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杨涟简介(明朝杨涟为什么救不了国家)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10:29:35 浏览
1、明朝杨涟为什么救不了国家

天启五年即1625年,魏忠贤兴大狱,用诬陷手段逮捕了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许显纯将他们六人在狱中折磨致死,这六位东林d人,史称“东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贤又兴大狱,要把已罢官归乡的七位东林d人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害死。高攀龙闻讯后焚香沐浴,投池自尽。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引起苏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杀,文学家张溥写了一篇《五人墓碑记》歌颂。这六位东林d人,也在狱中被残害,史称“东林后六君子”。魏忠贤又指使人编《三朝要典》,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题,进一步打击东林d;更唆使其d羽造作《东林点将录》等文件,想把d人一网打尽。在排挤和迫害东林d人的过程中,魏忠贤建立了他的一支阉d队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爪牙d羽遍布各地,谁对客魏有不满,就被杀头。天启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为魏忠贤建了生祠,于是,各地纷纷效仿。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还有人喊他“九千九百岁”,明朝宦官专权,到了魏忠贤,可谓登峰造极。在天启年间,东北边境的形势也很严峻,努尔哈赤不断进犯明境。天启6年即1626年,努尔哈赤率十余万军队进攻宁远,幸有名将袁崇焕率将士死守,打退努尔哈赤十多次进攻,努尔哈赤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明朝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回国后伤重去世,享年67岁(一说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十余万军队攻锦州,不下;复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再攻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虽则如此,但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是越来越严重了。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当道,忠良就会遇害,古今皆然。东林d那么多精英分子,也斗不过一个奶娘一个太监,似不可思议!不是天启昏庸,客魏又岂能坐大?又岂能大兴冤狱?如果天启帝不死,客魏不知还要为害多久。天启七年即1627年,22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于没有皇子,临终之前把皇位传给16岁的弟弟朱由检,是为明思宗(又谥怀宗、毅宗等),年号崇祯,又称崇祯帝。崇祯帝是明朝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虽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后,即对阉d进行分化和打击,接着将魏忠贤清除出朝,安置凤阳,后又下令逮捕。魏忠贤在途中畏罪自缢,被百姓分尸悬首示众。阉d干将崔呈秀自杀,许显纯被斩首;客氏则被宫人鞭打杀死在宫中的洗衣房中。崇祯帝即位后,起用东林d人,试图解除内忧外患,挽救行将灭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纵然崇祯帝有雄才大略,也无济于事,更何况,他也有多疑软弱等缺点,要力挽狂澜谈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时,西北大地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纷纷饿死,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对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税。人民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安塞人高迎祥号称“闯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帜。不久,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响应高闯王,号称“八大王”。后高迎祥被浮牺牲,李自成继任“闯王”,手下有刘宗敏、田见秀、郝摇旗等战将。李自成虽号称“农民起义领袖”,但并非救民于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顽抗,都要大肆杀戮,对方坚守一两天,城破以后要杀十之三四;坚守五六天,城破以后差不多要斩尽杀绝,还要毁平城墙。每破一城他就弃之不顾,继续向前进攻。他曾三度围攻开封城不下,后决黄河大堤,淹死兵民数十万人。可以说,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义,也是对中国十多年的大破坏!后来他的队伍中加进了河南杞县举人李岩,及夫人红娘子;举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献策等作谋士,情况稍好一点。我们过去有一种机械的评价标准:农民起义就是革命行为,就是推动历史的发展,让人感到是一种很牵强的理论。有作家穷一生之精力,写出多卷本的小说,歌颂“李闯王”,让人难以卒读。崇祯帝面对这位大肆破坏、杀人如麻的“闯王”,能有什么办法?!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在东北边境,后金的侵略更加频繁,全赖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奋力抵抗。崇祯三年,皇太极想出了一条反间计,说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等待时机灭明后分享天下。崇祯帝不辨真假,将袁崇焕逮捕下狱,不久,即据伪证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东北已无得力大将可用,边防更危急。崇祯14年,清兵攻锦州,四月,围城。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13万人援锦。八月,明军大败,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浮洪承畴,洪承畴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锦州,明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役”,明朝东北的主力被消灭,元气大伤。1643年旧历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病死,享年51岁。礼亲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临继位,时年6岁,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睿亲王多尔衮(太祖14子)辅政。#明朝杨涟简介#

