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阿城简介(钟阿城的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6:45:51 浏览
1、钟阿城的简介

张爱玲一生见过胡适三次。第一次和好友炎樱相携登门拜访胡适。时值严冬,阳光和煦,胡适住在一所白色水泥方块房子里,穿着灰布长袍。张爱玲读中学时跟姑姑和母亲住在一起,姑姑和母亲都是社交达人,用一个比较准确的词,应该是“名媛”。二位名媛跟胡适同桌打过麻将,姑姑回来说了,张爱玲羡慕不已。张爱玲很小就看胡适的文章,是从父亲书架上抽下来的。胡适擅长考证,诸如《红楼梦》,《醒世姻缘》,《海上花》之类。擅长考证的人终日钻进故纸堆,身上文气浓郁,越老越像小孩。张爱玲面前的胡适,便是“笑容满面,像个小孩。”沈从文和钱钟书晚年长得也像小孩,笑起来更像。他们和胡适一样,既写文章,也搞考证。张爱玲喝着玻璃杯里泡着的绿茶,有一种时空交叠的错觉。两人没坐多久就出来了。这次见面,不应该看作两位作家的会晤,而是一位晚辈对长辈的探望。张爱玲看到胡适,想到的都是父亲母亲和姑姑。第二次张爱玲独自去,胡适坐在书房里接待了她。整道墙上一溜书架,似乎是定制的,几乎高齐屋顶,但是没搁书,全是一沓沓乱糟糟的稿纸,使她看见就心悸。张爱玲是抱着“如对神明”的态度跟胡适聊天的。“就像写东西的时候停下来望着窗外一片空白的天”。两人谈的并不融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代沟”。胡适说的东西,张爱玲不感兴趣;张爱玲说的东西,胡适不以为然。于是只好拉家常。胡适说,他的父亲认识张爱玲祖父,张爱玲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这个典故张爱玲并不清楚,原因是家里从来不提祖父。不仅父亲不提,姑姑也不提。问父亲,父亲悻悻然说,自己看爷爷文集去。问姑姑,姑姑微窘地笑着问:“怎么想起来问这些?”《胡适日记》里写了这件事。胡适父亲名叫胡铁花,张爱玲祖父张佩纶曾经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胡铁花就此步入仕途。后来张佩伦穷困潦倒,胡铁花送了他纹银二百两,以报当年知遇之恩。胡适没说自己父亲给张爱玲祖父银子的事,只说张爱玲祖父帮他父亲的事,这就叫“受人之恩不可忘,予人之惠不可记”吧。这次会面不久,过感恩节,张爱玲跟炎樱一顿烤鸭吃到天黑,走出来满街灯火橱窗,新寒暴冷,深灰色的街道特别干净,霓虹灯晶莹可爱,张爱玲快乐,但是吹了风,回去就呕吐。刚巧胡适打电话约她吃饭,她告诉他刚吃了回来吐了,胡适也就算了。胡适说,因为今天感恩节,我怕你一个人寂寞。第三次是胡适来看张爱玲。张爱玲请他到客厅去坐,里面黑洞洞的,足有学校礼堂那么大,还有个讲台,台上有钢琴,台下空空落落放着些旧沙发。没什么人,坐了一会出来,胡适一路四面看着,满口说好,不像是敷衍话。张爱玲送胡适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天冷,风大。胡适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蒙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老是望着,看怔住了。他围巾裹得严严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张爱玲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我们复盘张爱玲和胡适的三次会面,就会深切感到两个字:苍凉。钟阿城说,张爱玲的感觉、意象和灵魂是苍凉而非凄凉。“苍”是近于无色的黑,就如北方的狼,整天跑来跑去,却常常在苍茫时分独自伫立良久,之后只身离开。张爱玲之所以爱写苍凉的意象,我们在她绝笔《对照记》中写小时候及其家族就能猜测,苍凉在她幼年就渗进心底了。张爱玲晚年写的东西不合美国人胃口,得不到出版商青睐,没有固定收入,耽误了看好医生,将皮肤痒当作跳蚤侵蚀,屡次搬家,影响了创作力,真正令人叹惋。张爱玲卓越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很多文学大家的一致推崇。作家白先勇:张爱玲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从《红楼梦》一脉传下来;她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作家李欧梵: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作家余秋雨:张爱玲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作家贾平凹:张爱玲的散文劈面惊艳,性急的人看不得,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是从哪儿来的。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作家王小波: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作家叶兆言: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这本《张爱玲新传》介绍给大家,物美价廉,精装正版,印刷优良,喜欢的朋友可以买回家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2、钟阿城作品

