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简介(阿济格排行第几)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7:24:30 浏览
1、阿济格排行第几

1626年,努尔哈赤自知活不了太久了,望着小31岁的娇妻和虎视眈眈的儿子们,他忍不住老泪纵横,留下了一道奇怪的遗嘱。努尔哈赤那位31岁的小娇妻就是阿巴亥,也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的生母,有着三个儿子且享受着努尔哈赤独宠的阿巴亥,也成为了清朝一位生殉的皇后。阿巴亥于明万历十八年,出生于乌拉部都城,是乌拉部主满泰之女,布占泰的侄女。万历二十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阿巴亥就被被布占泰送往建州,同努尔哈赤完婚,只是,努尔哈赤和阿巴亥之间,年龄差距竟足足有三十一岁。对于清朝皇帝的婚姻而言,政治影响和统治根基的稳固一定会是首要考虑的决定性条件。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为了避免被灭而将自己的侄女阿巴亥献给了努尔哈赤。既能兵不血刃,赢得乌拉部的臣服,还能抱得美人归,努尔哈赤自然是欣喜若狂。但这种以“联姻联亲”为合作基础的联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必须给予联姻对象的尊重和恩宠,否则便是一场血雨腥风。好在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之后很是得宠,对于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努尔哈赤满心都是疼惜,从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接连生子就能看出来。阿巴亥所生三子,统领八旗中的三旗;能够参议国政的“八大贝勒”中,阿济格和年幼的多尔衮、多铎就占据两个席位,“母以子贵”,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后来阿巴亥做了一件让努尔哈赤很是愤怒的事情,当时努尔哈赤上了年纪,他开始为考虑自己的接班人了。阿巴亥的两个儿子多尔衮和多铎表现的都很出色,但是当时女真人有着收继婚的习俗,也就是说新登基的皇帝要继承他的女人。如果是多尔衮登基,那一切都会变得很诡异,于是努尔哈赤便想着,找一个不是阿巴亥的孩子来继承王位。努尔哈赤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子代善,代善之比阿巴亥大几岁,以后等努尔哈赤去世了,代善与阿巴亥之间也能相处的很好。可见努尔哈赤有多喜爱阿巴亥,甚至都为她的以后想好了出路,但是阿巴亥有些着急了。她可能是觉得早晚都会是代善的女人,不如先征服代善,等他登基之后自己也能继续辉煌,而代善也是个来者不拒的,面对阿巴亥的勾引他连反抗都没有反抗。于是俩人背着努尔哈赤经常会进行“深入”交流,但是时间一久就被努尔哈赤发现了,几乎是捉奸在床的那种。这下好了,代善丢了继承权,阿巴亥还被剥夺了大妃的身份,连带着她的三个儿子也跟着一起进入了冷宫。但是这件事还没有完,阿巴亥进冷宫只是走个流程,努尔哈赤甚至都没有公布她的罪行,很快阿巴亥就被放了出来。从冷宫出来的阿巴亥还是和以前一样受宠,后宫的妃子虽然很是不服气,但是没有人敢说什么。后来努尔哈赤在弥留之际想见的人还是阿巴亥,甚至连遗旨都交给了阿巴亥,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是真的极尽宠爱了。阿巴亥着众人宣读遗旨说:“将汗位传给十四子多尔衮,由代善辅政,多尔衮成年后,代善归政。”虽然不知道这道遗旨的真假,但是大家对其并不满意,而一直想要继承皇位的皇太极更是不会同意。于是他首当其冲,对大家宣布阿巴亥的遗旨是假的,并且还说汗王留下遗命,让大妃阿巴亥殉葬。皇太极的话一出,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驳,就连曾经与她有过暧昧的代善都不曾站出来替她说一句话。后的结局就是,皇太极继位,而阿巴亥成了第一个被活葬的皇后。其实在皇太极继承皇位之后,阿巴亥顺理成章的也会会成为他的皇后,作为多尔衮的母亲,皇太极到时候就不能轻易处死她了。要趁着努尔哈赤刚去世,赶紧除掉阿巴亥,因为皇太极知道,这个女人留着会是一个祸害,就算到时候自己把她收入后宫她肯定也不会安稳。而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因为阿巴亥的到来而失宠于努尔哈赤,阿巴亥的得宠使得皇太极的母亲后郁郁寡欢,就算是看在这一层关系上,皇太极也不会将阿巴亥收入后宫。后就是,阿巴亥如果活着,那么多尔衮几个兄弟就随时都有造反的可能,因为有阿巴亥这个母亲在宫内接应。参考资料:《努尔哈赤大妃考——兼谈皇太极争夺汗位经过》 知网《关于大妃乌拉纳喇氏葬地问题》 知网#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2、阿济格尼堪