2、明朝杨涟简介资料

明朝时期,忠臣杨涟遭东厂宦官迫害,满门抄斩,杨涟的女儿杨慧贞在两位将军的护卫下逃过死劫。两年后,东厂特务欧阳年发现慧贞等人藏身怀远县内,立即回报上司,东厂门达大人率大批人马前往怀远县。穷困书生顾省斋饱读诗书却不愿参加乡试,他与慧贞意外相识相恋,为保护爱人,省斋献上妙计,以寡敌众击溃东厂军队。只是更大的威胁随之而至。胡金铨导演的《侠女》,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小段。电影不见鬼,却又鬼影幢幢。一种鬼影是顾省斋的心,充满想象力,他第一次走入杨慧贞等人藏身的荒废古宅,被各种声响与给吓破胆;一种鬼影是人心底的恶念,顾省斋帮欧阳年画肖像,惊见欧阳年的俊俏外貌瞬间变得丑恶,暗示欧阳年心中有诡,相由心生;一种鬼影是恶人的心虚。为了击退东厂人马,顾省斋玩起心理战,利用鬼神谣言动摇东厂爪牙的心性,为恶之人却是格外地怕鬼,好不讽刺。

3、明朝忠臣杨涟

历史很多的冤案其实都是有小人物来公众于世,还主人翁清白的。公元1625年的农历7月24日,明朝第一硬汉杨涟(湖北广水人)临刑前咬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 ,血书中揭露魏忠贤罪行以及自己自身所受的冤屈,写完后杨涟就藏在了枕头底下。杨涟被害后,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下令狱中人员仔细搜寻杨涟随身之物,一牢头在搜寻杨涟的枕头时发现了杨涟临死时写的血书。他如获至宝,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大笔财富进账。他想拿去请赏,但忍不住好奇(幸亏好奇,幸亏读过书,认识字)将血书读了一遍,只是一遍,就被书中杨涟的浩然正气所感染,并且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份血书带回了家,他的妻子胆小怕事,一看是血书,就让他交出去。牢头没有答应,许久才对妻子说了一句话:“我要留着它,将来,它会赎清我的罪过!”三年后,这份血书经过牢头的手公布于世。至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愿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胜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我们读史,很大时间里,只是将目光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关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再往下,就没有往下了。很少记录那些小人物,若不是这个牢头,谁有知道杨涟的冤屈……

4、明朝杨涟之子

千古杨涟有些人,终究会被历史记住,史书上古人只言片语的记载,却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天启五年,杨涟死劾魏忠贤,魏忠贤矫旨逮捕杨涟,锦衣卫前来逮捕时,杨涟谈笑自若,从容就道。入狱后遭受了惨不忍言的酷刑,拷打每五天一次,打到不能打为止,杨涟的下颚脱落,牙齿打掉,却依旧无一供词。于是负责审问的许显纯用上了钢刷,几次下来,杨涟体无完肤,史书记载“皮肉碎裂如丝。”然“骂不绝口”,死不低头。慌了的许显纯开始了谋杀,他用铜锤砸杨涟的胸膛,几乎砸断了他所有的肋骨,然而杨涟没有死。他随即用上了另一种杀人技巧——布袋压身。找到一只布袋里面装满土,晚上趁犯人睡觉时压在身上,然而杨涟还是没死。于是快疯掉的许显纯用上了丧心病狂的手段。他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铁钉入耳的杨涟依然没死,但毫无人性的折磨与耳内的铁钉已经重创了杨涟,在他神志模糊的时候咬破手指,对这个世界写下了后的血书。天启五年七月夜,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这一次奇迹没有发生,杨涟当场死亡,年五十四岁。在他死后狱卒检查他的遗物时在枕头里发现了这封血书,在带回家藏起来时他的妻子恐慌,让他交出去。狱卒并不理会,只是紧握着那份血书一边痛哭,一边重复着说着:“我要留着它,将来,它会赎清我的罪过。”三年后,当真相大白时,这份血书也随之昭示天下:“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伟大的殉道者,就此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杨涟,字文孺,号大洪,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六君子之一。死后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5、对明朝的杨涟的评价