钟阿城曾经讲了一个笑话。从前有个人到铁匠铺学打铁,师傅说,好好干,师傅会告诉你打铁这一行的秘诀。徒弟很听话,干活很卖力,盼望有一天师傅传授秘诀,可是师傅一直不讲,徒弟有点儿着急,但又不敢问,怕惹师傅生气。直到有一天,师傅要死了,徒弟说,“师傅,您不是说要告诉我打铁的秘诀吗?您看已经到了这种日子口儿了……”师傅说,“是啊,我差点忘了这一茬,你过来,我告诉你。”徒弟靠过去,师傅说,“记住,热铁别摸。”钟阿城后来解释啥叫“热铁别摸”:“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你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道家源自兵家而来,一部《道德经》,大部分讲治理世俗,“治大国若烹小鲜”,煎小鱼儿常翻动,就会烂不成形,社会理想则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衣、食、住都要好,“行”,因为“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不提,但要有“世俗”可享乐。余秋雨在《老子通释》中如是解释“不摸热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八句,几乎完全不用翻译,一翻反倒显得笨拙。只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这两句中,对“强行”和“其所”需要略加解释。在这里,“强行”是指坚持,“其所”是指根基。这下,全顺了吧?其实老子说的这几个观点就是阿城说的“方法论”。知,从矢,从口。矢是射出去的箭,知的意思是,嘴里说出去的话就如射出去的箭,一定要正中靶心。孔子说,射箭不在于力度有多大,关键要射得中。换言之,说话不在声音有多高,关键在于能不能说到点上。智就是智慧。知人者智就是说,能够说话正中别人下怀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明本意为照,能把自己说服的人,都是心底无私的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力和强是一个意思,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富的本意是准备。知道满足的人都是有准备的人。一个人只有准备好了,才会感到满足。志的本意为意念。每个有力的行动者都是心怀重要意念的人。所的本意为处所,也就是出发的地方。没有忘记出发的地方,还能找回来时之路的人,就能把一件事做得长久。......余秋雨被誉为当代文化大师,他不仅散文写得好,“蹈大方,出新裁(贾平凹语)”,别出机杼,自成一格,直追唐宋八大家,而且文学鉴赏力高。就如以上对于《道德经》的妙论,读了真有振聋发聩之感。这本《老子通释》。余秋雨说,跟别人相比,我引以自豪的,是我的文字感应。我能让当代读者更有质感,更为简捷地倾听老子,感悟老子。《道德经》煌煌五千言,博大精深,不易理解。余秋雨先生高度总结了让他上心的六个关键词:行于大道,无为而治,相反相成,和光同尘,韬光养晦,上善若水。余秋雨说,恢复老子的本义,是一种学术责任,更是一种道义责任,是一种生命责任。余秋雨名满天下,谤亦随身,他也愤怒过,忧郁过,彷徨过,但是终放下了。他说,马行千里,不洗泥沙,老子教给我们无穷的智慧,让我们追求通达的大道,当你真的站到一个高度时,回首望去,就会发现,一切如烟。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出于对广大读者迫切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关爱,余秋雨还把自己的博士生教材整理出版,取名《中国文化课》。这本书大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照本宣科的冷冰冰的将中国文化复述了一遍,而是加入了余秋雨几十年潜心研读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还有自己一生跌宕传奇的人生经历,让自己和古人形成互相映照的共鸣和辉映。千年文化,娓娓道来,温情脉脉,和暖如春,普照人心。这两本书是余秋雨晚年集大成之作,譬若生姜,老而弥辣,书中还有余秋雨亲笔行书手迹,行云流水,畅酣淋漓,想要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和余秋雨博深学问的朋友赶紧入手一套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余秋雨#

