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昭简介(刘明昭图像)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10:30:53 浏览
1、刘明昭图像

1950年11月5日,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拉着同志的手说:“刘老,你来了!我起来晚了。”(1892—1986年),原名刘明昭, 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周总理和相识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期,从那时起,他们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比周总理大5岁,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总是亲切地称为“刘老”。1961年周总理视察八一起义纪念馆时,感慨地对工作人员说:“起义时,同志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1950年7月,周总理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研究确定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学府——陆军大学。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听到消息后,高兴。他经过再三考虑,致信d中央:“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军事院校。”d中央很快批准了的请求,毛主席亲自发电请“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10月27日,奉命来到北京。到达北京那天,任弼时同志不幸因病去世,所以筹建工作只能拖后。1950年11月5日早晨,等人应邀来到西花厅,商议陆军大学的筹建问题。等人到来的时候,工作到凌晨三点多的周总理才刚刚起床。周总理大步走向,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刘老,你来了!不好意思,我起来晚了!”紧紧地握着周总理的手,心疼地说:“总理,听说你每天都是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才休息?你应该多睡一会。”周总理微笑着说:“不要紧的,我已经习惯了。”宾主落座之后,工作人员送来了简单的早餐,周总理时间紧张,他一边吃饭一边和聊工作。说:“总理,我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就来了。”周总理满意地点点头:“你的组织纪律性是强的,只要中央有命令,你就来。”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总理,我来是来了,就怕搞不好啊。”周总理爽朗地笑了:“你搞得好,搞得好!你有几个特长:一是有学问,二又严格。严师必定出高徒嘛!”几天后,周总理又召集等人谈话,并告诉,毛主席为学校聘请了一批苏联顾问。坦诚地说:“总理,我觉得还是叫专家好。顾问顾问,就是要顾我们的问。叫专家就超脱了,我请你,你就讲;我不请你,你就不要顾我的问。”周总理立即表示赞同的意见,后来国务院还专门发文规定,聘请的苏联人员一律称专家。综合等人的意见,周总理后确定将陆军大学定名为军事学院。他们还研究确定了校址、资金和人员配备等问题。1950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观点:周总理身为共和国的“总管家”、人民公仆,不管大事小情,都事必躬亲,他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周总理是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元帅为了培养新中国的军事人才,辞掉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等要职,从零开始,创办军事学院。元帅不计名利,专心办学,他做为一位共产d员,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令人敬重。#历史人物##刘明昭简介#

2、刘明昭拼音

开国元帅的求学路之上次说的是的求学路,他被蒋介石称为黄埔优秀的将军。这次咱们说说被称为当代孙武的元帅的求学之路。的原名为刘明昭,字伯承,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刘家为汉朝王室之后,世代务农和打铁。祖父刘正富精明能干,拥有田地六十多亩。父亲刘文炳是个读书人,重视教育,所以5岁就被送进私塾读书。12岁时,和父亲一起去考科举,却被双双赶出考场,原因是其祖父吹过唢呐,是吹鼓手的后代。从此,父亲就抑郁寡欢,身体也日况愈下,几年后病逝。15岁的为了养家,只好弃学务农,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岁时,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安抚好母亲,参加了学生军反对清朝。第二年听说蜀军都督张烈武在重庆创办了陆军将校学堂(后来改为名陆军将弁学堂),他离开学生军,前期应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在此接受了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他同时熟读古代兵书。半年后,他圆满毕业,被安排到了熊克武的军队任职。从1912年毕业到1927年南昌起义,先后参加了讨伐袁世凯和吴佩孚的战争,成为川中名将。南昌起义失败后,被中央安排远赴苏联学习。先后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此时的已经35岁了,他零基础学习俄语,学习十分刻苦,甚至由于学到深夜,假眼珠磨的眼窝很疼,不得不取下来继续学习。客服了语言关之后,他能听懂讲课了,便投入了各项军事课程的紧张学习中。尤其是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两年学习中,他系统了解了苏联红军的种种条令和组织指挥知识,正规战的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军事理论。广泛阅读了外国军事家和马恩列斯等人的著作。在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上都大受裨益。1930年,学成归来,担任军委参谋长等要职,开始了辉煌的军事政治生涯。

