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恩简介(潘世恩后代)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07:06:40 浏览
1、潘世恩后代

江苏省状元初步收录71人,其中唐5人,两宋8人,明14人,清44人。浙江省状元具体名录如下:1归仁绍,苏州人,唐咸通十年(869年)状元2归仁泽,苏州人,唐咸通十五年(874年)状元3归 黯,苏州人,唐景福元年(892年)状元4归佾,苏州人,唐天复元年( 901年)状元5归係,苏州人,唐天佑二年( 905年)状元6吕溱,扬州人,北宋宝元元年( 1038年)状元7余中,宜兴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年状元8霍端友,武进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状元9莫俦,苏州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状元10李易,扬州人,南宋建炎二年( 1128年)状元11黄由,苏州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状元12卫泾,昆山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状元13蒋重珍,无锡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状元14施 槃,苏州人,明正统四年( 1439年)状元15吴宽,苏州人,明成化八年( 1472年)状元16毛澄,昆山人,明弘治六年( 1493年)状元17朱希周,昆山人,明弘治九年( 1496年)状元18顾鼎臣,昆山人,明弘治十八年( 1505年)状元19李春芳,泰州人,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状元20丁士美,淮阴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状元21申时行,苏州人,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状元22孙继皋,无锡人,明万历二年( 1574年)状元23焦 竑,南京人,明万历十七年( 1589年)状元24周延儒,宜兴人,明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状元25文震孟,苏州人,明天启二年( 1622年)状元26陈于泰,宜兴人,明崇祯四年( 1631年)状元27杨廷鉴,武进人,明崇祯十六年( 1643年)状元28吕 宫,武进人,清顺治四年( 1647年)状元29邹忠倚,无锡人,清顺治九年( 1652年)状元30孙承恩,常熟人,清顺治十五年( 1658年)状元31徐元文,昆山人,清顺治十六年( 1659年)状元32马世俊,溧阳人,清顺治十八年( 1661年)状元33缪彤,吴县人,清康熙六年( 1667年)状元34韩菼,苏州人,清康熙十二年( 1673年)状元35彭定求,苏州人,清康熙十五年( 1676年)状元36归允肃,常熟人,清康熙十八年( 1679年)状元37陆肯堂,苏州人,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状元38胡任舆,南京人,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状元39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状元40汪绎,常熟人,清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状元41王式丹,扬州人,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状元42王云锦,无锡人,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状元43赵熊诏,武进人,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状元44王世琛,苏州人,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状元45徐陶璋,苏州人,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状元46汪应铨,常熟人,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状元47于 振,金坛人 ,清雍正元年( 1723年)状元48彭启丰,苏州人,清雍正五年( 1727年)状元49陈倓,扬州人,清雍正十一年( 1733年)状元50于敏中,金坛人,清乾隆二年( 1737年)状元51钱惟城,武进人,清乾隆十年( 1745年)状元52秦大士,南京人,清乾隆十七年( 1752年)状元53庄培因,武进人,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状元54毕沅,太仓人,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状元55张书勋,吴县人,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状元56陈初哲,吴县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状元57钱 棨,苏州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状元58胡长龄,南通人,清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状元59石韫玉,吴县人,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状元60潘世恩,吴县人,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状元61顾 皋,无锡人,清嘉庆六年( 1801年)状元62吴廷琛,吴县人,清嘉庆七年( 1802年)状元63吴钟骏,吴县人,清道光十二年( 1832年)状元。64李承霖,丹徒人,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状元65陆增祥,太仓人,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状元66翁同龢,常熟人,清咸丰六年( 1856年)状元67翁曾源,常熟人,清同治二年( 1863年)状元68洪 钧,吴县人,清同治七年( 1868年)状元69陆润庠,吴县人,清同治十三年( 1874年)状元70黄思永,南京人,清光绪六年( 1880年)状元71张謇,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状元

