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简介(姜亮夫故居)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07:57:44 浏览
1、姜亮夫故居

屈原的《九歌》留下了一系列神仙的形象。于楚人的习俗或笔下,神之至高无上者,该是东皇太一;痴情者,属湘君、湘夫人这一对;美、受欢迎者,似是掌管子嗣的少司命……这些神仙虽则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却也带着纯正的清贵气,降临之后,基本只听听歌、看看舞,稍停而受万众祝福。——东君不是。堂堂太阳神啊,地位似仅次于东皇,却更似那种一心为民请命的英雄。他的降临简直等于“出差”乃至“排险”,“举长矢兮射天狼”,言:走这一趟,怎么也得帮人类把天狼星那祸端射下来。天狼星乃大犬座明亮的一颗恒星,古人以之主侵略;也有学者说它就是虎视天下的秦国。险情排除,可歇歇吧?不然,“操余弧兮反沦降”,东君收拾起神弓,事了便拂衣欲去。——不行啊!大英雄,停一停!不……不必……援北斗星兮为酒杯,聊酌庆功酒。一者,东君不仅不滥用神力、祸害人间,如埃及、希腊的某些神祇,还以之为普通人平难排险。二者,功成不居。哪里有一丝高高在上的疏离、忸怩?哪里还像个神?莫说天人如东君者,地上哪个诸侯王能做到如此勤恳、谦逊?伟大如尧、舜,不过如此吧……还没完呢,还须问,东君何必走得这么急?——以上皆只为一次出差。白日将尽,“杳冥冥兮以东行”,新的一天还等着我开启。较之于古埃及、古希腊的一些神祇,东君更似的人,而他们则是有缺点的神。较之于《九歌》里其他人味与仙味并存的神祇,东君更似一种真正客观的自然的意义,予人满足,令人平静;可以接受祝福而无须你们去感谢、去挽留,我自翩然而来悄然而去——我不代表天地,因我本就是天地法则。——天地法则固然有其狠厉的一面,也真的同时在护佑着懂得敬畏、敢于奋斗的人们。【主要参考文献】“三礼”(郑玄注本),屈原《九歌》,王逸《楚辞通释》,洪兴祖《楚辞补注》,尼采《悲剧的诞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等。#古籍守护人# #楚辞# #屈原##姜亮夫简介#