3、刘明昭校长

是我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都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身后就有这么一个女人。她19岁嫁给了,生下了7个子女,病重之后,她更是细心照顾了13年,直至离世。那么她是谁,与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她就是第三任妻子汪荣华,1917年出生在安徽,虽然身为女性,但她身上也有鸿鹄之志。从小家庭贫困的她,认为现在的社会现状急需改变,于是毅然在13岁那年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在此期间,汪荣华经过了不少历练,由于姑父是一名共产d员,在姑父的耳濡目染之下,她深受感染,于是也萌发了革命的种子。1932年,汪荣华担任了妇女部长,一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不要看汪荣华是个女性,干起事来却丝毫不含糊,有什么难事,她都第一个冲在前面。出色的工作能力,也让组织很重视她。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汪荣华跟随大部队开始了长征,也就是在这途中,她结识了。在认识汪荣华之前,还有两任夫人,原配是家里为他定的娃娃亲,他于18岁和对方组建家庭。只不过后来前往参加革命,革命事业日渐的有起色,于是他很久不回家,因此两人在长久地分离之下,婚姻破碎。第二任夫人是在为了地下工作,以另一种身份执行任务,为了革命的需要娶了吴景春。后来任务结束,前往苏区,因此与吴景春分开,这段婚姻也因此不了了之,此后的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直至遇见了汪荣华。1935年,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因此汪荣华有机会见到了,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在战场上的战绩很快就被传开,因此在一些红军当中,不乏把他当做信仰的人,汪荣华就是其中之一。成功会师之后,等人对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魁梧的身高和气质吸引了汪荣华,再加上他带着一副眼镜,更增添了书生气息,汪荣华向身边人打听才知道,是自己一直崇拜很久的。后来汪荣华被分配到了总参谋部,因此也有了和见面的机会,在一次过草地的任务中,汪荣华不幸腿部受伤,但她意志坚定,仍在咬牙坚持。见此情况,于心不忍,于是将自己的马牵到汪荣华面前,没想汪荣华出于对体力的考虑,婉拒了他的好意,这更让对她刮目相看。也正是这次之后两人之间逐渐熟络了起来,甚至还不断教给汪荣华知识,提升了她的眼界和认识。后来,张国焘想要拉拢,不从,他就罢免了的职务,调任他前往红军大学任职,汪荣华力排众议,常前往看望他。正是这样一来二往中,逐渐喜欢上了汪荣华,但他不好意思说出口,只好借信件表达自己的心意。汪荣华纵使喜欢,但认为自己配不上他,却不曾想被反驳,于是两人走到了一起。1936年,与汪荣华在曲子镇举办了简易的结婚仪式,简洁程度甚至连像样的婚服都没有。婚后,二人又立刻投入了长征的途中,两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感情好,并于1939年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往后的岁月又陆续生下了6个孩子。解放战争后,因为工作繁忙,两人见面的机会变少,直到1951年汪荣华才带着孩子来到的身边陪伴,由于政务繁多,的身体日渐的开始变差,一系列疾病开始缠身。1973年,身体终于支撑不住,重病入院,双目失明加上失去自理能力,让他只能瘫痪在床上,不得动弹。汪荣华便一直留在身边照顾他,她事无巨细,任劳任怨,就这样照顾了13年。1986年,不幸离世,留下汪荣华一人度过了20余年,终她也于2008年在北京离世。反观汪荣华的一生,坦坦荡荡,勇往直前,在革命中的表现异常精彩,作为女性,钢铁般的意志丝毫不输男人。她的一生终与心上人结成正果,对于丈夫不离不弃,即使丈夫瘫痪,她也没有嫌弃和抱怨过。早年独自抚养孩子,晚年照顾丈夫,任劳任怨,虽然人生坎坷,但家庭美满,还算幸福。

