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文忠简介(明朝李文忠墓石马)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5:59:09 浏览
1、明朝李文忠墓石马

1380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便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脸色骤变,指着他的鼻子怒骂道:“大胆李文忠,难道你不怕死吗?”李文忠视死如归:“文忠死不足惜,只怕陛下遭一世骂名啊!”紧接着,李文忠被打入死牢......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外甥。1350年,李文忠12岁时,母亲就病死了,此后他便跟着父亲李贞辗转于乱军之中。过了三年的逃亡生活后,1353年,李贞听说妻弟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当了将领,在滁洲一带声势很大,于是带着李文忠前去投奔。朱元璋见到昔日至亲,顿时喜极而泣,把他们好生安顿了下来。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悲伤之余,朱元璋便把这个外甥当作亲儿子对待。为了教育好李文忠,朱元璋可以说是费尽心思,不仅请来当时大儒范祖乾、胡翰教他识文断字、诗词歌赋,还让他到军中学习弓马骑射、兵法武功。李文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短短几年时间,就已经是能文善武、通晓经义。1357年,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带兵出征。没想到,这位从不显山露水的孩子居然一鸣惊人,把陈友谅麾下的悍将邹普胜打得节节败退,一口气扫来了四个县,漂亮立下头功。自此以后,李文忠戏份不断加重。1365年,李文忠帅军大败张士诚20万兵马。1369年,李文忠跟随常遇春挥师北伐,大败元朝朝廷。单凭这两场大战,李文忠是媲美徐达、常遇春的神将级人物。李文忠与朱元璋手下的其他大将有两大不同,一是他文韬武略,当时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大将都是草莽出生,没有文化,而李文忠则通晓经义、笃学不倦。二是他仁义宽厚,每次攻下城池,他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不能扰民”,违令者军法处置,深受地方百姓爱戴。可以说,李文忠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李文忠为曹国公,位列“大明开国六公”之一。获得高官厚禄的李文忠,并没有因此懈怠和骄傲,而是仍旧尽职尽则。并且,与其他大臣“明哲保身”不同的是,他敢于直谏。有时,朱元璋下了错误决定,其他人都不敢说,唯独李文忠敢于指出来。朱元璋有时虽然对他也颇为恼火,但却欣赏他的这种性格。用史学家谷应泰的话说,当时敢硬抗朱元璋的,除了马皇后和朱标外,也只有李文忠。然而,李文忠的这份忠义和直谏,也为他惹来了祸端。1380年,朱元璋发动了“胡惟庸案”,并且故意借题发挥、大兴牢狱。一时间,数万臣子株连被捕,朝堂上下,人人自危。李文忠看在眼里,十分忧心,他担心朱元璋此举会动摇国之根本,于是斗胆直言上谏。可惜,朱元璋对他的话置若罔闻,还放下狠话,要他不要多管闲事。然而,忠肝义胆的李文忠并没有就此放弃,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冒死再次上书。这天早上,李文忠叫来妻子儿女,交代完后事后,便昂首阔步地走向朝堂。当朱元璋看了他递交上去的奏折,顿时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当看到“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时,朱元璋突然怒发冲冠,指着李文忠的鼻子大骂道:“大胆李文忠,简直一派胡言,朕斩杀逆臣,与你何干?难道你不怕死吗?”李文忠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硬气回应:“陛下斩杀文臣武将,若是边塞报急,或者内有叛乱,那到时谁来为国效力?文忠死不足惜,只怕陛下遭一世骂名啊,愿陛下为天下黎民百姓着想,切要三思啊。”朱元璋已经愤怒到了极点,直接将李文忠打入天牢,判了个斩监候。李文忠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就在所有人以为李文忠必死无疑的时候,马皇后及时伸出了援救之手。但她知道,直接劝朱元璋肯定劝不了,于是便想到一招——打感情牌。自从李文忠入狱后,马皇后就整日不吃不喝,以泪洗面。朱元璋问她缘由,她也不搭理。直到朱元璋被闹的受不了了,她才含泪开口道:“陛下一家亲人十几口,都已亡故,现只留下文忠一个,难道陛下真的忍心吗......”马皇后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忽然像是被闪电击中,他想到了自己的二姐,又想到了李文忠幼时的场景,一幕幕温情画面出现在脑海,他的内心防线一下子就被打破了......不久,朱元璋下旨赦免了李文忠,但免去官职,居家反省。1383年,李文忠身染重病,朱元璋慌忙前去探望。这是舅甥之间为深情的一次长谈,李文忠把憋在心头的话一口气全讲完了,而朱元璋也告诉了李文忠自己的苦衷。后,两人大义释怀,心结全解。为让李文忠早日康复,朱元璋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可事与愿违,因长年的战场厮杀和过度劳累,李文忠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1384年3月,李文忠病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朱元璋悲痛至极,认为是华中没有照料好李文忠,便降低华中的爵位,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至此,一代名将李文忠的戎马一生和风云往事告一段落......

