞,相逢不相识。似诉平生不得志,勾起香山居士之忆,且听……
60、分析:该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特別华美,显示了她很好的文学素养。本文段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文学短评需要兼顾文学性,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特别是面对这样的精品,用诗化的语言营造诗化的意境,是评论本词的必需。关注音韵,从叠词音律产生的绵长来写愁之不绝如缕,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用直观的方式感知两者的差异与差距。
61、(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62、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63、后来的她经历过亡国躲逃之苦,弱女子一个,却携毕生积攒的古物一路飘零,失去了她的挚爱,迎接的却并非世世休,张汝舟恋她手中珍宝与她姣好的容颜,却恨无法占为已有,一个大家闺秀被如此打压,岂甘心忍声吞气?便是成了那第一位提出离婚的女子,纤纤手被环上层层铐也在所不惜。好一个情感鲜明,思想独立的女中豪杰!
64、艾朗诺教授是斯坦福大学汉学讲座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对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尤为关注。已经出版并引进国内的相关专著包括《欧阳修的文学作品》《苏轼的言、象、行》《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等。
65、全诗一直在铺叙、渲染诗人的愁绪,结句却直抒胸臆,直白地点明贯穿全诗的“愁”。反问句更增强调,也让读者生出对易安的同情。
66、是啊,天地那么大,少年又是有诸端的傲气与才华。
67、我读《归园田居》(高一8班徐子仪)
68、文汇:有关宋代文人的研究,您曾有几本专著面世,重点关注欧阳修、苏轼等士大夫。近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的《才女之累》是一本围绕宋代女性词人李清照的专著,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其中落笔的重点?
69、(6)采用文学评论的“总一分一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70、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5)
71、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参戚戚”。
72、析实例:实战演练,布置写作任务
73、也就是说,她知道自己值得什么样的生活,她也坚信自己能够摆脱眼前的困境,所以她不害怕。
74、第五天的福利又来啦,这也是我们世界读书日福利的有一波咯。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啦!!
75、再谈谈“文”。所谓“文”即“文笔”。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各种感观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如“风急天高”的触觉,“猿啸哀”“萧萧”的听觉,“渚清沙白”的视觉,作者化无形为有形,恰恰是在这逼真生动的画面中,给人以壮丽的感受。在颈联与尾联作者则上升意境,由现实升华到宇宙,在十四字内蕴含八意,收尾节制点睛,使人意犹未尽,体现出作者理想破灭时的苍茫,渺小。正是所谓“时空设计”。
76、关于是否把易安词统一划归代言体,这点当然有可商量之处,但我们将永远没有办法分辨,李清照哪些诗是自传性的,哪些是代言的。我这本书主要是要挑战一般人阅读李清照词作的方法,若能引起一些人对他们惯有的读法发生怀疑,我就达到目的了。至于把她的词作分为两种(一部分是代言,一部分是自传),恐怕不好,而且是过于简单。这两种也许是分不开的,相信她许多词既有自传性也有代言性,混在一起,就像许多男性词人的词一样。
77、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78、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79、况且李清照是1084年出生,在改嫁的1132年已经有48岁的年龄。
80、怎样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呢?首先,一定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
81、李清照批评柳永之词:庸俗不堪,格调低下。
8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孤雁的哀鸣划破天际,李清照不禁抬头,头白鸳鸯失伴飞,蓦然间觉得那雁正是昔日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而如今,却是天涯永隔,人鬼殊途了,你在我再也望不到的地方,我还在凄苦人间颠沛怀殇。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说不尽的哀愁,令我为之恸容。
83、艾朗诺:也许是因为女性诗人、词人在古代文学史上少见,所以像李清照这样富有才华的,自然会一直吸引大家研究的兴趣。很多人欣赏她的诗词,而且能感觉到,她写的诗词和一般男性作者的作品相比,别具风格,这更加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所以,研究李清照的学术成果确实多,但往往落入窠臼,大量观点重复。
84、隔夜美豆冲高回落,7月合约没能有突破周线压力,收回压力线之下,11月合约则是高点冲至987美分,直逼1000点整数关口。国内豆类市场继续维持近弱远强的格局,远月大豆继续保持着领涨的地位,但在4000点整数关口下方也是冲高回落。豆粕和豆油跟涨意愿较弱。未来两个月进口大豆量继续激增,而且据了解,目前港口库存还接近500万吨,未来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美豆上涨加速,国内表现滞涨,内外矛盾格局下建议投资者多单要谨慎,可以选择暂时出局保持观望。
85、而李清照,就及早地践行了这一点,她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并基于此有了清楚的人生追求。
86、那么多那么多,他一样也没抓住。该失去的都已失去,又何差这一口浊酒?既抓不住,那便任他去吧。何苦又奋力独行,落个头破血流的下场。
87、“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
88、80年前的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89、“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90、祭过往:主题明确,强化传统精神
91、——短评《声声慢》之“愁”
92、让我们放声朗读,速度放缓,沉下气,静下心,跨越时空,跨越地表,用灵魂的碰撞,悉心体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中情思,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3、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
94、但是,李清照在词论中却说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意思就是,柳永的词虽然唱出来好听,但都是些俗不可耐的淫词艳曲,终究是难登大雅之堂。
95、“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是个道士,只要他愿意,他大可以披上道服,佩上木剑,弃俗求仙,这倒真是有几分逃避现实的意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抑或是“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于他而言,似乎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了,这似乎才是李白,那个“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那个傲岸不群,藐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李白。可是长安城里,他苦心经营的一切呢?他又是否真的看淡了?我不愿深究。在我们热爱的眼神中,李白就是李白,他不应受到世间的任何约束,他就应该驾着大鹏鸟,扶摇直上九,活得洒脱,任性,因为他就是传说本身。
96、《梦游天姆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又不像是寻常真正的梦境那样无拘无束,轻松愉悦,他感慨深沉,情感多变,并非真正漂浮于虚幻之中,而是在对神仙世界辞藻华丽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地融合在一起,神游天上人间又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97、写文学评论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98、国愁、家愁,层层愁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99、清明,一个词,两个字,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节气,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蕴含着中国人感怀生命的生死观。河南卫视2022《清明奇妙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的视觉美感、丰富的审美意蕴,祭奠过往,致敬今朝,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用创新延长文艺的生命,用坚守强调传统的价值,让历史和现实交汇、文化与科技交融,既“移步异景”地带领我们感受清明的色彩、韵律和氛围,也巧妙地提醒着我们——“不忘来时路”,展示出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生机勃勃的中国气象。
100、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昨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