3、钟阿城语录

冯唐:二王一钟,是我的文字英雄!二王一钟——王朔、王小波、钟阿城,初中的时候我在书上写下:二王一钟,是我的文字英雄,足以见得三位对我的意义重大。如果大家想知道“文革”,建议大家去读读相关的小说。比如说《芙蓉镇》,比如说《棋王》,还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等等,当然还有王朔的《动物凶猛》。“文革”这十年,以及它之前的五年,之后的五年,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二十年,好的资料不多。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个时代,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读小说,读我刚才跟你说的那几种小说,特别是读《棋王》,是个“捷径”。希望大家仔细阅读,不要忘记我们苦难的民族、我们苦难的国家,曾经经历过那么一段荒唐的岁月。1、《动物凶猛》清晰地展现了这个文章的魂儿,就是男性情窦初开、情欲萌发的状态。我总觉得,人作为一个生物,它有一部是跟神相近的,我们有道德、有神圣感,甚至愿意牺牲;有一部是人本身,社会的人,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想当官儿,想娶个好老婆,想养一窝孩子;但还有一面是动物性。2、《黄金时代》是本好小说,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好小说,你想掂量自己能不能写出好小说,那请看《黄金时代》,这是一个很好的样本。真实是作者的天职,特别是小波对于文革那段历史的真实描写,我越来越觉得真实。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作者的天职。3、《棋王》一代一代人都是这么过的。父母到了老的时候,有他们各种各样的毛病,你也可能看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古怪。但是,我想提醒各位注意的是,这一切都有童年的痕迹,都有童年的阴影。我们到老了,就像我们父母一样,也有童年的痕迹、童年的阴影,我们也会被年轻一代不理解。那不如从现在、从我们自己做起,理解父母,理解人间,理解周围有天赋的人。我们互相多理解一点,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4、钟阿城棋王免费阅读

从嘉兴走向世界的画家沈嘉蔚:不慎闲白了少年头……1,1966年十八岁,不是小粉红而是小朱红或者小赤佬。在嘉兴一中高三(3)班时兼任学生会宣传部长和黑板报作者。2,1973年二十五岁, 在佳木斯的兵团美术班替画友扶画拍画照,不慎露出了狗头。3,1984年三十六岁在央美孙景波老师画室,钟阿城摄。4,1987年三十九岁在鲁美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5,1997年四十九岁在悉尼马列克维尔画室完成了《七幅自画像》,王正路摄。6,2011年六十三岁在悉尼邦定纳画室完成了《辛丑条约第三号》, 忘记是谁拍摄的。7,2016年六十八岁在悉尼邦定纳画室完成了《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 不好意思也忘记了谁拍摄的。8,2021年七十三岁,在邦定纳新居,肖鲁拍摄。9,2021年七十三岁, 在邦定纳新居,王正路拍摄。(图文来源:陈家骥老师)

