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小说《蛙》里应该触动了司马南的神经了。他的出生东北,是有日本战俘来接生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说,虽然日本人接生了我,我不感谢他们,他们是侵略者。为何在他的自叙中总是重复这样的的一句话呢?翟山鹰一句话点评说,是他的成长极具自卑心理。#莫言蛙的简介#
2、莫言的蛙内容简介莫言PK刘震云。2012年余华当众和刘震云对呛只为力挺好兄弟莫言。当时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消息传回国内高兴的是余华,尴尬的却是刘震云。因为就在2011年,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以压倒性优势打败莫言的《蛙》,荣获茅盾文学奖。结果嘚瑟还不到一年,《蛙》便在国际上夺得知名度更大、含金量更高的诺贝尔奖。这不是纯纯打刘震云的脸,顺便误导全国读者。他的茅盾文学奖是水来的吗?刘震云好歹也是公认的中国作家,他当然不太服气,所以当记者问他怎样评价莫言,得诺奖一事时他撇着嘴说也可以获奖,说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至于这十个人里包括谁,大家见仁见智。刘震云这句评论虽然没有很明显的恶意,但多多少少有些冒犯莫言的意味,因此莫言的好兄弟余华坐不住了,公开和刘震云对呛针锋相对地说。90%的茅盾文学奖作品都不如莫言差的一部。这火药味极浓的一句话,刘震云小说写得烂,而仅仅几年前。
3、莫言蛙的作品简介莫言作品,网上调侃多的一个梗就是莫言小说《蛙》中关于吃煤块的情节。其实《蛙》这部小说,在获诺奖之前2011年就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读莫言先生的书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要慢慢细细地品。因为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所以作品中的视角较为独特,调用的感官感受较为夸张,甚至天马行空,需要读者及时跟进,当然,这也成为莫言隐晦地揭露了一个时代人性的丑陋现象的主要方式。《蛙》中吃煤块的梗就是以孩子的视角来描绘现实,因为孩子看待世界总是天真与主观的。莫言显然出于创作的需要,对这个情节进行了夸张,读者不必较真考究,理解为孩子饿出了幻觉即可。
4、莫言 蛙 的详细解读莫言谈《蛙》的主题(小心谨慎地)——《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呢?我想,不仅是尚未读过此书的朋友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很多读了此书的朋友,也会向我提这样的问题。《蛙》是一部纪实小说,还是一部虚构小说?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一部虚构小说。尽管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以现实生活中我的一位姑姑为模特,尽管这部小说融人了我个人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真实的素材都经过了加工,就像将一堆木料加工成一件家具一样。毫无疑问《蛙》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都是与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紧密相连的。不但中国人关心这个问题,很多外国人也关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这场持续了三十年、至今还没解除禁令的运动的本质的,还是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者。连中国的许多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的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没有像我这种切肤之痛。中国的计划生育该不该搞?独生子女政策该不该终止?这些问题,正在中国激烈地争论着。但据我所见,大多数争论者,其实都是站在岸上的人,他们指点着正在水里挣扎的人,发出的种种清高议论,其实都是不关痛痒的。我想,要讨论中国的人口问题,第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第二要了解人口的现状。也就是说,那些教授们,学者们,根本不了解农村的生育现状,甚至连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都没搞清楚,就在那里奢谈人口问题,几同于胡言乱语。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有很多记者询问我对计划生育这个问题的看法。对这样的问题,我不予回答。因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他根本没看过我的书。如果他看了我的书,自然会知道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5、莫言的蛙解读9年前的今天,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