多情才子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清初第一词人。他是人间惆怅客,是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绝世才子。他生于海晏河清、修文偃武之时,诞于钟鸣鼎食、显赫富贵之家。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孙女,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他又是这个天潢贵胄之家的长子。这些都注定了,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就会出现在史书之中,哪怕寥寥一笔。然而这个纳兰带给历史的,又何止是寥寥一笔。纳兰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识,且又精于骑射武功。鲜衣怒马少年郎,胸怀吞鲸之志。康熙十五年(1676),年仅二十二岁的纳兰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曾多次随康熙出巡,考察边境情况。纳兰的心里装着雄图大业,他渴望在战场上厮杀,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策旋。而现实却是每日陪在君王身侧,吟诗作画,饮酒下棋,这对纳兰来讲无异于生活在牢笼之中。令天下人艳羡的君王的这一份“宠爱”,却成为他的束缚。“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从相门锦衣公子、清代第一才士到江湖落落狂客,纳兰一直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煎熬。他渴望的自由、他的希冀在一天又一天的随侍中被慢慢磨去,他想要挣扎,却无力左右。他的梦、他的壮怀,都在那至尊的“宠爱”中折损殆尽。身在豪门,心向江湖,是词人大的悲剧之所在。纳兰,“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这个凡尘的痴情男子,渴望红袖添香的缱(qian)绻柔情,渴望爱与温暖的怀抱。然而他一生为情所困,在他的生命之中,命运像他期盼的那样把他所渴望的爱人一一带到他的面前:青梅竹马的表妹,情投意合的妻子卢氏,与其琴瑟和鸣的才女沈宛,当他沉浸在梦想变成现实的喜悦中时,命运又将她们全部剥离。或许是天妒英才,纳兰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年仪三十一岁。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灿烂的姿态陨落。又像是一颗滚烫的心,被揉碎在一场虚幻的梦中。他年轻的生命留下了不甘与痛楚,让每一位读词的人心生感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纳兰容若,每个人都在“人生若只如初见”里感动万分。纳兰的一阕(que)词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他的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其以纯情凄清之《饮水词》饮誉生前身后。数百年后,人们翻开他的集子,吟哦一番,便惊为天人,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不觉让人泪流满面。走近一个才气横绝的词人,邂逅一个凄美真实的世界。阕#阿济格简介#

3、阿济格真实照片