2、明朝曹国公李文忠

1380年,外甥劝谏不要滥杀无辜,朱元璋大发雷霆,指着外甥李文忠怒责道:“李文忠你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乱语。朕斩绝逆臣,与你有什么关系?”李文忠一点都不害怕,回答道:“陛下杀尽功臣宿将,若边关有事或内有兵乱,还有谁会为陛下效力,恳请陛下三思!”朱元璋所谓的斩绝逆臣,无非就是皇权与相权的一次博弈。李文忠站在臣子的角度自然是看不到其中的深意,所以李文忠才会劝谏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可是朱元璋身为皇帝,也没有站在李文忠的角度来看待过这件事,李文忠所见是武将被杀的一个不留,若这时候有外敌来犯,国家没有武将可用。而且这件事的影响不仅是在朱元璋时期,乃至朱允炆登基,若当时朝中有一个能打的武将,也不至于后被朱棣夺走皇位。太子朱标也曾劝朱元璋不要滥杀大臣,可朱元璋当时,给了他一根满是荆棘的长棍让他握住,朱标吓的脸色都变了。朱元璋也没有为难他,而是叫来宫人将棍子上的荆棘全部拔掉,再将棍子交到朱标的手中。朱元璋的意思是,这些荆棘就是朱标手握皇权的阻碍,若不拔除他登基之后会面临各种问题,到时候的疼痛是不可忍受的。所以朱元璋大肆的杀害功臣,可是朱元璋应该没有想过,如果朱标能够握住那根满是荆棘的棍子,那么他的皇位会更加的稳固。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朱元璋的行为其实是在“拔苗助长”,他以为帮儿子和孙子扫除前路的障碍,他们就能毫无顾忌的登上皇位,可结果呢?朱允炆的皇位没坐多久就被朱棣抢走了,当时的朱元璋只顾着杀害功臣,自己的儿子们势力滔天,甚至已经快要威胁皇位他都没看见。身为臣子李文忠有义务上谏,身为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更有责任为了明朝的未来着想。所以李文忠才会冒死上谏。一心赤诚的李文忠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谅解,反而成功地把朱元璋给激怒了。朱元璋看着脸上惧色全无的李文忠,就想下令让人把李文忠给拖出去斩了。当马皇后听说皇上要杀掉李文忠时,不禁心中悲痛,她知道皇上这次是彻底动怒了,如果想要劝谏他不能冷冰冰地劝说,而是要另辟蹊径才行。朱元璋下朝回来后,看到马皇后正穿着一身粗布衣裳,坐在床边流着眼泪,看起来极为伤心的样子。马皇后与朱元璋一路扶持着走过来,看到马皇后伤心,朱元璋一时慌了,他急忙走到马皇后跟前握住她的手问道:“这是怎么了?怎么如此伤心?”随后又看到马皇后身穿带着补丁的粗布衣裳,顿时他心中大怒,朱元璋又问道:“可是宫中有人为难你?真是好大的胆子,连皇后都敢为难。”马皇后却拽住朱元璋说道:“听说皇上要杀文忠,妾为他伤心呢!陛下一家亲人几十口,都早已亡故,现在只剩下了文忠,他是开国功臣,又是您的外甥,您就不能饶他一命吗?”听闻此言,朱元璋想起了曾经打仗的日子,那时吃不饱穿不暖,一家人的衣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以前在他差点饿死街头的时候,就是因为姐姐时常接济他。姐姐过世,外甥经历九死一生才活下来,后来更是跟着他打天下,现在这个外甥已经身居高位,自己却因为他的几句劝谏就要杀了他。如果真是这样,自此以后自己后一位亲人也没有了,到时候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姐姐是否怪罪他。想到这里,朱元璋早已经泪流满面了,他原本还在盛怒的心情顿时释怀了,于是下令赦免了李文忠的死罪,只是让他回家闭门思过。虽然将李文忠放回了家中,但胡惟庸一案还没有结束,天子一怒,浮尸千里。胡惟庸一案导致明朝一位公爵、二十一位侯爵被株连,其他无爵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合计被杀者多达三万余人,一人造反,九族流血,三万多人为其垫背。其实兄现有的许多记载中来看,胡惟庸案件先后都自相矛盾,他虽然是左丞相却没有兵权,何来造反之说。胡惟庸作为大明朝的二号人物,他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何朱元璋对待这样一位大人物不选择查清楚再抄家灭门,而是在有着许多矛盾的情况下就讲胡惟庸杀了。这个过程太仓促也太蹊跷,可见朱元璋杀胡惟庸,他杀的不仅仅是胡惟庸,还有瓜分皇权的相权。参考资料:《明史》《奸臣传》#历史开讲#