2、潘世恩命理

1935年,37岁张伯驹看上了一个妓女,可是,当他扔给老鸨一沓钱,没想到,老鸨却冷笑道:“想带她走?门都没有……”她叫潘素,原名潘白琴,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代,潘家是名门望族,潘素之父潘智和为名门之后。她的母亲沈桂香也是位大家闺秀,后奉父母之命嫁给了她的父亲潘智和。她的父母因为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加上她的父亲潘智和看不惯沈桂香大家闺秀的风范,总觉得她做作。婚后不久便开始吃喝嫖赌,很快家产被父亲败光,母亲又在她13岁的时候病故。母亲走后不久,父亲很快再婚,再婚后的父亲还染上了鸦片,败落的家,让曾经名门千金的她惨不忍睹。她的继母为了生计,加上嫉妒她长得漂亮,又有一身才艺,经常在她父亲耳边催枕边风,蛊惑父亲把她卖了换钱买鸦片。潘素被卖到妓院后,很是绝望愤怒,便以死相逼,求妓院的老板老鸨放过她,并承诺老鸨只要放了她,以后赚到钱一定会还给她。老鸨看着潘素那张美得连女人都嫉妒的小脸蛋,家上婀娜多姿的身材,就已经闻到钱的味道,怎么可能会放过她,只会让她成为自己的赚钱工具。潘素知道她无法改变老鸨,但是不想自己这一生就这么毁了,她退而求其次,求老鸨让她卖艺不卖身。老鸨爽快答应,不过是为了日后把她卖个好价钱。潘素也兑现当初的承诺,靠母亲教过的各种才艺表演,很快成为妓院的头牌,号称“潘妃”,为老鸨赚到了不少钱。成为头牌后的潘素,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为了她慕名而来,只一睹她的真颜,也招来了不少追求者。其中当地的一位大官藏卓,为了能娶到她,不管潘素答不答应,强取豪夺,让潘素十分反感。正当潘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她的真命天子出现,再次改变了潘素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张伯驹,袁世凯的表侄。一天张伯驹和好友孙履安谈公事,听到琵琶声很是喜欢,连连夸赞。他的朋友孙履安说:“天香阁的头牌,弹奏得比这还好听多,关键是人也很漂亮。”张伯驹听后,甚是好奇,便决定和孙履安一同前往天香阁一睹潘素芳容。张伯驹见到潘素,很是惊讶,这世间居然有这样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更是对她一见钟情。从哪以后张伯驹只要一有空,便到天香阁听潘素弹奏,一来二去,两人越来越熟悉。潘素也很欣赏张伯驹的才华,芳心暗许,便对他说:“你带我离开吧!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听到激动,立马答应,便拿多一叠钱交给老鸨,想从老鸨手中赎回潘素。可是老鸨说潘素想走,没门。原来是老鸨早就收下官人藏卓的钱,只要他才能带走潘素。藏卓听闻潘素喜欢上别人,那个人并不是他,而他又不能对袁世凯的表侄怎么样,为了得到潘素,便把潘素软禁起来了。张伯驹为救佳人,不顾生命危险,独自潜进臧卓府邸,将爱人潘素救出来。被张伯驹救出来的潘素知道她没有看错人,张伯驹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便答应张伯驹的求婚,婚后两人更是如胶似漆,十分甜蜜。张伯驹知道潘素从小喜欢画画,自己又是名画收藏家,鼓励潘素从新拿起画笔,继续画画创作。在丈夫张伯驹的帮助和鼓励下,潘素画了不少作品,不仅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书画艺术家,还是一位爱国人士,和丈夫一起收藏了很多名画。1956年,新中国成立,潘素和丈夫决定忍痛割爱,为国做贡献,把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名画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些名画至今还在博物馆展示。张伯驹一个有家室的谦谦公子,为了娶到潘素这个风尘女子,遣散妻妾,余生只愿与潘素相濡以沫,让人很是感动。虽然他们一路走来经历过很多坎坷,但他们依然不离不弃,双向奔扑,互相成就,才有了这段坎坷曲折又浪费美好的爱情故事。好的爱情,不但可以让人获得幸福,还能彼此成就,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潘世恩简介#

