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氏有关春日抄书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道行经后记》(《道行经》亦称《小品》《摩柯般若波罗密经》,汉桓、灵之世,似由竺朔佛口授,竺之谶传译,孟元士笔受)曰:光和二年(灵帝即位十二年,179)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译者月氏菩萨之谶。时侍者南阳张少安、南海子碧。劝助者孙和、周提立。又按汉《三公碑》侧文有曰:处士房子孟囗卿,处士河囗囗元士。《白石神君碑》阴第一列第十行文曰:祭酒郭稚子碧。《三公碑》立于光和四年,《神君碑》立于六年,俱在元氏县。三公与白石神君均元氏名山。《三公碑》侧,河字下或泐“南孟”二字。而《般舟经记》南海子碧或即郭稚。二人或在二年后自豫境同到元氏也。按《三公碑》云:“或有隐遣辟语言兮,或有恬淡养浩然兮,或有呼吸求长存兮。”(《全三国文》卷四十《三公山下神祠赋》)白石神君祠祀之立,由于巫人盖高之请求。(参看《曝书亭集跋语》)此项祭祀,均涉于神仙家言。元士、子碧如为《般舟》译时助手,则汉末佛教信徒仍兼好道术方技,汉代佛教之特性于此又可窥见也。
2、汤用彤的诗“ 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冯友兰、余嘉锡、陈垣、钱穆、刘师培、马一孚、熊十力、顾颉刚、赵元任、汤用彤、刘文典、罗根泽……他们在史学、哲学、文学、考古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创造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学术局面。”——《蒋百里讲文艺复兴史》#汤用彤简介#
3、汤用彤是什么样的人这张民国三十六年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真是太美了!毕业证书的主人,毕业后应该是成为一名教师了吧?桃李满天下了!校长是胡适吧?在历史教科书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出现的。传奇的一生,毁誉参半。院长是汤用彤吗?现在的学生知道汤用彤的怕是不多了。二十多年前,我读大学那会儿,村里一个独身的老农告诉我,如果喜欢佛学的话,就要看汤用彤的书。我去图书馆找他的书时,发现一大排整整齐齐排在藏书柜的下面,几乎没人动过。教务长姓郑,不知道是哪一位大家,有朋友能介绍一下吗?
4、汤用彤个人资料任继愈先生是汤用彤大师弟子,宗教研究所长。他和陈寅恪大师弟子季羡林先生在同一天驾鹤。并且他们都是国内研究巴利文与佛教的学者。季先生尤其精通吐火罗文。
5、汤用彤的事迹荀子,事在人为,可由恶至善,可积而成圣!|?书名:西南联大哲学课?作者:冯友兰 贺麟 汤用彤|荀子,名况,字卿。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世人归其为儒家,却带出李斯,韩非两位法家大家,并与孟子针锋相对,原对荀卿深的印象在这几处。可今日稍加理解,感触良多。·荀卿揭露恶,接受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言,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人性是恶的,争夺/纷乱/淫乱皆是本性发展使然,世界本就是混乱的,本就向着熵增发展。·如此来看,李斯与韩非基于性恶论与保障统治者的权利控制而言,成为法家也不难理解。而回到当下,人人都见过了太多恶,多的全是对命运亏待自身的不甘愤懑,却不如想,恶才是人之本性与常情。·而世人也只因孟子性善与荀卿性恶之针锋相对传唱,却鲜有人知,荀卿揭露恶,旨在发扬事在人为,人为 = 伪,性恶不是核心思想,这个“伪”,这个事在人为,才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伪在于荀卿是褒义词,因人性本恶,需要人为,伪才可成善。·“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想要成为更好的人,就要“伪”,就要“人为”。·而“人为”,荀卿认为重要的是“积”,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同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至”——冯友兰教授·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终日在寻求非线性增长的时代,“积累”二字,变得好陌生…·荀卿的思想,或许更适合教育当下·基于性恶放下对环境和他人的执念,只是求个事在人为,我辈应于微末处积累,不急功近利,只是步步积累,相信人力可以自求多福!#好书大晒 #历史 #儒家 #荀子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DOU+小助手