3、明朝李文忠的结局

1380年,朱元璋刚刚上朝,就收到了亲外甥李文忠的奏折,朱元璋大怒,对他说:“我杀叛贼,跟你有什么关系?”李文忠答:“陛下杀尽功臣,大明就要亡了。”随后,李文忠被关入死牢。李文忠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东躲西藏了,一直到两年后,他们才打听到朱元璋在滁州,于是李贞带着李文忠到滁州去投奔他的舅舅朱元璋。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而他这个姐姐跟姐夫李贞家中条件稍微好一点,所以经常帮助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直都想报答他的姐姐,但是没有想到自己姐姐在战乱中病死了,看到自己的姐夫跟亲外甥来投奔自己,朱元璋高兴,还问李文忠愿不愿意跟自己姓朱,自己要把他当成亲儿子来照顾,李文忠当场答应来朱元璋的要求,所以在义军中很多人都称他为朱文忠。朱元璋为了培养自己的外甥成才也是煞费苦心,他亲自为他请来教书先生,教他文化知识,然后他亲自教他武艺,带他出入军营,教他兵法。而李文忠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栽培。1357年,朱元璋亲率大军支援池州,朱元璋这次出征他也带上来李文忠,当时李文忠19岁,这也李文忠人生中第一次出城。李文忠第一次出征就惊艳了所有人,朱元璋让他以舍人的身份带领自己的亲兵,对阵陈友谅手下大将邹普胜,很多人都以为朱元璋太鲁莽了,让一个刚刚上战场的小将去对阵邹普胜,结果李文忠大败邹普胜,一战成名。而且他还率领部队一口气攻下了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第二年,朱元璋升李文忠为亲军都指挥,让他跟邓愈、胡大海由徽州进入浙江,在镇守建德期间,他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1365年,张士诚派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朱元璋派李文忠和朱亮祖二人前去支援,李文忠率领部队在离新城十里处扎下营寨。次日,突起大雾,天空昏暗,李文忠觉得胜败在此一举,于是立刻召手下将领前来议事,对他们说:“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于是李文忠命徐大兴、汤克明统率左军,又命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而自己亲率中军冲锋在前,趁着大雾,李文忠率领仅万余人马直接冲向敌营,李文忠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杀的张士诚二十万大军丢盔卸甲,四散而逃。1369年,李文忠又被朱元璋以偏将军编入常遇春的部队,让他跟随常遇春攻打上都,逼走元顺帝。1369年,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逝,常遇春死后,朱元璋让李文忠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1370年,朱元璋又把李文忠编入徐达的部队,当他的副将跟他一起征讨北元大漠征,朱元璋让李文忠北进,在元帝国首都应昌牵制元昭宗的大军,结果李文忠不但完成了任务,还用十天的时间,直接攻下了应昌,俘虏了元太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诸王公、将相官属数百人。这一番操作让朱元璋都看呆了,没有想到他能直接把应昌打下来。结果李文忠更秀的还在后面,元昭宗逃走了,他率领自己的精锐骑兵一直往北追击,追到北庆返回的途中,他顺便擒获了江文清、杨思祖等,还俘虏了敌军5万4千余人。然后又用两个月的时间,攻打野狐岭、攻克兴一路打到了元帝的行宫,强行攻取了骆驼山,直接把元帝给逼到了上都。而这一场战解决了朱元璋多年以来的一块心病,所以在李文忠得胜回朝后,朱元璋他封为曹国公。李文忠这一生可以说屡战屡胜,没有打过一场败战。他作为朱元璋的义子可以说给朱元璋争足了脸面,一点都没有给他丢人。直到朱元璋称帝以后,李文忠看到大量的功臣悍将被朱元璋杀害,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们说句话,因为都知道朱元璋的脾气,一言不合就可能就会被杀掉。这个时候李文忠决定要站出来,他上朝之前,安顿好了妻子和一家老小,也写好了临终遗言。李文忠做好了必死的决心,拿着写好的奏折就去上朝了,他知道虽然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但是他也不一定能劝动朱元璋,但是他不出来劝朱元璋就更没人敢出来劝他了。果然如李文忠所料,朱元璋看完奏折后火冒三丈,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的亲外甥,自己当儿子养的人会站出来指责自己说自己做的是错误的,所以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朱元璋把他关进了死牢,决定把他也斩了。万幸的是被仁慈的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知道朱元璋要斩自己的亲外甥后,痛哭流涕找到了朱元璋,恳求他,对他说道:“陛下,您出身贫困,身边的亲人本来就所剩无几,李文忠可是您的亲外甥啊,我一想到您要亲手杀了他,我这心里就十分难过,看在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我希望陛下您能饶他一死。”朱元璋这个人虽然暴躁不听人劝,但是马皇后的话,朱元璋一般还是听的,听到马皇后这么说,朱元璋也有些伤心,想了想李文忠劝谏自己也是为了自己好,只是不理解自己,所以就只罢免了李文忠的官职,把他囚禁在家,不让他出门。直到1384年,李文忠在家中病逝,朱元璋怀疑是淮安侯华中害死了李文忠,所以降低了他的爵位。你对朱元璋的做法怎么看?

