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简介(周必大手稿)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7:25:50 浏览
1、周必大手稿

免官救吏免官救吏(出自《宋史》)【原文】宋绍兴中,庐陵周必大,监临安和剂局,失火,延烧民房,典守吏当论死。周问吏,假令火是官失,应得何罪。曰,不过革职耳。必大遂自诬服,罢官,吏得免死。必大归,谒妇翁。翁以其失官也,愠之。时值大雪,童子扫于庭,忽忆昨夜曾梦扫雪迎宰相,因留而善遇之。后必大中博学宏辞科,历官至宰相,封益国公。[按]自己之罪,世俗犹将嫁卖于人。况以他人之罪,而反肯引诸己,且以之失官乎。宰相之度,诚未可测也。【译白】南宋绍兴年间,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周必大,主管浙江临安制药局。有一次药房偶然失火,火势漫延,烧及民房,看守药房的吏员按法律当处以死刑。周必大问吏员,假如火是长官失职造成的,应得什么处罚。吏员回答道:“不过革职罢了。”周必大即向上司诬报失火原因是自己造成的,甘愿罢官免职。那位吏员得以免死。周必大回家后拜见岳父,岳父因其丢了官,很不高兴。此时恰好下大雪,有童子在庭院中扫雪,其岳父忽然想起昨夜曾梦扫雪迎宰相,因此留必大住下,并善待他。后来,周必大考中博学宏辞科,屡次升官直至宰相,封为益国公。[按]本是自己之罪,世俗之人还要嫁祸于人。何况是他人之罪,反肯引归自己身上,并且还因此丟了官。宰相之度量,真是深不可测啊!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免官救吏#周必大简介#

2、周必大笔迹

宋高宗去世之后,宋孝宗和群臣围绕着他的庙号,展开了一场争论。宋孝宗认为,父亲的庙号应当为“尧宗”。周必大等臣僚则认为这个庙号史无前例,而且与金国宗室完颜宗尧(即完颜宗辅,被追封为“睿宗”)的名字相似,十分不吉利。但孝宗坚持使用这个前无古人的庙号,认为“久则熟矣”。周必大等人见无法说服孝宗,就提议交给礼官商讨。终,在礼官们的强烈反对下,孝宗不再坚持,为父亲奉上“高宗”的庙号。#宋高宗##宋孝宗##宋朝#

3、周必大世系

近日,乘着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与几位友人寻访上石钟山。曾经这里人文景观众多,传说纷纭。历史上,这里有多繁华,今天他有多落寞。唐咸通元年(860),高僧释雪峰从洛阳游历到湖口,建“崇寿寺”,是上石钟山早的建筑。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游石钟山后写下著名的《石钟山记》。八十多年后,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吏部尚书、左丞相周必大1167年10月17日,泛舟至湖口县,游上石钟山崇寿院(后来的上钟寺),他在游记中载入“过上钟石之崇寿院,有澄轩,下临钟石。命车登岳庙,岿然山之上,前列五老峰。殿宇数层,几乎百间”。可见当时上石钟山其鼎盛辉煌。上石钟山南为钟子矶湾,又称马家湾,是北宋年间湖口著名,也是的状元马适的故里:建隆三年(962),马适赴京殿试“以文学对等大廷、称旨状元及第”传为佳话。从此,上石钟山名气更大。人们都认为上石钟山是仙山宝地,求深拜佛络绎不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太祖朱元璋率舟师征陈友谅。听闻上石钟山之名气,八月,与刘基、常遇春特拜谒上钟寺主持,祈福保佑他夺取江山社稷。他在临湖一处巨大岩石上题“济岩”二字并题诗。可惜,明代中期几次地震崖崩后,把当年苏东坡《石钟山记》,南宋周必大的题记,朱元璋亲笔题刻“济岩”和御锦题诗等,悉数皆毁。形成今天“倒石岩”遗址。光绪四年 (1878),湖南善化人胡传钊,到任湖口知县,胡传钊在“游上石钟山记”中记载:下石钟山依赖昭忠祠、报慈禅林等建筑亭阁参差,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上石钟山各景尚未修复,惟任白云独自往来,我乘闲暇之时到此,已是深秋,寒风吹衣,怒涛濯魄,爬行于乱石之中,忽高忽低,同行者欲返,我强行上山。问上钟寺,仅见断瓦颓垣,荒丛狼藉,万松山古木,一柱无存,山畔植有松秧,十余年如故。当年苏公(苏轼)所闻鹘声磔磔云霄间,也归栖无处寻觅”。民国时期,曾是国民d海军水中武器工厂所在地,国民d海军军舰这里停泊,三十年代,遭遇日军侵华战争飞机重点轰炸。上石钟山逐渐成为荒芜之地,湮没在岁月中。了解历史,多了敬畏、朝圣和虔诚。