6、汤用彤国学1914年春,就读于清华的吴宓和汤用彤,在一起探讨国亡时个体生命究竟该如何选择。汤用彤问:“国亡时,我辈将如何?”吴宓回答:“上则杀身成仁,轰轰烈烈为节义而死。下则削发为僧,遁于空门或山林,以诗味禅理了此一生。”汤用彤则表示,国亡之后,作为学人不必一死了却,因为有两件事可以作为选择。从小处说,是效匹夫之勇,以武力反抗,以图恢复;从大处讲,发挥学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潜心于学问,并以绝大的魄力,用我国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创造出一种极有势力的新宗教或新学说,使中国在形式上虽亡,而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不灭,且长存于宇宙。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幸后的大幸。通过这次探讨,吴宓深感自己的修养还不够。他日后养成不断反省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的习惯,其源头大抵在此。年轻的吴宓感到,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学问与德行尚无所成,因此,便更觉义务与责任心的重要,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而在留学海外的时日中,他又受到了英文教师的点化——没有什么像犹豫如此有力地摧毁人的道德力量。吴宓从此便认识到,修为要日积月累地积攒。于是,他以此自勉,更加勤奋努力,在读书时注意内省,尤其注重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信念的确立和完善。他的一生都在不停自勉、自励、内省、反思、自剖,他的日记就是这种内在驱动力的产物。他终生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行文优美,议论独到,内中充满了真性情和对世事的深邃见解。他又极为坦诚,从不隐瞒自己的所做所想。何兆武回忆:先生不但是学人,而且是诗人,是至性之人。有一次看到一匹马倒毙在路旁,不禁唏嘘地对我们说:“我觉得我自己就是那匹忍辱负重的马。”吴宓因着这般审慎的剖析与自认,一生严谨,从不放纵自己。20世纪30年代初,他去欧洲进修前,同人为之饯行,朱自清喝得酩酊大醉,席间呕吐不止。吴宓见后感慨万千,觉得自己为人太拘谨,喝酒从不敢过量,颇羡慕别人能有一醉方休的豪情。然而这大概也是吴宓之所以成为吴宓的必然所在吧。1964年,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到四川看望父亲,临别时,吴宓在内江火车站告诉女儿想撰写自编年谱的想法,“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并附该项,体例一采简括”。他说:“内容但求真实,真实!”他受西方教育思想,崇拜卢梭,自述自剖,犹如卢梭之写《忏悔录》,这是中国传统文人所不能做到的。他富于情而明于道,对自己解剖极广,加以生性柔弱,好谋而不能断,所以自己遇事常常在悔恨之中。吴宓一生的奇特和矛盾。比如他反对说谎,但他投考清华学校时年已十七,超过了规定的高年龄十五岁,他就瞒了两岁;比如他有时很谦虚,认为自己不够资格任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只能做个相当于“执行秘书”的主任,但在筹办及出版《学衡》杂志时,不顾同人的反对,硬是自任总编辑;比如他一生不知恋爱多少次,朋友、学生访谈之时,约定除爱情学问外,其他一切免谈,但又写诗云“奉劝世人莫恋爱,此事无利有百害”;比如他平时外表严肃,彬彬有礼,但在昆明看到有家牛肉店取名“潇湘馆”,他认为亵渎了林黛玉,提着手杖去乱砸其招牌,像蛮横的士兵一样;钱锺书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吴宓先生从来就是一位喜欢不惜笔墨、吐尽肝肠的自传体作家。他不断地鞭挞自己,当众洗脏衣服,对读者推心置腹,展示那颗血淋淋的心。然而,观众未必领他的情,大都报之以讥笑。所以,他实际上又是一位‘玩火’的人。”若要在吴宓身上只找到一个文学人物的确证,几乎人人都说他是堂吉诃德,身上充满着各种矛盾,悲喜剧色彩交加。并且,他一生都在不停地修正自己,与内心的自我做斗争。终,他只是一个矛盾的自我,一个“精神错位”的悲剧英雄。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两个自我仿佛黑夜中的敌手,冲撞着,撕扯着。他总是孤注一掷地制造爱,因为他失去了天堂,没有一个夏娃来分担他的痛苦、减轻他的负担。隐藏于他心理冲突之后的是一种新旧之间的文化冲突。他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他无疑是当代复杂的一个人物,他通过写诗来寻求解脱……吴宓自己则写:书生行事痴愚甚,名德空惭,欢爱终悭。耿直天真,依然如故。而今,一提起吴宓,总会让人想起老旧照片上他的苦笑,他在清华那几间精致、整洁而空荡的房间,还有他窗帘外面的美丽野景。如果他能够拉开所有的窗帘,多看看屋外的景色,好能投身狂野去享受一下户外景色的美,他的生活中就会少一些困惑,他的笑容里就会少一些苦涩。
7、汤用彤代表作僧肇被杀一般认为是误传,唐以前的僧传都没有记载,在宋朝的《景德传灯录》才出现。汤用彤先生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此事“必不确也”。仅供参考,愚见。
8、汤用彤学生名单1949年12月12日,经北京大学校委会主席汤用彤、秘书长郑天挺同意,校委会秘书汪子嵩给主席起草信件,邀请毛主席在北大五十一周年校庆纪念日之际为北京大学题写校名,以备制作新的校徽之用。信中附寄了一张纸,纸上有文书刘椿年画的一个长11厘米、宽3.1厘米的长方形框,框下标注“北京大学”四个字,供毛主席写校名时作尺寸参考。1950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秘书室将毛主席为北大校徽的题字放在一信封内送给北大,并附言:“寄上毛主席为北大校徽题字,敬请收查。”#汤用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