1650年,多尔衮外出打猎时不慎摔伤,膝盖擦破皮。当时,多尔衮没有选择向医生求助,而是采用了当地人的一种土方法疗伤,也就是把石灰粉涂在患处。结果没几天,多尔衮身染重病,很快就一命呜呼,年仅39岁。多尔衮的去世,对清朝初期的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已经10多岁的顺治皇帝希望亲政。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带兵逼宫,想继承摄政王的职位,从而控制满清朝廷。结果,顺治果断出手逮捕阿济格,然后送给他一杯毒酒。其实,阿济格行军打仗是把好手,搞政治权谋却是门外汉。阿济格性格暴虐贪婪,经常违犯法纪,多尔衮念在两人是同胞兄弟的份上,并没有过多追究。不过,为了让满朝文武信服,多尔衮曾经降低了阿济格的爵位。几个月后,多尔衮又找理由恢复了阿济格的爵位,原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让他醒悟,从此安分守己。然而,阿济格非但不领情,还迁怒于多尔衮,认为兄弟不讲情义,故意针对打压自己。早在清军入关的时候,阿济格就提出应该效仿先祖,大肆烧杀抢掠一番然后退回关外,这才是游牧民族的传统。对于毫无政治远见的阿济格,多尔衮十分无奈,只能想办法让他远离核心权力层。实际上,阿济格原本可以成为多尔衮的铁杆支持者,帮助他掌控大局。多尔衮三兄弟都是阿巴亥所生,她深受努尔哈赤宠爱,他们背后则是两白旗势力,完全可以和皇太极一争高下。只不过,阿济格自幼娇生惯养,为人骄横跋扈,在满清权贵阶层不得人心。多铎比阿济格稍好一些,但也是个愣头青,只有多尔衮性格比较沉稳,心思比较细腻。但光靠多尔衮一人,无法和实力强大的皇太极作斗争,再加上阿巴亥没有及时提供帮助,终导致多尔衮没能坐上大汗之位。当时的多尔衮年纪尚小,阿济格才是他们三兄弟中的代表,皇太极为了拉拢他,给了他一些虚名浮利。阿济格利欲熏心,便甘愿充当皇太极的刀,帮着他南征北战,完全不顾自家兄弟的利益。阿济格不仅没有照顾弟弟多尔衮,还担心他长大后会抢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一直对他比较忌惮。为了提升个人实力,阿济格想到了联姻的方法,他便做主让另一个弟弟多铎迎娶阿布泰的女儿。阿布泰是阿巴亥的亲哥哥,阿济格这样做引起了皇太极的怀疑,再加上皇太极逼死阿巴亥,本就和阿布泰势同水火,这正好给了他借机打压报复的机会。皇太极很快便下令剥夺阿济格的旗主职位,让多尔衮接任,使得两白旗都听命于多尔衮。这件事发生后,阿济格不反思自己,也不怪皇太极,竟然认为多尔衮抢走了自己的一切。从那之后,阿济格便和多尔衮彻底闹掰,即便多铎英年早逝后,他也没想过帮兄弟一把。阿济格是满清政权早期功臣的典型代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知道打打杀杀,注定会在权力斗争中丧命。

4、阿济格子女

1628年,23岁阿济格当众咆哮:“皇太极,你暗害兄弟,要遭天遣!”皇太极气得脸色发紫,刚要发作,突然,多尔衮冲上来,一个巴掌将把亲哥哥打翻在地。阿济格,是多尔衮的亲哥哥,努尔哈赤的第12个儿子。他骁勇善战,为人勇猛,快意恩仇,深受努尔哈赤的喜欢,十几岁就成了镶黄旗的旗主,统领一方势力。皇太极比阿济格大13岁,是努尔哈赤的第8个儿子,母亲是前任大妃孟古。按理说,皇太极不逊色于阿济格,但努尔哈赤在世时,他完全不如阿济格受宠。这一点,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阿济格受封贝勒时,皇太极的正妻在路上遇见他,没有下轿。努尔哈赤便下令,要求皇太极立刻休妻。作为嫂子,看到小叔子不下轿,多算失礼,根本不必被休,更何况,皇太极的正妻还是功臣之后。但努尔哈赤太宠溺阿济格了,他不容许任何人蔑视自己的儿子,连皇太极的妻子也不行。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皇太极都要暂避阿济格的锋芒。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享年67岁。皇太极继位成为新任大汗,他对阿济格很忌惮,却始终找不到机会处置他。后来,皇太极下了一道命令:“严禁各贝勒和阿布泰私下来往,更不许任何人和阿布泰结亲。”阿布泰,就是阿济格、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的弟弟,即他们的舅舅。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后一任大妃,也是受宠的大妃。自从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去世后,阿巴亥就成了的大福晋,深受宠爱,还能打理政务。因为姐姐受宠,阿布泰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用,成了他的左膀右臂。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太极继位后,他找不到借口对弟弟阿济格动手,但削了阿布泰的官职还是很轻松的。阿济格为舅舅的遭遇而生气,后来,皇太极又以改名的方式,夺走了本该属于多尔衮的镶白旗,他就更生气了。而生气的阿济格,做事很冲动。在舅舅阿布泰的怂恿下,他认为,被针对的兄弟三人,一定要和舅舅结盟才行。