5、钟阿城现状

2020年,导演王家卫要拍《繁花》,想让作家阿城帮忙改编。阿城直接怼过去:“老金(《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后一定会气死。这一类不需要电影剧本的导演千万别认真。”这下看来,胡歌主演的电影《繁花》中没有阿城的助力了。阿城,就是那个写出“三王”系列——《棋王》《树王》《孩子王》的作家阿城。他为什么这么拽?从前只知道阿城会写小说,没想到,阿城在电影圈是“扫地僧”一样的角色。他是编剧,也是美术指导,还要负责道具。1996年,导演侯孝贤正在拍摄《海上花》中的雪景。他突然叫停,生气地说:“雪花太假,去,把阿城叫来!”阿城来了,凑到监视器前瞄了一眼,转身说了一句话,“雪花”就真了。阿城转身爬到棚顶,对撒雪花的人说:“把纸片揪一揪,拽松一点。”“雪花”纷纷扬扬再次飘落,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效果果然就好多了。但没多久,阿城又被叫回来。这次,导演侯孝贤想透过玻璃窗拍内景,把电灯、煤油灯试了个遍后,总感觉灯光太“硬”,没感觉。阿城灵机一动,拎起一桶水,往玻璃上刷了一层,光马上柔和了下来,有点油乎乎的感觉了,氛围感立马就有了。1996年,阿城作为电影《海上花》的艺术顾问,跟美术师黄文英在上海附近寻找场景和道具。大件道具好置办,一些零碎的小件很难找到。在设计环境时,钟阿城的脑海中首先设想到的是与绚烂的烛光有关的画面。他建议多买些不清楚用途的小件,以体现角色的日常经历。他负责从中国内地采购和订作片中大部分的服装道具。在拍摄过程中,阿城向导演侯孝贤提议片中的灯光不用电光源,改为点上几百根蜡烛,室内会有温暖兼作旧的效果。所以说,《海上花》之所以能拍得那么迷离而有氛围感,离不开幕后工作者阿城的功劳。拍摄时一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只要阿城一出手,事儿便成了。阿城在剧组老实待着,导演侯孝贤随时可能把他叫过去。如何定义阿城这个美术指导呢?杨葵曾服气地说:“阿城的美术指导靠的是生活经验和对一件事情的体会能力。他能很快找到症结,更难得的是他有解决办法。”2015年,侯孝贤开始筹划《刺客聂隐娘》的拍摄,再次找阿城商量。在阿城设想的剧本中,单一个聂隐娘刺杀大僚不成的开场,便听得满座宾客两眼放光。但阿城还是有脾气的,能不能合作,全得看他的脾气。阿城有一项绝活儿——对着样片口型重写剧本,也就是片子拍好了,人物在说话,但是他可以改词儿,还改得刚好可以对上口型不穿帮。《人在纽约》拍摄到五分之四,导演关锦鹏突然对样片不太满意,左右奔走,后在张北海(《邪不压正》的原著作者)的牵线下找到阿城帮忙。阿城一看样片,便明白了:改一个已经拍得差不多的片子,并且改出另外一种意义,改成一个完整的新故事。想想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阿城就做到了。江湖救急,特别是对待朋友,阿城十分仗义,没多久就帮关锦鹏解决了问题。但王家卫就没有这份幸运了。读过阿城小说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很深,光是一部短篇小说《棋王》就蕴含着道禅精神。2000年前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田壮壮准备翻拍《小城之春》。但1948年版本的《小城之春》曾被称为华语电影的百年桂冠,一旦翻拍,极易翻车。亲友知道后,都劝田壮壮放弃翻拍的想法。田壮壮转头去问阿城:“你觉得再拍一次《小城之春》行不行?”阿城头一点:“行啊。”有了阿城的支持,田壮壮就不怕了。更让他感动的是,阿城问过剧本要求后,也没提钱,没多久便返给他一稿剧本。新版《小城之春》的投资人李少红看到阿城的剧本后,直接震惊了:“他的第一稿给我的触动就很大,那真是只有大师才有的天才之作。简洁到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但又给了导演和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剧本完成后,阿城又说:“开拍前除了人物造型,其他的布景搭建、道具设计全部由我负责。”阿城说干就干,他先化身木匠,将一处明末的官邸,翻修为符合剧情的落魄大户人家;既而转岗道具设计师,带人踏遍苏杭等地,凑齐几百件老古董布满整个宅院;后又当起了美工,开始布景……后来田壮壮筹备拍第一部纪录片——《吴清源》,编剧还是找的阿城。为了拍好整部纪录片,田壮壮和阿城一起前往日本,拜访吴清源老先生本人。在日期间,阿城搜刮来吴清源的所有资料:棋评、棋谱、散文、报道等等,有几百万字之多。通过这些资料,阿城制作了一张吴清源年表,细致到吴老先生出生后的每年每月每天。难怪影视剧圈、作家圈,都爱阿城,因为他有本事有才华,做事还靠谱。如今,73岁的阿城虽然不在江湖,但他的名字和思考仍在江湖。希望阿城能给文化界带来更多的新意。我是@陳星空 ,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上值得聆听的故事。#钟阿城简介#