3、潘世恩趣事大全

潘曾莹行书七言联“诗从青篛笠前得,秋在白荷花上来”(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刚刚在故宫展毕。潘曾莹(1808-1878), 又名观保,字申甫,一字星斋,江苏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状元潘世恩(1770—1854)之子。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工书画,著有《小鸥波馆诗钞》等。此联是潘曾莹为“驾航”所书,联语出自清代厉鹗 《施北亭携酒湖上》一诗:满意扁舟拂晓催,凉云远岫自萦回。诗从青箬笠前得,秋在白荷花上来。老色漫随时序改,好怀多为故人开。鸡头菱角香无限,除却江南无此杯。#历史开讲#

4、潘世恩是哪里人

1935年,一名妓女跪求37岁张伯驹:“求你带我走!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给老鸨一沓钱,没想到老鸨冷笑一声:“想带她走?没门!”出身名门之后的潘素,自幼家境殷实,是著名宰相潘世恩的后代。从小就收到了好的教育,在当时的年代来说也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在母亲精心的在教育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琵琶方面的造诣极高。也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但是好景不长,潘素的母亲患上了重病,不久之后便去世了。这也让年纪轻轻的潘素失去了自己的依靠。潘素的父亲也很快给潘素找到了一个继母,而随着继母的到来,潘素的噩梦也就随即开始了。潘素的继母表面上看上去和蔼可亲,但是时间长了本性也就暴露了出来。歹毒的心肠逐渐显现无疑。看着前任留下来的女儿如此的优秀,心中难免生起了嫉妒之心。继母觉得如果将潘素留在家中,日后必会是自己的心头大患,于是,她便生出了一个罪恶的想法,用拐骗的手将潘素陷害,后将潘素送到了妓院里面。老鸨却看中了潘素的价值,年轻漂亮,并且多才多艺。这样的人才必能轻易地被糟蹋。应该开发其身上更大的价值,于是在老鸨的保护和包装之下,潘素很快的成为了这个妓院的头牌,还被人称之为“潘妃”。卖艺不卖身这一个噱头更是引得好奇的人们趋之若鹜。潘素也清楚和明白自己的价值只是暂时的,自己的清白之身也只是暂时的。当有一天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自己就会被当成一份大礼送出去。每当深夜的时候,潘素都会暗自神伤,感叹世间的不公,也很怀念自己曾经的生活。她深知自己已经回不到以前的生活中,向往的生活更是和自己渐行渐远了。渐渐地潘素甚至开始逆来顺受了。直到有一天,一个特殊的人出现,才让潘素看到了希望。自古以来才子配佳人,当张伯驹看到潘素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张伯驹自幼聪慧贵人,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神童。有一天张伯驹出来游玩,悄悄路过此地,当看到潘素的那一刻,就被她出众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也许在别人的眼中,潘素就是妓院里面的潘妃,但是在张伯驹的眼里,潘素就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大家闺秀。自那之后,张伯驹隔三差五的就会来找潘素,两人互诉衷肠,感情也是很快的加速升温。潘素也是感觉自己找到了可以托付之人,渐渐地对生活的对未来也憧憬起来。她甚至每天都会想象到以后要是和张伯驹能够生活在一起,那会是多么的幸福。但是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张伯驹决定离开的那一天,潘素积压在内心已久的感情终于爆发,失声痛哭,希望张伯驹能够带自己一起走。爱人的眼泪,深深的刺痛了张伯驹的内心。其实在张伯驹的内心,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于是立刻叫人送来了赎金,当即为潘素赎身。但是想要赎身哪会这么简单,一向以利益为重的老鸨根本没有张伯驹带来的钱放在眼里。经过和老鸨的一番争执才得知潘素已经被位高权重的前国民d中将臧卓定了下来,而这位位高权重的高民d军官,是老鸨万万不敢得罪的人物。当臧卓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立刻火冒三丈,自视甚高的臧卓并没有把张伯驹放在眼里,只不过当成了一个未经世事的毛孩子。立刻派人将潘素带回府软禁了起来。但是张伯驹是何许人也,在他的心里根本没有把臧卓当成一回事。因为张伯驹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振芳。自己更是袁世凯的表侄,不管从哪方面,都是可以碾压臧卓的。于是张伯驹为了救自己心爱之人,连夜带人到臧卓府上要人,自知实力不济的臧卓也不想因小失大,只能忍痛割爱,眼看着张伯驹带走了潘素。经过了这样的一件事,张伯驹后还是和潘素走到了一起。在张伯驹的引荐之下,潘素师从了多位名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也是越来越高。作品更是受到了张大千先生的青睐。志趣相投的二人在艺术方面更是格外的有默契。当他们看到国宝被卖到国外的时候,也是有着同样的愤慨。曾经更是不惜以240两黄金作为代价,将国宝《游春图》赎了回来。两人收藏了很多的字画,但是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被汪精卫盯上了,于是便派人绑走了张伯驹。潘素为了能为张伯驹赎身,只能东拼西借才凑够了赎金。随后,潘素更是为了支持张伯驹购买《平复帖》把身上值钱的首饰都卖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将自己一生收藏的字画全部上交给了国家。两个人相濡以沫走完了一生。