此时,14岁的多铎还没有定亲,他很喜欢舅舅家13岁的表妹。阿济格一拍大腿,直接以大哥的身份,为两人定下了亲事,全然把皇太极不许和阿布泰结亲的命令忘在了脑后。多尔衮劝过哥哥,却被骂成了懦夫,没办法的他,只好眼睁睁看着事态不断恶化。而这件事的终结果是,皇太极以“不尊汗命”为理由,直接削了阿济格的旗主身份,并把他手中的镶白旗,交给了多尔衮。命令下来的当场,阿济格暴跳如雷,当众对着皇太极咆哮:“你不遵誓言,暗害兄弟,是要遭天遣的!”此话一出,全场寂静。皇太极气得脸色发紫,正要开口下达更严厉的处罚,突然,阿济格被一个耳光扇倒在地。动手的人是多尔衮。他狠狠打了哥哥一个耳光,然后跪在地上,磕头认罪:“大汗,阿济格被革旗主贝勒,精神失常,冒犯大汗,请大汗饶他不死,交给我来管教,日后若他再行悖乱之事,我愿意一同受罚。”此时,多铎见哥哥下跪,连忙跟着一起跪了下来:“请大汗息怒,我也愿意一同受罚!”此时的多尔衮、多铎刚立下赫赫战功,皇太极不能不给他们面子。而多尔衮对阿济格的一耳光,也算全了皇太极的面子。终,皇太极压着怒火说:“就依你们所请,日后阿济格若再发疯,我一定严惩不贷!”【灵枫历史阁】有句话说得好,你弱的时候,财狼凶,坏人多,情义薄。努尔哈赤活着时,阿济格是风光的贝勒,受父亲宠溺,骁勇善战,意气风发。然而,努尔哈赤死后,他是亮眼的靶子,就算有弟弟多尔衮出谋划策,他依然逃不出皇太极的算计。皇太极看似看重多尔衮、多铎,实则不过是为了瓦解他们兄弟三人的感情。他忌惮他们的力量,不敢把努尔哈赤承诺要给多尔衮的镶白旗给他,还玩了一个很阴险的招数,即,让大贝勒代善当发言人,大概意思是:黄色,是尊贵、吉祥的颜色,只能由大汗统领,因此,将皇太极统领的正白旗,和没有旗主的镶白旗,分别改名为正黄旗、镶黄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至于阿济格手中的镶黄旗,要改名为镶白旗;多铎手中的正黄旗,要改名为正白旗。如此一来,原本应当交给多尔衮的镶白旗,就直接被皇太极给抢了。阿济格为弟弟生气,这才在情绪激愤之际犯了错,被皇太极揪住机会,削了旗主之位,并把他的镶白旗,交给多尔衮。其实,无论阿济格是否犯错,他的旗,注定都要交给多尔衮。因为,皇太极曾在大妃阿巴亥殉葬时,被逼着当众发誓,一定会把镶白旗给多尔衮。想必,他在设计改名夺旗之事上,就已经想好了后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阿济格做错的事,或许就是没有在父亲去世之前,积蓄好对抗皇太极在内四大贝勒的力量。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打开眼界#

5、阿济格全部视频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第2天,年轻貌美的宠妃阿巴亥,就被皇太极等人逼迫殉葬!阿巴亥百般不愿,但为了3个儿子,只得含泪自尽而死!此时的清朝还保留着之前“父死子继”的传统习俗也称作收继婚,《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一句话:“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亲死了以后,儿子娶了父亲的妻子;兄弟死了以后,把他们的妻子也给娶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父亲的妻子指的是除了自己生母以外的父亲的其他妻子,因为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没有什么束缚。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死后,继承皇位的人会将阿巴亥纳入后宫。努尔哈赤生前很看重大贝勒代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努尔哈赤应该会将他选为继承人。可惜的是,阿巴亥的行为,不仅让代善与继承人的位置失之交臂,阿巴亥自己也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阿巴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乃系后金时期不容忽视的一代传奇女子。阿巴亥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出生于乌拉部都城,是乌拉部主满泰之女,布占泰的侄女。她12岁,阿巴亥嫁给时年43岁的努尔哈赤为侧福晋,14岁,阿巴亥便一跃成为大妃,统领所有比自己年纪大、资格老的福晋们。