6、钟阿城棋王

汪曾祺读书时数学太差,几何老师评价:“阁下的几何乃桐城派几何。”意思他的几何作业常不经论证就直接跳到结论。晚年汪曾祺对此依然记忆犹新,作诗:“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汪曾祺喜欢唱京剧,大一时,常常约票友拿着胡琴到宿舍来过京剧瘾,同屋一个姓郑的广东同学极其憎恨京剧,他们一张口,郑同学就骂:“丢他妈,猫叫!”合肥张家的四小姐张充和(沈从文妻妹)唱起昆曲来娇慵醉媚,可惜从不和他来往。闻一多教唐诗,把晚唐诗和印象派的画结合在一起讲课,对汪曾祺启发很大。他替一个学弟做“枪手”,写了篇李贺诗的读书笔记,大意是说,别人是在白纸上作画,李贺则是在黑纸上作画。闻一多看了大加赞赏,评价说:“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因为英语和体育都没及格,汪曾祺没拿到大学文凭。汪曾祺晚年写作条件比较艰苦,住在妻子单位分配的房子里,房子很窄小。他长时间没有专门的书房,得在小女儿的屋子里写作。女儿下了晚班在屋里睡觉,汪曾祺急着要写文章,又不敢进屋,憋得满脸通红到处乱转,就像一个要下蛋的母鸡找不到窝。儿女们经常和他开玩笑:“老头儿,今天又憋什么蛋了?”汪曾祺写不了长篇小说,他分析自己:“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就像画画,画一个册页、一个小条幅,我还可以对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毫无办法。”孙女小时候不喜欢他的文章,因为“没词儿”,他愣了愣,笑着说:“没词儿,好啊!”汪曾祺家里一直挂着一幅高尔基的木刻,有天他突然提出:“把这个取下,换上我的照片。”原来他一直自比高尔基。汪曾祺在江阴读书时,听说河豚的美名,总想一尝,奈何未能如愿。多年后写诗:“六十年来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汪曾祺不光爱吃,还爱做菜,拿手菜是水煮干丝和罗汉斋,吃过的人都叫好,家里人却说:“老头儿写得比做得好吃。”兹摘汪曾祺先生妙语数则,以飨诸君。我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不是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四时佳兴,可与人同。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人生时间有限,但空间无限,重要的是在有限中寻求无限。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人生忽如寄 ,莫辜负茶、汤、好天气。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岸上疏灯如倦眼,中天月色似怀人。人总要爱着什么,活着才有意义。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四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心闲如静水, 无事亦匆匆。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一个人要想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汪曾祺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写字,画画,做饭,都是生活的日常。我们要在入世中修行,从红尘中找乐。不消沉,无心机,少忧虑。心中有爱,眼中有光,世事通达,趣味生活,增加生命的厚度,让灵魂有趣。汪曾祺是一位“写极简生活智慧”的文学大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自称“后一个士大夫”。他擅长从生活琐事入手,文字平淡质朴,深得自然妙趣,于不经意间渗透出睿智,从容的生活智慧。钟阿城说,汪曾祺的小说读了“如玉”。他常将俗物写得很精彩,比如咸菜、萝卜、马铃薯。能够写好这些,靠的就是好性情。马未都说,汪曾祺是“短篇小说大王”。编剧史航评价:“汪曾祺是个老福尔摩斯,是个针对美的侦探。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作了呈堂证供。他写文章,只思甜,不忆苦。”这套《汪曾祺作品集》,写尽人生之乐,读了之后,让人深感“人间值得”,“生活是很好玩儿的”。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7、钟阿城现在在哪

很少转发链接。这个例外是因为唤醒三十几年的记忆。读阿城的《棋王》应该在刚上班那会儿。我在的乡镇(那时还叫公社)供销社,大的一个综合门市部里,有十几个柜子的图书。那时计划经济,所有图书都是新华书店统一配送。也是那时候认识的高兄佐军,他会不定期把新到的书从新城用自行车送过来。很多小说都是那时蹭着读的,也包括阿城的《棋王》。记忆里是《十月》还是哪本小说杂志上的合辑,却不是单独发行的。当时年幼,只觉得故事好,记住了主人公吃馒头噎住的狼狈,盲棋大战强大后的孱弱。后来也有零星听闻过阿城的绍介,是自身浅薄,没有注意。直到今晚看了这个文字,才得了解阿城其人。却是知早识晚了!所以要推荐,是多有契合感慨。固然不敢和大家并论,不过如同说:我和哪位高人一个属相,虽不得拔高,亦小有欣喜!【钟阿城:他是作家中的作家】网页链接(想看更多合你口味的内容,马上下载 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8、钟阿城演讲