4、刘明昭事迹

新中国十大元帅,为何能排第四位?三大特点无人能及!一、孔夫子挂腰刀,在我军将领之中,大部分将领都是“泥腿子”出身,文化程度不高,是一个另类,他曾在1904年跟随父亲一起参加了清朝后一次科举,当时他才12岁,而且跟父亲一起高中。二、大俗大雅,是一位大俗大雅的元帅,他讲话没有大道理,用通俗的话讲出深刻的道理,他曾在讲话中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落个肉棺材。”三、足智多谋,看兵书却不按兵书打仗,所谓“兵者诡道”,抗战时他指挥部队在娘子关一带的七亘村伏击日军,第一次伏击成功之后,第二次在七亘村设伏,果然日军再来,又被伏击

5、刘明昭名将

四川大山里走出来的十位开国名将第一名:,四川仪陇人第二名:,四川广安人第三名:,四川乐至人第四名:,四川开县人第五名:,四川江津人第六名:罗瑞卿,四川南充人第七名:张爱萍,四川达县人第八名:陈伯钧,四川达县人第九名:傅钟,四川叙永人第十名:吴瑞林,四川巴中人在八年抗战中,300万川军出川抗战,64万多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川军的抗战口号: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返乡!

6、刘明昭师傅

1957年,中央给发去电报,希望他能够担任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兼政委。过去,一直热衷于进行军事教育工作,甚至在1950年的时候,他还主动提出要辞去自己所有的职务,腾出手来,专心创办陆军军事学院。但这一次中央再度任命的时候,却主动请辞,为了说明原因,还亲自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为什么提出辞职?其实在信里就说得很清楚了:“勉任6年学术工作,极感吃力,自1953年患病以来,脑力、眼力、神经和创伤诸旧病反复纠缠,已经难于看书提笔,休假也多。因而不能时常参加教材编审工作,不能更多参加思想提高工作,而深入基层的民主生活、纪律生活和实习工作也逐渐减少以至于无……这使自己在此职成为疚心之事。”做军事教育,给中国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是毕生大的梦想之一,可惜现在因为身体的缘故,他不得不提前离开自己所热爱的岗位。在中国军事教育的历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早在1931年,便出任红军大学的校长,从那一刻他就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能够在前线做好将军,也能在后方搞好教育,是一个全面性的人才。1931年开始的军事教育工作经验,让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想要拥有一支强大的队伍,做好基础教育是必须的。1949年,建国之后,自己深感年事已高,而且早年间他东征西战,落下了不少伤病,到了建国之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所以他主动对中央表示,自己愿意辞去一切职务,专心地去创办一所军事学校,当教书先生,争取为新中国培养出更多如同粟裕大将那样的人才。毛主席在得知的心意之后,也感动,不久中央针对即将开办的陆军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上,激情澎湃地讲述了自己的许多想法。认为,过去我们办红军大学办得简单,只要几个月,准备工作就完成了。但现在不一样,我们要办一所现代化的军事大学,要让中国军队和世界军队接轨,所以不能再用那套落后的法子。表示,自己主抓陆军学校的工作,希望国家能分配给学校更多的人才,更好的条件。而且认为,虽说我们目前办的是陆军大学,但将来我们还要教空军、教海军,既然要办军校,就要办一所综合性质的部队大学,要让这所学校成为中国解放军腾飞的基础。的发言引起了阵阵掌声,这真是说到了大家的心坎儿里,我们的军队现在就需要这样一所学校,所以,不久之后,这所军事学院便轰轰烈烈的投入了建设。今天,人们将这所著名的军事学院称之为南京军事学院。在此任职期间,为新中国成功地培养出了三千多名军事干部,并且为军事学院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他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军事学院繁忙的工作,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导致了的身体恶化。到了1956年左右,觉得自己在面对工作时愈发的力不从心,经常在处理文件的时候便头痛欲裂,甚至双眼看不清东西,乃至于出行都要靠坐轮椅。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工作方向。军事学院任务繁重,尽管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但他不能只考虑个人的情感,更要考虑整个军事学院的未来。正是因为看重这所大学,所以决定,应该把军事学院交到更能承担责任的人手中,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不得不提前告别军事学院了。于是,在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告别了它的第一任院长,也是影响力大的一任院长。离开之后,以修养身体为主,辞去了全部的职务。但是不可能完全闲下来的,虽然没有办法再继续军事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是请求毛主席,说自己不想做个闲人。开始,大家劝还是好好休息,可对于操劳了一辈子的而言,这休息反而像是折磨了,如果不能够为国家做点事情的话,躺在病床上,他也没有办法安心。于是,1958年,综合考虑了的身体状况之后,中央将他任命为中央战略小组的组长,继续为军队服务,这下才感到心安,他重新投入自己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没有军事学院那样繁忙,但却不愿意有丝毫的放松,上任几天之后,他便拿出了一份厚厚的战略分析报告,那都是过去他在战场上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后人称呼为“军神”,他的指挥水平远超常人,而本人希望的是能够把自己这些宝贵经验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不断的改进,形成一种习惯。前人的经验可以让后人在打仗的时候少流很多血,少付出很多代价。越是像这样经历过沙场残酷的将军,才越想保护好如今的军队。只可惜他不能永远陪伴这支队伍成长,1973年,再度病危住院,这一次的重病导致失去了思维能力,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办法工作了。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之下,的生命延续到了1986年,这一年,96岁。走了,但军事学院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院长。