阿巴亥的传奇并不仅于此:16岁,她生下了“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的阿济格;23岁,她生下了“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著”的多尔衮;25岁,她生下了“开国诸王战功之”的多铎。从阿巴亥的接连生子可以看出,阿巴亥几乎是独占了努尔哈赤的恩宠。《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饶丰姿”说明了她长得美貌,这样一个年纪小,又貌美的女子,对男人来说确实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再加上阿巴亥是布占泰作为联姻工具送给努尔哈赤的,即便是为了笼络布占泰,努尔哈赤也不能冷落阿巴亥。努尔哈赤的野心大,他需要的助力也大,所以他选择了多次与布占泰联姻,他希望布占泰成为自己的一大助力。除了要有拉拢布占泰部族的原因。阿巴亥自身也很争气,她接连生子母以子贵,身份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是阿巴亥并不满足只有努尔哈赤的宠爱。因为努尔哈赤老了,他死后新的皇帝也会是阿巴亥的丈夫。其实努尔哈赤考虑在身后由大贝勒即二子代善继娶阿巴亥的打算。代善也知道父亲的这一想法,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尔哈赤故去后在后金政权中寻找靠山。于是阿巴亥开始了自己的努力,她经常深夜到代善府上去。代善与阿巴亥年纪相仿,而阿巴亥又生的貌美,两人一来二去就厮混在了一起。直到 天命五年(1620年),小福晋德因泽和阿济根告发说:“大福晋经常深夜出宫到代善家去,举行聚会时,大福晋也精心打扮和代善眉来眼去。”阿巴亥当即大怒道:“如今我还没死,他们就开始眉来眼去了,当真是不将我放在眼里!”努尔哈赤本来想过让代善收了阿巴亥,并给予阿巴亥一定的宠爱,但是那是在他死后,如今两人却当他死了一样厮混在一起,简直就是在打努尔哈赤的脸。努尔哈赤愤怒之下,将阿巴亥打入了冷宫。阿巴亥带着三个儿子,在冷宫只待了一年就被放出来了。可能是努尔哈赤觉得,代善的行为也没什么错,毕竟她也是为自己和三个儿子的以后着想,一年的时间足够努尔哈赤消气了。从冷宫出来的代善再次复宠,虽然布占泰早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被努尔哈赤打败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阿巴亥的地位。阿巴亥凭借着三个孩子,和努尔哈赤的宠爱再度成为了大妃。有人说阿巴亥与代善偷情一事是皇太极栽赃陷害。因为能够稳坐大妃宝座,还接连生下三个儿子的代善不可能是个蠢人,从布占泰被打败后阿巴亥还能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来看,阿巴亥是有一定的智商的。可惜的是,后坐上皇位的依旧是皇太极,而阿巴亥与偷情一事也被努尔哈赤深信不疑,阿巴亥的死只能说是技不如人。参考资料:《清史稿· 列传一·后妃 》#历史开讲#

6、阿巴亥和代善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郁郁而终,皇太极传达“遗诏”,让大妃阿巴亥殉葬。多尔衮异常愤怒,却无可奈何。阿巴亥,努尔哈赤的福晋,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母亲,颇有谋略。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内部斗争激烈,众多皇子为了争夺大汗的位置,明争暗斗。1615年,努尔哈赤为了争取“五大臣”的支持,下令处死长子褚英,老泪纵横。褚英,努尔哈赤的长子,骁勇善战,是大汗的继承人,但跟“五大臣”关系不好。丢车保帅,努尔哈赤只能处死褚英,争取各部落首领的支持。褚英死后,努尔哈赤册立代善为储君,继承大汗的位置,并公布于众。后金有“收继婚”的习俗,大汗死后,儿子可以继承他的财产,包括妃子。阿巴亥,比努尔哈赤小三十多岁,比代善小三岁,年纪稍长于皇太极,还很年轻。长子阿济格,赳赳武夫一枚,多尔衮、多铎年纪太小。努尔哈赤驾崩时,多尔衮14岁,多铎13岁。努尔哈赤生前,并不宠爱多尔衮,也没给他带兵打仗的机会。春节朝拜大汗,多尔衮都没资格入座,地位比多铎还低。后金的权力博弈,阿巴亥清楚。为了给自己的三个儿子铺平道路,阿巴亥决定提前联络下一任大汗代善,以及“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了拉拢代善,阿巴亥经常前往代善家中吃饭,还送他很多礼物。对皇太极,阿巴亥也同样如此。阿巴亥的举动,被德因泽告发。德因泽告诉努尔哈赤: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关系密切,经常聚会,还送“饭”给他吃。