5、潘世恩是怎样的人

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在阅读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任何事物都有着它发展的规律,当它达到顶峰时,就会开始走向衰败。潘家就是这样,在潘世恩在世时,潘家事业辉煌,已经达到了顶峰。后来到了潘祖年这一代,家族香火没有那么旺,子孙后代也不知什么原因相继去世。潘祖年有个哥哥潘祖荫,他年轻的时候在宫中有一席之地,并且喜欢收藏文物,再加上之前祖上世代在朝廷任职,因此家中的收藏品很多。其中为珍贵的就是大盂鼎和大克鼎。但膝下无一子继承。当时潘祖年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因为潘祖年的哥哥潘祖荫家里一直没有后代。潘祖年便把两个儿子过继给潘祖荫。潘祖年的儿子过继给潘祖荫,没过多久,两个儿子就相继去世,家中家产过多,却无人继承。潘祖年和潘祖荫找到自己的堂兄,希望把他的孙子潘承镜过继给他们,堂兄同意了。潘祖荫因过度劳累,后病逝离开,把所有珍藏的文物全部给了弟弟潘祖年,潘祖年想着等自己过世后把所有的家产都留给孙子潘成镜,但潘祖年还没等到那一天,上天似乎再给潘家开玩笑,在潘承镜刚娶妻不久,就抛下妻子离世。潘成镜的妻子叫丁达于,他的父亲是早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是位富家小姐,因为这样的家庭,她从小就被教育的很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直到潘祖年临终前,他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叫来自己的孙媳妇,交代他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这些文物,千万不能将这些东西落入外国人手中。并请求她能将自己的姓改为潘。从那以后丁达于改为潘达于,因为她手里的文物特别珍贵,国内外的收藏家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她。曾经有外国人多次想要斥巨资买走宝鼎,面对巨额的金钱诱惑,潘达于依旧记得爷爷的话,守住宝物。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人们都在四处逃窜,因为潘达于手中的文物实在太多了带不走,她找了个木匠做了两大箱子,在夜深没有人的时候,以大树为记号,在旁边挖了十来米深的坑,将两大宝鼎藏在下面,其他小的文物就塞到缝隙里。直到1951年,潘达于将宝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她没有收任何的奖金,只接受了一张证书。因为爷爷的一句话,让她守着这些文物26年,可见潘达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