阿城谈梅兰芳。梅先生为什么众人一致说好?比如到了深秋,梅先生马上叫账房拿出银子做多少套冬衣,挨家送给清贫的同行。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就一套,大家都一样。像这样的事情,不是别人不懂,是别人不做。梅先生做得好,而且坚持下去了,才叫江湖气。我们现在说的江湖气,是流氓气。江湖气就是人情世故,互相帮助。就跟以前镖局一样,北京出发了,押东西去山东,一道上豪强很多,你打得过谁?你谁也打不过。镖局的本事是什么呢?派一个人前去说和,我们过两天有货要过,拜托。钱留下。其实就是买路钱。这一趟,镖局打着他们的旗杆,凡是看见这个杆,沿路豪强都不骚扰。江湖就是人和人的这些关系。江湖中人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孤单。知识分子享受孤单,认为孤单高贵,有品格,这不是江湖中人。江湖中人,孤单一冒头儿,他就找事把它解了。我注重的是梅兰芳“江湖”的方面。我们看齐白石的回忆录,那就是感恩录,什么时候谁跟我说了一句话,谁什么时候帮助我,使我有了改变,其实就是一生当中谁帮助过他,他通过回忆录分别谢他们,这就是江湖人。梅先生张口闭口也都是,那年什么事谁帮了我,全部都是这些。关于“江湖就是人情世故”,阿城还专门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江湖》,简摘如下。孙成久念了两年私塾,叫先生打,真打,手心肿得亮晶晶的,回来娘给上蝎子油。娘说,识了字,你日后才有得做,有得吃呀。日后,孙成久长成个人,求了个远亲,在大镇上学徒,学的是百货。因为识字,柜上当个人看,虽然也是凡百杂务,可是出了徒就做了采买。账上的事,是东家家里的事,采买是店里的第一等大事,你怀里揣的是东家的钱,人家的钱怎么就放心让你揣着呢?孙成久走南闯北,窑里也去,染坊也进,应酬起来,烟榻上也要吸上两口,酒也得抿上一两二两。方言土语,黑白两道,天有不测风云,地有江河沟壑,都要懂,都要会,都得照应到。邻里见孙成久回家,也都来问讯,说孙家老大是见世面的人。渐渐的婚丧嫁娶也都来请孙成久主一下事,去了,就是很大的面子。有什么纠纷,有什么牵动,也都来请孙成久出面给说说,老人们说,孙成久江湖上走,知道应对分寸。孙成久九十多岁了,耳朵还很好。重孙子念武侠小说给祖爷爷听,念多了,重孙常常说要做个江湖上的英雄。孙成久手也不抖动喝茶,自己盖上茶碗的盖,说,武侠里有个屁的江湖。早年听人念说《红楼梦》,里面有个凤姐,就是在个王府里,倒是懂江湖的,算得上是个江湖英雄吧。江湖是什么?江湖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就不易。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指的是有人、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再加上一套互相认可的行事准则甚至语言系统,就构成了一个场域、一个社会,这就是“江湖”。“江湖”并不专为游民阶层所有,举凡普通百姓,乃至下层士大夫、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要涉身“江湖”。阿城就说过旧社会说相声的混江湖之艰辛:现在说相声的人生存得好了。以前说相声是真没有地位,叫“撂摊的”,在天桥自己拿着白灰洒一个圈子,说相声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分半钟到两分钟,到两分钟是危险的,为什么?人听到后,到外圈去听去了,随时准备走,因为说完就得要钱了。我小的时候还看见天桥那儿说相声的,说到快结束时,外头就往里扔啃完的冻柿子,“啪”就扔进去,白薯皮也往里扔,不但不给钱还带有侮辱性。相声界的小学生郭德纲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江湖》。莫言说,我在阿城面前不能骄傲,犹如在我的乡亲们面前不能骄傲一样。史铁生说,王朔和钟阿城是两个比较特殊的作家,能把很平常的一件事儿看出不平常来,还总能说点别人看不出的新鲜之处来。王朔说,我的文章是浮在水面上的油,阿城的文章却是油下面的一汪清水。贾平凹说,阿城是个卓越的作家,一直让我钦佩。梁文道说,如果你没听过钟阿城名字,没读过他的文章,可就要抱憾终身了。刘震云说,在当下的中国,够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至少有十个人,只有钟阿城是的。这套《阿城文集》,精装正版,经钟阿城先生亲自选编校订,收录了很多未曾发表过的手稿,想要了解其人其书,我强烈建议大家买一套看看,物超所值。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