阿巴亥此举,让努尔哈赤十分恼火。努尔哈赤曾对代善说:自己百年后,包括阿巴亥,都是你的。但是,代善、阿巴亥提前“联络”,努尔哈赤的老脸往哪里搁。家丑不可外扬,努尔哈赤以“私藏”金银为由,废了阿巴亥的大福晋之位,代善也失去了继承大汗的资格。1626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击败,八旗兵损失惨重,不久郁郁而终。努尔哈赤驾崩时,阿巴亥陪伴在身边,得到大汗的“遗诏”,占据主动权。皇太极雄心勃勃,想自己继承大汗的位置,便联手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说大汗生前有“遗诏”,让阿巴亥殉葬。皇太极所谓的“遗诏”,可否属实呢?对皇太极而言,这不重要,但阿巴亥必须得死。代善,手握正红旗、镶红旗,实力强。皇太极只有正白旗,无法跟代善抗衡。代善、阿巴亥关系密切,如果他们联手起来。就算皇太极是大汗,也没啥权力。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虽说还不是八旗旗主,也没啥威望,但他们终究会成长起来。阿巴亥活着,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就会拧成一股绳,再加上代善,足够让皇太极头疼。处死阿巴亥,皇太极不用看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脸色,却不得不考虑代善的态度。岳托、硕托、萨哈廉三兄弟劝说父亲代善,让他支持皇太极,处死阿巴亥。这三兄弟看来,大汗的位置,应该是代善家族的,因为阿巴亥的原因,代善家族无缘继位。代善思考再三,只能同意皇太的方案,以父亲生前的“遗诏”为由,处死阿巴亥。起初,阿巴亥不认可“遗诏”,据理力争,并朝着代善望去,希望他能支持自己,却无济于事。至于多尔衮,年仅14岁,除了愤怒,他无能为力。阿巴亥无奈,只能从容就死,但希望皇太极能照顾多尔衮、多铎,这两个年幼的弟弟。皇太极同意,答应照顾他们。《清史稿》记载:“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阿巴亥殉葬,代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输家,皇太极是赢家。没了母亲的保护,多尔衮、多铎只能靠皇太极,在斗争激烈的后金生存下来。#阿济格简介#

7、阿济格真实地位

1626年,阿巴亥被一根弓弦断送了性命,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紧握拳头,在她的灵柩前猛地转身,瞬间扑向皇太极:“是你害了我额娘!”突然,他被铁钳般的手臂抱住,只听到一顿哀哭:“额娘是自愿殉葬的,与旁人无关!”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母亲是努尔哈赤宠爱的女人阿巴亥。从小,阿济格就子凭母贵,又因善于骑马射猎,颇受努尔哈赤的器重。阿济格年纪轻轻,就跟着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他战功赫赫,成为努尔哈赤麾下一名能将。只可惜,阿济格勇猛如虎,却胸无城府,考虑问题简单粗暴。这一点,从阿巴亥殉葬后他的冲动之举,就初现端倪。1626年8月,67岁的努尔哈赤崩逝,并未留下任何传位的遗旨。努尔哈赤尸骨未寒,皇太极就带着其他3位贝勒,趁乱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传达努尔哈赤要求阿巴亥殉葬的旨意。阿巴亥坚决不从,却被一根弓弦勒无情地住了脖子,气绝而亡。等到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听到消息,赶到现场时,她早已命丧黄泉。阿巴亥死得仓促,殉葬一事又着实诡异。阿济格确定,母亲的死与皇太极脱不了干系,因为皇太极一向野心勃勃,对皇位觊觎已久。而且,按照殉葬习俗,殉葬之人根本就不该是阿巴亥,因为她不仅是大福晋,还有多尔衮和多铎两个未成年的儿子。阿济格一心想着要为母亲报仇,站在阿巴亥的灵柩前,他咽不下这口气,猛地扑向皇太极。就在这时,14岁的多尔衮紧紧地抱住阿济格,哭着说:“额娘是自愿的,和其他人无关!”皇太极并没将阿济格放在眼里,他镇定自若,向多尔衮投去赞许的目光。确实,阿济格头脑简单,而弟弟多尔衮却颇识时务!难道多尔衮不觉得母亲死得蹊跷,不曾怀疑过皇太极吗?并不是,只是多尔衮更会审时度势,知道凭他们三兄弟手上的兵权,不足以和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正面交锋,所以才从长计议。阿济格却不会想这么多,他骄横任性,沉不住气,这也注定了登上汗位的皇太极,不会待见他。