2、姜亮夫的简介

1935年,富家女陶秋英,成功解除包 办婚约。她开心地想要嫁给清华才子姜亮夫,谁知父亲冷冷地说:“解约后在家服侍老父一辈子,从此不许嫁人!”原来,陶父嫌弃姜亮夫是“从云南山里出来的穷教书匠”。其实,姜亮夫出生于云南昭通的书香门第,家里父母兄弟四人,一榜就中了3个举人!而姜亮夫本人,也是清华的高材生。1928年,27岁的姜亮夫前往上海教书。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一生忠贞不渝的爱情经历——当时,他给学生们讲声韵学。第一排坐着6个女生,其中五个都打扮时髦,只有一个十分朴素。这就是20岁的陶秋英,出生于上海的富贵家庭。她温柔、矜持、讲话细声细语,却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正是这份与众不同,让姜亮夫对她印象极好。半年后,陶秋英要写毕业论文,导师正是姜亮夫,两人渐渐熟识。一天,陶秋英约姜亮夫去虹口公园。一见面,她就放声痛哭!姜亮夫慌了手脚,忙问:“发生了什么?”陶秋英抽噎着,诉说心中的痛苦:“我马上就要毕业了,却开心不起来。”姜亮夫便问:“为什么呢?”陶秋英缓缓道:“父亲逼我一毕业,就嫁给姚家少爷……”原来,早在两年前,父亲陶神州就做主,把她许配给了吴江富豪的儿子姚某。可是,陶秋英不喜欢不思上进的姚少爷,便借口读书,以拖延婚期。姜亮夫听了,马上给她出主意:“第一步是要解除婚约,如果你父亲不同意,你就拖,一直拖到男方和你解约为止;第二步是要经济独立,创造出一个新的人生,我会帮你找工作。”之后,姜亮夫果然热心奔走,安排陶秋英去苏州女子中学教书。从那以后,两人常常通信。一来二去,互生爱慕。陶神州得知后,大骂女儿:“这么个穷教书匠怎么配得上你?”接着,他对女儿管束更严,成天逼婚。为了摆脱父亲,陶秋英考取燕京大学,前往北京求学。姜亮夫不放心她,便跑去北京陪读。周末的时候,两人游故宫、天坛、北海,形影不离。成绩优秀的陶秋英,不久被燕京大学留下任教。谁知,陶神州跑来学校大闹,陶秋英怕事情闹大,忍辱回沪。期间,她给姜亮夫写信说:“父亲逼我,母亲也不谅解我,哭闹着劝我早日完婚。事难两全,我只能忍痛听从父母了。”姜亮夫接到分手信,犹如晴天霹雳!他一封一封地写信给陶秋英,表明自己不放弃:“我希望你时刻在我的身边,如今、此后、一直到末的那天。”陶秋英被触动了,决心继续抗争包 办婚姻。“我仍然要走我的路,要做我的事业!”可陶神州死活不同意女儿退婚,还扬言要找人修理姜亮夫!为了姜亮夫的安全,也为了让父亲瞧得上他,陶秋英想出一招:“不如你出国深造,或许我的父亲态度会有所改变。”1934年夏天,姜亮夫辞去教授一职,卖掉几部书稿,自筹旅途经费,赴法国巴黎大学念考古学专业。他跑遍每个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发掘、采撷中国敦煌的文献。而在巴黎图书馆每复制一张照片,要付14法郎。他硬是靠节衣缩食——早晚两餐白菜稀粥、中午啃廉价面包干,先后拍摄了3千多张照片,为我国的敦煌文献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姚某终于经不起婚事拖延,主动提出解除婚约。陶秋英开心极了,自己终于恢复单身,可以跟姜亮夫在一起了!谁知,陶神州翻出族规,指着上面的一条:“解约之女终身不能嫁人,伺候父母一生。”他冷冷道:“你在家服侍老父一辈子,从此不许嫁人!”父亲的一句话,让陶秋英顿时如同冷水浇头。1937年,姜亮夫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接触了法国的自由、浪漫,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到陶秋英,跟她办了婚礼。并于1938年8月28日登报声明:“姜亮夫与陶秋英结婚启事。”至此,姜、陶二人苦恋10年,终于修成正果。这年,姜亮夫37岁,陶秋英30岁。往后余生,他们再也没有放开彼此的手。然而,陶神州气得半死,跟着登了一则启事:“姜亮夫与陶秋英结婚未经我同意,从此以后脱离父女关系!”陶秋英看后,不禁黯然泪下。她抗争了10年,赢得了自己的幸福归宿,却终究没能赢得父亲的祝福……直到多年以后,两人生下女儿姜昆武,这才以“外孙女回家看外公”的名义,回了一趟陶家。陶神州无可奈何地,正式接纳了女婿。此后,姜亮夫一边教书,一边著书,终成一代国学大师!而姜、陶苦恋10年的恋爱史,正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青年与旧婚姻礼教决裂的真实记录。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友友们留言讨论~#头条创作挑战赛#

3、姜亮夫为什么出名

杭州大学,虽然已经“没了”20多年,魂灵儿(杭州话灵魂的意思)和风骨却是一直都在的。前两天故纸堆里翻到一篇旧文,“30年通读五遍《全宋词》,‘吴熊和批校版’面世”。第一次听说吴熊和这个名字,但他的杭大老师夏承焘、姜亮夫、胡士莹、王焕镳、钱南扬、郦承铨、陆维钊、任铭善诸先生,却有好几个如雷贯耳,特别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朋友圈里经常看到有人缅怀杭大,特别是一些纪念日,像是怀念某位远行的故友,忆到伤心处每每声泪俱下痛心疾首。和另外两个同时并入浙大的学校相比,杭大学子也是“不屑于”改口称自己浙大的,他们总是坚称自己是杭大毕业的。年初一个聚会席间,也听得友人聊起杭大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工科毕业的友人想辞职考杭大研究生,便给相关院系写了封信咨询,想不到没多久居然收到了老师回信。名字和详细内容均是记不得了,只记得字迹拙朴有力,行文更是大师风范,勉励友人立足本职,不要“万般皆下品,惟有文学高”。虽然是被劝退了,友人却一直感恩铭记于心,第一次知道做事做人可以如此认真有品,风雅高洁。这杭州大学,到底还是可惜了。

4、姜亮夫一生中得意的一件事

P96:我国的敦煌学研究,有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向达、姜亮夫、王重民这些重量级的敦煌学学者,他们开拓了中国敦煌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为此后敦煌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国维是早对敦煌写卷曲之词予以关注、介绍和辑录的学者。……陈寅恪早全面肯定北平图书馆所藏敦煌劫余文献在摩尼教文献、唐代历史、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学、佛经旧译之别本、学术之考证等九个方面的珍贵价值。

