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简介(将军霸气片段)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4:35:27 浏览
1、将军霸气片段

英俊威武的上将!

2、将军纪念馆

1955年,得知自己授衔上将,开怀畅饮。酒酣时电话响起,大扫其兴,便不耐烦地拿起话筒,略带醉意地说:“喂,我是大将军,你是谁?”话筒那边说:“小兵恩来!”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喜欢喝酒的人,当属上将。据说每天都要喝1斤以上的烧酒,遇到高兴事的时候,更是会喝得酩酊大醉。会客的时候,也要求客人必须喝酒,但是唯独有个人到场的时候,他说什么都不敢喝酒,这个人便是。不敢在面前造次,一是因为深藏不露,酒量特别大,就连他也只能甘拜下风。二是和私交甚笃,他打心眼里敬佩总理,愿意听他的话,平时尽量不喝酒。两人之间还发生过一件趣事。那是1955年授衔仪式之前,d中央拟定的名单刚刚公布,很多开国将帅都有意见,其中自然也包括脾气火爆的。认为,以自己的资历、武艺和战功,怎么也应该封大将,结果只是上将,他感到不满意。于是,跑到办公室,当着他的面历数自己的军事经历,把所有功劳都说了一个遍。对于这些事情,很了解,但是却没有打断,而是让他把话说完。词穷之后,便用粟裕、萧克等人举例,问他觉得自己是不是比这些将军更厉害。虽然性格耿直,但是还是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粟裕是一代战神,几乎率军解放半个中国。萧克在解放战争期间并没有单方面领导作战,但是却是红军元老,早年和元帅一起闹革命,发展了数万人的部队,这些将士便是日后120师的主要构成,在和日寇的作战中立下赫赫功劳。可以说,粟裕和萧克的资历和功劳,都足以被封为元帅。但两人高风亮节,多次主动请求降低军衔,终被封为大将。听完的话,顿时明白他的意思,他功劳明显不如二位,军衔却和他们一样,说明d中央对他已经格外重视。更何况,粟裕和萧克主动让军衔,他却争抢军衔,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就这样,不再胡闹,向告别后,便高高兴兴回家了。这个人性格很好,什么事情忘得都很快,并且总能开导自己往好的方面想。回家之后,便拿出来两瓶好酒,坐在桌子前细细品酌,毕竟他即将成为开国上将,这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就在喝得满脸通红时,电话突然响了,他有些不高兴,自己的美好时光又被哪个不长眼的人打搅了。拿起电话,没好气地说:“我是大将军,你是哪位?”打来电话的人是,他特意来看看在干什么,回家后有没有继续耍脾气,听到他的醉话,马上就放心了。还不忘调侃一下,自称为小兵恩来,听到之后,酒立即醒了一半。借着这个机会劝说,和平年代不要贪杯,这对身体不好。从那以后,便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酒量,除了参加宴会和应酬,工作时滴酒不沾。

3、十大上将合集

河南籍的开国将帅一览。一共有108位,的军衔高。不过坚称自己是湖北人,这是因为出生的地方在建国之前属于湖北,在建国之后划归到了河南,所以才产生了称自己是湖北人,但是百科上却写是河南人的现象。此外,河南还走出了中将8名,少将99名,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五。

4、和尚将军

周总理给打电话:“大将军,我是小兵恩来啊。”(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1955年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d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d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因病病逝,享年80岁。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后,和下属一起喝酒庆祝,正喝着,有人打电话来,带着酒气接起电话:“我是大将军,你是哪位?”不料,对方只说了一句话,立刻肃然起敬。原来,电话里传来一句温文尔雅的话:“大将军,我是小兵恩来啊。”听到这句话,立刻酒醒了大半。大家都知道喜欢喝酒,而且会强行劝酒,周总理知道后,曾经特意约“斗酒”。事后,周总理劝说将军:“喝酒不要强人所难。”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强劝人喝酒。#头条创作挑战赛##三分钟讲历史##酒业杂谈#

5、传奇一生全集

1985年,开国上将在南京逝世,指示不准开追悼会不许立碑,这是为何?上将想必大家不陌生,在红军时期,他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军军长;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元帅手下得意的悍将之一,对猖狂的日寇进行过多次顽强作战,给敌人造成了巨大伤亡;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华野九纵的司令,短短八天就拿下了有11万国民d军的济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彪炳的开国上将,死后却没有开追悼会。1985年10月2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八十岁。一般中央的重要去世了,都要举办追悼会,让亲友前来缅怀悼念。然而死后,却立马下发了“六个不准”的文件,要求不准为立碑、开追悼会,甚至还不允许登报,就连自己的家属也不准外传去世的消息。要说和交情匪浅,两人在革命年代就是结下了革命友谊,来往几十年从来没有交恶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却要在去世后,发出这些近乎不近人情的指示呢?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完成生前的心愿。为了国家百姓一生戎马,没有能够在父母面前尽孝,这是他一生之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很早就许下愿望,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葬在父母的坟边,永远陪伴父母左右。然而在这之前,中央便开始提倡更加“火葬”这一方式,包括、、等在内的许多中央,都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了字。对此很不理解,不仅拒绝签字,还去到毛主席面前据理力争,表示自己死后要土葬。毛主席见他态度如此坚决也没有多劝,只让他再多考虑考虑,也许有一天观念会改变。但是个天生的倔脾气,一直到去世之前都没有改变想法。为了自己死后能够土葬,他一再向中央提交报告书,说明自己要土葬为母尽孝。的报告书到了中央,让中央的同志们很是头痛,因为从1949年起除了任弼时没有火葬之外,去世的同志们都实行了火葬。同意的要求就要破中央的例,没人敢做这个主。因此,关于报告的回复拖了一天又一天,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发下来。这下更棘手的问题来了,已然辞世,究竟是应该遵循中央的规定火葬,还是尊重他本人的意愿土葬呢?中央的同志实在不知该如何,只好请革命资历深的来裁夺。对十分了解,知道他赫赫的战功,知道他一生的特殊经历和对国家的特殊贡献,更知道他对父母的一片纯孝。这样一位英雄的后遗愿仅仅是想要入土为安,不忍拒绝。“照此办理,下不为例。”在的报告上做了如下批示。考虑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诸多问题,他又提出了那六个“不准”,尽量减轻丧事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在不破坏原则性的情况下灵活处理,让往生者得以得偿所愿。四天后,南京的同志们拿到了这份报告,很快明白了“特事特办”的意思,妥帖地处理好了各项事宜。1985年11月9日,相关的工作人员悄悄将将军的遗体运到了河南新县——他的家乡——趁着夜色将其下葬。按照的指示,将军的墓穴没有立碑也没有任何装饰。即便如此,也抵挡不住百姓们自发前来祭拜的热情。看到这样一位英雄连墓碑也没有,群众们十分伤心,纷纷向中央提议为立碑。中央领导和因此深受感动,便以个人的名义为其立了一块花岗石的墓碑,著名书法家范曾亲手为其雕刻了七个大字“同志之墓”。#将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