多尔衮同样骁勇善战,却比阿济格更懂得顾全大局,表露忠心,皇太极对多尔衮十分赏识。1635年,多尔衮率军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喜获失踪了200多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却二话不说,献给皇太极,助他称帝,因此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相比之下,阿济格虽然也屡立战功,却显得黯淡无光。阿济格贪图享乐,正如皇太极所言,阿济格“身为武英郡王,哪里武英的样子!”1641年,松锦之战中,阿济格驻守高桥,经常在军中“措胡琴,吹胡茄,聚众歌舞作乐”。驻守宁远时,又放下战事,擅自出游围猎,导致大明的增援士兵趁机进入宁远,惹得皇太极勃然大怒。诸王大臣们也纷纷对阿济格表示不满,以“不以国事为心,有抗上之意”对其议罪。阿济格的毛躁任性,目光短浅,恰恰与多尔衮的隐忍沉稳、深谋远虑形成了鲜明对比。多尔衮人狠话不多,征南闯北,在向皇太极凸显自己忠心的同时,也暗戳戳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到1643年皇太极暴毙之时,多尔衮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已经强大到让他足以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帝位了。不过,因为双方势均力敌,在这场帝位之争中,终的胜出者出人意料,是孝庄6岁的儿子顺治。顺治登基后,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也成了实际的皇权掌控者。弟弟独揽大权,阿济格多少也能分得一杯羹。1644年,阿济格跟随多尔衮参加山海关之战,顺利拿下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被封为“和硕英亲王”,风头无两。接下来,他自恃功高,根本不把傀儡皇帝顺治放在眼里,常常以摄政王之兄自居,无比专横。1650年12月,多尔衮带着阿济格一行人到塞北狩猎散心,却在围猎之时坠马受伤,没过多久就病逝了。就在这年8月,多尔衮还不忘为冤死的母亲沉冤昭雪,不仅对阿巴亥进行追封,还将她的牌位请到太庙。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只觉得,久等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派手下火速赶去通知他的儿子劳亲率兵相助,然后将皇宫给包围了。不明所以的大臣们,还以为他这么兴师动众是要篡夺皇位,没想到,他早就觊觎摄政王之位,这次大张声势,是想当上摄政王。【冰糖读书】顺治等了这么多年,早就受够了被人左右、束手束脚的苦,又岂会让阿济格得逞!很快,阿济格就被定下谋乱之罪,削爵幽禁。后来,成为阶下囚的他,又在幽禁之处拆房烧衣,肆意闹事,顺治忍无可忍, 将他赐死。阿济格和多尔衮,同父同母,智商情商却有云泥之别!乾隆四十三年时,还对阿济格做出评价:“秉心不纯,黜爵实咎由自取”!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曾经驰骋沙场,被努尔哈赤视若重将的阿济格,因为自己鲁莽冲动,骄横任性,活活将一副好牌给打烂了。@冰糖读书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在人生的尽头,他带着未酬之志,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8、阿济格

1626年,努尔哈赤暴毙,没有留下遗嘱。35岁皇太极,为了夺位“不择手段”,将“权谋之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在努尔哈赤弥留之际,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大妃阿巴亥。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晚年宠爱的妃子,她为努尔哈赤生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儿子。努尔哈赤逝世第二天一早,还来不及给父亲下葬,皇太极便伙同几个贝勒,逼阿巴亥殉葬,让她彻底闭上了嘴巴。阿巴亥死了,年纪尚幼、羽翼未丰的三个儿子也失去了争位机会。当召开立新汗会议之时,有实力的大贝勒代善,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廉却力挺皇太极,另一个实力派选手三贝勒莽古尔泰,他的同母弟弟德格类也力荐皇太极。