4、周必大是什么人

四川有很多客家人血统,他们都同化了,不会说客家话了。客家人其实是汉族南迁抱团,保留一些原语言和传统。我祖上也属于周氏客家人,祖先地道汉人,是周必大后人,宋末从浙江长兴避难迁到福建定居,明末清初又迁到广东,迁广西,又迁回广东深圳,清乾隆年间又迁贵州,又迁四川南充,又迁四川蓬溪长兴村,七八十年代还保留一些对亲属的特殊称呼,老人们一直告诫下代,长兴,观音岩,这些地方是祖居地

5、周必大的成就有哪些

◎苏辙担任的哪个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呢?提起宋代的副宰相,首先便会想到【参知政事】,如寇准、欧阳修等人都担任过此职。从宋初到元丰改制前(即建隆至熙宁年间),无人担任过【中书令】,只有范质、赵普、丁谓、冯拯和韩琦,以【侍中】拜相。除此之外,王旦和富弼二人也曾拜【侍中】,不过他们均以【侍中】职位过高而请辞。这一时期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称,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以【王安石】为例,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年),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乾德二年(964年),为分同平章事【赵普】的相权,设【参知政事】一职。直到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才具备【副相】的职权。其实【参知政事】这个官称在唐代便已存在,如唐太宗时黄门侍郎(门下侍郎)【参知政事】刘洎,唐高宗时东台舍人【参知政事】张文瓘。苏辙在嘉佑六年(1061年)的制科考试中写文直指宋仁宗的四大缺点,致使他的仕途输在了起跑线上。【次年】苏辙嫌【商州军事推官】职位太低,以陪伴老父亲苏洵为由请辞。三年之后(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一年之后(1066年),老父亲苏洵去世继续守孝三年。三年孝期守满后,30岁左右的苏辙正好赶上了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出任【河南府留守推官】。此后的苏辙辗转于各幕府之间(如文彦博、张方平等人的幕府),担任多是类似于秘书(推官、学官、教授、掌书记)的小官,以微薄的俸禄养活9个孩子(6女3子)。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出任【签书应天府判官】,早在16年前(1061年)他的兄长苏轼通过制科考试,便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元丰二年(1079年),苏辙又被【乌台诗案】牵累。直到苏辙46岁这一年(1084年)才出任【绩溪县令】,距他正式出任【大名府推官】已近20年。【绩溪】地方虽小,毕竟此时的苏辙是一地的主政官员。元丰改制(1080――1082年),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待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废【参知政事】,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左、右丞为【执政】。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这一年(1085年)朝廷召司马光回京主政,召苏辙回京任秘书省校书郎。次年(1086年)司马光出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苏辙抵京出任右司谏(正七品职官)。任职期间苏辙写了74篇谏书,同一时期他兄长苏轼所写的谏书只有20篇。不久苏辙又升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这一时期他担任过的其他官职就不逐一赘述了。苏辙此次回京任职是在【元丰改制】后,尚书左右丞的地位实际要低于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苏辙担任的【尚书右丞】相当于准副宰相,【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侍郎如旧。也就是说太宰兼门下侍郎为首相,少宰兼中书侍郎为次相。如张帮昌曾任太宰兼门下侍郎。靖康元年(1126年),宰相官称又恢复元丰旧制。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再改宰相官称(以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相),改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为【参知政事】,废除尚书左、右丞。此处也可以看出,尚书左、右丞的地位低于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以【秦桧】为例,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他出任参知政事。同年八月,以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秦桧以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度拜相。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以左、右丞相为宰相。如周必大于淳熙七年(1180年)出任参知政事,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周必大出任右丞相,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周必大出任左丞相。再如南宋末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我们看到以『左、右丞相为宰相』,一直延续到了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