魏忠贤用铜锤砸的杨涟肋骨尽碎,又用钢钉做刷子,刷其身体,皮肤随着惨叫声一同脱落!“土囊压身,铁钉贯耳”,头部再被钉入一枚大铁钉后,杨涟身亡!临死前,他咬破手指,写下一封血书,看守读完偷藏,放弃请赏千两黄金!杨涟是明代末期有名的谏臣,作为当时东林d的主要之一,他始终秉承着天下为重的决心,在那个日渐混乱与消沉的年代,与各种黑暗势力做着不懈的斗争。杨涟初入官场的时候,正值东林d方兴之时,东林d人身上那种不畏强权、以天下为己任的气节让他感到钦佩。于是,在顾宪成的引领下,杨涟也加入到了东林d的队伍之中,与他们一起共商治国之道,并逐渐成为东林d的后起之秀。杨涟为人光明磊落,不肯奉承权贵,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他为官时的做人处事。在官场之中,与其他人的同流合污相比,他就仿佛是一股清流,只要是有关国家社稷的大事,他从来不会退缩,永远冲在前头。明光宗在位期间,其母妃郑贵妃一直试图干预朝政,她不仅给明光宗安排了众多美女陪伴,还专门让人为其炼制丹药。在美色与丹药的共同作用下,明光宗的身体日渐衰微,杨涟等人为此深感担忧。为了国家社稷,杨涟勇敢地上疏进谏,公开指责皇上的生活作风有问题,叮嘱他要远离小人和女色,要把心思都用在国家建设之上,这篇奏折言辞激烈、语气铿锵,其中多有对皇上的不敬之语。三日以后,明光宗将杨涟召至宫中,手中拿着那份奏折,阴沉着脸问道:“杨涟,你知罪吗?”听到皇上的问话,在场的所有人都为杨涟捏了一把汗,可反观杨涟却毫无惧意,只因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为忠心报国。对着皇上,杨涟朗然答道:“臣所言,皆为社稷!”幸而明光宗不是一个昏君,但见他哈哈一笑道:“爱卿真乃忠臣也!”结果,明光宗对于杨涟,不仅未罚,反倒有赏,甚至当场将他封为了顾命大臣。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荣宠,杨涟感动地跪在了地上,这一跪不是因为高官厚禄,而是源于当朝君主对自己的信任。此后,杨涟在政务上更是孜孜不倦,随时都准备着誓死报效朝廷。只可惜,明光宗在位仅仅一个月,便暴毙而亡,大明王朝再度陷入混乱之中,光宗的妃子李选侍趁乱挟持了当时的太子朱由校,企图借此把持朝政。在这一关键时刻,以杨涟为首的东林d人为了国家社稷,选择再度站了出来,决心铤而走险、力挽狂澜。在杨涟、左光斗等一众正直朝臣的努力之下,终于斗垮了李选侍,辅佐朱由校坐上了皇帝宝座,这便是明熹宗。在这个过程中,杨涟等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几乎是夜夜难寝,将自己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按理说,这一番辛苦总该换回一个太平盛世了吧,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杨涟等人费尽心血所扶植起的明熹宗却是一个昏君,他不仅朝政不明,甚至还乱用奸臣,他在位期间,明朝出现了大的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掌权以后,肆意为虐,致使一些官员纷纷投靠于他,在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邪恶的集团,人称“阉d”。面对阉d的胡作非为,东林d人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杨涟等人在失望痛心之余,发出了声讨魏忠贤的呼声,可是明熹宗却不以为意,反倒是继续宠信魏忠贤。可是这次声讨之后,魏忠贤却将杨涟等人视作了敌人,在他的百般诬陷之下,杨涟不仅被免了职,还被关进了天牢之中。可即便如此,魏忠贤仍不满意,他命人在大牢之中对杨涟滥用酷刑,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终含恨而死。杨涟死后,一位看守来到了那间牢房,他本来只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值钱东西,却在监牢之内发现了一封杨涟生前写就的血书。起初,这位看守是想将血书交给上司以换取赏赐的,可是当他看完这封血书以后,却不由得落下泪来,那血书上,字字含情、句句带泪,满满的是一位臣子对国家社稷的赤诚之心。看守虽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连日来的接触,让他对杨涟的为人颇感敬重,于是他毅然做出决定:将此书秘密收藏起来。后来,到崇祯年间,魏忠贤一d被彻底推翻,杨涟等人的冤案也得以平反。这时,之前的那个看守便将杨涟的血书公之于众,让世间的人都得以知道那段血泪往事。作为一名谏臣,杨涟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终其一生的使命,这当然值得尊重;而那位不知名的看守能够凭借心中的一缕正义之气,偷藏血书,并将其公之于众,则同样令人感到佩服。#历史开讲#

6、杨涟明朝那些事儿

乐观的说,明朝亡于d派之争,初中学的杨涟,左光斗被魏忠贤为代表的腌d杀害。东林d那帮表面很富有才华的人,其实他们太过于刻板,他们能把四书五经倒着背。治国方针不懂的灵活运用。关键时刻没人站出来。没人敢承担责任。虽然卢象升,孙承庭也是文人出来的武将。然而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从而一有功劳就被那帮士大夫弹劾。魏忠贤的死,让东林d那帮书呆子一家独大。甚至可以威胁到朝廷。这也难怪,崇祯死的时候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文臣人人可杀。我是个卖茶的,也是个喜欢研究茶,更喜欢研究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