皇太极在诸小贝勒中呼声高,朝中大臣也大多是他的铁杆儿粉丝。众望所归,皇太极终于登基了。然而,这并非是皇太极“不择手段”的全部,从一开始他就在筹谋这个“大计划”。皇太极12岁丧母,父兄在外连年征战,年幼早熟的他,在家勤奋读书、苦练武艺。21岁这一年,皇太极随父亲攻打乌拉部,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却异常生猛,连克6城,立下战功。这次立功让皇太极信心倍增,也正是这一战之后,缓缓拉开了他争位的序幕。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其生母孟古哲哲短暂做过大妃,他也算是嫡出。但他上面还有好几个兄长,个个都是陪父亲出生入死,立过赫赫战功,想斗倒他们,还真需要点“头脑”。首先,来看看第一个目标——大哥褚英。褚英,为努尔哈赤原配夫人佟佳氏所生,是嫡长子,他还有一个同母弟代善。1607年,蜚悠城主不堪乌拉部欺负,投降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派儿子褚英率3000兵收拢蜚悠城部众。没成想,回程中遭遇10000乌拉兵阻击。褚英异常勇猛,率军突围,以寡敌众,凯 旋而归。努尔哈赤大喜,将褚英立为储君。然而,褚英却是个有勇无谋、心胸狭窄之人。他不仅在战后侵吞兄弟们掠物,还在公开场合侮辱“五大臣”,甚至对诸弟和“五大臣”出言不逊,扬言谁不服他,待上位后必杀之。诸弟和“五大臣”忍褚英已久,便联合上书努尔哈赤弹 劾他。努尔哈赤为顾全大局只能将褚英幽禁。幽禁中的褚英也没闲着,还策划谋逆,被皇太极等人告发,于1615年被父亲赐死于禁所。褚英死后第二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称汗。他没马上立储,为了制衡,设立“四大贝勒”共议国政。这四大贝勒,分别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努尔哈赤虽没有直接立储,但是代善贵为嫡次子,又是四大贝勒之首,实则就是按储君在培养。谁成想,代善却有个致命的软肋,被皇太极一击命中。代善16岁随父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武能打仗,文能治国,哪里都好,但就是逃不出女人的石榴裙。爱美人没毛病,但他偏偏要“抢”父亲的女人——大妃阿巴亥。阿巴亥,11岁便嫁给42岁的努尔哈赤。他面容姣好,风情万种,心机颇深,小小年纪就宠冠后宫。随着努尔哈赤年事已高,她便想为自己和三个幼子再寻靠山。于是将目光锁定到了有争储机会的代善和皇太极身上。她以餐食为诱饵,送给两个继子。皇太极拒绝,然而,代善却接招了。两个人火速走到一起,还常常深夜幽会。努尔哈赤有个小妾叫塔因查,经常被阿巴亥欺辱,皇太极买通这个小妾,让她向努尔哈赤告发“大贝勒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染”。努尔哈赤得知,一气之下,把阿巴亥赶回了娘家,但没有处罚代善。有点失望的皇太极,继续筹谋。他得知代善经常在小老婆的怂恿下,虐打失去生母的两个嫡子(岳托、硕托)。皇太极便常常到代善家看望这两个孩子,还施以帮助。代善的嫡次子硕托不堪受辱,离家出走,代善请求努尔哈赤杀了自己儿子,努尔哈赤得知他是被女人唆使,对他很失望。有了“与继母有染”、“虐打嫡子”这两个事,努尔哈赤一气之下,把代善的储君之位给废了。大贝勒代善被废,第二个目标干掉了。二贝勒阿敏是堂兄弟,不足为虑。再来看看第三个目标——五哥莽古尔泰。同年,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不知犯了何罪,被努尔哈赤赶回了娘家。皇太极命人散播谣言,莽古尔泰听到的消息是生母与他人有染,才被父汗赶回了娘家。莽古尔泰也是个暴虐无脑之徒,他觉得母亲干了丢脸之事,父亲肯定生气,也给他继位之路设了障,于是跑回家,将母亲斩了,向父汗邀宠。努尔哈赤怒不可遏,臭骂他一顿,并渐渐疏远莽古尔泰,朝中大臣更是见风使舵。至此,皇太极彻底“打败”三个有实力哥哥。之后,他不仅得到父亲倚重,在朝中威望也越来越高。@风云历史阁回看皇太极,他不仅文韬武略,还能恰到好处地施展权谋。他将“竞争对手”逐个击破,并积极联络少壮派小贝勒和朝中要臣。终,将皇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确实厉害!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唠唠关注我@风云历史阁 ,以书会友,把有趣儿的故事讲给你听!#翻阅2022##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