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写的诗词【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20 08:48:09 浏览

苏轼被贬写的诗词

1、你有没有一瞬间觉得自己特别孤独?其实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就像古代诗人那样,他们总有一种孤独的情绪,被揉进了诗词里。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秦观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岳飞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或许一个真正的诗人,都有着一种极为深沉的孤独感。

2、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

3、苦难与苏轼互相成全,才有了这样一篇杰作。

4、译文:我本是海南之民,只是托生在西蜀之地。忽然之间渡过海峡离去,就好比是远游了。这一辈子是生是死梦里梦外,都已不再困扰我。知道离去之后再难相见,想要走还再逗留一会。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6、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7、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文学上的成就虽高,却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还一次比一次被贬的远,

8、欧阳修感慨很深的词作,其中一句震撼人心,读懂它人生会少些痛苦

9、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0、苏轼对他的变法又予以否定,故苏轼又一次被流放,这之后,苏轼也没有一直如此,当司马光的变法又不符合时代发展时,苏轼的罪名轻了,这时的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做了翰林。

11、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12、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13、“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六个意象,将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苏轼孤独的一首词了。

14、王朝云是苏轼于杭州买回来的艺伎,当时她才12岁,作为艺伎的她虽小却也懂不少琴棋书画,很受苏轼喜爱,18岁时就被苏轼纳为侍妾了。

15、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16、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本人在《留侯论》也中也曾说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17、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18、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9、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阅读苏轼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要了解他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终在被贬经历中形成的豁达心态。它可以说是苏轼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

21、他领人在西湖筑堤,这就是所谓的苏堤。但是在这期间,苏轼的文章被人断章取义,苏轼被小人设计,惨遭陷害,这就是乌台诗案。王安石替苏轼辩解,出言到:哪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可以出狱。

22、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主张变法的新党走上历史舞台,包括苏轼在内的元祐旧臣遭受打压。苏轼先后被贬到广东英州、广西宁远军、广东惠州。苏轼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赣江,经过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时,写下了一首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这首诗便将苏轼的豁达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3、若说王润之让苏轼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那么王朝云便给了苏轼精神上的慰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释义: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就是苏轼和王朝云游西湖写的。

2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广、影响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26、在黄州的时日里生活清贫,他躬耕于东坡,生性旷达,倒也乐得逍遥;但即便是如此,每逢佳节却难免心中会生下悲凉之意,感慨人生。

27、词的上片寓情于景。词人首先写道:“世事一场大梦。”首句把人世喻为梦境。表明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世事不过是大梦一场罢了,人生又能度过几个清秋。乍看似乎颇有几分消极,但实则不然。这句话中透着佛、道的思想,与庄周梦蝶,与《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颇为贴切。

28、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29、【苏轼被贬写的诗词】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30、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3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32、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33、《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34、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5、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6、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37、话说到这了,很多人就好奇了,那他这一辈子就没什么难受发牢骚的时候吗?当然也有,毕竟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是我们基本看不到这种抒情的东西,因为他很少向别人说起这种事情。但也不是无迹可寻,就比如他就向自己的弟弟说起过这种事情,我们开头提到的这首词就是这样。下面就让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首词,顺便看看苏轼跟弟弟说了什么。

38、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39、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而后新党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40、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41、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4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3、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44、而在苏轼的一生中,黄州可以说是有着转折点般意义的存在。

45、想着自己的遭遇,内心渴望着与朋友、家人相伴,又是中秋佳节,作为一个满腹才华的才子苏轼也不免倍感人生路上的“梦幻”,不免有些孤独悲伤。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与苏轼感情深笃,期间更是在哥哥被贬谪时多有助益,而作为哥哥的苏轼自然也心有挂念,于是也就有了“把盏北望”。

46、直至66岁,苏轼的晚年时,因为天下大赦,苏轼才恢复人身自由,但是在回来的途中,苏轼却离开了这个黑暗的时代。

47、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48、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49、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50、“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51、译文: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52、从苏轼的这首诗中,许多人读出孤独,可诗词君觉得,苏轼在面对苦难时,依然孤高自许、蔑视俗流的坚守,才更值得我们学习吧!

53、在黄州,苏轼一开始的心情也是低迷的,毕竟突遭变故,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京城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的苏轼若说没有情绪低落也是不太可信的。

54、因为朝廷有小人作祟,苏轼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苏轼又一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惠州,后来,又因为苏轼字字瞻,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

55、在词的上阕,苏轼第一句便表明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世事不过是大梦一场罢了,人生又能度过几个清秋。乍看似乎颇有几分消极,但实则不然。这句话中透着佛、道的思想,与庄周梦蝶,与《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颇为贴切。

56、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57、【苏轼被贬写的诗词】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58、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59、事实上,一个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都首屈一指的人物,又有着如此旷达、洒脱性格的人物,想来任谁也是很难有抵抗力的。

60、从汴京到黄州,从一个人人敬重的朝廷官员,到生计都成问题的贬官,苏轼内心落差极大。

61、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62、司马迁因为攥写《史记》,而经常在狱中受尽折磨,他本可以安然地度过此生,苏轼也和他一样,本可以安宁地度过自己这一生,毕竟他们的家境也还没到家徒四壁的情况,靠着自己的学识,也是能平安度过一生的。可是他们都没有待在自己的舒适圈,而是勇敢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不顾一切代价地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63、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64、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65、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66、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67、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68、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69、苏轼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从中可以看出,苏轼饱受政治磨难却依旧乐观向上,淡定自若。

70、虽然之前便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化,屡屡被外放,但却并无性命之忧。可就在1079年,在调任湖州知州之际,按理要上呈颂表的苏轼,却在颂表中难免有几句感慨自己境遇的“不忿之语”。

71、猜成语,赢现金签到免费听课

72、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73、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74、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75、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76、是呀,没有痛苦的经历,苏轼怎能写出这样幽独的词呢,可是,没有苏轼的才华,又怎样写出这样高妙的词呢?

77、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78、不恨杨花飘飞落尽,只是愤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79、这首词本身是真的挺有精美的。先看这词的上半部分,刚开头的7个字就已经很让人惊叹了。"梧桐叶上三更雨",这里化用的是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虽然都是写梧桐细雨,但是相比知之下苏轼写出来的更凝练,很好的把梧桐、雨和夜都凝结在一句里,就冲着这7个字这首词都很值得一读。

80、我余生已无多,势必将老死在这偏僻的海南荒村了,天帝该会派遣巫阳来召还我的游魂吧。高飞的鹘鸟逐渐消逝在广漠天空与苍莽原野的相接之处,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

81、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82、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83、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84、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85、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86、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87、梦总是空虚的,转瞬即逝的。这里的“人世”与“梦”恰如《西江月·平山堂》中说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一样。词人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

88、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89、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90、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9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92、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93、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94、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95、首联“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意思是说,在远离京都七千里外的惶恐滩上,诗人仿佛像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无疑这两句诗,将苏轼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处境,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二毛人”,指黑白头发兼杂的老年人。“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的强烈对比,主要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处境。

96、仕途不顺也就算了,他的三位爱人也都红颜薄命先他而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释义: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单从这一句就足以看出苏轼心中对亡妻的想念之情。

97、在此之后,又过了两年,苏轼又被贬去到了儋州。这一次他也坚持了下来,人们也看到了他的格局。那时候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当地开班教书,很多人慕名去求学。到现在很多人还是崇拜他,这就是苏轼的境界,就像他自己写的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

98、澄迈驿通潮阁(其一)

99、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100、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