7、刘明昭是谁

他曾担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妹妹是空军首位女将军,弟弟是少将今天我们介绍一位出自革命家庭的优秀将领,他就是元帅的儿子刘太行。刘太行出生于1939年,说起他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刘太行的母亲名叫汪荣华,属于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参加了长征,在长征路上,汪荣华嫁给了。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师长,汪荣华则继续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不久之后,带领129师挺进太行地区,坚持在敌后地区进行抗战,作为妻子,汪荣华也跟随丈夫前往太行地区,不久后,汪荣华怀孕,于1939年生下了刘太行。刘太行出生后,给汪荣华写了一封信,问候了母子二人,信的末尾,说:“孩子叫太行”就行。就这样,出生于太行地区的这个孩子就被命名为刘太行。当时恰逢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地区战火纷飞,因此刘太行出生后不久就被母亲汪荣华带回延安,在延安保育院长大。当时还在前线打仗,他把刘太行交给朱总司令抚养,因此刘太行一直喊朱总司令“朱爸爸”,这个称呼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战火稍微平息后,刘太行才回到父母身边,但他依然改不了这个习惯,称呼为“刘爸爸”。建国后,刘太行进入北京八一小学读书,不过,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的关系,他辗转多所学校。虽然生活环境变化较大,但并没有影响刘太行的学习成绩,长大后的刘太行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顺利从这所军事院校毕业。值得一提的是,在读大学期间,几乎每个月都给刘太行写一封信,信中都是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并且教育他要听d的话,好好锻炼。读书期间,刘太行谨记父亲的教诲,虽然是高干子弟,但刘太行从来不搞特殊,而是认认真真学习,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读书当中,这也是刘太行能以优异成绩从哈军工毕业的原因。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刘太行进入农场锻炼,不久后又进入部队基层,继续历练。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刘太行回到北京,当时空军部门因为九一三事件的原因成为重灾区,一批干部被隔离审查,空军也急需补充一批新人,刘太行就这样进入了空军,被分配到空军雷达研究所。在空军雷达研究所刘太行一干就是十五年,之后刘太行又被调到空军指挥学院工作,并在1995年被任命为空军指挥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也被授予了空军少将的军衔。1999年,刘太行卸任空军指挥学院的副院长,晚年他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如今已经82岁,身体硬朗。值得一提的是,刘太行的妹妹刘弥群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军人,刘弥群出生于1944年,长大后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1999年,刘弥群被任命为空军指挥学院的副院长,2001年7月,刘弥群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同时,刘弥群也是解放军空军的首位女将军。刘太行的弟弟也是少将,其中刘太行的二弟名叫刘蒙,毕业于清华大学,参军后曾担任过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等职务,授少将。三弟刘太迟参军后曾担任解放军空军装备部副部长,也是空军少将。

8、刘明昭老师

将门虎女,元帅之女,空军少将一一刘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