4、明朝李文忠咋死的

1380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便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脸色骤变,指着他的鼻子怒骂道:“大胆李文忠,难道你不怕死吗?”李文忠视死如归:“文忠死不足惜,只怕陛下遭一世骂名啊!”紧接着,李文忠被打入死牢......李文忠跟朱元璋是亲戚关系,众所周知,朱元璋对自己的家人亲戚一向都很宽容,朱元璋之所以看了李文忠的奏折这么生气完全是因为他写的内容。李文忠在上奏朱元璋的奏折中写道:“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字字句句都在指责朱元璋的残暴无度,这让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怎么忍得了?于是朱元璋直接给李文忠打进大牢就准备砍了他。马皇后从小抚养李文忠长大,得知养子李文忠入狱待斩,马皇后穿着一件十分陈旧、并且是打了很多补丁的衣服来见朱元璋。朱元璋诧异的看着马皇后,马皇后说:“这件衣服是我嫁给你之前,仅剩的一件旧衣服,每每看到它,都能想起许多往事。”马皇后看朱元璋愣在那里,接着说到:“陛下,你们几兄弟十几口人都死了,文正前些年也死了,只留下文忠一个,你于心何忍啊。”朱元璋沉默无言,他想起儿时饿肚子时给自己夹菜的二姐,李文忠第一次投奔时喊他的那声舅舅,终含泪下令:不杀了!有了马皇后的求情,李文忠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虽然是朱元璋的亲戚,可是李文忠这指责也太直白了一点。其实也不能怪李文忠的指责,因为那时候的朱元璋确实杀戮过重,胡惟庸一案大量的功臣宿将被杀,前后竟然牵连了三万余人。《明史》记载:“帝发怒,下令肃清逆d,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d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整个朝廷才多少官员?胡惟庸一案就死了不计其数的官员,朝廷缺少官员就会让整个国家的运作出问题,所以李文忠才会如此心急火燎的上折子指责朱元璋。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大肆的屠戮功臣,胡惟庸一案以李善长被赐死而结束,那时候李善长都在家里养老了,还是被朱元璋找借口杀了。朱元璋真的做到了“虽远必诛”,在胡惟庸一案之后不少没有被杀的老臣都暗自侥幸,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很快就迎来了蓝玉案。太子朱标一死,那些骄兵悍将也就没有必要了,朱元璋可不想让朱允炆一继位就面对一些战功赫赫的武将。那时候明朝的公侯都被朱元璋处理的差不多了,蓝玉虽然性格狷狂,但却是以带兵打仗的一把好手,可惜的是,随着朱标的死,蓝玉被安上了一个谋反的名头处死。在两案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总计明朝开国功臣,武将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邓四公,都死在胡蓝d狱以前,沐英留镇云南,在外无事,得以考终。汤和聪明,见明太祖疑忌功臣,便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所以享年七十岁。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和重典治国、对贪官污吏的杀戮和惩治是两个概念,两个问题。前者是为了集权,后者是为了澄清吏治,整治官僚队伍,但是两种类型的案子,都使用了残暴的手。这也反映了朱元璋治国的一个特点,朱元璋对于这些个功臣,这些开国元勋的杀戮,要远远严酷于当年的汉高祖。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也是真的在为朱元璋而担心,虽然说的话难听了点,但字字句句都是为了朱元璋的江山社稷。朱元璋的大肆杀戮为的就是给他的皇孙朱允炆铺路,但是也正是他的大肆杀戮,让朱允炆在燕王靖难的时候没有武将可用。朱元璋看似帮了朱允炆其实也害了他,当初太子朱标劝诫朱元璋不要大肆杀戮时,朱元璋曾丢给他一支满是荆棘的棍子。朱标看了额头直冒汗,根本下不去手捡,朱元璋又让人将棍子上的刺削掉递给朱标,这才让朱标拿稳。可是朱元璋没有想过,布满荆棘的棍子虽然扎手,但是打起人来却比没有刺发棍子要厉害的多,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如果皇子皇孙只能接一个被拔除了所有危险的皇位,那么当外敌来犯的时候,这只被拔了牙的老虎该怎么办呢?参考资料:《明史》#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明朝李文忠简介#

5、明朝那些事李文忠

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