5、姜亮夫新视频

《离骚》、《天问》,俱是屈原所作的长诗,体量差之不多。同是长诗,便都能把话说透,便都几乎等同于屈原本人的“心灵百科全书”、“人格百科全书”。但,这两部全书中的屈原很不一样。《离骚》中的屈原无疑是个成年人,思考着士大夫、国之栋梁格外关心的那些问题;《天问》中的屈原则如一个赤子,跳跃在自然、历史、神鬼之间。——如一个慧根极深的孩子那般思考,如老成文字的诗人那般运笔,始有《天问》。这个……这大自然也太神奇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日月星辰是怎么悬在天上的?如何不掉下来呢?那啥……历史都是真的吗?“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禹他爸鲧有什么圣德啊,神龟主动帮他的忙?“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老天爷对他这么宽容,天下人也对他这么宽容?还有……这……这神话里……“一蛇吞象”,那得多大的嘴啊?——宋人洪兴祖论《天问》的创作:“而耳目所接,有感于吾心者,不可以不发也。”这不就是孩子那天然的“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有问题”吗?但稍细视之,此中的屈原绝非一般的孩子。一者,他的大胆提问、谁也不论特别孩子气,但他明确地知道“我有很多不知道”。《天问》一百多个问题,大都具体,且一组一组形成体系,不是一般孩子的拿起嘴就问,而更像是苏格拉底、牛顿审慎对待一般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二者,《天问》固然含有屈原儿时清澈的好奇心,但这支笔,毕竟端在一个阅历丰富、才华横溢的成年人的手上。于某件事或某一瞬间,孩童屈原受到了国士屈原的邀请,共同完成了《天问》的大业。其根本的发心,还在“忧”,在“彷徨”,在“忧愁彷徨但如何也放不下”,一如《离骚》。汉人王逸言《天问》的创作,本于一次“呵壁问天”。——“屈原放逐……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仰见图画,因书其壁……”是故从来还是只有一个屈原,无非:《天问》中的屈原调动出了更丰富的人格;无非:如王逸所言,此中的屈原比《离骚》中的屈原境况更差、更彷徨,更不知道处江湖之远还能做些什么——爰把视野置于更宏观处、更本真处——企图在“升维”或“回归”的过程中寻一条答案……由是,《天问》只是一次无可奈何的“心灵复兴”、“人格复兴”。【主要参考文献】《楚辞》,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姜亮夫《屈原赋校注》等。#头条创作挑战赛# #屈原# #天问##姜亮夫简介#

6、姜亮夫全集

鲁迅先生说:"要谈国学,王国维才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同时笑他“老实得像火腿一样。""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垣先生两人。"一一法国著名学者伯希和如是说。1917年,胡适留美归来,在中国学术界大红大紫,成为新学领袖。他考察上海出版市场后评价:"文学书内,只有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很好的。"六年前,中国几千年的帝制被辛亥革命推翻,王国维这位帝王之师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后生胡适却占尽了风流。但是王氏在学界的张力和影响,犹如夏夜之热力,尽管没有光亮,却仍在散发着能量。于是胡适将王氏荐于清华研究院为导师,月薪四百大洋。旧时天朝堂前燕,飞入人间清华园,末代皇帝溥仪的师傅,今天便去教了清华学子。1927年6月2月上午,王氏像往常一样到了办公室,然后雇车前往颐和园,购票入内,在排云殿鱼藻池前吸烟一支,而后投湖自尽。名人非正常死亡,社会立马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无定论。有代表的一说,乃是同为清华导师的陈寅恪当时的分析:“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一一感觉此说陈义太高,未必是直接原因。当时北伐军即将攻入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学生姜亮夫去看他。王国维问:"有人劝我剪辫子,你看怎么样?"学生只能宽言劝慰。王说:"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清朝灭亡后,全国仅剩两根辫子,一根在北大辜鸿铭的脑后,另一根就是清华的他。"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的"再辱",必相对于"前辱":或指前清灭亡,或指冯玉祥卷土重来。一一这才是王氏投湖的直接原因。一场暴风骤雨,总使一些枯枝败叶落地,甚至将大树连根拔起。自然界如此,社会变革时亦是如此。

7、姜亮夫全部视频

1935年,富家千金陶秋英,成功解除包办的婚约,她幸福的认为终于可以嫁给清华才子姜亮夫了。谁知父亲冷冰冰的说:“既解除婚约,就守家照顾老父一辈子,终生不得再嫁!”姜亮夫是“一门3举人”,本人也是清华高材生,可却被陶父认为是“云南大山里的落魄户”,要找人办了姜亮夫。陶秋英给姜亮夫支招出国留学,他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考古,为敦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回国后,姜亮夫不顾陶父阻挡,登报发声明和陶秋英结婚,修成正果。新青年终于战胜了旧礼制,时代终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