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生平简介(米开朗基罗生平作品)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11:08:37 浏览
1、米开朗基罗生平作品

这可能是你从来不知道的一个知识点。1513到1515年,米开朗基罗制作了一个大理石雕塑——摩西,箭头所指是雕像前臂上一块小的肌肉,这块肌肉只有在抬起小指时才会收缩,否则它是看不见的。这个雕像的细节就是,摩西抬起了小指,那块小肌肉因而收缩出现在了雕像上。

2、米开朗基罗生平摘抄

#荐书#在世界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大师——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悲剧英雄,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艺术史上的奇迹,千古不朽,他的艺术和人生,充斥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和争议。他,就是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今天,正是他的548周年诞辰。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重要的竞争对手,米开朗基罗是当时在世时就被冠以“神圣”称呼的艺术家。他在一生中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在雕塑、绘画、建筑和诗歌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这本言简义丰的《米开朗基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全面展示了全能天才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绘画和建筑设计等代表项目和作品。全书精选了近百张精美大插图,包含艺术家享誉盛名的代表作,以及部分鲜为人知的作品。作者通过轻松、亲切的语言对其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艺术创作的技艺和灵感来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究,呈现了米开朗基罗作为艺术家如何进行生活和思考,以及他如何形成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形象的概念。作者以一种近距离、亲密的方式来进行叙事,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性格的更多层面,富有传记色彩。

3、米开朗基罗生平怎么样

【历史上的今天】: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逝世于自己在罗马的工作室,终年89岁。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桑西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其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主要有雕塑作品《大卫》、位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等,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未来几百年的艺术家。我是小董,每天为您带来一段历史故事,欢迎您关注、点赞、收藏,我们一起读历史看未来。

4、米开朗基罗的生平故事

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在他73岁时才开始创作圣彼得堡的圆顶壁画,历时16年才完成这个巨作。那时,73的米开朗基罗身体已经衰弱了。他自己也觉得快要死了,所以干脆不再起床,只是躺在床上等死。当时的教皇听说米开朗琪罗擅长绘画,就派特使来到他的床前,邀请他去圣彼得堡教堂绘制圆顶。米开朗琪罗思量再三,对艺术的热爱终于战胜了对死亡的妥协。他同意了,但却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条件:不要报酬。因为他觉得,自己多只能活几个月了,根本无法完成那么浩大的工程。既然知道无法做完,那一开始就不应该索取报酬。教皇接受了这个条件。于是,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颤巍巍地起了床,喘着粗气来到教堂。他晃晃悠悠地爬上五层楼高的支架,仰着头开始创作。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米开朗琪罗竟然越画越有干劲,身体也奇迹般地好了。那任教皇死了,换了一个新教皇,他依然不停地画着;新教皇死了,又来了一个教皇,他还在画;这个教皇又死了,新的教皇又即位,他依然不停地画。他足足画了16年,到他89岁高龄时,圣彼得堡的圆顶壁画终于绘制完成。米开朗琪罗的画给世界艺术史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传奇巨作。此时,走下支架的米开朗琪罗脖子已经僵硬,只能保持仰头的姿态了。但他依然容光焕发,比起16年前那个躺在床上毫无生气的老人完全判若两人。他兴奋地穿上厚重的骑士铠甲,手持长矛,兴奋地像个疯子一样四处奔驰。他知道,在他挚爱的艺术世界里,留下了一笔无悔的财富。而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延长了他的寿命。爱是温暖的阳光、爱是润物的细雨,爱是生命的燃料,它建设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它是世间伟大的力量。爱可以忘却烦恼、忘却年老、忘却疾病,忘却痛苦,因为一个充满了爱的人,是没有时间去仇恨、去忧虑、去抱怨的,他的世界里只有爱,只有热爱,而正是这份爱,能够创造奇迹。#阅读的温度#

5、米开朗基罗简介

一位杰出的匠人,其卓越之处,往往来自于大多数人不知道的细节之中。图1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里的摩西像,由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13-1515年之间。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着重讲一下。在摩西右前臂中部,有一条细小的肌肉,它位于“尺侧伸腕肌”与“伸指肌”之间,并被这两块肌肉遮挡,平时是并不明显,只有当你需要翘起小指时才能感觉到,因此这条肌肉被称之为“伸小指肌”。在摩西像中,人物右臂扶着两块刻有十戒的石板,右小指微微向上翘起,因此,他的伸小指肌处于收缩突出的状态。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所谓匠人,专注于某一个领域,通过长期细致的训练,将技艺反复磨练到。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细致的观察世界,并通过的手段,的表达出来,这就是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这些大师的不世之功了。而那些虽然也专注于一个领域,也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但技艺远没有达到,当然就不能称之为匠人,无非是混口饭吃罢了,也许用“工人”这个词来表达要更合适一些。#木艺# #工匠精神# #传统文化#